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肝脏病中医诊疗与调养
20140500000016

第16章 肝脏病的诊疗常识(11)

④速效止痛拔癌膏

【部位】患者疼痛剧烈的对应体表部位及相应腧穴。

【药用】蜈蚣、壁虎、冰片、水蛭、全蝎、土鳖虫、生草乌、马钱子、黄药子、五倍子等20余味中药共研末,每次取药末5~10g,以陈醋调成糊状,敷药厚为1~2cm。先以温水洗敷贴处皮肤,再依次敷上药膏,敷盖一层纱布,一层塑料薄膜,并用胶布固定,每24小时换药1次。(吴琪·速效止痛拔癌膏治疗肝癌疼痛·浙江中医杂志,1994(2):35)

【功用】镇痛,且具有高效、速效、长效等止痛特点,其镇痛疗效与疼痛程度无关,适用于肝癌疼痛者。

⑤消水方

【部位】腹壁肋骨下缘至脐下2寸处。

【药用】生黄芪12g,苡仁30g,莪术40g,牵牛子、桃仁、红花各50g,属热证者加黄芩,防已各40g为I号方;属寒证者加桂枝、猪苓各40g为Ⅱ号方。水煎浓缩呈稀粥状约150ml,洗净腹壁,将浓缩药液敷于肋骨下缘至脐下2勺处,上盖纱布,干后即可穿衣。2天更换1次,一般敷3~5次。

【功用】消腹水,适用于癌性腹水。

(3)中药喷雾剂疗法

【部位】疼痛处

【药用】冰片、红花、洋金花、重楼、川芎、乳香、没药、生川乌、甘草、细辛等,由河南中医院制剂室生产。用本品0.5ml/cm2,喷疼痛部位每日10余次,7日为1疗程。

【功用】止痛,适用于各种癌性疼痛。

(4)中药涂擦疗法

【部位】肝区疼痛处。

【药用】朱砂、乳香、没药各15g,冰片30g,诸药研细末,装入盛有500ml酒的瓶中,密封2天,取上清液装入小瓶中备用。肝癌疼痛发作时用棉签蘸药水涂痛处,稍干后再用,一般用药后10~15分钟疼痛消失,维持2—3小时左右,疼痛复发时再用药水涂擦仍有效。亦可用冰片15g,白酒适量,将冰片溶于白酒中,装瓶备用,需要时用棉签蘸此药酒擦涂疼痛部位,约10~15分钟疼痛即可缓解或暂时消失。

【功用】止痛,适用于癌性疼痛,特别是晚期肝癌患者,其止痛效果不亚于吗啡、度冷丁等止痛剂,且无任何副作用。

第八节 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由:于二肝脏本身及肝外原因引起的过量脂肪(主要为甘油三酯)在肝内持久沉积所致疾病。正常人肝脏所含脂肪约占肝脏湿重的3%一5%,当脂类在肝内蓄积超过肝重的5%,或在组织学上500/0以上的肝实质脂肪化时,称为脂肪肝。按照肝内含脂量的多少,可将脂肪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脂肪肝含脂量为肝重的5%~10%,中度为10%~25%,重度25%~50%。多数情况下,脂肪沉积是可逆的,在祛除病因后,肝内脂肪堆积可很快消失,不留后遗病损。

一、临床表现

1.近1/3的脂肪肝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

2.部分病人可见以下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

(2)右上腹隐痛或剧痛:少数病人因肝大,被膜被挤压,肝韧带被牵扯,脂肪囊肿破裂而出现右上腹疼痛。

(3)部分病人可有体重减轻或增加,质稍硬,一般无触痛。

(4)肝肿大:约75%的病例肝脏肿大,质稍硬,一般无触痛。

(5)黄疸:约15%的病例出现黄疸,一般较轻,多见于重症患者。

(6)维生素缺乏的表现:约50%的病例伴有各种维生素缺乏的表现,如末梢神经炎、舌炎、口角炎、皮肤瘀斑、角化过度等。

(7)重症脂肪肝患者可有腹水及下肢水肿,晚期患者可有蜘蛛痣及门脉高压症。

(8)偶尔可见因脂肪囊肿破裂引起脑、肺血管脂肪栓塞的症状。

二、诊断

1.有长期饮酒、营养不良、肥胖、糖尿病及中毒性肝损害的病史。

2.有肝区胀痛、厌食、恶心、乏力、肝大等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有:

(1)血清Y一谷氨酰转肽酶(Y—GT)升高。

(2)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比值增高。

(3)甘油三酯大于2.8mmol/L。

(4)部分患者血清胆碱酯酶、碱性磷酸酶升高,血清总胆红素大于171umol/L。

4.影像检查

超声检查:B超检查准确性及灵敏度较高,可作为脂肪肝的首选检查方法。B超示:肝脏增大,肝脏前部回声增强,光点细而密,呈现所谓的“亮肝”;后部回声衰减,肝肾对比度增强,管腔结构不清。

cT检查:可见肝脏广泛密度减低,肝脏的密度低于脾脏及肝内血管的密度,肝、脾比值小于0.9cm;扫描增强时,脾与正常肝区明显强化,脂肪肝区低密度更加清晰。cT对脂肪肝的诊断优于B超。

5.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不作为脂肪肝的常规检查,当B超和cT难以区别是脂肪肝或肝癌时,肝穿刺活检有助于鉴别诊断。

三、鉴别诊断

1.病毒肝炎:

多有与肝炎病人接触史或受血史,肝功能检测异常,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

2.肝癌:

局限性脂肪肝有时与早期肝癌不易区别,可作cT检查进行鉴别,局限性脂肪肝外形不规则,不呈园块形,无占位效应及血管绕行,密度较一致,注射造影剂后,外形不变,范围不缩小。原发或转移癌为园块型,多有占位效应,密度不均,中间有很低密度区,注射造影剂后范畴略缩小,境界更清楚。必要时在B超引导下行肝穿刺活检。

四、西医治疗要点

1.祛除致病因素是治疗脂肪肝的根本方法。轻度或中度脂肪肝在消除病因后即可获好转,针对病因的治疗主要有:(1)酒精中毒者应戒酒。

(2)营养不良者应补充必需氨基酸。

(3)避免接触亲肝性毒物和药物。

(4)控制糖尿病。

(5)治疗肥胖症。

(6)急性妊娠期脂肪肝应争取早期诊断,中止妊娠。

2.应用祛脂药物降低血脂,促进肝细胞的脂肪代谢,常用祛脂药物有氯化胆碱,蛋氨酸、维丙肝、肌醇、肝得健等。

(1)氯化胆碱

【作用及用途】胆碱是卵磷脂的组成成分,可促进磷脂合成,加快肝内脂肪运转。适用于脂肪肝、慢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病的治疗。

【剂型与规格】胶囊剂0.5g;糖浆剂10%

【剂量与用法】口服胶囊每次1~2粒;或口服糖浆5~10ml,每日3次。

【毒副作用及注意】无明显副作用,肝昏迷时禁用。

(2)蛋氨酸

【作用及用途】有促进肝内脂肪代谢及保肝、解毒等作用。用于肝炎、肝硬化、脂肪肝及酒精、磺胺类中毒的辅助治疗。

【剂型与规格】片剂0.5g

【剂量与用法】口服:每次1~2g,1日3次,饭后服。

【毒副作用及注意】肝昏迷者禁用。

(3)维丙肝

【作用及用途】具有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及降低血脂,减少肝细胞内脂肪沉积的作用。用于急、慢性肝炎及高脂血症的辅助治疗。

【剂型与规格】注射液:40mg(1m1);80mg(2m1)

【剂量与用法】肌注:每日80mg。

【毒副作用及注意】少数可出现头晕、恶心、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

(4)肌醇

【作用及用途】能促进肝中脂肪代谢,防止脂肪在肝内积聚。可用于脂肪肝、肝硬化、高脂血症及动脉硬化治疗。

【剂型与规格】片剂:0.25g

【剂量与用法】口服:每次0.5~1g,1日3次。

【毒副作用及注意】无特殊不良反应。

(5)肝得健

【作用及用途】可使肝脏的脂肪代谢、蛋白质合成及解毒功能等恢复正常,适用于不同原因引起的脂肪肝、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及中毒性肝损害的治疗。

【剂型与规格】胶囊剂:100粒/瓶;注射剂:每支250mg(10m1)。

【剂量与用法】口服胶襄每次2粒,1日3次,进餐时整粒吞服,静注或静滴:每日2支。

【毒副作用及注意】本品无不良反应,作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时需注意以下两点:①静注需缓慢,如需稀释使用,只能以病人静脉血液1:1稀释,不能在注射器内加其他药物。②静滴液必须以无电解质注射液稀释后使用。

五、中医治疗要点

1.脂肪肝在中医学中无相对应的病名,散见于中医之“痰证…脂满…积聚”、“瘢瘕”、“胁痛”、“湿阻”等病症中,多由情志抑郁、饮食不节及感受外邪导致气、血、痰相互搏结,阻于肝脉所致,病变肝脏主要涉及到肝、脾两脏,因此治疗重在疏肝健脾、理气化痰,活血化瘀。

2.辨证施治

(1)肝郁气滞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胸腔不舒、倦怠乏力,善太息,恶心纳呆、腹胀,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当归、白芍、柴胡、枳壳、郁金、延胡素、丹参、山植各15g,茯苓15g,焦白术20g,川楝子、甘草各10g。

(2)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胁下积块,质地较硬,固定不移,胀痛并见,纳减乏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细。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消积。

【方药】大七气汤加减:

青陈皮各9g,香附12g,三棱9g,莪术9舀桂枝10g,当归12g,川芎10g,川楝子10g,何首乌12g,党参15g。若胁下积块较硬者,加鳖甲10g,穿山甲5g,本方适用于肝炎后脂肪肝、糖尿病性脂肪肝、肥胖性脂肪肝等证属气滞血瘀者。

【注意】孕妇慎用。

(3)气郁湿阻

【临床表现】右胁胀满,嗳气恶心,食少纳呆,倦怠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缓。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化湿。

【方药】木香顺气汤加减:

木香9g,苍术9g,厚朴12g,青皮10g,枳实10g,砂仁10g,白豆蔻10g,干姜6g,吴萸6g,泽泻10g,茯苓15g,半夏10g。本方适用于肝炎后脂肪肝、酒精性脂肪月十的治疗。

【注意】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4)痰气互结

【临床表现】右胁胀痛,或可触及胁下积块,质软不坚,形体肥胖,肢体沉重无力,食少纳呆,口中粘腻,大便不爽,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消痞散结。

【方药】六磨汤加味:

木香10g,沉香6g,乌药10g,大黄6g,枳实10g,槟榔10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山楂30g。本方适用于肥胖性脂肪肝、肝炎后脂肪肝糖尿病性脂肪肝等病的治疗。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3.其它疗法

(1)针刺疗法

【取穴】期门、太冲、章门、肝俞、足三里、中脘、内关。

【方药】

每次取3~4穴,用泻法,留针30分钟,膈日1次,10次为1个。

【作用】可缓解肝区肝区胀满疼痛,恶心欲呕等消化道症状。

(2)穴位敷磁法

【取穴】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曲池。

【方法】选用直径1cm,厚度2~3mm的园形磁片,将磁片用胶布或伤湿止痛膏固定在穴位上,一次敷巾1~2个磁片,各个穴位交替进行,每次敷贴5~7日,中间换胶布1—2次。如果需要长期敷贴或对胶布过敏者,可用衣服口袋将磁片隔开并固定在穴位上。

【作用1降压、降血脂。

【不良反应】少数病在磁疗中可有头晕、恶心、心慌、气短等不良反应,一般症状较轻,不作任何理即可自行减轻或消失,不影响磁疗的进行。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