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艺术知识
20149200000009

第9章 音乐艺术(8)

7.柏辽兹:“固定乐思”创始人 艾克托尔·柏辽兹(1803~1869),法国著名音乐家,出生于法国的柯特·圣·安德烈市。1826年,柏辽兹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30年赴罗马学习。起程前成功地首演了他的成名之作《幻想交响曲》。1835年柏辽兹成为音乐评论家。1840年以后,创作许多音乐作品。他的神剧和弥撒曲《基督的童年》、《感恩节》等大获成功。 柏辽兹年轻时,曾高唱过《马赛曲》,以后又把它改编成大型管弦乐曲与:二重唱等作品。柏辽兹的创作思想新颖而大胆,力求突破和创新。他在西洋音乐史上,对标题音乐有两大功绩,那就是“固定乐思”的运用和新管弦乐法的创立。

“固定乐思”就是用一个特定的主题来代表主人公,在乐曲进行中,该主题的出现就表明主人公的出场,这一固定的主题用种种变形,来表现主人公的各种情绪和形态。新管弦乐法也是一项大胆的创举,它不仅空前地扩大了管弦乐队的规模,而且把各种乐器表现力发挥到极点。因而他的交响音乐的音响,既富于变化,又色彩绚丽,并且能随心所欲地表现喜怒哀乐和恐怖等情绪,甚至能表现奇形怪状的事物和形象。他所写的《现代配器法》成为现代管弦乐法的范本。他还写过论述中国音乐的文章《中国的音乐形态》等著作。

柏辽兹的音乐遗产中,占首要地位的是交响曲,其主要作品有:

交响曲:幻想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罗密欧与朱丽叶、送葬与凯旋交响曲等。

序曲:罗马狂欢节、李尔王、秘密审判官、海盗等。

歌剧:特洛伊人在迦太基、比雅特丽丝与杰奈狄克特、莱斯堡的爱玛、本威努托·切利尼等。

剧乐:浮土德的责罚。

柏辽兹是法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西方音乐史上富于创新精神的杰出音乐家,他主张把音乐与文学、戏剧紧密结合,提倡标题音乐。他的标题交响曲具有音乐和文学紧密结合、强烈的戏剧化的特点,开创了交响音乐的新局面。对李斯特的交响诗、瓦格纳的歌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管弦乐作品色彩丰富、手法新颖、极具描绘性,为管弦乐作品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门径。

8.舒曼:德国的音乐诗人

罗伯特·舒曼(1810~1856),著名德国钢琴作曲家,出生于德国茨维考城。

舒曼6岁开始接触音乐,7岁时就写出一些钢琴小品,并能在钢琴上即兴演奏。

13岁便能出色地指挥管弦乐队与合唱团的音乐会。

1828年,舒曼来到莱比锡大学。两年后舒曼在音乐艺术上的造诣与成就使他声誉大振。他公开举行的演奏会得到了音乐界的普遍承认与好评。

30年代是他钢琴创作最活跃的全盛时期,许多钢琴小品与曲集都是这时期的作品。1834年,他创办了音乐评论刊物《新音乐杂志》并任主编。40年代他不断扩大音乐创作的范围,写了不少声乐曲、交响曲、室内乐重奏曲、清唱剧、歌剧等,如著名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曼弗列德序曲》、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女人的爱情与生活》及第一、二、三、四交响曲。同时任教于莱比锡音乐学院。

作为一个钢琴作曲家,舒曼是19世纪最有独创性的人物之一。在舒曼的钢琴小曲中,洋溢着奇异和炽热的感情,它们充满了激情的旋律、新颖的和声和有力的节奏。这些曲集的标题也带有浪漫主义的特征,例如:《幻想曲集》、《蝴蝶》、《浪漫曲集》、《童年情景》。在舒曼的大型钢琴作品中,有三首奏鸣曲、《C大调幻想曲》、《交响练习曲》以及《a小调钢琴协奏曲》。

作为一个歌曲作家,舒曼仅次于舒伯特。他的歌曲构思精致,富于诗意。

舒曼四部交响乐中的情感完全是浪漫主义的。但他最好的交响乐,《第一交响曲》和《第四交响曲》,表现出了清新的抒情性。在舒曼的第一部交响曲《春天交响曲》的开始,圆号和小号表现出“自然的音响”。

舒曼的音乐创作十分注重于人物内在感情的描写。他喜欢标题音乐,并经常描写一些梦幻的世界。他的钢琴作品形式短小,但在旋律、和声、节奏上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到之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因此他被人称为“音乐诗人”。

9.夏布里埃:法国纤秀典雅风格的典范

埃马纽埃尔·夏布里埃(1841~1894)是法国作曲家,最初学习法律,后师承赛梅,学习和声与钢琴。

1882年至1883年,作曲家访问西班牙,采撷当地民歌,写成著名的《西班牙》交响狂想曲,并以此作而蜚声乐坛,跻身于法国知名作曲家之列。

1885年,夏布里埃写作一部著名歌剧《关多林》,描写丹麦国王哈拉尔与美女关多林的恋爱悲剧。其中歌剧序曲是交响音乐文献的一篇通俗名作。

夏布里埃为后人留下歌剧、管弦乐、钢琴作品多部。其代表作,以交响音乐作品《西班牙》与《哈巴涅拉》最享盛誉。

他的钢琴作品中,如《绘画短曲》、《浪漫圆舞曲》、《幸福之岛》等作品,具有法国的纤秀典雅风格,其中不乏人们钟爱之作。

10.李斯特:钢琴演奏之王

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李斯特6岁时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钢琴。1820年,9岁的李斯特在厄登布尔格举行了他的第一次公开演奏会。后来,李斯特拜当时欧洲著名的钢琴家车尔尼为师学习钢琴,同时向萨里埃里学习作曲。1823年,李斯特来到巴黎,继续学习音乐,同时在巴黎频繁地举行演奏会。并很快成为当时欧洲屈指可数的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1824年,李斯特首次访问英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以后的几年里,李斯特频繁地来往于欧洲各国,广泛地进行旅行演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时他还与当时欧洲的许多著名作曲家如肖邦、柏辽兹、帕格尼尼等进行了有益的会见,这些会见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和李斯特以后的创作活动都起了很大的作用。1847年,李斯特就任魏玛宫廷乐长,从此声名大震,成为欧洲音乐界的权威人士。

1875年,李斯特创办了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并自任院长,积极从事教学活动。

李斯特是西洋音乐史上重要的浪漫派音乐家。李斯特一生留下了1000多首作品,其中许多在今天的音乐舞台上仍占有相当稳固的地位。李斯特是19世纪浪漫派音乐的杰出代表。曾丰富和革新钢琴的演奏技术,首创了单乐章的标题交响乐体裁——交响诗。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塔索》、《前奏曲》等13首,交响曲《浮士德》、《但丁神曲》,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19首,协奏曲二部,大量钢琴独奏曲与改编曲,以及练习曲、进行曲、间奏曲、歌曲等。此外,还写有许多评论文章和论著。

在音乐创作上,李斯特敢于打破传统的形式,大胆地创造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尤其是他在钢琴演奏技巧上的大胆探索与追求,为现代钢琴演奏技术奠定了基础,开辟了一条现代钢琴演奏技术的光辉道路。

11.瓦格纳:歌剧改革之父

瓦格纳(1813~1883),著名德国音乐家,出生于德国莱比锡。

1829年至1848年,瓦格纳进入莱比锡大学,专攻音乐。歌剧《黎恩济》上演,使瓦格纳一举成名。《漂泊的荷兰人》、《汤豪赛》、《罗恩格林》是他在这阶段创作的三部名作。

后来,瓦格纳参加了“大众音乐协会”的演出活动,继续从事歌剧创作。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便是出自这期间的力作。1861年以后,瓦格纳完成了《纽伦堡的名歌手》的创作,获得空前绝后的声誉。

1876年,首演了他的《尼伯龙根的指环》。

瓦格纳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在歌剧改革与创作方面。他以大胆的手法对歌剧艺术实行改革。他以歌剧应综合戏剧、美术的音乐为一体的观点为原则,创作了他称之为“乐剧”的新型歌剧。在这些歌剧作品中,音乐和戏剧等艺术形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看后能给人一种整体的艺术美感,另外,他在歌剧音乐的写作中,加强了管弦乐队的表现力,并独创了“主导动机”的新手法,使音乐形象变得更具体、更鲜明。

瓦格纳一生共写了十余部歌剧,其中最著名的有《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汤豪塞》、《纽伦堡的名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四部曲、《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等。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许多管弦乐序曲和钢琴奏鸣曲等作品。

瓦格纳是德国歌剧舞台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不仅是作曲家、指挥家,而且还集剧作家、哲学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于一身,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他的歌剧音乐广泛地使用了贯穿全剧的“主导动机”,加强了戏剧性;和声新颖;乐队编制扩大;配器突出弦乐队的作用,从而丰富了歌剧的艺术表现力,扩大了交响音乐的表现领域;宣叙调和咏叹调合二为一成为无休止的旋律。

他不愧为19世纪欧洲音乐文化史上一位杰出的革新者。

12.柴科夫斯基:俄国卓越的作曲家

柴科夫斯基(1840~1893),俄国著名作曲家,出生于俄国的沃特金斯基。

1862年,22岁的柴科夫斯基改学音乐。1866年至1878年,柴科夫斯基一:疗面在新办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任职,一方面努力创作。各类体裁的作品,如歌剧《督军》、《水妖》、《近卫军》、《叶甫根尼·奥涅金》,舞剧《天鹅湖》,第一、二、三、四交响曲,标题交响乐《罗密欧与朱丽叶》,钢琴小品《四季》,第一钢琴协奏曲等大量涌现,揭开了创作生涯的新篇章,标志着创作成熟期的开始。

1878年以后,他创作了歌剧《黑桃皇后》、《伊奥兰特》,舞剧《胡桃夹子》、《睡美人》,第五、第六交响曲,第三钢琴协奏曲。

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有着巨大创造力的作曲家,他的音乐风格是独树一帜的。

在他的作品中,处处可以听到在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人民的痛苦呻吟或愤怒的控、斥。他的音乐旋律极为感人,有时催人泪下,有时又令人热情洋溢。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不满沙皇统治的强烈愿望,但又苦于找不到出路,因此总带有一种孤独压抑的感觉。柴科夫斯基的作品虽然充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矛盾得不到解决时的苦闷与彷徨,但作曲家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作品的基调也不是绝望。在许多作品中,他热情赞颂人民、幻想人类的幸福。因此,在他的音乐中,总是充满了粗犷、豪放、深沉而又优美动听的俄罗斯民歌的旋律。

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很多,内容和体裁也十分广泛。其中,最著名的有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还有《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等等。

13.德沃夏克:捷克著名作曲家

德沃夏克(1841~1904),捷克著名作曲家,出生于捷克首都布拉格。13岁时,德沃夏克跟本村的乐师学习小提琴,16岁时进入布拉格风琴学校学习。

1859年,便开始在捷克国家剧院里担任中提琴师。

同年,18岁的德沃夏克开始发表自己的作品。1865年,他的第一交响曲《茨洛尼斯的钟声》问世,此后便开始了他源源不断的音乐创作。1878年,他创作的《斯拉夫舞曲》获得很大成功,从此奠定了他作为著名作曲家的地位。在这之后,他的声望逐步显赫,很快便成为整个欧洲令人瞩目的著名作曲家。1892年,德沃夏克来到美国,担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并以自己杰出的音乐活动推动美国音乐事业的快速发展。1901年,他归国后担任了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

德沃夏克的音乐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他在自己一生的音乐创作中,始终把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无论在歌剧、交响乐或室内乐作品中,他都努力将民族性、抒情性和西欧古典音乐传统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尽可能完美的地步。

他在美国任教期间,采用美国黑人音乐的音调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和他那光辉的代表作《自新世界交响曲》,取得了艺术上的巨大成功。

德沃夏克一生的作品很多,体裁也很广,他共创作了12部歌剧,11部神剧和清唱剧,9部交响曲,5部交响诗,6部协奏曲,32首室内乐重奏曲,此外还有大量的钢琴曲、小提琴曲、序曲和歌曲等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e小调第九交响曲》、《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狂欢节序曲》、《F大调弦乐四重奏》和歌剧《水仙女》、《国王与煤工》等等。

14.肖邦:波兰民族的伟大歌手

弗列德里克·肖邦(1810~1849),19世纪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和钢琴家。

出生于华沙。肖邦7岁那年,就用民间音调创作了一首《G小调波罗奈兹》,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1830年11月,肖邦在他的老师、华沙音乐学院院长爱斯涅尔的建议下,到国外旅行演出,通过他的音乐,宣扬波兰民族精神永存。

肖邦通过钢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诗意,即使一段经过句,甚至一个个装饰音都充满了诗的幻想。那柔软纤细的旋律、色泽优美的和声,可以说只有他自己才能演奏出那种神韵。他把钢琴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200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著名的有:2部《钢琴协奏曲》、3部《钢琴奏鸣曲》、4部《叙事曲》、4部《谐谑曲》、24首《前奏曲》、12首《练习曲》、21首《夜曲》、54首《玛祖卡舞曲》、18首《圆舞曲》、18首《波兰舞曲》、4首《即兴曲》等等。

肖邦的许多作品是浪漫派音乐走向高峰时期的杰作。其音乐对处于异族奴役并不断争取独立解放的波兰民族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肖邦作品有着不可估量的独创性:其抒情性有如普希金的诗那般清丽、优雅,连最微小的细节也异常迷人而富有特质;旋律优美潇洒、情意真切;和声新奇、巧妙;节奏自由不拘;结构新颖别致,表现了富有诗意的情绪精华。后来,肖邦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民族风格,思想内容深刻的钢琴曲。肖邦的创作,在发挥钢琴性能及和声表现力等方面也有许多创造。德国作曲家舒曼把肖邦的音乐比作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肖邦还被誉为“钢琴诗人”和“波兰民族的伟大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