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军事知识
20145300000041

第41章 军事名将(6)

1944年6月4日,是预定发起进攻的日子,当第一批突击队已上了船时,气象专家发现海峡地区上空将处在低压槽的控制下,天气转趋恶劣,海面上刮起了风暴。艾森豪威尔无可奈何,只得下令将攻击时间推迟。

幸运的是,第二天风暴明显减弱,艾森豪威尔又根据天气将好转的气象预报,果断下令舰队起锚登程。6月6日,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两栖登陆战开始了。

德军没有料到盟军会在如此恶劣的气象条件下登陆。这次行动达到了攻其不备、出奇制胜的目的。

盟军一举登陆成功。滩头争夺战时期,盟军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激战来巩固和扩大登陆场。7月,盟军在攻占瑟堡和冈城之后,登陆场扩大为正面宽100公里,纵深50公里的地带。8月初,美军横扫布列塔尼。随后发现可在法莱斯形成对德军的包围圈。艾森豪威尔立即调集军队,指挥盟军实施围歼德军的作战。自8月8日起,至20日,德军被俘5万,死亡1万。诺曼底战役至此结束,德军共损失约40万人。

正是由于艾森豪威尔胜利地完成“霸王行动”,使他获得了空前的赞誉,一位英雄顺应时势而诞生,他成了人们崇拜的偶像人物。为表彰他的功绩,1944年12月,艾森豪威尔被授予五星上将军衔。

战争胜利后,艾森豪威尔接任马歇尔的陆军参谋长一职,后来又来到欧洲担任北约武装部队的最高司令。当他决定竞选总统时,便辞去了所有的职务,从事竞选,终于获得成功。

1969年3月28日,艾森豪威尔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78岁。

11.桀骜的天才:麦克阿瑟

在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尼米兹的办公桌上经常摆放着一张麦克阿瑟的照片。朋友问其原因,待人宽厚的尼米兹回答道:这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像麦克阿瑟那样盛气凌人。

麦克阿瑟(1880—1964)是美国五星上将。他出身军人世家,1903年毕业于西点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师参谋长、师长,在法国战场作战英勇,指挥有方堪称将才,但举止古怪,好标新立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任西点军校校长。

通过一系列教育改革,使西点军校成为美军培养现代军事人才的一流名校,故被誉为“西点军校之父”。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队发动突然袭击,迫使当时任远东美军司令的麦克阿瑟从菲律宾败退到澳大利亚。离开菲律宾时,他发誓:“我要回来。”太平洋战争期间,麦克阿瑟极力反对美国的“先欧洲后亚洲”的战略方针,强调太平洋战场的重要性。具体负责指挥西南太平洋战区的盟军。

1942年,麦克阿瑟率部队配合尼米兹的海军在西南太平洋群岛争夺战中赢得一系列的胜利。1944年10月,他终于实现了诺言,重新踏上了菲律宾吕宋岛的海滩。1945年9月2日,麦克阿瑟代表盟军接受了日本投降。并以盟军最高司令官的名义,执行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任务。他帮助日本建立起新政治体系,为日本战后的经济复兴打下了基础。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任侵朝“联合国军”司令的麦克阿瑟指挥了登陆战,从而切断朝鲜人民军的退路。然而,麦克阿瑟低估了入朝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实力,“联合国军”与志愿军交战中连吃败仗。为了挽回其失败战局,麦克阿瑟极力主张扩大规模,全面进攻中国,甚至准备使用原子弹。他的主张违背了杜鲁门政府的全球战略方针,因此于1951年4月被撤职。1952年退役后任一个公司的董事长。

12.美国名将:巴顿

“士兵们!战争就是杀人!你们必须要杀死敌人,否则他们就会杀死你们……”当美军第二装甲师的士兵们听到新任师长巴顿的这番训话时都感到无比惊讶。

巴顿(1885~1945)是美军四星上将,加利福尼亚人,毕业于西点军校和陆军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骑兵军官转而组织指挥美国第一支坦克部队。

1940年受命指挥新组建的装甲部队,1942年,巴顿参加北非作战,表现突出。

1943年任第七集团军司令,成功地指挥实施了西西里岛的登陆战役,占领了西西里岛,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

1944年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后,巴顿指挥第三集团军实施战略迂回,横穿法国,加快了战争的进程。同年12月,德军发动阿登战役包围了美军第101空降师时,巴顿率军冒雪反攻,粉碎了德军最后一次进攻。1945年巴顿攻入德国,直抵捷奥边境。1945年12月因车祸而去世。

巴顿作战勇敢且善于制定进攻计划,带领部下依靠坦克迅速推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坦克指挥官。

13.“沙漠之狐”:隆美尔

1944年10月,纳粹德国在柏林为隆美尔元帅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但实际上,隆美尔正是被希特勒逼迫自杀的。

隆美尔(1891—1944)是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出生于德国乌尔姆。1910年加人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成为战绩显赫的山地战专家。在意大利战场上,因屡建战功人称“沙漠之狐”。1942年隆美尔成功地指挥德国军队攻占了北非重镇托布鲁克,获得元帅军衔。后来,又攻人埃及,逼近亚历山大港。但是,在阿莱曼战役中他惨遭失败。1943年,任驻意大利北部的德国集团军司令。

1944年调往法国北部担任西部防线指挥官。因对战局表示悲观,曾经多次同希特勒发生冲突。同年被怀疑参与谋杀希特勒的行动而被迫自杀。

14.创建总参谋部体制的德国将军:毛奇

1870年9月1日,普法两军在色当决战。普军700余门新式铜制线膛炮发出震天动地的咆哮,色当城头血肉横飞,一片火海。第二天,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麦克马洪元帅及39名将军摇着白旗表示投降。指挥普军获得这次胜利的,就是普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总参谋长毛奇。

毛奇(1800—1891),出生于普鲁士梅克伦堡帕尔希姆镇的破落贵族家庭。

10岁被送进丹麦哥本哈根学习,1822年加入普鲁士军队。他长期担任参谋工作,认识到参谋人员对完善军队指挥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他在1858年担任普鲁士陆军总参谋长以后,便着手改组总参谋部,扩大其编制及职权,赋予其制订战争计划、调动全军兵力和物力、统一指挥军事行动的权力。在作战问题上,总参谋长拥有与首相、军政大臣平起平坐的资格。这一适应近代战争需要的总参谋部体制很快成为欧洲各国军队效仿的对象。1864年,毛奇指挥部队向丹麦开战,仅一个月就迫使对方求和,获得施勒斯维希公国领土。1866年,他又利用铁路网和电报,迅速动员部队,实施战略进攻,打败奥地利军队,获得霍尔斯坦公国土地。1870年,为了争夺矿产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毛奇迅速集结起47万大军向法军进攻。他佯装向法国首都巴黎挺进,实际上却派兵迂回到法国撤退路线的前方,将法军主力8万余人连同随军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团团围困在色当,以猛烈的攻击迫使其投降。上述三场战争的胜利,为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毛奇本人也因此被德皇威廉二世称为“使用了宝剑”的人。

15.“牛仔将军”:格兰特

在美国南北战争的夏洛伊遭遇战中,一位联邦军将领因指挥不力而备受人们的指责,许多人都要求撤销他的职务。美国总统林肯却断然拒绝。他说:“我舍不得这个人——他能打仗。”这位颇受林肯器重的将军,便是后来当了联邦军总司令和美国总统的格兰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