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2月1日,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春节,在广大农村,天不亮就开始爆竹齐鸣,迎来送往,一片辞旧迎新的气象。然而在山西省南部的闻喜县东镇却沉闷得很,似乎连鸡叫声都听不见,尤其是川口村和东峪村的村民,还有些凄凉的感觉,一周前的一声枪响至今仿佛还在人们耳边回响。
元月29日上午,山西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仓的追悼会在该公司总部的所在地川口村举行。
从刚刚点火投产的三期工程6号高炉厂区到海鑫集团总部,约一公里的大道两边摆满了数不清的花圈和挽幛。一条长200余米、宽50厘米的白色条幅上,写满了李海仓遇难后以各种方式吊唁过死者的人名和单位。
海鑫集团的员工代表统一着深色服装、胸戴白花,无声地在追悼会的会场忙碌着。会场内外有当地的警察在维持秩序,因前来吊唁的人太多,进出会场的人数被控制得十分严格。李海仓的灵堂设在海鑫集团总部(也就是其遭枪杀的办公楼)的一楼大厅,从大厅延伸出一个临时搭建的灵堂,一条宽大的白色横幅上书写着一行黑色的大字:“沉痛悼念李海仓同志”,两边的挽联在朔风中抖动着:胸藏天地壮志雄视经济风云变幻成就海鑫百代伟业,心忧民众疾苦恪守道德规矩方圆典籍三晋千古风流。
一个农村老大妈早早地就来到海鑫集团总部的大门前,从怀里拿出两个馍,对看门的人说:“你们拿上,帮我放在海仓那儿,这是供给好人的。”
村上小学校的学生也来了,这么多年来小学校不知得到了李海仓的多少资助。在孩子们的眼里,李伯是村上最伟大的人。
李海仓的遗体按当地风俗用棺木人殓。上午9时许,李海仓的妻子因悲伤过度被人抬着进入了追悼会的现场。追悼会进行的一个多小时中,她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几次昏死过去。李海仓的亲属和朋友围棺痛哭,70多岁高龄的李春元(李海仓之父),神情却显得十分刚毅。
上午10时,遗体告别仪式正式开始。
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胡德平,中国民生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严克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晓华,山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杜玉林,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会长边鸣涛以及运城市委书记黄有泉、运城市市长王守祯,运城市人大主任陈永信,运城市政协主席李天祥和闻喜县的四大班子领导,另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与海鑫集团有业务关系的单位负责人及社会各界群众,共计两千多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运城市委书记黄有泉致悼词,悼词中说:“李海仓是我们党多年培养起来的一位优秀的非党领导干部,对党和人民一片忠心,满怀赤诚,表现出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优秀的品质。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为闻喜县、运城市乃至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建立了卓著功勋。”
告别仪式由运城市人大主任陈永信主持。
当日下午4时许,按当地的风俗,由48名强壮男子扛扶李海仓的灵柩入土葬葬,上万人自发地前来送别,一路上哭声一片。
李海仓的遗体就下葬在海鑫集团办公楼的后面,在厂区的院内。陵墓很简单,在一个大土包的周围由大理石做基,前面立了一块小石碑。
陵墓旁边是海鑫职工停放车辆的车棚子。
把墓建在海鑫集团厂区,据说是李海仓的父亲李春元的建议,用意是让李海仓在地下永远目睹海鑫事业的发展壮大,含笑于九泉。
时间回到1月22日上午11时30分左右,李海仓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遭凶手枪击而身亡。在当地人看来,这个消息的突然到来就如同“天塌了一半”。
李海仓在外出差近20天后,返回公司上班的第二天,不幸就发生了。这一切来得是如此突然,此前全无征兆,所以,人们对于凶手冯引亮的杀人动机非常不解。
有关资料显示:凶手冯引亮,男,1955年生,身高1.8米。系闻喜县东镇南街村新华街18号居民。长期在外,事发半月前回到东镇。在匕一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曾是当地的首富,在东镇开办过一家造纸厂,据说那时他坐的是一辆伏尔加轿车,而李海仓那时只有一辆客货两用的小货车。二人彼此认识,但没有什么深的来往。杀害李海仓后,冯引亮现场畏罪自杀。
被害人李海仓,男,汉族,1955年12月7日生于山西省闻喜县东镇,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非党人士。山西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2000年3月担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002年11月26日,当选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九届执委会副主席。
在没有任何资源优势的农村,李海仓由40万元起家,在10年多的时间里就搞成一个拥有几十亿元资产的钢铁王国,这使他充满了传奇色彩。
我最后一次见到李海仓,是在2002年11月全联“九大”换届的大会上。在北京的京西宾馆里,与李海仓握手后,感到他的手软弱无骨,不像是个干过农活的人,倒像个拿笔杆子的。人很温良敦厚,只是那双眼睛格外有穿透力,仿佛能看到对方的内心世界。我们有过交谈。
李海仓遇害是一个突发事件,因其特殊性而震惊全国。几十年默默无闻的东镇,经过这一突发事件,名闻遐迩。一夜之间,这个偏僻的乡镇突然聚集了成百上千的记者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钢铁商、煤炭供应商等各界人士。
在这些天里,村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记者。一拨儿一拨儿地,这一批还没走,另一批又来了,像走马灯似的。有报纸记者、杂志记者、电视台的、网络的、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等等。有的记者在镇上和村里找的住处没有长途电话,传真机也很难找到,为了发稿子,只好跑到网吧上网发邮件。
而海鑫集团的传真机忙个不停,国内外的传真件昼夜不断。截止2003年元月25日,来自国内外的企事业单位所发来的唁电有217封,以个人名义发来的唁电则多达千余封。在所有的唁电中,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的电文,格外引人注目。从那时的新闻报道来看,媒体对于李海仓的死因及凶手杀人动机尚有诸多疑问,有的还怀疑到海鑫资产状况和李海仓的财富品质。在朝野对事件均无定论的情况下,公开表态无疑是需要勇气的,尤其是作为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1月24日,钟朋荣在唁电中态度鲜明地站到了李海仓一边,并充满敬意地称李海仓是“中国的戴尔·卡耐基”。他所敬的挽联是:
中国戴尔·卡耐基财富英雄李海仓精神犹在
世界农民钢铁大王经营大师海鑫模式永世传
钟朋荣说,李海仓先生是“中国的卡耐基”,是“世界的钢铁大王”,是中国企业家的杰出代表。在全世界钢铁企业中,李海仓是第一位“农民钢铁巨人”。
卡耐基是美国的钢铁巨头,几乎垄断了美国的钢铁产量。
在国内钢铁行业中,大部分企业是国有企业,而由农民创办的民营钢铁企业则更为少见。
李海仓,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从40万元起家,创办钢铁企业,其难度可想而知。但他以超人的胆识,超常的智慧,不断创新,创造了海鑫奇迹。他创造的海鑫模式已经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上的“典型案例”。
李海仓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还是一位很有头脑的经济学家,被称为资本运营“魔术师”。他用明年甚至后年的钱办今年的事,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把有限的资金发挥到了极限。14年的时间使总资产翻了13番。钟朋荣教授还说:李海仓对中国钢铁行业的了解,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冶金部长”。
李海仓是1月22日遇害的,25日正赶上中国农历的小年。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到正月十五,是农村最喜庆的时候,然而今年,川口村和东峪村没有一家放鞭炮,也没有一家贴春联。我在采访中了解到,这都是自发的举动,为的是表达对李海仓这样一个“大人物”的悼念。据当地的老百姓讲:“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按晋南风俗,无论发生多大的事也要过好年,只有家里刚去了老人,才不贴春联。
纯朴、善良、正直的村民们,怎么也想不到那么熟悉的一个好人走得这么突然。但是更使他们想不到和不明白的是,把他们从农民变成工人,带领大家致富的李海仓,死后竟一点不得安宁。那么多记者来来去去,想干什么?他们就一点不伤心?
农民们也许不懂民营企业写在报纸上到底意味着什么,不懂在当今社会做一家民营企业要承担什么风险,甚至不明白,为什么全国的人都一下子关心起他们家乡的这家企业了。但是正是通过新闻报道,李海仓遇害事件,瞬间成了这一年年初国内最大的新闻事件。
3月初,每年一度的“两会”在北京照常举行,使人们的视线转向了新一届国家领导集体。中国人对未来更加充满希望和信心。不过,也许因为事情刚刚过去,或者问题还没有解决,新当选的企业界代表和委员们仍然在开会期间谈论着李海仓事件。
3月20日,美英打响了伊拉克战争,这场战争为全世界所关注,央视的滚动直播也吸引了国人的注意力。
4月初,控制非典型性肺炎工作进入我国高层领导人的议事日程,并被列为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第一项工作。
4月21日,中国两位高官因非典而被免职。
6月,非典疫情基本得到控制。
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北京“双解除”,当日下午,北京王府井大街上,人们欢欣鼓舞地上街庆祝。
今年前两个季度,仿佛是新闻记者的节日,一个热点接一个热点,使人们应接不暇。但关于李海仓事件的思考和争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而是深深地储存在人们的大脑皮层。
希望有志于中国企业历史研究的有识之士,记住发生在2003年年初的李海仓事件,假以时日,深入挖掘海鑫集团的成长历史和生命延续,挖掘李海仓身上所蕴藉的中国本土企业的精神实质。在我看来,李海仓和他的海鑫集团,经历了中国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全过程,遇到了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生命问题和死亡之后的问题。因此,这个案例是绝无仅有的。
本书对李海仓事件的全过程记录,目的是想留下一个具有史料价值的完整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