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做一个精于消费的女人
20146500000009

第9章 理性消费,谨防陷入消费误区(5)

如果向女人推销物品时,附上一句“这是××所推荐的”,或者是“这是××做的广告”,或者“××用的也是这种产品”,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在她们的心目中,这便代表了绝对的权威。其实,这样的权威并不具备特殊的说服力,它只是满足了人们的心理而已。就像在医生的开业招牌上,总是喜欢特别注明是××医学博士,以此来建立自己的权威性,自然也比较容易赢得患者们的信赖。而且,女人对某些产品上所标识的“这是国内第一部……”“在××领域,这在目前还是前所未有的……”之类的话语,特别相信,自然也就极容易受广告语的诱惑,大掏腰包。

所谓的权威,在女人们的眼中,即代表了不会有差错的意思。她们一贯认为,既然厂家能够请得起某某明星来做广告,而某某明星也乐意为其产品打广告,产品必定是值得信赖的产品,厂家也一定是有实力的厂家。

女人们根据广告,根据明星的权威之言,放心地作决定购买,即使最后不太理想,她们也只会对自己决定的过程产生自责,而不会怪罪于权威。这就像女性拜神,即使信了神的指示而不能如愿以偿,也只会怪自己的心不诚,意不真,而绝不会怪神灵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各自所喜欢的明星,女人们又会对他们更加倍地投以注意的目光,包括他们的方方面面。人们摆脱不了明星的魅力攻击。商家正是充分地意识到了明星对公众拥有这样的影响力,所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们利用各种形式让明星们替他们代言,推广他们的产品,促进消费,实践证明,这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消费者第一次对明星介入IT类产品广告产生兴趣的,好像是张曼玉加盟爱立信的手机广告。那是靓女俊男的故事,拍了三个版本,并在中央台一一播出,引起了轰动效果。片中那灯红酒绿、衣影鬓香的所谓名流生活,更令手机这一当时稀罕的高科技产品成为“高质量”生活的代名词与标准之一,这一潜移默化的概念影响亦使得当时人们以拥有一部手机成为有身份的代表和象征。

美国有一些杂志在分析公众对明星的崇拜心理时认为,一般的美国民众对喜爱的明星有三种心态,其中之一是因为喜爱之,于是处处模拟之,从发型到衣着到所用的生活用品,都尽量紧紧地追随、模仿,以期在心理上有一种“明星即我,我即明星”的满足感。

3.增强对广告的抵制力

增强女性对欺诈性广告的自我防护能力,是有效遏制广告欺诈行为的重要手段。增强女性消费者的自我防护能力,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掌握预防欺诈性广告的技巧

女性消费者具有丰富的商品和服务的知识是识别欺诈性广告的关键,除此之外,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预防欺诈性广告的技巧。

①了解市场行情,货比三家不吃亏

如今,铺天盖地的广告使得消费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且广告越作越滥,“牛皮”越吹越大,越吹越玄,要辨别广告的真假,从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多种多样的服务中挑选到质量好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必须学会运用比较鉴别的方法,不怕没好货,就怕货比货,货比三家不吃亏。货比三家首先比质量,其次才对价格、颜色、售后服务等相关情况进行比较。

当然,并不是对所有的商品都要进行比较,对价格较低的日用品,比如食盐、香皂等,各大小商店均有销售,价格透明,差距不大,就没有必要进行比较。而对于消费者具有明显多样化需求和有明显品牌差异及售后服务的商品,如服装、彩电、冰箱和空调等,就有必要进行比较鉴别。

②理性对待广告,鸡蛋里面挑骨头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广告良莠不齐,欺诈性广告泛滥成灾,使得消费者对广告真假难辨。在此情况下,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对所有的广告一概否定,又不能为欺诈性广告所误导,轻易地上当受骗。而只能理性地对待广告,鸡蛋里面挑骨头,才能避免上欺诈性广告的当。

比如,某房地产广告称“距离市中心只有十分钟车程”。你就要多想一想,这十分钟车程究竟是坐私家高级轿车,还是坐公共汽车,是深夜里坐车,还是在上班高峰时间坐车,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又如某地一家生产热水器的厂家,聘请香港影视明星打广告,明星边示范边娓娓道来:“我用过许多牌子的热水器,××牌是最好的。”仔细推敲一下该广告就会发现问题,热水器是耐用品,一般不会频繁更换,难道明星有更换热水器的癖好吗?否则她怎么会用过许多牌子的热水器呢?何况“最好”一词也是非常笼统和缺乏依据的。

再如某地一制药厂在广告中声称该厂的增高鞋垫对促进青少年身体发育效果显著,长期使用一般可以促进人体增高几厘米左右。理性的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广告的不实之处,人体的生长发育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单凭小小的鞋垫就可以使人增高几厘米,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更何况还要“长期使用”呢?“长期使用”的“长期”究竟是多长呢?是一年半载,还是终身使用,不得而知。

③了解市场行情,立足自身的实际和需要,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女性走进超级市场、购物中心或百货公司,看到琳琅满目的广告以及面对“省优部优国优”、“全国销量第一”的广告诱惑,变得六神无主,无所适从。有的女性对“清仓大甩卖”,“黄金机会,最后两天”,甚至是骇人的“大放血”、“跳楼价”之类的招揽广告,再加上周围人群体性的购买,很容易忘掉自我,从而盲目地加入到抢购大军之列。上述两类消费者很容易上欺诈性广告的当。我们应当清楚地了解,广告人在设计广告时,运用了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新闻学、传播学、统计学、美学以及声学、电学、光学等知识,并将创意、文学、图画、色彩、文体、修辞等方面的艺术糅合进来,但是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增强广告的艺术效果,以扩大广告的号召力,推销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更不用说那些无中生有的欺诈广告了。面对形形色色的广告,消费者应当了解市场行情,立足自身的实际和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做一个老练的消费者。比如购买微波炉,面对各种各样的品牌和“节能省电,安全可靠”,“功能齐全、操作简单”、“大功率”等广告语,消费者应根据自家用途、家庭人口及经济条件来决定。功能选择多价格当然贵,机械式单功能型价格相对便宜,其功能也够一般家庭使用,至于功率也不是越大越好,消费者应当根据自身的需要来选定。只有这样,才会在购买行动中冷静理智,也才不会上欺诈性广告的当。

④多渠道了解防欺诈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产品结构越来越复杂,女性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无法对产品的性能有很深的了解,尤其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商品和服务,一般老百姓很难精通。因此多渠道了解产品的真实情况对于防止广告欺诈是非常必要的。在购买大件商品、高档商品或新型商品时,你如果感到自己没有把握,可以四处打听打听,或者找已购买过该类商品的亲戚朋友了解情况,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找专家咨询有关情况,这样可以避免上欺诈性广告的当。如有的商家的“九折优惠”、“八折酬宾”,请教经济专家就会明白,商业零售的毛利一般是10%~20%,至多不会超过30%,打八、九折的商品,要么可能是广告欺诈,要么可能销售的是假冒伪劣商品。

(2)以法律为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首先,女性消费者应该学法、知法,对《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商标法》、《专利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应当有所了解,一旦有被欺骗的行为,就要以法律为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女性消费者应当积极主张自己的正当权益。在社会生活中,权利被侵犯是常有的事。如果消费者不积极地主张权利,实际上是对广告欺诈行为的放纵,也是没有履行好对自己和对社会的义务,只有消费者充分认识到主张权利的重要性和与广告欺诈行为作斗争的必要性,积极投入到反广告欺诈的活动中来,广告欺诈行为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

五、享受简单生活的乐趣

不经意间,一种“新节俭主义”已在一批城市年轻人中悄然流行。时尚一族崇尚的简单的自我生活方式,不像父辈那样,以少消费为节俭的标准。他们追求以尽量少的钱,获取尽量多的需求和享受。这种新的消费理念,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极为有利的。

1.节俭的女性很可爱

尽管女性的非理性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情有可原,但我并不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发扬下去。当然,两种情况除外:一是这位女性家底殷实,在疯狂的采购之后,不需要考虑钱包的问题;另一种是这位女性准备永远做单身贵族,她的喜怒哀乐与他人没有关系。

但实际上,很多女性还是得依赖薪水过日子。一位男士曾直言不讳地表示:一个会持家的女性绝对要比一个只会胡乱花钱的女性可爱一百倍。

下面是这位男士叙述的有关节俭消费的案例。

我们家是地道的工薪家庭,夫妻俩都在国有单位工作,收入不多,每月我的工资奖金全额上交,由妻子当财政部长,统一负责家里的各项开支管理。几年下来,家里的经济状况在会计出身的妻子的管理下,红红火火,不亚于左邻右舍的那些小款,这其中妻子的购物经功不可没。

妻子购物第一招就是货比三家。每次购物,妻子一定会事先向同事打听了解一番,多留心报上登的商店优惠减价消息,再多跑几家商店,什么样的货色该值多少钱,她心里都一清二楚,自然能买到价廉物美、货真价实的商品。当然,这与妻子平时的积累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妻子的第二招就是隔季购物。去年夏天,妻子买回了一件只售120元的羽绒服,同样的款式和品牌,等到第二年冬天就飙升到了398元。今年春节前我准备将家里的彩电换成大屏幕,妻子劝我再等等。过完春节,彩电打起价格战,前后半个月时间,一台彩电就节省了1000多元。而买空调时我们则反其道而行之,赶在4月份淡季时购买,不仅价格优惠,有礼品赠送,而且安装又快又好,还提前享受了一个清凉的夏天。

妻子的第三招就是批发购物。妻子经常和她的小姐妹们组成“团购”团队去市场购买。对油盐酱醋和卫生纸、洗衣粉、肥皂、毛巾等经常会用到的日用消费品,妻子经常和小姐妹们一起去批发市场整箱、整件地购买,不仅价格可以打八折,而且还可送货上门,省去了经常去商店的麻烦。

妻子的第四招是下班买菜。和一般人早晨去集贸市场不同,妻子都是下班后顺路去买菜,这时候买菜的人少,卖菜的小贩急着收市回家,妻子可以从容挑选,货比三家,互相压价,花费比早晨要便宜三成左右。

妻子的最后一招就是讨价还价。妻子乃爱美之人,时装常换常新,但花费却比别人要少许多,关键在于她很会讨价还价。在购衣之前她先去不同商店看看,分清质量和款式优劣,掌握价格适宜限度,做到心中有数。

见到自己喜欢的服装,她不动声色,先问其他服装价格,再对看中的服装百般“挑剔”,直到说得售货小姐也心服口服,不敢开出高价。最后再在卖主报出的价格上来一个对折,然后在此基础上和店主讨价还价。她甚至还欲擒故纵,假装嫌贵离去,最终以满意的价格买到称心的衣服,既节省了钱,还有一份获胜的好心情。

2.节俭能够使人生财

加拿大渥太华有两位“吝啬专家”,一名叫达希·珍,一位叫尼克森,他们各办了一份教人如何节俭过日子的报纸。

达希·珍别号“狂热节俭家”,她自费出版了《安全守财奴月报》已达六年之久,向读者提供了无数省钱致富的生活秘诀。达希·珍在她的报上说,赚钱渠道包括找更高薪酬的职业和多省点钱这两条路。我的不少读者告诉我,他们采取了第二渠道,实现了梦想。为什么高薪职业并不一定让人富有呢?达希·珍举了一个例子,一位部长级的官员虽有十五万加元的年薪,但为了维持高官的面子,花在衣着、汽车、应酬、停车、保险、豪宅上面的钱占的比例实在太大,消费太高导致存不下钱。相反,过简单一点的日子,反而能比以前存下更多的钱。真正有钱的人不会住在最扎眼的高级地区,而常常住在普通住宅区,也不会开昂贵的豪华汽车,并且不到最后关头不会换车。更重要的是,有钱人都懂得节省和投资。达希·珍最后强调,你省下来的一块钱,大于你赚进的一块钱。

另一位小气专家尼克森奉行大萧条时期“用到坏、穿到破、没有也要过”的信条,他觉得简朴人生挺好。他在自己创办的《吝啬家月报》里提供了十项省钱的小秘诀:

不断从薪水中拨出一部分去存款;·搞清楚你的钱每天、每周、每月流向哪里,也就是要详细列出预算与支出表;

检查、核对所有的收据,看看商家有没有多收费;·信用卡只保留一张,能够证明身份就够了,欠账每月绝对还清;·自带饭菜上班,这样每周约节省四十五加元的午餐费;·与人合乘或乘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这样可节省停车费、汽油费、保险费、汽车的耗损以及找停车位的时间;·多读些有关修理、投资致富的“实用手册”,最好从图书馆借,或从因特网下载,这样更省钱;

简化生活。房子不可图太大,买二手汽车,到廉价商店、拍卖场等处购物;

买东西时牢记,这钱花得值不值。便宜货不见得划得来,贵也不一定能保证质量;

绝对要砍价,你不提出,店家不会主动降价卖给你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