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做一个精于消费的女人
20146500000016

第16章 擦亮眼睛:做个不上当的消费者(2)

(3)公用服务多收费没商量

目前,公用事业单位服务差,乱收费仍是消费者投诉的热点,特别是物业管理。

近年来,物业管理发展迅速,小区管理越来越专业化,这本来是好事,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如房地产开发商在售楼时就直接指定物业公司,而不是通过业主组成业主委员会决定,客观上侵害了广大业主的合法权益。还有,就是已选择的物业公司乱收费,严重损害了业主的权益。

消费者王某,在新房入住后,首先向物业管理公司交纳了入住新房要交的管理费、设施配套费、维护保养费、水电增容费、保证押金等等,差不多有3000元,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交这么多钱,而交了钱后,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服务,你说冤不冤?

(4)农资市场混乱,坑农问题严重农民是消费者中的弱势群体。目前生产农机、化肥、种子、农用薄膜的企业,特别是市县区种子公司、农资公司、小型农机生产企业,有的对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心不够,有的为牟取暴利不惜坑农害农.,农民受劣质农资坑害的现象屡见不鲜。

据2003年7月《北京青年报》载,某县去年有数十户农民从县种子公司购进一批稻种。眼看着稻子一天天长势良好,可是到了收获季节就是结不出饱满的颗粒,所有的稻壳几乎都是空的,数百亩土地,几乎颗粒无收,农民哭干了眼泪,要求严惩出售假种子公司。

(5)虚假广告满天飞

消费者消费信息的获取大多来自于广告。但目前我国广告市场发展极不规范,虚假广告已呈泛滥之势,严重误导着消费者,干扰着市场经济秩序。中消协2000年在全国开展了“慧眼识广告”活动,仅一个月就收到消费者举报信7240件,其中对药品和保健品虚假广告的举报数量最多。

例如:在一些报纸上,常常能看到关于治疗性病的广告。发布广告的有的是合法的医疗机构,而有的则不是。一些不法单位,采用不同的手法,如“无中生有”即没有性病的说成有,将小问题说成重病,以此来“迫使”“患者”在此就医,以达到非法赚钱的目的。

某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做广告说是既做计划生育咨询又兼治男女性病,很多人就是看了广告后来到这里的。这家机构的检测也快,不出10分钟就能告诉你有没有性病。来的人本来是做其他检查的,在这里一查,还真不得了,得的性病还不止一种,连陪同来的家属也不能幸免。赵某夫妇来做其他检查,硬说赵某有性病,并且还查出有四种性病。查出性病就得掏钱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不赶快医治,就有可能引发不孕症或子宫癌。这家机构把后果说得让人不寒而栗,令听到这话的人吃惊不小,都不得不掏钱治疗。

(6)手机“三包”难兑现

在受理申诉的各类商品中,手机“三包”方面的申诉居前列。手机虽然很常见,但还是蕴含了许多最新的技术。正因为是“高科技”产品,才出现许多销售商家设陷阱变相逃避维修责任的现象。消费者申诉的主要问题是:生产、销售和维修方利用消费者对“三包”规定尚不熟悉,在手机“三包”上设置重重障碍。

卢小姐花3 000余元购买了一部国产手机,仅仅使用了6天,就出现死机、乱屏等非正常情况。卢小姐找经销商后,厂家代表非常“爽快”地为她更换了一部新机,令她满意而归。然而,在随后不到三个月内,由于手机质量问题,她先后更换了4部手机。此时当她再想退机,经营者却以“已超过退机时间”为由,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的要求。

(7)美容保健连环套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众多女性消费者越来越喜爱面部美容,都希望通过美容使自己变得更加靓丽。为吸引顾客上门,不少美容院(店)大打“免费牌”或“优惠牌”,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发放免费美容卡,承诺持卡可以做免费或优惠美容,当顾客持卡上门时,美容院往往借美容之机强行推销其产品或服务,造成不良后果。

有两名女大学生一次去邻近学校的一家美容院做美容。刚躺下,美容师就和她们聊了起来,谈话间,美容师的话题始终没有离开“平时都用什么牌子的化妆品,方法是怎样的,脸上有什么问题”之类的话题。随后,在等待面膜干的时间里,美容师就拿出几样产品,详述它们的好处,并强调如不尽快用某种产品后果不堪设想。两名女大学生看了看几样产品的价格,各个不菲,都在百元左右。其中一个说没带够钱时,美容师说没关系,先交十几块钱的订金,这次先用上,下次来的时候把钱交齐就可以把产品拿走了。两名女大学生都一再说明不需要,美容师却强调:“这是为你好,看着你脸上情况严重大姐就不舒服。”另一名美容师拿出一个登记本让她看,本上记录的是顾客情况,内容很详细,包括姓名、电话号码、工作等等。在美容师的一再“劝说”下,最终两名学生各买下一种产品。

现在后悔不已,说自己仅凭一次美容和美容师的花言巧语就钻进了美容的陷阱。

(8)网络欺诈让你目瞪口呆

随着互联网的服务不断升级和家庭电脑的普及,喜欢上网的人也越来越多。不过,当你在网上留连忘返的时候,你可能一不留神就掉进了“因特网陷阱”,成了国际长途的远程上网者,过不多久就会收到一张高额长途话费单,成了不法网站经营者的牺牲品。

王先生12岁的儿子喜欢上网玩游戏,平时上网花费并不多,每月电话费也就200~300元。可有一次王先生到电信局交话费时,被告知欠费963元,电话被停机。看到这个数字后,王先生非常吃惊。通过查费,他发现其中有956元钱是国际长途电话费。王先生说,家中只有儿子上互联网,并无他人打国际长途电话。后经查验话费单,发现这笔钱是上网138分钟花费的。王先生不得其解,上网按市话收费,为什么会产生国际长途话费呢?

三、火眼金睛:识别伪劣商品

伪劣商品往往是以次充好,以旧充新的商品,它轻则给你带来使用的不便,重则可能会对你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伪劣商品,不能不防。

1.识破“狸猫换太子”的以次充好伎俩以次品冒充正品,以假品冒充真品是商家最常用的欺骗伎俩。

从商品类别方面说,大至金银珠宝,小至一件衬衫,一双皮鞋;从购物场所来说,无论大商场,大超市,还是小的商店,这种现象都时有发生。其具体的欺骗手法也多种多样。

花几千元或数万元买一枚钻戒或珠宝饰品,对多数消费者来说当属“奢侈”消费。但消费者不可能为买一枚宝石就让自己成为宝石鉴定“专家”,于是就有不道德的商家利用消费者不会“识宝”来设陷阱欺骗消费者。

下面仅以金银珠宝市场为例,让我们看清这一骗术的真相。

劣行一:

有的商场把“白色K金”叫成“K白金”,还有的商场竟把“PT900白金钻戒”标为“足白金钻戒”。依据国家有关规定,“PT3900”表示首饰中含有90%的铂,而含量为99%才能称为“足白金”。

这种珠宝行的行径已经触犯了《产品质量法》第二十七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他们常常利用消费者不太了解专业方面的空子蒙骗消费者。如消费者被以某种方式蒙骗时,应坚决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要求对方赔偿。

劣行二:

有的商场在原料加工过程中缩短工期、简化工艺,一个戒指加工工艺的简化可以节省成本上百元。而且,非标准切工将直接影响到首饰的净度和重量,在原料费用上至少还可以节省30%。多数消费者不会鉴别,只能吃亏上当。

因此,建议你购买珠宝饰品时要到专业的珠宝店或商场去买,这些地方一般能保证珠宝质量和规格。

劣行三:

有的商家漫天要价。如某珠宝商行柜台有两枚钻戒:一枚为售价9000余元的18K黄金钻石戒,而实际价值最高不超过2000元,另一枚为售价8000元的钻戒,最多值1800元。而且两枚钻戒均无厂家标志,也非公司所称的南非钻。

据珠宝行家称,钻石应根据重量、颜色、透明度和切割工艺标准决定其品质和价值,珠宝鉴定师对每一枚钻石都有一定的估价。因此消费者遇到高价被“宰”,应保留购物凭证,要求商家鉴定估价或提起诉讼。

劣行四:

有的商家故意给商品乱定名。如把合成立方氧化锆称为天然钻石,把白色或黄色的大理石称为白玉、黄玉,把绿色的玉石统称为翠玉等;或用一些俗称给宝石定名,如把紫色的萤石称为软水紫晶,常让人们以为就是天然紫晶。

商家常把18KGP、14KGP,都称之为锻压金,实际上这都是镀金饰品(GP表示镀金)。为防止受骗上当,建议购买珠宝饰品时,一定要商家在发票上注明饰品的具体情况,并索要相关鉴定证书。购买后可以到国家认可的珠宝检测部门去鉴定真伪,即使发现所买的商品有假也可以凭购买凭据到有关部门说理。

劣行五:

很多商家都设有导购员,导购员的毫无科学根据的吹捧会对消费者造成很大误导。有的说玉石能养颜,可以吸收体内的毒素;有的说玉石戴在身上颜色会越来越好,玉本身还会长大。如此之类,越说越神。

须知导购也是拿人钱财替人说话的,目的是赚取导购费,而不是为消费者的利益着想,何况一些导购本身就是“玉盲”。建议消费者理性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劣行六:

有些商家常用先提高价格再打折的手段,诱使消费者上当,实际上打折本身是虚假的。

2.看清半路杀出的“黑马”

现在,许多厂家为了使自己的产品畅销,在商品的名称上大做文章,故意模糊概念,夸大功效,以误导消费者,其中尤以饮料、保健品为突出。下面以茶饮料为例:

茶饮料低热量、低脂肪、低糖,具有营养、保健疗效及消暑解渴的功用。“开瓶即饮”的消费方式又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使茶饮料的销售以每年300%的速度增长。可近期某地区抽样调查发现,当前茶饮料市场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提醒喜欢喝茶的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注意茶饮料中的“黑马”。

某市对茶饮料市场进行抽检,8家知名企业生产的11种茶饮料产品,都因为包装上没有标明“茶饮料”或“饮品”,对消费者产生了误导,被质监部门推上了曝光台。当前市场上销售的冰红茶、冰绿茶、柠檬茶、乌龙茶、茉莉花茶等数十种品牌的荼饮料,大多仍以“茶”标称。但实际上,以茶叶的提取液或浓缩液、速溶茶粉为原料,经加工、调配等工序制成的茶汤饮料和调味茶饮料,已经跟“茶”完全是两回事了。

目前茶饮料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鱼龙混杂

生产茶饮料的企业规模和设备相差甚远,茶饮料的价格和质量差距也相差悬殊,商家常常混在一起低质高卖。

(2)名不副实

茶多酚和咖啡因是茶饮料的标志性成分,不含茶多酚和咖啡因的饮料就不能称之为茶饮料。

(3)标示混乱

按照QB2499—2000茶饮料行业标准的规定,产品外包装要明确标示是“茶汤饮料”还是“调味茶饮料”,如是茶汤饮料应标明是“浓茶型”

还是“淡茶型”,是“无糖型”还是“低糖型”。

(4)质量安全“漏洞”

一是违禁使用防腐剂,依据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防腐剂的使用范围里不包括茶饮料,因此茶饮料中不得添加防腐剂;

二是卫生指标不合格,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因此,消费者在购买茶饮料时尽量选择信誉好、知名度高的产品;选购时要看清标签,区分茶饮料和茶味饮料,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3.警惕夏日经济的不“经济”

随着天气的转暖,精明的商家面对“夏日经济”的美好商机,纷纷急不可待地行动起来。你看,大街小巷,全是卖这样那样的夏日商品。但是你要小心了,各种伪劣的商品就在你的面前,陷阱随处都有,可千万要小心!

吴某在小摊上看见一种“防紫外线”雨伞,开价10元。想一想10元买一把防紫外线的伞还是蛮便宜的,索性就买了一把。谁知道,这伞根本就不防紫外线,打着伞与没打的效果一样,只能自认倒霉,以后不能再贪便宜了。

夏日的艳阳实在是让人目眩不已,20元一副的“高科技”太阳镜也纷纷走上了街头的眼镜柜。赵某一向对眼镜很是喜欢,就在街头买了一个。

戴了一段时间,感觉并不是很好。后来一个质检部门的朋友,帮忙检验了一下,发现该产品根本就不合格,属伪劣产品。

对于这样的商品,奉劝你还是不要在街头不正规的摊上买。

4.不可轻易相信“水货”

电脑、手机以及其他电子产品中,不少是舶来品。以走私的水货充当正品出售,是一些商家常使的骗人招术。下面以移动电话为例,看看这些骗术的内幕。

移动电话的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在电信通讯成为市场消费热点的同时,手机市场上出现的走私手机(即“水货”)、冒牌和劣质手机则使消费者受害不浅,还有的商贩竞将旧手机当新的卖。

吴某花1780元从某通讯商店购买的由××厂家生产的某款手机,存在液显故障等质量问题。按近期新闻媒体报道,该厂家生产的手机中连接主板与显示屏的排线质量存在问题,厂家承诺免费维修,对维修两次后仍无法正常使用的手机凭保修单予以更换。当然,吴某的手机也应得到免费维修,但他的手机没有保修单,且购货发票上被商家注明“保修三个月,属人为损坏液晶和进水不在保修范围内。”吴某和商家交涉,他们不予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