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
20151000000034

第34章 外国军事史(7)

28.轰轰烈烈的埃及抗英斗争

埃及抗英斗争是以阿拉比为领导的近代埃及反殖民主义斗争。1879年1月,埃及成立了以阿拉比为首的“祖国党”,领导人民进行反殖民斗争。1879年6月,英法迫使土耳其苏丹罢黜了伊斯迈尔,任命他的儿子杜菲克(1852~1892)为总督。杜菲克是个亲英分子,他上台后,取消了1879年宪法,迫使谢里夫内阁辞职,恢复了“英法对埃及的双重监督制”。杜菲克的反动政策,引起人民强烈不满。1881年1月,阿拉比率领一批军官发动请愿,要求撤换亲英的陆军部长,杜菲克将阿拉比等人逮捕,后军队攻入王军,将其救出。杜菲克伪装让步,将反动的陆军部长免职,但暗中却策划将爱国军队调出开罗。阿拉比获悉这一阴谋后,于9月9日率军包围王宫,要求实行宪政。杜菲克被迫再次任命自由派地主谢里夫组阁。12月,召开国会,着手制定宪法。但谢里夫动摇妥协,提出一份包含政府不对国会负责条文的宪法草案。祖国党人利用在国会中的多数,否决了宪法草案。1882年2月,谢里夫被迫辞职,成立了祖国党内阁,巴鲁迪任首相,阿拉比任陆军部长。

祖国党内阁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规定政府对国会负责,辞退外籍职员,废除“双重监督制度”等,得到人民拥护。英、法为继续控制埃及,曾企图收买阿拉比,遭到拒绝,遂决定进行武装干涉。5月25日英、法将军舰开进亚历山大港,向杜菲克提出最后通牒,要求罢免巴鲁迪内阁,放逐阿拉比。杜菲克唯命是从,下令解散祖国党内阁。开罗等地广大埃及人民纷纷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要求恢复阿拉比职务,废黜杜菲克,赶走外国舰队。人民运动不断高涨,迫使杜菲克不得不恢复了阿拉比的职务,随后,他便跑到英国军舰,请求主子“保护”。阿拉比领导埃及军民积极备战,准备抵抗。此时,英法发生矛盾,法舰于7月10日撤出埃及。英国决心独吞埃及,7月11日,英舰炮轰亚历山大港,阿拉比被迫撤出该城,决心坚守首都开罗。7月22日,组成了以阿拉比为总司令的国防委员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战。埃及人民积极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纷纷参军参战,捐粮捐款。

阿拉比为阻止敌人从亚历山大港向开罗进犯,建立了北部防线,多次击退英军进攻。但在东线的运河区毫无设防。英国秘密调军从东线进攻开罗,阿拉比仓促应战,失利而退。9月15日,阿拉比调回北线防军,坚守开罗。但此时上层封建统治集团叛变投降,首都陷落,阿拉比被俘,被放逐到锡兰(今斯里兰卡)。轰轰烈烈的抗英爱国战争遭到失败。

29.名垂千古的埃塞俄比亚抗意卫国战争

埃塞俄比亚抗意卫国战争是指1895~1896年埃塞俄比亚人民反抗意大利侵略、保卫国家主权的正义战争。1889年签订的《乌查里条约》,意大利玩弄篡改条文的阴谋,妄图达到吞并埃塞俄比亚的目的。1890年2月,意大利政府正式公布了篡改过的意大利文本条约全文,并根据《柏林会议》的原则,通知列强,宣布埃塞俄比亚已承认意大利的“保护”。同年8月,埃塞俄比亚为揭露意大利的欺诈行为,也将条约的阿姆哈腊文本公诸于世。1891年4月,麦纳利克二世致函欧洲列强,并对意大利提出强烈抗议。欧洲列强出于各自的侵略目的,作出了不同的反应。英国唯恐法国势力扩大,极力支持意大利。它同意大利订立两个条约,双方则分了在东非的势力范围,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保护”权,法国为了占领苏丹南部地区,则表示支持埃塞俄比亚,俄国也拒绝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保护”关系。

1893年2月,麦纳利克宣布将从1894年2月废止《乌查里条约》,并积极进行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工作:在国内,他给商人以自由贸易权利,以促进经济发展,并采取措施,加强国家统一;在国外,他利用列强间的矛盾,取得法国支持,向法国购买军火,聘请法国教官训练军队。1894年6月,意大利向埃塞俄比亚发出最后通牒,7月间,悍然出兵侵入提格雷省。1895年9月17日,麦纳利克发表告全国人民书,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保卫祖国抗击敌人。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捐款捐粮,在短时期内,建立起一支112000人的军队。1895年12月7日,在安巴一阿拉吉战役中首战告捷。1896年1月,乘胜收复了意大利军修建的马卡累要塞。此后意军继续增兵,大举入侵。3月1日,在阿杜瓦大会战中,埃军集中6万多优势兵力,利用有利地形和正确的指挥,全歼意大利侵略军,打死敌军11000名,俘虏4000名,缴获全部大炮。这次辉煌胜利,使意军再也无力继续进行侵略战争,被迫停止军事行动。1896年10月24日,意大利侵略者不得不以战败者的身份,在《亚的斯亚贝巴和约》上签字,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埃塞俄比亚抗意卫国战争的胜利,打乱了意大利帝国主义侵略东北非的计划,用革命战争保卫了国家独立,树立了小国打败大国、弱国打败强国的光辉范例,鼓舞了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

30.规模空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各国在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斗争中,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借口“萨拉热窝事件”,悍然向塞尔维亚发动战争。俄国支持塞尔维亚,进行战争总动员,法国支持俄国。德国于8月1日和3日分别向俄、法宣战,并向比利时进攻。8月4日英国借口德国侵犯比利时的中立,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对俄国宣战。

这样,酝酿已久的世界大战终于爆发,日本、美国、中国等相继参加协约国作战;保加利亚、土耳其先后参加同盟国作战。战火遍及欧、亚、非三洲,主要战场在欧洲,形成三条战线:西线英、法联军与德军作战;东线俄国与德、奥作战;南线是巴尔干战场,塞尔维亚与奥军作战。9月英、法联军在马恩河会战中粉碎了德国“施里芬计划”;到年底在欧洲战场上交战双方互有胜负,三条战线形成胶着状态。在亚洲和非洲,日、英、法等国相继占领德国的殖民地,日本强占中国山东半岛。1915年德军集中力量在东线作战,但未达到消灭俄军主力并迫使其投降的目的。在西线,英、法联军虽然发动数次进攻,但未能决定胜负。同年5月意大利背叛同盟国,参加协约国集团对德、奥宣战。9月保加利亚参加同盟国与协约国作战,在保、塞边境集结三十多万军队。10月德、奥、保三国军队占领塞尔维亚,塞军转移到希腊科孚岛继续抗战。1916年德军又把战略重点转移到西线,在凡尔登和索姆河与英、法联军进行两次战役,双方损失惨重,西线再度进入阵地战。在日德兰半岛海战中,英国海军打败了德国海军,继续保持着制海权。

1977年英、法在西线虽然发动多次进攻,但仍未能突破德国防线。在东线,德、奥联军打败俄军,收复了加里西亚和布科维纳,并占领俄国里加。同年4月美国借口德国潜艇击沉美国船只而对德宣战,12月美国对奥匈帝国宣战。8月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也对德宣战。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促使人民觉醒,加速了革命时机的成熟。1917年10月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1918年德军在西线发动五次进攻,均告失败,伤亡70万兵力。7~8月间,英、法联军在马恩河和亚眠两个战役中,大量歼灭德军主力部队。9~10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先后投降。11月奥匈帝国投降。

11月3日德基尔港水兵起义,9日柏林爆发革命,11日德国被迫向协约国投降。

至此,持续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和德奥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的战争,先后卷入战争的有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战争使百万富翁大发横财,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在战场上死伤3000万人,死于饥饿的1000万人,战争耗费了达3599亿美元。

在这次战争中,第一次使用了空军、装甲兵和化学武器,对军事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次大战与帝国主义的愿望相反,削弱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用革命战争制止了帝国主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