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家庭烹饪基础知识
20150900000013

第13章 操厨者应掌握的厨房食品卫生(4)

(13)食鲜黄花菜中毒:鲜黄花菜又称金针菜,因含有秋水仙碱,进入人体后会被氧化成剧毒的二秋水仙碱,食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甚至血尿及尿闭。由于秋水仙碱易溶于水,食用前可用热水充分漂洗后挤出水分,并用爆火炒熟,否则易致食物中毒。

(14)菜豆中毒:若食用了没有煮熟的外呈青色的菜豆,就可能发生中毒。其有毒成分主要是皂贰、胰蛋白酶抑制物和植物血球凝集素。在食后数小时会出现中毒症状,发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还可出现溶血症状以及影响蛋白质消化。

为防止中毒,烹调时应先将菜豆煮熟捞出,再加上调味品焖煮,便可解除毒性。

(15)食蓝紫色紫菜中毒:紫菜为红藻的干制品。某些与紫菜为邻的藻类,如蓝绿藻、双鞭甲类藻等分泌出环状多肽等有毒物质会污染紫菜。因此,蓝紫色紫菜是在海中生长时就已被有毒物质环状多肽污染,这种毒素即便煮透,也不能解除,故不可食用。

(16)食鲜黑木耳中毒:鲜黑木耳中含有卟啉类感光物质,食用后经太阳照射可引起“日光性皮炎”,发生丘疹,个别严重的还会因咽喉水肿而呼吸困难。此外,在蔬菜中如苋菜、灰菜、刺菜、马齿苋等也含有较多对日光过敏物质——紫质及其衍生物,能引起植物日光性皮炎。食入这些植物中毒后,多在太阳照射部位如颜面、手、颈等裸露部位发痒、麻木、潮红、疼痛、肿胀,出现小水泡或血泡,严重时,可使病人出现发绀、发冷、咽喉肿胀、呼吸困难等症状。因此,对鲜木耳不宜采食,对上述含有日光过敏物质的蔬菜应加热煮熟后才能吃。

(17)食烂姜中毒:生姜在腐烂过程中能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有机物黄樟素,这种物质能使人体的肝细胞变性,有癌变倾向,故不可食烂姜。

(18)食苍耳中毒:苍耳是一种野生植物,苍耳的子和芽含有有毒蛋白和苍耳子甙,毒性较大。人进食后几小时或2~3天内发病。其有毒物质主要损害肝、肾、心、脑等脏器,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便秘、精神委靡、全身无力、嗜睡或烦躁不安、口渴尿少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休克、昏迷、黄疸或广泛性出血、肝肿大等。为了预防苍耳中毒,不可采摘苍耳芽、苍耳子吃。

(19)食黑斑红薯中毒:红薯(又名甘薯、白薯、番薯、地瓜)保管不当,往往生成一块一块的黑斑,这种黑斑是受了黑斑病菌的污染形成的。黑斑病菌排出的毒素含有番薯酮和番薯酮醇,使红薯变硬、发苦,食用后会引起中毒。中毒后多在24小时内发病,有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出现高热、头痛、气喘、神志不清、抽搐、呕血、昏迷,甚至死亡。所以,凡有黑斑的红薯均不能吃。

(20)食生黄豆中毒:生黄豆中含有皂素及抗胰蛋白酶,这两种有毒物质食后可引起中毒。抗胰蛋白酶可抑制体内蛋白酶发挥作用,并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皂毒素可破坏红细胞。生食黄豆后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但这两种有毒物质在高温下均易被破坏,所以煮熟吃就不会中毒。同样,饮用生豆浆或“假沸”豆浆,也会引起中毒。所谓“假沸”,即豆浆由于皂素作用,当加温至80℃时,便出现了泡沫,以后泡沫越来越多,有人就以为豆浆已经烧开了,其实此时有害物质并未被破坏。因此煮豆浆要高温煮沸,待豆浆全沸后,泡沫全部消失,然后再煮10分钟,豆浆中的耐热有毒物质才会被完全破坏,饮用时就不会发生中毒。

(21)食生棉籽油中毒:棉籽中含有有毒的棉酚,在榨油时便被破坏了,但生棉籽油(粗制的)中的棉酚未完全破坏,若长期食用会引起中毒。棉酚可损害肾脏,累及肾小管,使肾小管回收钾的功能发生障碍,引起低钾血症。低钾血症持续两周以上就会损害肾脏和心脏。生棉籽油中毒以急性发病为主,也有慢性发病的。主要表现为乏力、头晕、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皮肤灼热感等,有的病人还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皮肤黏膜干燥、闭经和男子性功能减退等症状。因此,不能购买粗加工的生棉籽油食用。

(22)食变质银耳中毒:变质银耳中的致毒物质为酵米面黄杆菌毒类。食用后轻者感到上腹部不适,全身无力,重者常因中毒性休克而死亡。因此,变质的银耳不能吃。

(23)食变质油脂中毒:食用的动、植物油,因保存不当,使油脂变质、酸败,产生一种哈喇味,其中含分解物环氧丙醛等,食用后对身体有危害,甚至引起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脐周绞痛、头痛、关节痛,甚至高热、脱水,导致休克。长期食用酸败油脂可引起体重减轻、肝脏肿大、脂肪肝等。因此,不要食用变质油。贮存食用油宜用有色玻璃瓶,并密封避光、防水,放在阴凉处,勿用金属容器存放。

(24)食发霉小麦中毒:小麦在生长过程中遇到阴雨多的天气,会遭受赤霉菌感染,发生赤霉病。小麦赤霉菌产生的毒素较强,人吃进5.2%。6.2%的带病小麦就会引起中毒。中毒症状主要为头昏、腹胀、呕吐等。由于赤霉病毒一般经加热和食品加工处理仍不能解毒,因此要注意小麦的保存,霉变的麦粒不能食用。

(25)食含氰甙果仁中毒:苦杏仁、桃仁、李子仁、枇杷仁、苹果仁等果仁中含有氰甙。氰甙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其中以苦杏仁中毒较为多见,而且多发生于儿童,主要是生吃这些核仁而引起的。甜杏仁因含氰甙量很小,故可放心食用,苦杏仁炒熟后亦可去毒。上述果仁食人后,经水解能产生氢氰酸。氢氰酸主要侵害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毒,先使之麻痹,最后可导致死亡。

(26)食红豆中毒:红豆,又名相思豆,生长在南方的热带灌木,春夏开花,秋末结果。种子呈蚕豆形,上端朱红色,下端黑色。根、叶、种子皆有毒,而种子的毒性最强。种子含相思子毒蛋白,并含有相思子碱、红豆碱、海巴佛林、胡卢巴碱等,具有溶血作用。误食红豆可引起恶心、呕吐、肠绞痛、剧烈腹泻带血、全身软弱无力、脉搏细弱、心率缓慢、心跳微弱、幻视、溶血等现象,还伴有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发生呼吸循环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27)食白果中毒:白果又叫银杏,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但多食可引起中毒。因为银杏中含有银杏酸和银杏酚,但加热后可使白果的毒性减弱。为预防白果中毒,一是不要生食,一定要加热后食用;二是要少食。

是指由于食用了被农药、金属毒物及其他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农药食物中毒: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的使用量也逐步增加,但是农药对人体有毒害作用,其中有机磷农药毒性最强,对人体的威胁最大。

有机磷农药中毒,一般多在30~60分钟出现症状,最快的数分钟即可出现。

轻度中毒的症状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出汗、脉搏略快、瞳孔缩小、血液胆碱酯酶活性一般在50%~70%;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还有视力模糊、流涎、四肢发麻、腹泻、肌肉震颤、大量出汗、精神恍惚和言语障碍等,血液胆碱酯酶活性在30%~50%以内;重度中毒发病急速,症状为昏迷,痉挛,大小便失禁,肺水肿,发绀,瞳孔小如针尖,脉频,血压、体温升高,可因呼吸麻痹死亡,血液胆碱酯酶活性一般在30%以下。

对家庭来说,预防农药食物中毒要做到:在农药使用高峰期(每年4~10月)选择少喷洒或不喷洒农药的蔬菜,如果实类、茎或块茎类、豆类,选择害虫不食或少食的有刺激性的蔬菜,如韭菜、洋葱、大蒜、蒜苗、辣椒等;在农药使用高峰期买回的叶类蔬菜,原则上应在自来水中浸泡20~30分钟,使农药尽可能溶解于水中,然后再换水冲洗几遍;生食瓜果蔬菜尽量做到削皮食用,烧煮的瓜果和块茎类蔬菜也应做到削尽表皮;有的蔬菜可用开水焯一下,加速农药溶解,然后再进行烹调;放农药的地方不能存放粮食、蔬菜、水果,盛农药的容器不得再装食物;如果食用了可疑含有农药的蔬菜、瓜果,有头痛、头晕、唾液增多、恶心、呕吐、无力、多汗、视力模糊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诊疗。

(2)食物砷中毒:砷的化合物一般都有毒,如三氧化二砷(俗名砒霜、信石),毒性很强。此外还有砷酸钙、亚砷酸钙、砷酸铅、砷酸钠、亚砷酸钠等。中毒原因是,由于三氧化二砷为白色、无臭、无味,外观与碱面、小苏打、淀粉、精盐等相似,极易误食;另外,粮食、蔬菜、水果受砷化物污染;此外,在食品原料中含砷量过高也是中毒原因。其日服中毒量为0.01~0.05克,致死量为0.06~0.2克。中毒症状多在食后30~60分钟发作,起初咽喉发干、灼痒,继有口渴、流涎、恶心、呕吐、腹部呈痉挛性绞痛、腹泻,患者极度衰弱、乏力、头晕、脱水、腓肠肌痉挛、体温下降、虚脱,严重者有狂躁谵妄、昏迷、惊厥,因中枢神经麻痹而死亡。慢性中毒主要为周围神经炎、中毒性肝炎、胃炎、多样皮疹、营养障碍等。为预防砷中毒,食物与药物要分开存放,以免误食,对污染的食品要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烹调时不要用含砷的化学酱油。

(3)食物铅中毒:包括金属铅、低氧化铅、黄丹、红丹、二氧化铅、硫酸铅、硫化铅、铬酸铅、醋酸铅等。中毒原因多由用含铅的器皿(如铅锡合金器皿、锡制器皿)、劣质陶釉和劣质搪瓷器皿,长时间盛放食品,造成食品含铅量增加。如使用油漆筷子,特别是黄色油漆是用含有铅和铬的黄色颜料配制而成,其中铅的含量占颜料总量的64%,部分绿色、棕色油漆也含有铅,当长期使用油漆筷子进餐,特别是油漆脱落随食物一起进入人体,铅在人体内蓄积,就有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铅中毒量为0.04克,致死量约为20克。每日进人人体内的铅超过1毫克,即可对人体造成危害。铅慢性中毒,除神经衰弱症候群外,还有贫血、便秘、口有金属味、齿龈边缘出现黑色或灰蓝色点状、线条(铅线)等症状,较严重者出现腹绞痛、肌肉萎缩或瘫痪等。如果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铅,或短时间内吸人大量铅蒸气,或遇到发热饮酒时,往往可急性发作,引起急性胃肠炎。由于神经系统受到损害,有头痛、头晕、烦躁、记忆力减退、失眠,严重者有铅毒性的脑病、顽固性头痛,伴有眼睑及舌震颤发作是铅毒性脑病的先兆。

(4)食物锌中毒:锌易溶于酸性溶液(如醋酸、柠檬酸等),溶解后的锌以有机盐的形式存在于食品中,人吃了这种食品即可引起中毒。食品放置在镀锌容器内时间越长,含锌量越高。如果在镀锌杯内盛放酸性饮料17小时,检测饮料含锌量达到每升193~1411毫克,若一次饮人80~100毫克锌盐,即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持续性呕吐、腹痛、腹泻、眩晕等症状。故不要用镀锌器具盛放酸性溶液。

(5)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亚硝酸盐为氧化剂,俗称快硝,过量食用可引起中毒。

正常食物中含有很多硝酸盐、极少的亚硝酸盐,如小白菜、菠菜、韭菜等含有较多的硝酸盐。当蔬菜腐烂、未腌透的咸菜、煮熟的菜存放过久、用含硝酸盐高的水煮粥或存放过久时,在细菌作用下,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食后会引起中毒;当胃肠功能失调及胃酸过低的情况下,肠内硝酸盐还原菌大量繁殖,又食进含硝酸盐较多的蔬菜时,亦可产生大量亚硝酸盐而引起中毒;井水中含硝酸盐及亚硝酸盐过多亦可引起中毒;腌肉制品如咸肉、香肠等,为了使肉呈红色,用了过量的硝酸盐、亚硝酸盐,食用后可引起中毒;用不洁净的器皿盛熟菜(蔬菜),存放时间过久,细菌大量繁殖,也可生成亚硝酸盐。

腌菜中毒是因蔬菜中常含有较多硝酸盐,在腌制过程中转化成亚硝酸盐,这个转化过程与温度有关系,更主要的是食盐浓度。当食盐浓度在5%、温度在37℃时,可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10%的盐水次之;15%的盐水浓度则不论温度多少,亚硝酸盐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另外,在腌制最初的2~4天,亚硝酸盐含量有所增加;7~8天后含量最高;第九天后则趋于下降。为防止腌菜中毒,要掌握好食盐的用量,存放在温度3℃~8℃阴凉通风处,一般应腌15天以上,腌透后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