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20140200000008

第8章 众生是佛,本尊即我(1)——大乘盛世与万法归密

公元前后,从大众部发展出来的大乘佛教在古印度蓬勃兴起,渐渐成为佛教主流。此时,从上座部转化而来的小乘佛教虽然仍有重要的发展,如“说一切有部”,但是无法与大乘的潮流抗衡。然而,在小乘把大乘当作异端外道或者婆罗门教的时候,大乘人却尊小乘为佛说,力图包容小乘。一系列大乘经典接连出现:《般若经》以无碍辩才,演说“诸法性空”的般若智慧;《大般涅槃经》提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伟大命题,令人产生不可遏制的无上希望和难以破坏的坚定信心;《法华经》更是直指“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华严经》极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圆满妙境;《阿弥陀经》极赞以念佛法门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一时间,大乘雄风勃兴,普被一切,发菩提心超过了发出世心,成佛超越了作罗汉,人世普渡众生胜过出世独善其身。其中龙树菩萨成为大乘佛教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而奇中之奇,当数佛家密教亦极力推崇龙树菩萨。龙树者,“显密八宗之祖师也。”

公元6—7世纪,印度陷入分裂局面,大乘学派日趋繁琐,印度教逐步取得主导地位,佛教开始密教化。7世纪在西南印度出现的《大日经》和不久出现在东南印度的《金刚顶经》,是印度大乘佛教转向密教的重要标志。密教的理论与大乘基本一致,然而在修持上主张身口意三密相应、如来灌顶和即身成佛,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在8世纪和9世纪终于成为印度佛教主流。其后,由于密教慢慢接近于印度教、僧人流于堕落、以及11世纪开始的伊斯兰教的大举入侵,印度密教被基本摧毁,到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本土消亡。

在印度佛教大乘兴衰和密教起灭的前后,佛教在中国等地得到空前发展,很久以后,佛教才慢慢从外国流回印度故土。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大乘崛起

大师迭起

法门龙象

孔雀王朝(约前324~187)之后,巽家王朝(约前2世纪~前1世纪)继起,控制了恒河流域,开始复兴婆罗门教。阿育王时代扶植佛教的政策不再,佛教开始朝南方和北方大举进发——在北方中亚细亚的贵霜王国(约1世纪~5世纪)和印度南方的案达罗王朝(约前1世纪~3世纪)以及恒河平原的吠舍厘等地,纷纷出现自称“大乘”、“方广”、“方等的佛教流派,逐步汇流成后人所称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在印度主要是空宗和瑜珈行派,其中不断有大师级人物出现。

一、大乘空宗,龙树提婆

1.宗师龙树

说起空宗,首先要大书一笔的是龙树菩萨。龙树是大乘中观派的创始人,又译“龙猛”。显密两学都尊他为祖师,中国禅宗明确把他奉为第14代祖师。

鸠摩罗什写《龙树菩萨传》时,称龙树“始过百岁”,人们据此推断龙猛为3世纪人,处在南天竺案达罗王朝衰落和甘蔗王朝兴起的时代。他著述繁多,被大乘和密教同时奉为经典。

龙树的传奇色彩极为浓郁。据说,他曾经深入龙宫取出大乘佛典《华严经》,并且以“龙身成道”,所以取名为“龙”,堪称法门龙象。但是他早年也曾犯过错误。龙树生于婆罗门种,从小好学,婆罗门教的一切经论道书无所不通。曾经跟好友三个,一起到术士家学习隐身术——让人想起现代隐形飞机——学成之后,秘密潜入王宫,对宫女们大行淫欲。后来被大王识破了,就把宫门堵死,命令数百个大力士用刀子朝空中一顿乱砍。三个好友都砍死后,龙树躲到大王的头部侧面去,才保下一条命来。

这时候,他就晓得贪欲的害处了。于是跑到山中出家受戒,皈依佛门,作厂马鸣大士的弟子。

龙树出家后,有一次到灵山去。山中有塔,塔中有一个老比丘,教授大乘经典给龙树。龙树非常喜欢,诵读不息,明白了大概意思,但没有通达无碍。然后他周游列国,寻找其他经典,找不着。心里想:佛经虽妙,不过有些地方还是没有讲透彻。不如自己把没有讲透的那些佛法推演出来,好让后人学法有个依据。于是他就想改造僧衣,制订教戒,补充佛法。一个人独自坐在水精房中,闭门静思。大龙菩萨见了,很是喜爱,就把龙树接到海里。大龙菩萨打开宫中的“七宝华函”,取出许多方等经典和无量妙法,让龙树饱览。这一看就是90天,大得妙解。

大龙菩萨就问:“看完没有?”

龙树说:“贵处七宝华函中经典无量,我所读的已经十倍于阎浮提(地上)了。”

于是大龙送龙树出宫。龙树琢磨一下,便从龙宫带出《华严经》下部,在地上大力弘扬,摧伏外道。其他还有上部和中部,据说是太多太妙,地上之人暂时还看不懂,就留在龙宫里了。

龙树依据大乘教义与外道论战,写下多种论著,其中汉译的有20余种,藏译118种,最著名的是《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等。

他自命一切智人,跟婆罗门比咒术得胜,用魔术展示天人跟阿修罗的战争,教化南天竺王归入佛门,万余婆罗门接受佛戒。这一切给龙树带来声望,也引起小乘法师的嫉妒,最后他只得自入闲室,“蝉蜕”而去。一说是为南侨萨罗国的引正王自刎而死,原因是龙树帮助引正王大治天下,延年益寿,而王子急于嗣位,在母后的建议下逼令龙树自杀。

龙树有一个著名弟子,叫做提婆。

2.独眼提婆

提婆跟龙树师父一样,也是婆罗门出身,南天竺人。中国禅宗列入第15代祖师的,正是他。提婆就是“天”的意思。他从小博学多才,颇善言辩,在周围几国都小有名气,却苦于没有多少人信服。当时有个天神,叫做“大自在天”,凡是有人求他,他都能满足其愿。提婆就去庙里求见天神。

庙主威胁说:“天像至神,不可正视,还会使人百日之中六神无主。”

提婆说:“是我自己要来的。要是他不这么厉害,我还不想见呢!”

庙主非常惊奇,感到来者很有志气,就让他进去。庙中那个天像鼓出怒目吓唬提婆。提婆就问道:“神气倒是满神气的,可惜怎么那么小家子气呢?应当以威灵感人,以智德伏物。你却因为黄金贴在身上,就自以为了不起,用玻璃珠子(眼珠子)吓唬人,我可不希望你这个样子。”说完,爬上梯子,到神像上把眼珠子凿了出来。旁观者个个惊讶不已。

提婆对大家说:“我只是让你们都知道‘神不借形、情不托形’的道理罢了。我既不是傲慢,神仙也没有受侮辱。”

说完就出了庙。到了夜里,拿出好饭好菜供养天神。

天神说:“你得我的心,众人得我的形。你用心供养我,众人用东西供养我。了解我尊敬我的是你,害怕我诬蔑我的是众人。你今天供养我的这些个美味佳肴,没有一样我喜欢的。我缺的是左眼,如果你施舍我一只左眼,你就可以出去。”

提婆立马就伸出左手把左眼掏了出来,递给天神。从此被人称为迦那提婆——迦那就是缺一眼。

天神赞叹道:“好哇大丈夫!真是上等施舍。你有什么愿望,我都满足你。”

独眼提婆说:“我心胸坦荡,不要身外之物。只恨芸芸众生蒙昧无知,不晓得听信我说的话。天神请赐我一件:愿我说话不落空,有人听。”

天神说:“一定满足你的愿望。”

于是提婆就出去访问龙树,出了家。不过《西域记》里说提婆这次造访龙树,是去跟龙树辩论的。他跑到龙树门口,对门人说: “进去报个信。”

门人告诉了龙猛(龙树)。龙猛早知道提婆的名字,就盛满一钵子水,教门人说:“你拿着这钵水给他看。”

提婆见了水,二话没说,往水里丢了一根针。门人满腹狐疑地把水端了进去。龙树见了门人便问:“他说什么?”

门人说:“什么也没有说,就往水里丢了一口针。”

龙猛说:“是个聪明人。满钵之水,好比我的智慧圆满无缺;他一根针就探到我的底,是个非常之人。马上请他进来!”

提婆自负得很,以为这一下可要大大地辩论一番了。进去一看龙猛的威严之态,就忘记了刚才想说的话。于是自我责备,请龙树指教。龙树说:“遇到这么好的智德之才,我写瓶有寄了(我倒水有地方了)!”提婆在龙树那里削发出家,周游列国,宣扬佛法,一时声名远播。

他的口才很有名。有一次,一位婆罗门外道自以为辩才无碍,听说提婆博究玄奥,想挫败他的锋芒。这位外道循名责实,总想从名词里头讲出实际东西来。他问提婆:“你叫什么名字?”

提婆答道:“名叫天。”因为提婆的意思,翻译出来就是“天”。

外道问:“天是谁?”

提婆说:“我。”

外道又问:“我是谁?”

提婆答:“狗。”

外道问:“狗是谁?”

提婆说:“你。”

外道问:“你是谁?”

提婆答:“天。”

外道问:“天是谁?”

提婆答:“我。”

外道问:“我是谁?”

提婆答:“狗。”

外道问:“狗是谁?”

提婆答:“你。”

这样来回倒腾了多次,外道终于悟出这个独眼天的独到之处,明白了“循名求实,实不可得”。从此以后,非常佩服提婆的才智。

提婆曾经代替龙树去摩揭陀国的波吒厘城(华氏城)化度该城的国王。国王相信邪道婆罗门,提婆就化作宿卫士,很能干,国王见了很是高兴,就问他是谁。提婆说:“我是一切智人。”国王大为惊异,就用种种事情来验证,果如其言。于是把国中所有婆罗门都叫来,跟提婆辩论,全部败下阵来,都作了佛门弟子。有个婆罗门听说自己的师父失败,感到极为恼火,就暗中发誓:“你以口制伏我,我以力制伏你。”

于是有一次碰到提婆,就拔出刀来,挖出提婆的五脏六腑,扔在地上。提婆说:“这是我原来造的业,今天还,跟你无关。”说完泊然而逝。

提婆著作也多,著名的有《百论》、《广百论》等。其中《百论》跟龙树的《中论》和《十二门论》,并称为大乘空宗“三论”,享誉极高。

3.中观学说

大乘空宗的学说称为中观,即中道之观,不落两边。

中观主要反映在龙树的《中论》里面,他的《十二门论》是对《中论》的概括;而提婆的《百论》也是在反对当时外道见解时阐述龙树的中道之观,不过比龙树更为彻底和全面。

《中观》共有27品,历数各种范畴,加以破斥。著名的中观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就出在“观四谛品第24”中,不过有的著作中流传的说法稍有不同,第一句或为“因缘所生法”。说因缘之法是空,是假名,就破掉了因缘。佛教不是说因缘吗?所谓十二因缘等等,怎么又破掉呢?不但破掉因缘,连涅椠也破掉,连如来也破掉。说是破外道,变成了逢魔杀魔、逢佛杀佛,好像连佛爷也成了外道。对于象龙树这样的“大魔头”,佛教界居然一片欢呼,隆重接待,大叫“善哉善哉”!使人不禁心生一念:有空时不妨去这无法无天的王国走一遭,参观参观。

《中论》开篇就是一首名偈,提纲挈领——“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首先破掉生灭、常断、一异、去来,以此为总纲,破一切法。

第一破生灭。我们说事物的生灭,只说个生就够,因为如果生不能成立,灭就无从谈起。当然倒过来讲也可以,如果没有灭,生也无从谈起。

可见生和灭相互缠绕,“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哪一个也不能单独成立,这是一种“因缘”关系。但是这同时说明它们各自也并非谁生谁,所以它们又没有什么因缘关系。不如说是一种网络关系。可见“因缘”是个空名,可以破掉。破掉之后,这个空名还是可以用,只要不当真就行。这就叫做“于空中建立万法”。比方说生,不外乎自生、他生、自他共生、无因而生。前三种大体是说因中有果,后一种等于说因中无果。首先,自生是不对的。比如“生”不能生“生”;假如生是万物的起因,生就也该有生,生生者就该生于“本生”,而这个“本生”又需要“生生”,这样倒来倒去,转个没完,不能自圆其说。这是从根上破个彻底。具体讲,比如桌子不能生桌子,要有木工、木头等等条件。假如桌子真能生桌子,整个宇宙都会堆满桌子了,哪里还有你说话人的余地,还容得下你来说“桌子生桌子”?其次,他生也不对。比如牛和木头就不能生桌子。再说,自和他是对待之法,这个自,对于另一个来说就是他,反过来这个他也是那个自,所以自生既破,他生也得破;又比如一法未生时,就没有自,既然没有自,哪里有他?没有他,谈何他生?其三,自生他生都不行,自他共生如何?还不行。比方桌子和牛加起来无法生桌子;再说,你已经有了桌子,还谈什么“桌子的产生”?谈什么“桌子和牛共同生桌子”?假设没有桌子的时候呢,既然桌子还没有,就没有自,没有自就没有他,所以桌子也不从自他共生。从因而生就这么三种情况,所以因中有果说不通。那么该是无因而生了?这更加稀奇,不攻自破;否则天下真的会无因而生果,真的会有兔子生角、乌龟长毛了。所以说没有生。总之,无论是因中有果、因中无果,还是因变为果,以及因果同时、因果异时,都自相矛盾。偈日:“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没有生,也就没有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