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股神是这样炼成的:巴菲特最有价值的100条投资策略
2014500000043

第43章 不打无准备之仗

巴菲特是格雷厄姆最得意、最引以自豪的学生之一。他的投资哲学继承了格雷厄姆投资思想的精髓。他的老师教导他:“想赢,你第一件必须做的事是不能输。”巴菲特理解了保证本钱就是不输的道理,为此他经常认真地制订投资计划,从不草率地作出投资决定,时刻注意投资中的风险管理。巴菲特认为:格雷厄姆的“内在价值”学说是投资制胜的关键理念。纵观巴菲特的投资历史,人们看到,他始终坚持这个标准——以股票的内在价值来挑选各种可靠的股票,而从不依据股票是否为热门货,盲目跟风。一旦市场上出现了其市价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对他来说:购买有潜力的股票的时机到了。他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前景、产品质量和企业经理人员使用资金的能力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分析,判断企业的内在价值,然后估计企业将来可以赚多少钱,来确定企业股价应该为多少。巴菲特只投资自己熟悉的公司。如果自己不懂该企业,别人再怎么推荐,他也不投资。他不懂生物工程工业、电脑软件工业、激光纤维工业,他就从不向它们投资。巴菲特喜欢投资特殊商品型企业。特殊商品企业是指独此一家生产某种产品,他人没有能力与之竞争的企业。

以美国运通公司为例:1963年,美国运通公司因某子公司丑闻引发了股票票价暴跌,账面上几乎没有了净资产。巴菲特却认为美国运通公司的两个主要业务:全国旅行社支票业务、信用卡业务在美国占据基本垄断的地位,丑闻并没有影响它们,而这两种业务没有竞争者与之为敌。巴菲特从不把四分之一以上资本投入一个公司,这次却一反常态,把所有资本的40%-1300万美元全部购买美国运通公司股票。2年后,他卖掉这些股票时净赚了2000万美元。

由于巴菲特相信自己所购的股票深具潜力,所以他总是耐心地长期持股,静待股价在波动中稳步上升。他认为过于经常的买卖,结果是有害无益。投资者需要耐心,同时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投资立场,不要在意股价短期内的波动,只要股价便宜,公司真正有潜力,买入后就不应该担心。即使证券市场关闭几年也无所谓。

巴菲特在整个投资过程中,总是力争把资本损失的风险降到最小限度。当股价高涨时,风险也就跟随而来。股价愈高,风险愈大。因此对于卖出股票,他的原则是力戒贪心。他说:“永远不要指望卖个好价钱,只要买进时价格富有吸引力,即使卖个中等价也能得到满意的收益。”对于卖出时机的选择,巴菲特有非常明智的见解。他认为,在选股时要选自己愿意长期持股的公司。由于很难发现好的公司,发现后就不要轻易卖掉,要相机而动。一旦发现股价已超过潜在的价值,就应该卖掉。

巴菲特一直住在远离华尔街的奥马哈市,管理着自己的投资。他之所以选择异地投资,是因为在这里他可以避开股市流言、传闻的干扰,更好地独立思考市场,开动脑筋,制订自己独特的投资计划。正是由于这种独立思考,他从不盲从于所谓的现代投资理论和技术分析。巴菲特认为,股市行为与其用经济学来解释,还不如用人类学来解释为好。股价之所以没来由地暴涨、暴跌,原因就是人类的贪婪与恐惧。因此,巴菲特认为现代股市效率理论中那种认为“股价反映了市面上所有的信息”的观点在股市根本站不住脚。事实是,股票市价受投资者极度悲观或极度贪婪的心理影响,有时比内在价值高,有时比内在价值低。而聪明的投资者则可以利用这种混乱,从中淘金。巴菲特认为所谓的技术分析是荒唐可笑的,他对此没有一点兴趣,而他所关心的只是股票的内在价值和价格。他认为之所以有那么多关于成交量、股价走势、买卖点等所谓的技术分析,是因为电脑发达的今天,理论家可以通过它从各种角度来记载股票的各种数据,从各种角度来臆测股票行情,并不是因为这种臆测有什么实用,而是因为这些学究技痒,就像一个手拿榔头的人,禁不住想敲打每样东西。

巴菲特信奉的格雷厄姆投资法的中心思想是:“当企业的市面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就投资。”一旦股价过高,他就停止投资,干脆休息,决不拿钱开玩笑。他把写着“愚人和他的钱到处受到邀请”的条幅时刻挂在办公室的墙上。1969年,美国股市过热,巴菲特认为寻找有潜力的股票的机会越来越少,干脆卖掉了已持有多年的股票,解散了合伙投资基金。当他把钱分还给投资者时,仅奥马哈市就有50多人一下子成了百万富翁。巴菲特判断无误,他离场后,股市竞争愈发困难。1年后,美国股市的温度终于降了下来,道·琼斯指数大跌。1973年,巴菲特又重新杀入股市。奇怪的是,自他进场后,市场又着实红火起来。1976年他的收益率竟达到了令人瞠目的高度——59%。

巴菲特几十年致力于投资研究,并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投资策略,他在年轻时就定下了这样的投资目标:获取市场的十个百分点。现在看来,是圆满实现了。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可说是前无古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