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追踪】
为了适应对外兼并战争的需要,秦王政对朝中的人事重新作了调整。他任命李斯为廷尉,除掌理刑狱外,还负责对外的谍报工作;任命尉缭为国尉,掌管军队。
对于任命李斯为廷尉,大臣们无话可说;但对于任命尉缭为国尉一事,很多大臣都提出了质疑。丞相王绾认为,秦国朝野上下对尉缭这个人都不了解,现在突然任命他为国尉,恐怕难以服众,如果众将不服,将何以指挥调度军队。
秦王政见大家对尉缭心存疑虑,便让蒙武向大家介绍尉缭的基本情况。蒙武在向大家介绍时,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对尉缭才识的钦佩。
原来,尉缭曾建议秦王采取“分强为弱,各个击破”的策略,深得秦王政赏识。他劝秦王不要爱惜财物,用重金贿赂各国的权臣,破坏和扰乱各国之间的合纵计划,从而有利于秦国对东方各国各个击破。这些策略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众大臣见蒙武如此推崇尉缭,而且秦王政也坚持自己的任命,所以就不再提出异议。其实,李斯和蒙武最明白秦王政的意图,他任命尉缭为国尉的目是就是想由自己直接掌握军权。在以往,无论是由吕不韦的人还是由宗室大臣担任国尉,都和统军将领有着深厚的渊源,容易发生嫪毐式的谋反事件。现在,任命与秦国将领毫无关系的尉缭,就不会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由于国尉与众将领彼此并无瓜葛,自然也难以操纵诸将,这样,他就纯粹成了君王的幕僚,帮助君处理一些日常军政事务,办理君王交代的其他事务。
为了加强王权,维护秦王对秦国的绝对统治权,秦王又发布了一系列的命令:
1、今后对有功将士只封爵位而不再裂土,也就是说,爵位只是一种世袭荣誉,不再拥有土地和兵权。
2、全国实行郡县制,今后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每占领关东各国的土地,一律依照秦国的制度在那里设立郡或县。
3、建立抚恤制度。战死及伤残者给予优厚抚恤及协助,并规定壮勇从军,家无男丁可从事农耕者,应由地方政府协助其农耕,并免除田赋,以免军人在前方作战有后顾之忧。
4、恢复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外国商人不得在秦国购买土地,贷款给农民的利率由政府规定,商人不得以高利贷剥削农民。
5、山林、矿产、盐铁全收归国有,地方政府不得私自租卖给商人。
6、秦国货币因为各国通商频繁,非常混乱,今后由官方铸钱,各国货币及私人铸钱不准流通,这项制度今后随着军事征伐的进程进一步推广到全天下。
7、广设关卡,过关货物按成收税,以筹军费。
在制定了一些基本的方针策略后,秦王政又召集一般重臣,讨论平定天下的战略目标及出兵的先后顺序。
有人主张应该先灭掉楚国以增强国力,同时也能解决侧背之忧;有人认为应该先灭掉韩国和魏国,再进军赵国和齐国,免得后方遭到袭击。
李斯认为,赵国是中原的核心,攻取赵国,东可以取齐国,北可以攻燕国,和楚国因有长江的阻隔,想救赵国也不容易,秦军的侧背等于有了依托,所以应该先“攻赵灭韩”。
秦王政最终采取了李斯的建议,对群臣下达了全国总动员令,无论军费、后员、后勤支援及有关事项,必须要在半年内全部完成,预定在秋季发动对赵国的攻势,再顺道灭韩。
为了打击赵国,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秦王政亲自主持了一次作战准备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丞相王绾、国尉尉缭、廷尉李斯、将军王翦、裨将蒙武及其他文武大臣。当时,大将军桓齿奇已经率领20万大军在邻近赵国的旗阳部署,等待秦王政的攻击令。
在会议上,秦王政公布了统一天下的总方针:
1、全力攻赵,争取中原轴心;
2、顺道灭韩,去除侧背威胁;
3、威胁魏国合作,以此为进攻赵军的后方;
4、暂时与燕、楚搞好关系,但要加强对楚国的防备;
5、中立齐国,避免齐援助赵国。
国尉尉缭又通报了军民动员的情况、士兵安家与阵亡负伤者的抚恤制度,以及远征军后勤补给的准备与执行情况。
尉缭说完后,兼管情报工作的廷尉李斯通报了各国的动态。
紧接着,丞相王绾及其他大臣也分别通报了自己所经办的与战备有关的事务。
在这一次战略讨论中,如何使齐国中立是中心问题。但是,对于这一个问题,大臣们的意见并不一致。
丞相王绾认为,齐国目前政策摇摆不定,如果对齐国强硬威胁,就等于逼齐国走上与赵国联合的道路。齐国长久休革息兵,多年没有战争,国力积蓄雄厚,要是与赵国共同抗击秦国,胜败就难以预料了。
国尉尉缭则认为,如果向齐国示弱,答应给予他们优厚的中立条件,齐国就会自恃强大,认为自己有左右战局的能力,一定会开出令人无法接受的条件,反而会弄得谈判不成反成仇。这样,不就是逼迫齐国与赵国联合吗?因此,如果一开始就对齐国采取强硬的态度,齐国升平日久,朝野上下都恐惧战争,就可以达到先声夺人、事先吓阻的效果。
李斯说:“最好是双管齐下,先派人示好,再以战争相威胁,但不宜过于明显,否则会让齐国以能左右战局自重,同时也容易引起赵国的注意。如何执行,则要请各位讨论,陛下圣裁。”
秦王政觉得李斯的意见可行,于是点名要始终未发一言的蒙武发言:“蒙将军今晚未发一言,听了这么多意见,想必是成竹在胸了。”
蒙武说:“微臣奉命调军协助王翦将军,理当考虑驻韩国秦军的事情,对于这些国家大事,微臣没有资格发言。”
“与会者都有资格发言,希望将军不必自谦。”秦王政鼓励说。
“依照微臣个人的看法,对齐国无论是威胁还是利诱,都应该在暗中进行,而且要选定对齐王有决定性影响的人物进行。选择的目标不必多,选准一两个就行了。”
秦王政大笑,对众大臣说:“大家看看怎么样?这才是箭不虚发,发必中的呀!蒙将军与寡人所见略同!”
众大臣相对无言。
散会后,李斯和蒙武被留了下来。
秦王政单独对蒙武下诏,派他前往齐国游说齐国丞相后胜,授予他全权处理此事,必要时可以便宜行事,威胁利诱甚至暗杀都可以,但是必须要让后胜就范。同时,秦王政命令李斯向蒙武提供一切有关后胜的个人资料,以及其他必须的协助。
【点评】
为了加快统一天下的进程,秦王政一改过去蚕食诸侯的策略,制定了更为明确的战略目标——攻赵灭韩,联合魏国,结交楚国和燕国,中立齐国。他认为,进攻战略地位最重要的赵国和中立经济最富庶的齐国,避免他们联合起来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在当时,赵国是抗击秦国的主力,军队的战斗力是东方六国中最强的,而齐国却是最富庶的。如果齐赵两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谁胜谁败,还未可知。秦王政深知这一点,于是,决定想办法让齐国保持中立,集中力量解决赵国问题,只要解决了赵国问题,整个东方六国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后来的战争进程表明,这一战略目标是切实可行的,对于战略全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