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艺术知识
20149200000029

第29章 书法与篆刻艺术(6)

12.米芾:怪僻的书法家

米芾(1051~1107),原名黻,后改为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土,亦自称鹿门居士。人称“米襄阳”、“米南宫”,亦称米海岳。祖籍太原,后徙居襄阳。米芾是北宋时期另一位杰出特立的书法家。

米芾生活在北宋仁宗至徽宗时期,才气过人,但一生未参加过科考。因为他的母亲曾经做过英宗皇后高氏的乳娘,恩泽所及,他得以补官,任过一些闲散的官职。

米芾性格疏狂,不能与世俯仰,他的作为行事,的确与常人不同。

米芾的书法名迹,流传后世的行草书墨迹不少,最著名的有《蜀素帖》、《苕溪诗帖》、《乐兄帖》、《崇国公墓志》、《拜中岳帖》、《箧中帖》、《草书九帖》、《多景楼帖》、《宗正帖》、《虹县诗》等。

《蜀素帖》和《苕溪诗帖》是米芾的书法在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之后,写出的作品,内容都是抄录他自己的诗作。从这两幅作品看,他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用笔和结体方面。用笔上,他经过长期的临池和探索,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东西。他强调的是执笔轻虚,点画要注意变化又不失天真,这些主要是技法方面的要领。在宋的结体方面,米芾特别强调“势”。所谓“势”,就是强调写字如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

13.颜真卿:“颜体”的开创者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唐开元进士,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因曾任平原太守,赐爵鲁郡开国公,人称为“颜平原”,亦称“颜鲁公”。他秉性刚直,又生活在唐朝盛极而衰的转折时期,玄宗朝的后期,奸臣杨国忠、卢杞等专权擅政,他均以儒士的风范独立不阿,与之相斗争。安史之乱发生后,他又是叛乱与分裂的坚决反对者,作为国家重臣,他置生死于度外,竭尽全力平息叛乱。在他76岁时终于以身殉国。他的人格风范为后人所仰慕。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师从张旭,参透用笔之理,这从他写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可以看得出。颜真卿得到张旭这位大师的笔法传授,使他对书法艺术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而实际上,他对书法艺术的学习是相当广泛的。他对于篆隶、北碑以及当时流行民间的写经都有体悟,最终形成了他丰伟刚健、气象博大的“唐代之书”的特色。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的墨迹及碑刻拓本约有七十余种。其中最为著名的楷书有《多宝塔碑》、《大唐中兴颂》、《麻姑仙坛记》、《颜氏家庙碑》、《郭家庙碑》、《祭侄文稿》和《争座位帖》等。

颜真卿的行书,以《祭侄文稿》、《争座位帖》最为有名。

颜真卿书法的杰出成就,同他苦心孤诣,竭一生精力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是分不开的。他二十多岁时,因慕张旭之名,毅然弃官奔赴长安,投师张旭门下。

两年之后,略得笔法,才离开老师另去谋生,做了长安尉。但是他总觉得对笔法仍未理解透彻,在三十五岁时,又一次冒着严寒,去洛阳找张旭请教。著名的《张旭笔法十二意》就是他们这次讨论的记录。颜真卿除了从师张旭以外,对前代及唐初名家都下过功夫。他学“二王”,重在笔法风神;学北碑,取其厚朴庄重;学《瘗鹤》、《文殊》,得其圆浑雄阔之笔势;学欧,则用其遒劲而变“露”为“藏”;学褚,则效其宽绰端雅而去其佻巧。这种有选择有取舍的学习方法,使颜真卿能取渚家之长皆为己有,于推陈出新中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后人称之为“颜体”。

14.柳公权:唐楷艺术的完善者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庸代书法家。

唐宪宗元和初年进士,为人耿介刚正,官至太子少师,故又称“柳少师”。他因工于书法,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侍书于宫中。

柳公权学习书法,最初取法于“二王”,后参以初唐欧、虞诸家笔法,特别得力于颜真卿。用笔上融欧之瘦硬与颜之刚健为一体,结体上合欧之谨密与颜之豪纵为一格,而形成刚劲峻拔、端庄严谨的自家风格,世称“柳体”。

柳公权是唐楷艺术的最后完善者,人们谈论书法,常说唐人“尚法”,其实主要指的是楷书。初唐诸家与颜真卿等的楷书也都可以尚法著称。但唐诸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柳公权的楷书对法度要求这么高,这么严。柳体的特点,也就是世人所说的“颜筋柳骨”,柳体是以骨取胜的。

柳书存世作品不多,碑版有《李晟碑》、《苻磷碑》、《玄秘塔碑》、《冯宿碑》、《商元裕碑》等。此外,尚有原石已佚、仅存拓本的小楷《金刚经》石刻与《神策军碑》,前者为唐拓孤本,旧藏敦煌石室,被法人希伯和盗去,现藏巴黎图书馆;后者现藏北京图书馆。至于柳书传世墨迹,更为稀少,现在所存《送梨帖跋》是唯一真迹。

第六节 书法、篆刻艺术经典作品赏析

1.小篆:《泰山刻石》

[作品简介]

小篆《泰山刻石》为秦丞相李斯所作。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此后,为了夸耀秦的强大和威望,秦始皇多次巡狩天下,所到之处,都要勒石记功。,《泰山刻石》正是他巡狩泰山时记功的创作。内容由丞相李斯用当时的统一文字小篆书写而成,此石碑现存于泰安城北的岱庙中。

[艺术欣赏]

《泰山刻石》的书体特点是笔笔中锋,藏头护尾,行笔不疾不徐,写出的笔线圆匀劲健,刚柔相济。《唐人书评》说它:“骨气丰匀,方圆妙绝。”这种笔画停匀、圆浑而道健的书体,后人称之为“玉箸篆”。

李斯小篆的结体取长方形纵势。纵与横的比例大约为三比二,近似于西方古典建筑所推崇的“黄金分割律”。笔画间距离疏密停匀,常以竖画为轴心,使两边笔画平衡对称,因而整个字形表现出一种端正、严谨、稳定、凝重的建筑美。

且小篆构字常作“垂足曳尾”之态,表现为上密而下疏,下半部的空间被下垂竖画分割成不同形状的空白;至于有些不能下垂的字,或把下底横画拉开距离,或把上面竖画上伸,仍然产生疏密不同的变化。当这些外形严整的方块字连成一行,又聚行成篇的时候,就显示出章法上有疏有密,有虚有实,有节奏,有韵律的形式美。

李斯的小篆艺术也以曲为美,行笔自然舒展,飘逸飞动。那些优美多姿的曲线,或如“景山兴云”、“鹰望鹏逝”,或如“江海淼漫”、“游鱼得水”,充满了律动。故唐代韦续给它一个非常贴切的命名,称之为“舞笔”。在这些流转飞舞的曲线中,穿插上横平竖直的直线作为骨架,作为陪衬,作为对比,形成一组组有曲有直,有动有静,和谐统一的线的群体。李斯的卓越创造,就在于他赋予这种新的书体以完整的装饰美,他把不同弧度的曲线和不同长度的直线,妙巧地组合成一个个装饰性很强的字,宛如精美的图案画。

2.汉隶:《熹平石经》

[作品简介]

《熹平石经》由东汉书法家蔡邕所书。

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汉灵帝命蔡邕和堂溪典等人正定六经文字,然后由书法家蔡邕书丹上石,精镌细刻,立于太学门外,作为太学生们学习的典范。据传说,立碑之日,很多人都来参观学习,“观者填塞街陌”,竞连道路都拥挤的水泄不通。可见石经的声誉之高。

[艺术欣赏]

成熟定型化的汉隶,又名“八分”。这是因为它的字型“似八字势”而得名,所以清代翁方纲说:“八分之义,‘八’,别也,言其字左右分别,若相背然。”

汉代书法家中,以“八分”书享誉一代的首推蔡邕。从《熹平石经》来看,它在笔画上具有典型的波、磔(zhé)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来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指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笔有磔尾。

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体上,由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

清代陈思说他“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美尽妙,独步古今”。不愧为汉隶的大家之作。

蔡邕还独创了一种具有独特风貌的书体——“飞白书”这种书体的特征是:笔画中丝丝夹白若断若续,像用枯笔写成,笔谒力到,墨失意存。字体显得飘动,看似几束绵纱拼放而成,很有艺趣。

3.草书:《冠军帖》

[作品简介]

《冠军帖》为东汉末年书法家张芝所书。秦末汉初,书法家们把隶书快写,形成了草书的前身章草。章苹虽然比隶书简便,但它简而不乱,草而有矩,仍不能充分表达书法家们挥洒自如的书写风格。因此,张芝将字字独立,较为呆板的章草进行了改造。形成“牵连、流畅、飞龙、舞电”气势的今草。《冠军帖》便是他的代表作。

[艺术欣赏]

《冠军帖》共六行,计33字:“知汝殊愁,且得还为佳也。冠军暂畅释,当不得极纵。可恨吾病来不辨行动,潜不可耳。”

观此帖,其书之精妙,“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归岸谷,任于造化。至于蛟龙骇异,奔腾怒攫之势;心随手变,窈冥不知其所以然也。”

张芝常日:“匆匆不暇草书”。看来这草书当是大草而不是章草,因为只有一笔数字,神完气足的大草,书写时才匆匆不暇,不容慢条斯理。

张芝的草书,开一代先河,自魏晋而后一直盛行不衰,而且书家辈出,其中晋人小草,唐人大草都成为后世书家的典范。张芝则被尊为草书之祖。

4.小楷:《乐毅论》

[作品简介]

《乐毅论》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

王羲之是我国书法群星中一颗光耀千古的主星,他上承古圣,下启后贤,诸法皆备,无法不精,成为我国书法史上千古景仰的一代宗师。《乐毅论》是王羲之的楷书代表作品。《乐毅论》是他的精心之作,书于晋穆帝永和四年十二月(公元348年)原是特意写给小儿子王献之作习字范本之用,没承想却成了历代书家和后学者的典范之楷书。

[艺术欣赏]

《乐毅论》在书法艺术上有两大特点,一是笔势精妙,备尽楷则,二是冲融大雅,方圆适中。前者主要讲的是用笔技法,后者主要讲的是风神意趣。

纵观全帖,点画圆劲厚重,基本上是中锋行笔。运笔很讲究节奏感,所以线条粗细分明。凡出锋收笔,往往力送画端,尖利而不尖细;凡点,不论侧点、垂点、挑点、撇点,都短小精悍,十分厚实,如高峰坠石,力厚气足;凡钩,都形似铁钉,意味内含却力屈万夫。点画之间,或上下联络,或左右照应,笔势有来有往,气息贯通不已。用笔精到,形象分明,点画有血有肉有骨,备尽楷则。

就结体而言,帖中的字,排列匀称,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字形端正,加上点画呼应,方圆适中,造型严谨有变化。意态雍容大方,既不寒瘦局促,又不放肆疏狂,所以风味冲融大雅,气象万千。

唐代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以《乐毅论》为羲之小楷第一,称日:“笔势精妙,备尽楷则”。清代钱泳在《书学》中更为推崇:“唯《乐毅》冲融大雅,方圆适中”,“斯为上乘”。“昔人谓右军《乐毅》为千古楷法之祖,其言确有理据。”

《乐毅论》不仅是王氏小楷第一,而且也是我国历代小楷第一。

5.行书:《兰亭序》

[作品简介]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位文人和亲友聚会于山阴兰亭,列坐山涧曲水边,饮酒赋诗,修祓禊之礼,其间,众人推荐王羲之为诗集作序文。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想到世事变迁,人之生死,不禁感慨系之,便以鼠须笔蚕茧纸一挥而就写成千古名篇《兰亭序》。

王羲之当日书时,如有神助,特别得心应手,后来虽然又重新书写了几遍总不及原稿好,故对原稿特别珍爱,当作传家之宝。到了唐代,唐太宗派御使萧翼用计把《兰亭序》缣到手。他除了自己心摹手写之外,还命书法字欧阳洵、虞世南、褚遂良等人各临摹数本,分赠诸王近臣。唐太宗驾崩后,《兰亭序》随葬昭陵。人间无复真迹留传。

[艺术欣赏]

《兰亭序》的书体,严格讲,应为行楷。全文28行,计有324字,纵观全篇,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可谓行行有韵,字字有神。动静咸宜而雅正,放浪形骸而逍遥,章法参差多变而又和谐统一,浑然一体,充满着生机盎然的情趣,毫无着意经营的痕迹。详察细审之,用笔则变化莫测,千姿百态,而又不失法度。藏露、刚柔、方圆、轻重、浓淡,一任自然,线条韵律优美,节奏鲜明。结体上或因循楷书,或略事省变,多以峻拔一角(右上角)取势,点画穿插巧妙,腴带呼应明显,体态自然安祥,婉如春雨洗竹,净尽尘氛,雅韵姿媚。诸多重复之字随文立体,绝不雷同。如全篇20个“之”字,7个“不”字,均极尽变化之妙,毫无雷同,又是那么自然天成。反复品赏此帖,在其姿媚飘逸的笔墨中,隐约感到有一种老庄哲学境界,晋代文士的潇洒风度和旷放闲逸的情致翩然而出,正所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令人玩味不已。自东晋至今,1600年来,历代学者尊《兰亭序》为天下“神品”。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兰亭序》,皆为唐人及后人的临摹本。其中以欧阳洵于唐太宗时据真迹临摹上石的“定武兰亭”为最接近原著者,故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