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儒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20149500000006

第6章 宣先王教化,弘人道文明(3)

颜回家境贫寒,却不慕富贵,安贫乐道。孔子曾说:“德之不修也,学之不讲也,闻义不能徙也,不善不能改也,是吾忧也。”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颜回最能领会此意。孔子称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行教,最重仁德,而颜回行仁最笃。《论语·颜回》云:“颜回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颜回日:‘请问其目?’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日:‘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焉。”众弟子中,颜回问仁最详,孔子所答亦最细,孔子曾称赞颜回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意思是说,其他弟子只是偶尔或有很少时间能保持仁的状态,而颜回则可以很长时间保持仁的状态。

颜回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可是对孔子的言教,他从不表示异议,显得很愚笨。不过,连最善于言辩的子贡也自叹弗如。子贡说,颜回能闻一而知十,他自己则只能闻一而知二。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夙兴夜寝,诵诗崇礼,非常踏实。孔子说:“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回之为人也,择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颜回对自己的老师,也是服膺之至,他曾喟然而叹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相传与孔子同时有少正卯在鲁国授徒,“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

颜回独知孔子圣也。”(王充语)有一次,孔子一行在匡地被逐,颜回落后而走散了。后来终得团聚,孔子激动地说:“吾以汝为死矣。”颜回却说:“子在,回何敢死。”令孔子感动不已。孔子曾说:“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不幸的是,颜回终究是先孔子而去了。史载颜回二十九岁时头发就全白了。也许是用功过度的缘故吧,他大概最多没活过四十一岁。颜回之死,令孔子悲痛万分,他“哭之恸”,叹道“天丧予!天丧予!”后来鲁哀公问孔子说,众弟子中以哪一位为好学,孔子回答:“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其沉痛至此。夫子尝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可见其师徒相得之深。颜回终身未仕。

孔子六十多岁时,有一次师徒一行被围困于陈蔡之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在这种情况下,弟子们多有怨言。孔子为安慰众弟子,诵讲弦歌不衰。子路心中怨恨,生气地问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子贡的脸色也很不好看。孔子知弟子们有愠心,便轮流问弟子说:“我们不是野兽,却整天地被人追赶于旷野之上,我们所推行的仁道有问题吗?我们何致于此呢?”身处如此困境,弟子们略有微辞,亦属难免。

唯独颜回毫无愠心,而且坚定非常,他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闻言激动得不能自已,他说:“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我为尔宰!”颜回于乃师,可谓患难之知己。孔子曾说:“回也视予犹父也。”后人则评价说:“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孔子与颜回的师徒之情,可谓千古绝唱。

中国儒家历代皆有一些隐居不仕的儒士,他们或著书,或授徒,或以言为王者师,这一传统始于子夏。司马迁说,孔子死后,“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如田子方、段木干、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子夏之伦,为王者师。”凡为王者师,必属隐者之流,否则只为臣下,而不可谓师友,子夏可谓儒家的隐圣。

子夏姓卜名商,魏人,少孔子四十四岁,以文学名世。在众文学弟子中,孔子生前独举子游与子夏二人。子游重礼乐制度,而子夏重文物典章。子游说:“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可见他与子夏有分歧。子夏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可见他对基本功的重视。他还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竭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末学,吾必谓之学矣。”“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可见子夏之学尤切实际。大概正因为如此,才常为王者师。

后儒有云:“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子夏循规蹈矩,其学尤重日常实践和经籍的掌握。按照汉儒的说法,儒家经典的流传大都与子夏有关。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亦在其中矣。”子夏对儒家经典之流传的巨大贡献,当与他的隐居教授有关。倘若他一生砣石乞于仕途,恐怕就没有那么多精力研究经籍了。下面的故事颇能说明子夏的文学成就。

有一次,他拿《诗》中的几句诗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显然是描写少女的妩媚和俏丽了。他问孔子这几句诗说的是什么。孔子说:“绘事后素。”意思是说,先要有洁白的底质,然后才在上面绘画。子夏接着问:“礼后乎?”意思是说,在道德修养中,是否也要先修养好仁德,然后才讲礼节呢?孔子对子夏的悟性很赞赏:“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认为子夏最能发扬他的意思,可以和他论诗了。

又有一次,子夏去晋国时路过卫国,有个读史记的人说:“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指出,不是“三豕”,而是“己亥”,原因是三与己、豕与亥字形相近似,写书的人搞错了。后来询问晋国人,果然是“晋师己亥涉河?”可见子夏对典籍的掌握既广泛,又精审。

孔子曾说:“师也过,商也不及。”意思是说子夏的性格有些消极,进取不够。大概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了儒家的隐圣。人们说,魏文侯之所以在名声上超过齐醒公,主要是因为他能尊敬子夏及其弟子段木干、田子方等隐士。

有一次,魏文侯久仰段木干的道德学问,特意到他家去拜访求教。可段木干得知来人是国君,未等魏文侯进门就先跳墙躲开了。魏文侯扑了空,却不生气。随从问拜访的结果如何,他说:“段木干这种人不趋炎附势,自己隐居在这种不引人注目的穷街小巷,可是名声却远播千里之外,的确是位贤者啊!对这样的人,我只能以尊贵的礼节相待。”魏文侯每次见段木干都非常恭敬,每次谈话总是自己站着而让段木干坐在上首。而且,即使自己很疲倦了也还要坚持站着,不敢坐下休息,怕失了礼节。而他对自己的丞相翟璜说话时却总是坐在宝座上,显得很傲慢。翟璜因此很不高兴,魏文侯却说:“人家段木干,给他官他不做,给他俸禄也不要,勉强来我这里做个客人。你呢,想当官,我给你丞相的高位;想发财,我就给你上卿的俸禄。你受了我的恩惠,又要求我像待上宾一样地待你,这是不是有点太难为我了呢?”翟璜当即无话可说。

只肯为王者之师友,而不肯曲身作官为臣,这就是子夏之流的隐士风格。

太史公作《弟子传》时引孔子的话说:“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中国古来有七十二行之说,七十子皆异能之士,则行行有状元。夫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务使弟子扬长避短,各成其性,常令其欲罢不能。孔门弟子英才荟萃,异能辈出。

众弟子中,德行有成者: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者:宰我、子贡;擅长政事者:冉有、季路;熟谙文献者:子游、子夏。

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颜回德高,却常遭贫困;端木赐不信天命,驰骋商场,预测商情十有九中。太史公说:“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

下面主要根据《论语》和《弟子传》的材料,择要介绍。

闵子骞,少孔子十五岁,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孔子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如有复我者,必在汶上矣。”

仲弓,名雍。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其父为贱人。孔子说:“犁牛之子辟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冉求,少孔子二十九岁,为季氏宰。季康子问:“冉求仁乎?”孔子说:“千室之邑,百乘之家,求也可使治其赋。仁则吾不知也。”

仲由,字子路,少孔子九岁。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狼豚,凌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之,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子路曾为浦大夫,他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君子死而冠不免。”因孔悝作乱而亡。孔子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衣敝组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欤!”“由也升堂矣,未人于室也。”“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子路为季氏宰,季孙氏问孔子:“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说:“可谓具臣矣。”季康子问:“仲由仁乎?”

孔子说:“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宰我,利口善辩,昼寝,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曾为临茁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既受业,问孔子:“赐何人也?”孔子说:“汝器也。”又问:“何器也?”孔子说:“瑚琏也。”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遂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说:“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子张、子石皆欲请行,孔子不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子贡一出,巧舌如簧,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纵横捭阖,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者,其为战国纵横家之祖乎?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曾相鲁、卫,家累千金。孔子说:“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言偃,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子游为武城宰时,孔子过,闻弦歌之声。孔子莞尔而笑,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说:“昔者偃闻诸夫子日: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孔子说:“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颛孙师,字子张,喜干禄,尝言:“在国必闻,在家必闻。”孔子说:“是闻也,非达也。”

澹台灭明,字子羽,状貌甚丑恶,孔子以为材薄。受业以后,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震诸侯。孔子喟叹:“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有若,少孔子四十三岁,相貌似孔子。孔子死后,弟子曾相与立为师。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j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公冶长,字子长。孔子说:“长可妻也。虽在累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女妻之。

南宫抚,字子容。孔子说:“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国有道,不废;国无道,免于刑戮。”以兄之女妻之。

樊迟,名须。请学稼,孔子说:“吾不如农。”请学圃,孔子说:“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

宓子贱,少孔子三十岁。孔子说:“宓子贱,君子哉!鲁无君子,斯焉取斯!”

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司马迁以其受孔子《易》,数传而至汉之田何。

儒教正宗孟学

儒家学说又称“孔孟之道”,与孔子并称的孟子后来被奉为儒家的亚圣。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邑(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和孔子一样,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由寡居的母亲抚养成人。

孟子的家原来住在凫村(今曲阜马鞍山旁),此处紧邻墓地,时常能见到安葬死者的情景。幼年的孟子很好奇,经常到墓地去玩耍,作摹仿人家办丧事的游戏。孟母发现后,觉得此地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便搬到庙户营去居住。此处临近街市,车来人往,热闹非常。可是没过多久,孟母又发现孟子整天玩商人作买卖的游戏,觉得这里仍不是孩子成长的好环境,于是决定再次搬家。这一次她搬迁到邹县南关的学宫旁居住。受环境影响,孟子又学着做读书、揖让、进退之类的游戏,孟母看到以后,觉得很满意,认为这种环境才适合孩子的成长,便长期定居在这里。

后来,孟母就近供孩子上学读书,希望他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德操的人才。可是,孟子也和其他小孩子一样,喜动不喜静,整日贪玩,不肯用功读书。有一天,孟子在学堂里读了一阵书,觉得枯燥乏味,便逃学回家了。此时孟母正在家里开机织布,见孟子突然回来,便问他是怎么回事。

听孟子一说,孟母很生气,但她并没有发作,只是当着孟子的面,把自己正织的布匹劈为两截。孟子看到后很不理解,就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孟母说:“你今天半路逃学,不和这一样吗?”孟子一听便觉得自己错了,马上告别母亲返回学校。从此,孟子再也不敢荒废学业,他早去晚归,学习非常刻苦,终于没有辜负母亲的苦心,成为继孔子之后最有成就的儒教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