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20140200000009

第9章 众生是佛,本尊即我(2)

其他如一异、去来、常断,都可以根据其网络关系攻其一点,兼及其余,牵一发而动全身。释迦牟尼的14无记,龙树一一回答了。释迦牟尼不回答,也是一种回答;龙树的回答,也是一种不回答。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一些矛盾,在康德那里叫做“二律背反”。康德说:二律背反是解决不了的,是说不通的。康德举出了四对或者六对二律背反,比方世界在时空上是有限还是无限呀,物质是连续(单纯的)还是无限可分(复合的)呀,等等。康德觉得这些问题都是一些幻象,不过却是一些必然的幻象,理性必定会碰到这些矛盾,但是无法解决。可是,像“世界、灵魂、上帝、自由”这样重大的问题,不解决就没法过有意义的生活。怎么办?只好把它们统统交给信仰。使人觉得康德的信仰非理性,没道理。黑格尔跟康德不同,他说二律背反何止四个六个,康德太温柔了,见不得矛盾,其实世界到处都是矛盾。在黑格尔那里,矛盾才是合理的事情。居然反过来了,好像不矛盾反倒错了。所以直到如今,至少在西方逻辑界,黑格尔没几个人理他,认为他除了胡说八道,就是缺乏常识。逻辑学界要是碰到龙树,那可真是倒大霉了,那真是可以破个一干二净,一丝不挂。

有人认为提婆比龙树还厉害。龙树是“以破为立,破邪显正”,提婆干脆“一破到底,不立自宗”;龙树大体上是破有破无,显出中道,提婆则除了破有破无,还进一步破亦有亦无。此外,提婆还提出“除非不说,一说即有可破”,声称真理一定不可言说。提婆大概也知道他所谓“不可言说”也是可破的了,正如中国的慧能所说: “所谓不立文字,这就是文字。”

不过,龙树和提婆只是用他们的逻辑方法来破掉一些个观点,并不专门去搞什么逻辑学。据说龙树对当时搞逻辑学的那些人还很讨厌,不知道确实不确实。大乘佛教的另一派别“瑜珈行派”,里头有很多的逻辑学家,有像陈那这样的大家,可能很值得我们中国人下功夫学习,因为咱们中国人虽然不能说“不聪明、不懂逻辑”,但是对逻辑学的不重视,却是古已有之,不能不说是一个大毛病。比如墨子搞逻辑学,就没有人理,不久就绝了种。如今的电脑,除了逻辑,还是逻辑,而电脑乃是信息社会的核心技术。不搞逻辑学,中国的水平上不去。谈到印度佛学,中国人对大乘更有好感些;谈到大乘,中国人对龙树一派更有好感些。至于在逻辑分析方面很有功夫的瑜珈行派,中国人就冷淡一些,不,冷淡得多。所以,中国人一说大乘,出口就是龙树大士,就是空宗。至于陈那尊者,对不起,没听说。

二、瑜珈行派,无天陈护

1.无着天亲

空宗是大刀阔斧,痛快淋漓,如入无人之境,目空一切,醉心于破坏,不担心建设;瑜珈行派则博大精深,斟词酌句,条分缕析,丝丝人扣,雕梁画栋,大兴土木。虽然都是大乘兄弟,但也有些不和。

瑜珈行派人物众多,这里主要谈四个:无着、天亲、陈那、护法,简称为“无天陈护”。

无着和天亲是兄弟,为北天竺犍陀罗国(或译香遍国;一说丈夫国)

布鲁沙城人,出生在国师婆罗门家庭,同名为“天亲”,后来又同时从小乘的说一切有部出家,又共同创立瑜珈行派,真是难得的一对。他们还有一个小弟也叫天亲,又叫师子觉。小弟师子觉后来成为大哥无着的弟子。

天亲的弟子则有金刚仙,据说还有陈那。无着比天亲大25岁(一说早逝25岁),高寿过100岁,史称生活于“佛灭后1000年”中,大概是公元5世纪的人。

无着是老大。虽然也叫天亲,是“天帝的老弟”,但是以“无着”之名和两位弟弟相区别。因为他转学大乘后,有一段时间经常以神通力在夜里升上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大乘经典《瑜珈师地论》,悟得了大乘空观,所以取了“无着”这个名字。他晚上升天听弥勒菩萨讲经,白天下来到庙里给大众讲经。这样既当学生又当先生,提高了觉悟,就大写论著,代表作有《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辩中边论》;其他还有《金刚经论》和《顺中论》等等。《显扬圣教论》是对弥勒《瑜珈师地论》的扼要说明,以此重新整理瑜珈学说。《摄大乘论》概括了万法惟识和万法性相的整体思想,主张种子是新熏的;心王和心所有不同的体系;境就是识;识和识之间是一心论的。由此创立了瑜珈行派,弘扬弥勒学说。瑜珈的意思是“相应”,是说“按照一定的道理去身体力行”。无着他们是想照着弥勒菩萨讲的惟识道理去做禅定,所以也自称瑜珈师。

天亲也先学小乘,学得说一切有部的《大毗婆沙论》之后,给大众讲法,一天做一偈,一共作了600偈,称为《俱舍论》。后来转向大乘,又作《唯识论》。由于他的博学,学小乘时,号称通达小乘500部经典;学大乘后,写多部大乘论著,又号称500部。以此而被时人称为“千部论主”,跟龙树齐名。天亲讲小乘法时,无着不高兴,就显了病相给天亲看,说:“你罪过深重,我就是为这个得的病。”

天亲说:“那就是这舌头的过错了,应当断舌谢罪。”

无着说:“既然可以用舌头诽谤大乘,也就可以用舌头赞美大乘。不如再写一些大乘论著,给众人讲讲。”

天亲于是研究大乘,写出《大乘成业论》、《大乘五蕴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以及《十地经论》、《无量寿经论》、《大乘百法明门论》、《佛性论》等等,影响深远。天亲还有因明著作《论轨》、《论式》、《论心》,可惜找不到了。后世仅围绕《三十唯识论》解释和作注的,就有28家之多,主要有十大论师,如:护法、德胜、安慧、亲胜、欢喜、净月、火辩、胜友、胜子、智月。其中最有名的是护法(530~610)。

我国唐三藏玄奘法师赴印度主要就学于护法的弟子戒贤(529~645),回国后创立法相宗,又称唯识宗,并与弟子窥基译出《成唯识论》10卷,以护法的观点为主线,网罗十家之说,蔚为大观。

无着和天亲之后,欢喜(难陀)为首的一系发展了唯识古学,倾向于坚持天亲的旧说;陈那为代表的一系则推出唯识今学。由于陈那搞的是逻辑严谨的因明学和比较自由的唯识学,贡献极大。陈那继承了天亲的因明(逻辑),而护法据说是陈那的弟子。

2.陈那护法

陈那是梵名,照汉语说是“大域龙”,因为陈那菩萨德雄辩捷,而立破自在,像一条大龙,在整个印度域内没有能跟他辩论的。

佛典中曾经说到一些人口齿伶俐,所发问难,没有谁能够抵挡的;在他们的问难之下,甚至石头也会开裂,树枝也会折断,故有“难石石裂、难树树折”之说。还有人宣称他要是发难,大象和树木瓦石听了都会大汗淋漓,惶恐之至。擅长逻辑(因明)的陈那大士,也有这么一段神奇的经历。 ’

说是有一位仙人,叫做迦皮罗,担心自己会死,就去问自在天,有何妙法?自在天告诉他,去频陀罗山上找一种东西吃,吃了就可以长寿。结果迦皮洛仙人吃了以后却变成一块石头,有床那么大。凡人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写成偈子去问他。后来被陈那痛斥一顿,陈那写好偈子去问石仙迦皮罗,这块石头立刻碎裂了。

这就是著名的“陈那裂石”的典故。

陈那大约在佛灭度后1100年左右生活在南印度的案达罗国,公元5~6世纪人。开头也学过小乘,在一个犊子部的僧团里。这些僧人们说的道理有些让陈那闹不明白,比如他们说:补特伽罗(众生;或者有情)既不同于五蕴,也不异于五蕴。陈那迷惑不解,就离开他们。也有人说是因为回答老师的问题,惹怒了老师,被逐出教门。后来遇到了天亲,拜于门下,想兴隆圣教。看到因明之学言深理广,许多人白花了好多功夫,还是学不懂,陈那就花了很多时间隐居在山洞里,凝神寂定,想取得正觉,获得正解。定中发光,洞天彻地,照耀四方。国王知道后,心生尊敬,疑心陈那进入了金刚定,就请求他证入无学果。

陈那说:“我人定观察,想弄明白大乘经典的深刻道理,不只是希求小乘的无学果位,而是要取大乘正觉。”

国王劝请道:“无生(无学)果位,是许多圣人所景仰的,可以断三界欲,得三明智,这可是大好事。请您快快证人才好。”

一番劝请,盛情难却,陈那打算欣然证人。这时候,妙吉祥菩萨——

文殊师利知道了,感到很可惜,就想警诫他。文殊弹指相告:“可惜了可惜了!怎么舍弃广大之心,追求下劣之志?竟然只求独善其身,忘记了兼济众生的弘愿!”陈那闻言受教,从此深思熟虑,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以新因明著称于世。

这就是著名的“入定作论”的典故。

陈那著述繁多,据说有十几部,或称40部。仅有关因明的就有8部之多,如最重要的《因明正理门论》(即逻辑入门),以及《因门论》、《非因门论》、《观总相八颂》、《取因假设论》、《观所缘论》、《观三世论》,最后的集大成著作《集量论》。

从陈那开始,因明分为新旧两块。陈那以前的为古因明,陈那开始的为新因明。

新因明的体系初创于《因明正理门论》之中,分为5个部分。

(1)真能立。这是一个推理式,由宗、因、喻三支构成。宗是论题,必须没有矛盾。因是论据,必须具备三相,即第一,“遍是宗法性”,要求因(中项)必须与宗的前陈(小项)有完全的共同关系或性质;第二, “同品定有性”,要求因和宗的后陈(大项)

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有共同关系或性质;第三,“异品遍无性”,即因与它相反的事例必须毫无共同点。喻是配合因来论证宗的。

(2)似能立。不符合上述“真能立”的那些条件的三支式,是“似能立”,即错误的论式。包括似宗、似因、似喻三种情况,往下各自再细分为多种,很精细。

(3)立具(量论)。陈那讨论比量和现量,把古老的言量弃而不论。

(4)真能破。指正确的反驳,要求确切指出论敌的似宗、似因、似喻。

(5)似能破。指错误的反驳。

这个体系的确立,专家认为陈那有四大贡献。(1)严格区分能立和所立,发展了新的三支论式,以加强“喻”的逻辑作用。(2)完善了“因三相理论”,即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定无性,确定了正确推理的三个基本条件。(3)整理归纳逻辑错误,达29种之多。(4)巫寿康指出,陈那的新因明是世界上最早能处理“主词不存在命题”的逻辑。

其实,如来佛对付“14无记”的办法,实际上等于说:你这个问题所说的东西、或所说的事情、或所说的主词不存在,所以是戏论,没有答案。陈那是根据如来佛的意思来的。

印度的因明跟西方的形式逻辑,有很大的互补性和对称性,一方有点儿像是另一方的倒象。试看陈那新三支式——

宗(论题):声是非永恒的;

因(理由):因为声是生成的;

喻(例证):同喻:如果是生成的,人们见到它们都非永恒,犹如瓶子等;

异喻:如果是永恒的,人们看到它们都不是生成的,犹如虚空等。

西方的形式逻辑,推导这个问题则是用三段论——

大前提:凡生成的都是非永恒的;

小前提:声音是生成的;

结论:所以声音是非永恒的。

陈那后期的主要著作《集量论》,是他的逻辑学和哲学唯识论的大宝库。他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严密的体系。印度哲学一般讲三量:现量、比量、言量。量是指“知识来源”、“知识手段”、“实证知识”之类。现量是直接的感觉或直接的认识;比量是推理或间接知识;言量是圣人或权威的话。陈那把言量取消掉,只留下现量和比量。在逻辑领域里,他一点也不“畏圣人之言”,科学精神很强。他进一步把现量分为两种:世俗现量、瑜珈现量。世俗现量看起来是实际的,本质上却是虚幻的。世俗现量又分三种:(1)根识现量,指五根(眼耳鼻舌身)的直接感知;(2)意识现量,指对根识现量提供的意象之认识;(3)自证现量,指内在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或统觉。瑜珈现量是真正的现量,是超验的直接知识。当人们通过瑜珈功夫把思虑、语言和行动集中于精神上的一点时,就会获得神秘的瑜珈现量,体证永恒的实在——得道成佛。达到这个顶峰阶段,一切主观和客观的分界、能量和所量的分野、见分和相分的界线都完全消失了。这样,陈那就开辟了一条重要的成佛之路一即通过认识论和逻辑的研究,结合深入的禅定,得以最后超越认识和逻辑,达到超验的终极真理,得到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大彻大悟。

传说护法是陈那的学生,死时仅仅32岁。护法是南印度建志城的大臣子弟,做过当时最著名的那烂陀寺的主持,后来定居在伽耶大菩提寺,收了戒贤作弟子,戒贤后来成为唐玄奘的老师。护法之名,远扬中国,主要是因为玄奘编译《成唯识论》,以护法在《唯识三十论释》中的观点为主要依据,统摄诸家。护法的著作,汉译的还有《观所缘论释》、《广五蕴论》、《成唯识宝生论》、《二十唯识论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