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的智慧与应用
20145600000048

第48章 《易经》的占卜之术(7)

晋文公听了这一卦,这才将一切疑虑尽都抛弃,定下决心去尊王攘夷。可是兵马刚刚调齐,就有人报信说,秦穆公已经发兵到了黄河边上。晋文公知道,如果秦兵渡过河来对己十分不利,于是连忙派出使臣去秦国阻兵。使臣星夜渡过了黄河对秦穆公说:“天子蒙难在外,我国君与秦君一样都十分地忧心。所以听到音信后,立刻调兵出境,现在已经代表秦君前往洛阳效劳去了。大功即将告成,就不敢再烦劳秦君大驾了。”秦国君臣本不想就此而退兵,但考虑到晋军路近,秦军路远,只恐怕等到他们过了黄河,晋军早已大功告成了。自己此行只能空白出力,无功而返。再说,秦穆公刚刚护送晋文公归国,两国已经结成亲密友邦,也不愿因此事而使关系破裂,于是就退兵回去了。

晋文公听秦军已退,忙派人去到郑国迎来周襄王,然后发兵围攻洛阳。这时,翟军因晋文公已经事先行贿给翟的周边一些戎、狄之国,他们不是出兵断了翟的后路,就是派兵出来骚扰其边境,弄得翟军顾了头顾不了尾,只好陆续将军队从洛阳撤回。晋军攻至洛阳附近时,遇到的守敌只有甘公王子带的兵马了。周朝的国人也都出来配合,所以晋文公轻而易举地就攻破了城池,杀死了王子带,拥戴周襄王又进驻了王城,重新登上了天子的宝座。襄王为了感谢文公,果然设下丰盛宴席隆重款待,又将洛阳附近的温、原四城赠予晋。晋文公此行,既得到尊王攘夷的美誉,又获得到封赏的土地,正应了卦中所占之言,大吉大利。

这一卦又充分地证实了占卜的所言,而且详细地记载在史书《左传》上,有头有尾,也不能不令人严肃地对待。

我们从一开头就讲到感悟,对于《易经》的理解与应用,全在于感悟二字。感悟得深的,就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和兆示;感悟得浅的,一心想要按图索骥,像查对数表似的寻找答案的,必然难得其中的奥秘,也可能会使你走到恰恰相反的路上。就像纪晓岚赶考之前测卦那样,如果像先生那样只从字面上解,必然认为是凶,心存忧虑地赶赴考场,哪能考得好呢?多亏纪晓岚有大智慧,他抛开字面,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感悟卦辞的内涵。

这就是解卦的智慧。这种智慧完全来自于感悟。感悟得越深,领会得越透。《易经》是一部历经五千年而常用常新的宝典,是万古常青、花果永开不败的菩提宝树,皆因为它对天道、地道、人道的揭谛与垂象是辩证的,而不是死板的、凝固的。要用智慧的头脑,才能读解这部大智慧的书。这正像古希腊的文明一样,只有柏拉图这样大智大慧的人,才能听懂苏格拉底说的那些看似疯疯颠颠、实则充满着过人智慧的话。

抛开“灵不灵,照书行”那种念头吧!愚蠢的人、偷懒的人、心怀侥幸的人是看不懂《易经》的,《易经》是不会为他们带来福祉的;正像没有虔诚的心去读耶稣的《路加福音》一样,这样的人是不会从中得到福音的。

六、感悟的诀窍

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有人说《易经》八卦灵验,也有很多的人说不灵验,各说各的理,都能举出无数的事例来。而实际上,灵不灵验不在于八卦的兆示,而在于你的感悟。感悟到了,你就会得到应有的感召与启迪,然后根据得到的感召与启迪采取相应的态度与应变的措施,你就会使事情得到成功,或者是趋利避害,减少损失,甚至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样,你就会觉得八卦灵验;否则,即使有所兆示,您也没有感悟到,或者是感悟得不深,浮在表皮的层面上,你就会看不到八卦所兆示的内涵;看到了也不懂得怎样正确选择,不知道采取怎样的正确态度和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你就会使机会失之交臂,当面错过,不仅不会减少打击和损失,反而会使咎悔更加沉重。

所以,感悟是读《易经》的关键,也是八卦占卜的关键,要努力地寻得这种智慧。怎么样才能提高感悟的智能呢?首先的一条,就是要加强思考的能力。《:易经》的深邃奥妙,也就在于它能够启开人们的心智,帮助你提供线索去熟虑深思。占得一卦之后,必须要前思、后思、左思、右思,思之思之再思之。

为了说明深思的重要意义,下面我们再举一个孔子为自己算卦的例子。

有一天,孔子闲居卜卦,得了一个益卦。就卦本身来说,是个吉利的卦。卦辞上明明白白地写着:“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但是孔子纵观《易经》之后仍然不禁喟然一声长叹。他的学生子夏从侍坐席上站立起来问道:“老师,既然已经卜得一个吉卦,为什么还要叹息呢?”

孔子说:“天下的万事万物,凡是从亏损开始的,必然会走向盈益;从盈益开始的,必然走向溃决。你们看六十四卦的安排,第四十一卦是损卦,第四十二卦就是益卦,第四十三卦就是央卦,这是很有道理的!它完全遵循着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不是人们随心而定的。看起来,这由亏到盈,由盈到亏,已成为事物发展的必由之路,人力是不可能挽回的,这怎能不令人兴叹呢?”子夏听了,又提出问题说:“难道作为一个学者来说,就不能够永远盈益饱满吗?”孔子说:“这是两回事。如果要讲到学问本身,那是深无止境的,应当力求丰盈饱满,永远不能满足;但是作为一个学者本人来说,他的学问越深,越盈益,他的身心就越要更谦虚。由于他能够虚怀若谷,才能够接受吸纳别人更多的学问,他才能够博学多识,满腹经纶。但是,就一般的社会现象来说,包括历朝历代的兴衰存亡来说,则都是成功后必然矜持,胜利后必然骄傲,能够长久保持盈满强盛而不变者,我还没有见到过,也没有听说过。因此,有些一心想作贤君的人,听不到也听不进忠言善语,周边尽被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所包围,傲慢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遥想当年,帝尧治理天下,已经是德贯九州,他还那样谦逊恭谨地行事,克己谦让地对待下人,这才使得他的盛德逾千年而不衰,至今仍然彰明卓著。

而无道的夏桀和昆吾,骄傲自满、刚愎自用到了极点,丝毫不知节制自己无边的贪欲,任意戮杀黎民百姓如同草芥一般,所以天下之人都起来诛伐他,征讨他,使其死无葬身之地,遗臭万年。这样看来,一个人要想长久地安然居世,不被世人所抛弃,就要善于把握住盈虚损益之道,永远不能骄傲自满!”

子夏听了孔子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便恭敬地说:“请允许我将这段话记录下来,终身奉行,永远不忘!”

我们前面曾举出过孔子为自己算卦得到贲卦的例子。按说,贲卦也算是个吉卦了,但孔子脸上仍有不悦的神色,以至于他的学生子张在一旁看了很不理解地问:“老师,贲卦从卦辞到爻辞,都没有什么凶悔不吉利的话,夫子为何还有不悦之色呢?”孔子叹息了一声说:“卦是没有什么不利的。只是它强调要求本色,至朴无文,白贲无咎。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所追求的就是这种‘白贲’的境界,是不加任何修饰的纯真至朴的至美至善。我们都应当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追求。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易经》的价值就在于教人在一事当前,即使得到了吉兆,也要前后左右地去联系起来思考,前后左右对比地权衡轻重。因为任何客观事物都是互相关联着的,《易经》是反映着这种天人运行之道的,是在各种事物的关联之中揭示它的未来发展趋势的,所以只有前后左右地联系起来思考,才能够感悟出那些卦象和卜辞所兆示的真谛,才能够找出今后前行的方向。

孔子在《杂卦》中曾经反复地强调这种相互关联,让人们在占卜时要前后左右地思考,在关联对比中找到自己当时当地所处的位子的准确坐标,权衡轻重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断与取舍。因为,无论哪一卦的吉凶都不是绝对的,正像任何事物的利与弊、得与失都没有完全绝对的一样。人们常说,有利必有弊,有得必有失。所以,他囊括万象地告诉人们说:“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无妄,灾也。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那意思是说,震薹,是由孤零零处在最下位的一阳爻发动起来的;艮薹则是这个阳爻逾越重重险阻攀居到最高的位子之上,但到了这时也就应该停止了。损,就是盛的开始;益,就是衰的开始。家有大畜,人有大功,应当想到这是日积月累所致,还要日新其德,与时偕行;无妄,本是不虚空之意,有志在必得之意,但由于过于自信,也便成了灾祸之源。萃聚,本来是好事,但精华过于萃聚,该升的就升不起:来;轻视谦逊谨慎,欢愉就会随之而减少。所以占得一卦,你不能只看正面,不看负面;只看到利,不看到弊。否则出马一条枪地轻:举妄动,是不会全面奏效的。一般地来说,任何事物都有可能出现两个前途,两种结果,有利有弊,有得有失;否则你也不会去占卜。那么,应当怎样去看待这两个前途、两种结果呢?应当是二利相较取其重,二害相权取其轻,这才能够较好地得到预期的结果。墨子对此曾做过生动的比喻,他说,譬如我们遇见了强盗,能够存身或者是断腕,这两个害处我们选择哪一个呢?相比较权衡,还是取断腕,因为断腕比丧命要轻。如果是在断指与断腕二者中间选择,当然要选择断指,虽然这也是一害,但比断腕要轻。这即所谓“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接下来,孔子又在六十四卦中,举出一系列互相关联、互相照应、要前后左右联系起来理解的卦例,例如,比与师、临与观、萃与升、随与蛊、剥与复、井与困、咸与恒、涣与节、解与蹇、革与鼎、丰与旅、否与泰、既济与未济、大有与同人等卦,都有着极其密切的相互对应与相互关联的关系。他说,比卦重是欢乐,因为“比”是亲近,依附的意思,远近的人都能和顺归服,祥和安聚,能不欢乐吗?但得此卦必须与师卦对应地看一看。师卦三三是忧患,因为师是军旅、征伐的意思,出师征战能不令人忧虑吗?但得此卦时,也必须与比卦对应起来观察,详细地加以审视。从二卦的图形上来看,也是紧密关联的和互相对应的,比卦是上坎下坤,而师卦是上坤下坎,是同样的图形只是上下的位置颠倒了一下而已。它很明显地象征着争伐与亲和的对立统一关系,因为,战争与和平是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的,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战争可以变成和平,和平也可以变成战争,古人也常言“化干戈为玉帛”。

干戈怎么化成玉帛,战争怎么转化成和平?关键在于决策人的慎思,你是要采取和平手段呢,还是要采取战争手段;是取干戈呢,还是取玉帛?必须要前后左右地详察慎思,左右地权衡轻重利弊,才能得出一个准确的判断、合适的主张、正确的决策、恰当的行动。只从一方面考虑,见利不见弊,见得不见失,必然会丧师失众,得不偿失。

再说说鼎与革,革卦是改革或变革的意思,卦辞中说:“革,己日乃孚,元亨利贞。”意思说,旧的东西已成为阻碍,将它革除掉,那是大吉大利的事。但是占得此卦,亦必须与它对应的鼎卦联系起来看,来思考,来行动。因为这个鼎字,是鼎立、确立的意思,它所立起来的都是新的东西,当然也是个吉卦,正如卦辞中说的:“鼎,元吉亨。”但是,革与鼎必须联系起来统一地考虑,因为革除了旧的必须确立起新的来代替,即人们通常说的“革故鼎新”,二者必须紧密地结合起来。如果旧的还未达到腐朽不堪、成为前进路上绊脚石的时候,或者是尚无新的东西可以代替旧东西时,你不按时机去革故,一是旧的东西你革不掉,反而要受其害;二是旧的虽已革除,尚无新的可以代替,旧的必然复辟。因此你的那些革新行动,都会成为冒进,不仅劳而无功,还将造成大害。所以,在革卦的爻辞中说:“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那意思是说,君子变革应当像虎豹的皮毛一样,要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显出其灿烂的光彩来。群众的改革也应当随着时机的到来而彻底改革,不仅要革面,而且要革心。如果时机不到,虎豹的斑斓还未形成,群众只革了面没有革心,这样就去征伐,就去改变,必然凶多吉少。鼎卦的爻辞上也说:“鼎耳革,其行塞。”那意思就是说,把鼎的两个耳朵革除掉了,又没有安上新柄,使用起来必然不方便。孔子在为这句爻辞作注释时也说:“鼎耳革,矢其义也!”意思说,把鼎的耳朵先革除掉了,又没有别的东西代替,这只鼎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所以综合起来看,革故必须要与鼎新联系起来,否则,只知一味的变革,不看时机成熟不成熟,有没有新的东西代替,那就会像把鼎的两个耳朵平白无故地革除掉一样,它只会使一只完好的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