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初次发作常为风湿热的主要症状之一,且多伴心肌炎。每易反复发作成为慢性。属于中医学“痹证”、“历节风”的范围。如见心肌炎的,则又与“心悸”有关。致病原因为正气不强,外感风、寒、湿、热(或由风寒郁而化热),邪犯经脉、关,阻碍气血的运行,不通则痛;若邪传于心,或外邪久留,耗伤气血,不能养心,又可引起心悸之症;病延日久,往往痰淤互结,肝肾气血并伤,虚实错杂。此外,由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表现与风湿性关节炎有类似之处,亦属中医痹证,所以在治疗上可参照应用。
【诊查要点】
1.发病前有扁桃体炎或咽喉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史,多累及大关节,呈多发性、游走性疼痛,或固定不移。
2.急性风湿活动时,局部关节红、肿、热、痛,活动障碍,或关节腔有积液,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汗多,或鼻出血。躯干或四肢皮肤可出现环形红斑,在关节伸侧或四周可触到黄豆大小的皮下结节,数周后可逐渐消失。
3.如有心慌气急、心音低、心率快、心律不规则、心脏扩大、心尖区有收缩期吹风样杂音等症体征时,提示有风湿性心脏炎(即心内膜、心肌、心包膜发生炎性损害),严重的可引起心力衰竭,心内膜炎可发展成为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4.风湿活动期血液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血清抗溶血性链球菌素“o”测定、粘蛋白均增高。
5.类风湿性关节炎好发于小关节,常为对称性。病程迁延反复,多侵犯指、腕、趾、肘、骶髂、脊柱等关节,晚期常引起关节梭状畸形,强直和功能障碍。放射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和破坏。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本病初起多属实证,治应祛除外邪,疏通经络。根据受邪的偏胜,采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法。若病久痰淤互结,则需化痰行淤;肝肾气血亏损的,当配合补的益之品,标本同治。至于内传脏腑,心神受损者,可参照悸篇治疗。
(一)风寒湿痹关节或肌肉酸痛,阴雨加重,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如疼痛呈游走性,涉及多个关节的,为风胜;疼痛剧烈,痛有定处,活动受限制,局部怕冷,得热为舒的,为寒胜;痛处重着不移,关节局部漫肿,皮色不红的,为湿胜;苔白或白腻,脉弦紧。本证多见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期或相对稳定阶段。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
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独活、桂枝、防风、制川乌、川芎各5克,秦艽、威灵仙各10克,桑枝30克。
加减:风胜,酌加海风藤10克,炙全蝎5克。
寒胜,酌加制草乌5克,细辛3克,麻黄5克。
湿胜,酌加苍术10克,生薏仁12克,五加皮10克。
(二)风湿热痹病势较急,关节局部红肿热痛,触之痛楚,日轻夜重,屈伸不利,甚则不能活动,伴有发热,汗多畏风,口渴,烦躁,苔薄黄或黄腻,舌质微红,脉数。本病多见于风湿病急性活动期。
方药:桂枝白虎汤加减。桂枝5克,石膏30克,知母10克,防己10克,忍冬藤30克,甘草3克,广地龙10克,晚蚕砂12克(包煎)。
加减:湿热下注,下肢关节红肿疼痛,尿黄,酌加炒苍术10克,黄柏10克,土茯苓15克。
皮肤有红斑结节或关节红肿明显,加丹皮10克,赤芍10克,生地15克。
湿热伤阴,低热持续不退,汗多,口干,舌质红,去桂枝、石膏、晚蚕沙;酌加秦艽10克,银柴胡10克,鳖甲15克,功劳叶15克,生地12克。
(三)痰淤痹阻病程迁延较长,反复发作,局部关节疼痛,遇冷加重,活动不利或畸形,强直肿大,苔白或腻,舌质紫,脉小。本证多见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期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
治法:化痰行淤,搜风通络。
方药:制南星5克,制白附子3克,炒白芥子5克,炙僵蚕10克,炙全蝎5克,蜂房10克,炮山甲10克,土鳖虫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虎杖15克。
加减:痛疼时可酌加炙乳香、炙没药各3克,炙蜈蚣5克,乌梢蛇10克。
关节漫肿,皮色不红,按之软而不硬,加按涎彤0.3~1.5克,每日1~2次,吞服。
此外,凡病程迁延日久,反复发作,气血受伤,面黄神倦,肢软无力,舌淡,脉细者,应酌减祛风药物,并配合补益气血法,加黄芪、白术各12克,当归10克,熟地12克,白芍10克,丹参12克,鸡血藤15克,红枣5枚;如伤及肝肾,腰酸腿软,手足筋骨活动不利的,当配合补益肝肾法,酌加杜仲12克,续断10克,桑寄生12克,狗脊、淮牛膝各10克,木瓜12克,仙灵脾15克,鹿角片10克。临床补益肝紧和气血的药物,常须参合运用。在慢性活动期与祛邪药物合用,可以起到提高疗效,防止病情发展的作用。
二、中成药
小活络丹每次1粒,每日2次。用于寒甚疼痛。
独活寄生丸每次5克,每日2次。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期,有肝肾气血虚弱现象者。
木瓜丸每次15~20粒,每日2次。用于久痹关节疼痛。
寒湿痹冲剂每次1~2包,每日2~3次。用于风寒湿痹痛。
湿热痹冲剂(片)每次1~2包(6片),每日2~3次。用于关节疼痛,红肿灼热,湿热甚者。
寒热痹冲剂(胶囊)每次1~2包(6粒),每日2~3次。用于痹证寒热错杂者。
淤血痹冲剂(胶囊)每次1~2包(6粒),每日2~3次。用于久痹淤阻经络者。
壮骨关节丸每次6克,每日2次。用于关节疼痛日久者。
昆明山海棠片每次1~3片,每日3次,饭后服。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风痛宁每次2~4片,每日2~3次。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雷公藤片每次1~2片,每日3次。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三、慧缘效验方
雷公藤每次10~1 5克,水煎1小时后分2次饮服,或加入辨证方中同煎。
千年健30克,钻地风30克,防己15克,水煎服。适用于风寒湿痹。
虎杖根250克、白酒750克。将虎杖根洗净切碎,投入白酒内泡半月,每日2次,每次20毫于卜。或用虎杖根30克,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风寒湿淤阻症。
柳枝30~60克,煎服,每日1剂,或用西河柳30克煎服。治风湿热痹。
四、针灸疗法
体针:
上肢关节:肩髑、曲池、外关。
下肢关节:环跳、足三里、绝谷。
加减:指关节痛,加八邪;腕关节痛,加阳溪、养老;肘关节痛,加天井、手三里;膝关节痛,加膝眼、阳陵泉;踝关节痛,加昆仑、丘墟;趾关节痛,加八风;脊椎痛,加大碓,相应夹脊穴。
耳针:交感、神门、相应部位。
五、其他疗法
发泡疗法选穴:膝关节取双膝眼;肘关节取双曲池;踝关节取局部;脊柱痛取压痛点。
六、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三次,每次20分钟。
每天念颂大明咒三次,每次5分钟左右。
每日礼拜药师佛二次,上桂花明檀香三支。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微笑数次。
十四、糖尿病
原发性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绝对或相对性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代谢紊乱病;继发性糖尿病即症状性糖尿病,较少见。其特征为血糖过高出现尿糖。根据临床表现,属于中医“消渴”范畴。由于嗜好酒食甘肥,情志刺激,或素体阴虚,从而形成阴虚和燥热的病理变化,两者互为因果,消灼肺胃津液及肾的阴精。
如病延日久,气阴两伤或阴伤及阳,往往导致肾阳亦虚。
【诊查要点】
1.早期可无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三多症:即多食、多饮、多尿,每日尿量甚至可达十余升以上。身体日渐消瘦虚弱。
2.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空腹血糖超过7.126毫摩/升(130毫克%),食后血糖超过9.437毫摩/升(170毫克%),可为主要诊断依据。
3.如有厌食呕吐、腹痛,口内有苹果气味,应考虑酮中毒的可能。重者可出现昏迷,呼吸深快,血压下降,肢冷,反射消失。尿醋酮呈强阳性。
4.常易兼有或伴随肺结核,高血压、动脉硬化、多发陛疮疖及白内障等病症。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由于本病病理主要是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当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主,并辨别三多症状的主次,根据多饮为上消、多食为中消、多尿为下消的不同特点,阴虚与燥热的轻重进行处理。
治法:滋阴清热,生津润燥。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生地15克,淮山药15克,山萸肉10克,丹皮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0克,石斛15克。
加减:烦渴多饮,苔黄舌红,脉洪数,加石膏30克,知母12克。
多食善饥,苔黄燥,加黄连3克,炒黄芩10克,如便秘,脉滑数有力,可去山萸肉、山药;加大黄10克,芒硝10克。
尿多如脂膏,酌加煨益智仁10克,桑螵蛸12克,五味子5克,覆盆子15克。
肾阳虚,面色苍白,头晕,阳痿,舌苔淡白,脉细,去天花粉,石斛;酌加制附子5~10克,肉桂2克(后下),仙灵脾15克,菟丝子10克,鹿角霜10克。、、、气虚,面色萎黄,倦怠气短,自汗,苔薄,质淡红,脉细软,去丹皮、天花粉;加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
血淤,舌质暗红或紫点,酌加丹皮12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
此外,出现兼有症状或伴随症时,按各症进行处理;有酮中毒时,应中西医结合治疗。
二、控制饮食
轻型无合并症者,可单用饮食疗法,每日主食(米、面或杂粮)一般限制在300~500克,副食中适当增加蛋白质,但应避免吃瓜果等含糖较多的食品。如患者感觉吃不饱,可加蔬菜,每餐250~500克,以黄豆、冬瓜、南瓜、玉米、白菜等为佳。严重者主食应控制在250克以下。
三、中成药
消渴丸每次10粒,每日2~3次。用于糖尿病血、尿糖增高者。
玉泉丸每次6克,每日2~3次。用于消渴阴虚为主者。
六味地黄丸(浓缩)每次8~12粒,每日2~3次。用于糖尿病稳定阶段,表现为肾阴虚者。
四、慧缘效验方
南瓜500~1000克,煮熟,代食。
玉米须15克,煎汤代茶,每日1剂。
蚕茧10克,煎汤代茶,每日1剂。
五、针灸疗法
体针:尺泽、内庭、太溪。
多饮,加肺俞、少商;多食,加胃俞、中脘、足三里;多尿,加肾俞、关元、复溜;若出现酮中毒症候者,取中冲、内关、足三者,涌泉。
耳针:内分泌、肺、胃、肾、膀胱。
六、佛禅疗法
每日颂读《地藏经》一遍。
每日禅定两次,每次20分钟。
每天念颂大明咒三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礼拜观音菩萨二次,上莲花明檀香三支。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微笑数次。
十五、肥胖症
肥胖系人体脂肪储存过多,超过标准体重20%时称肥胖症。肥胖可分为单纯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和其他肥胖症三类。单纯性肥胖症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病病因;继发性肥胖症多有内分泌——代谢病病因;其他肥胖症如水钠潴留、痛性肥胖等。中医学称为“肥人”,其发病与进食过多,嗜食甘肥,喜静少动以及素体脾运不强有关。饮食不节,脾运失健,内生痰湿,或因水谷精微化为膏脂,积聚于脏胖的证治,继发性肥胖症、其他肥胖症还当结合原发病治疗。
【诊查要点】
1.有饮食过多、活动过少史,或家族遗传史。多见于40~50岁中壮年,尤以女性为多。
2.皮肤皱褶卡钳测量皮下脂肪厚度,25岁正常人肩胛下皮肤脂肪厚度平均12.4毫米,若超过14毫米即可诊断为肥胖症。或做X线摄片,估计皮下脂肪厚度。
【治疗方法】
本病重在预防。应适控制饮食、尤其是高脂肪、高糖类食物,多做劳动和体育锻炼。轻症注意摄生,不需服药;中等度以上肥胖者,可配用药物治疗。
一、辨证论治
本病多属标实本虚证。临床辨证,初起以痰标实为主,治予化痰祛湿法;病久以脾虚为主,治予健脾益气法。虚实夹杂者,当予消补兼施。
(一)痰湿内盛形体肥胖,食欲旺盛,头昏沉重,嗜睡鼾声、流涎,胸闷气短,痰多口粘,行动迟缓,苔腻滑,脉滑。
治法:化痰祛湿。
方药:导痰汤加减。制半夏10克,陈皮10克,制胆星5~10克,枳实、苍术10克,菖蒲10克,广郁金10克,茯苓10克,荷叶15克。
加减:胸闷心悸,加炙远志10克,丹参12克,薤白6克。
痰多稠粘或黄色,怕热,加黄连3克,炒竹茹10克,瓜萎皮15克,并可饮服竹沥水20毫升,每日2~3次。
腹胀,大便干结,加番泻叶5~10克,或制大黄6~10克。
(二)脾气虚弱肥胖懒动,四肢困难,疲劳乏力,腹胀,纳食不多,下肢轻度浮肿,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炒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5克,法半夏10克,木香5克,枳壳10克,砂仁3克(后下),焦山楂12克。
加减:气短嚅促,汗多,加黄芪12克。
尿少,下肢浮肿,加泽泻15克,生薏仁12克。
二、中成药
防风通圣丸每次5克,每日2次。
三、慧缘效验方
鲜荷叶1张,洗净切碎煮水,去渣,加白米60克煮成稀粥,每日作早餐。也可用鲜荷叶30克,洗净,泡水代茶。
生山楂15克,红茶适量,每日泡茶饮服。
连皮冬瓜,每日1000克,作菜。
四、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20分钟。
每天念颂大明咒两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礼拜药师佛三次,上明檀香三支。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微笑数次。
十六、贫血
贫血,是指血液循环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减少,低于正常值的下限而言,包括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抗贫因子缺乏所致的贫血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多种原因的贫血。中医学统称血虚,属于“黄肿病”、“虚劳”等范畴。其原因很多,如失血、虫积、饮食失调、素体不强或病后体虚都可耗伤气血,而致脾肾亏虚,不能生化气血,甚则影响心肝等脏。
【诊查要点】
1.主要症状为面色萎黄,指甲、口唇和睑结膜色苍白,头晕耳鸣,甚则困倦乏力,活动后心慌气短。血液红细胞总数及血红蛋白量均减少。
2.询问有无失血、胃肠道机能障碍、营养缺乏、接触或使用过有害于造血组织的物质或药剂,或慢性感染,严重心、肝、肾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病史;体检时注意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黄疸、舌炎、心肺有无异常特征,肝、脾、淋巴是否肿大等情况,再结合血液常规化验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及骨髓象检查,以判断贫血的性质和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