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构建和谐社区:理论与实践
20139000000021

第21章 构建精神文明社区(2)

二、社区道德建设评价体系

社区道德评价就是对社区成员的行为品质的道德性质和道德价值的大小、意义给予判断和评论。居民在社区日常生活中,总是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社区发生的事情和人的行为发表议论,品头论足,这就是社会舆论。这是自发产生的,非官方意志出现的社会舆论。社区精神生产机构是社会舆论的加工厂。社区可以动员和组织社区内的宣传工具,如闭路电视、简报、黑板报、墙报、会议、讲座等形式,赞扬肯定一些良好的行为和优秀品质,如表彰好人好事来影响社区成员,以典型示范作用开路,谴责、否定一些行为和品质,如批评那些损人利己,损害社区利益的行为。

俗话说:“人言可畏。”其实,社会舆论对人的制约不仅在言上,而且也在随之而来的“行”上。如对社区不道德的人予以批评,而对于在社区行为高尚的、品质优秀的人,不但给予表扬,而且建议上级机关授予荣誉,如:先进个人、文明老人、文明小市民、模范家庭、文明家庭、受到社区成员的爱戴与尊敬;或是内心良知道德的谴责。人是有良知的。人的内心信念良知则是促使人们自觉选择道德的行为,纠正不道德的动机,恪守道德规范,比社会与论和传统习惯来说是更为重要的道德评价力量,社区要运用各种宣传教育引导形式,启迪社区成员非道德行为人的良知。内心道德信念是人的良心上的谴责和良心上的自我满足,自我安慰的道德评价活动。这种内心道德信念是人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统一,促使人自觉选择道德行为并对其负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道德法庭,在道德法庭上自我陈述,自我解决,自我执行,自我完善。这种良心的觉醒,本质上是个人对他人、对社会集体的责任、义务关系的自我理顺。

三、加强社区道德修养

所谓道德修养,就是社区成员根据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自觉地改造自己主观世界,锤炼自己的品质,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的道德实践活动。它是居民提高自身的道德觉悟的主要途径,是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多年来,我们注重社会表面的“形象工程”,忽视社会成员的自身修养,导致社会某些方面道德滑坡。构建和谐社区,加强社区成员自身修养,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十分繁重的任务。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指的是自身修养。孔子认为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基,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条件。他认为自己最忧虑的就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1.宗旨和范畴

道德修养的宗旨:塑造优秀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社会成员个体身上的体现和结晶,是人们处理个人与他人、同社会集体利益关系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而精神境界则是一种追求的、崇高的目标,是人们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和理念,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所形成的一定觉悟水平及思想感情和精神情操的综合。

良好的道德品质范畴应包括: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公私分明,艰苦奋斗;严肃活泼,团结紧张;忠诚正直,心怀宽广;谦虚自尊,坚定灵活;勇敢勤劳,谨慎聪明;富于牺牲,善于斗争;热忱厚爱,名利淡泊;爱党爱国,奋斗理想。

2.内容

社区道德教育内容,一是增强道德意识的修养;二是加强道德感情的修养;三是不断增强道德的实践。中共十六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把道德情感修养提高到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认识。道德情感的修养包括政治感、责任感、良心感、荣誉感、幸福感、义务感等六个方面。

3.途径

社区道德修养的途径方式:慎思守志是实现修养目标的具体措施和途径。社区要教育成员掌握道德修养方式和途径进行自我道德修养。一是“节制”。人的欲望不能消灭,也不可消灭,但必须“节制”。“人心不足蛇吞象”,只能是做出违反道德修养的事,走向人民的对立面。马克思主义者一贯提倡艰苦奋斗的作风,本质上也含有“节制”意义在内。“节制”有利于磨炼革命意志,符合人民利益,为社会建设所需,方志敏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二是立志与实践,人要立志做事,为社会作贡献,不能为金钱而活。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只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人民做事,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要把伟大的理想、目标,同实事求是和自己实际能力结合起来,躬行实践,这是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三是内省与慎独,内省就是自己进行反省。内省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慎独”,泛指检验人们的道德认识,巩固人们的道德信念的重要实践。人在独处之时,无人监督的场合,恪守道德原则,必然经过内心深处的斗争,这是考验和锻炼的极好机会。人们不仅要在公开场合下接受监督进行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在无人场合下进行道德修养。只有经得起无数的无人场合下的道德原则检验,才能真正树立起坚定的道德信念。道德修养贵在自觉,贵在坚持,重在“慎独”。

第三节 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可理解为人类精神和物质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所谓精神方式主要包括人们价值构成的追求、期望、时空价值观、信仰结构(宗教信仰等)及规范结构(风俗、道德、法律等)等方面。物质生活方式主要指人们衣、食、住、行以及工作方式。

它是社会文化的缩影。

一、文化的概念及特性

1.文化的概念

所谓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时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以物质为基础,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连续性,并以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新文化不可能脱离旧文化的躯体而产生,只能在新的经济基础上再发展,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它反过来又给予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反作用和影响。在阶级存在的社会中,文化具有阶级性特点。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语言、民族性格、民族传统以及生活方式等,都是民族文化的形式,每个民族都有它的文化特性。

文化,英文是culture,是指耕耘、耕作,含有对自然界开拓之意。关于文化的定义不少于164种,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基本意思都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文字记录。

2.文化的特性

文化的象征性和复合性即文化是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其意义本身又超出文化现象直接表达的那个窄小的范围。如红与白,本来是自然界两种颜色,当作文化因素以后,就具有广泛性、象征性。如白引入生活中,成为“穷”的意思,引入军事领域,“白”就含有投降意思;“红”引入生活领域,有喜庆意思,引入政治领域,象征革命的意思……复合性含义是指任何文化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如小说、报纸、电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文化现象都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但基本的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他皆是派生的。

文化的传递性所谓传递性,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包括纵向,人类将文化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成为社会文化。横向传递指文化在不同国度,民族之间相互传播。各种地域、国家民族文化互为影响,互为传播,促进了文化传播,促进了民族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就是一种世界文化的大交流,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发展。

文化的差异性文化不是静止一成不变的,它是动态的发展:一是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变化引起文化变化;二是不同文化接触,交流引发文化变异。这种交流包括征服性交流,如殖民政策、互惠互利交流。文化技术交流带来国人的观念转变,促进了社会进步,导致人类社会文化的变迁。

二、社区文化内涵

社区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的要素之一或分支,是社区建没主要内容之一。所谓社区文化,既是一种文化分支的一种观念,也是以人口、地域面积为参数划定的地域范围,以一定数量的居民为主体,以文教科学技术等形式展现城市管理水平和人121素质提高,促进物质和精神理念转变,推动社会进步。社区文化有广义狭隘之分,广义的社区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缩小,函盖着社区的一切现象,不同的是社区文化包含的政治、经济、军事,比社会政治、经济小的多、少得多而已。家庭文化、社会公德文化等在社区表现就特别充分。狭义的文化专指社区的文化教育宣传等活动。

其中内容包括:社区群众性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

社区文化反映出该社区整体素质及综合运行状态。如社区环境卫生、绿化、方言、待人接物、家庭道德都是社区文化面貌的反映。一个社区绿树成荫、卫生整洁说明社区人人关心社区的生态;贫富盯济:强弱相帮、礼貌待人、和睦相处说明了该社区人际关系和谐协调;相反、社区环境一团糟,草坪被践踏,树木花草被折枝,社区人际关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纠纷层出不穷,说明该社区人与自然环境一切不协调,不和谐。

社区文化体现群众文化的特性,既有大众的“下里巴人”文化,也有上层的“阳春白雪”文化,有时同一活动中两种文化皆有之,表现出和谐状态。

社区文化也是一种亲和力表现。如社区的酒文化,著者夏日每每看到树荫下,三五人小酌边谈,体现了中国人传统酒文化,即:“饮酒者,乃学问之事,非饮食之事也。”所谓学问,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即“酒文化和酒德”。酒德就是品德,袁枚曰:“人无酒德,而贪杯酌,最为可憎。”我们可以将酒德概括为六个字:一日“逸”,讲闲情逸志,喝酒应无“目的”,纯粹作为一种消遗;二日“和”,在小酌过程中交流感情,勾通思想,即常说的酒逢知己千杯少;三日“友”,喝酒时叙叙友谊,总结人生、工作之经验,展望未来,胸潮澎湃,激发人生奋斗精神;四日“敬”,尊重人、大方稳重、保持平等态度;五日“雅”,温文尔雅,点点滴滴品偿,表现出人之气度;六日“节”,吃酒时,能否自我约束、节制,反映了人的个性,所谓酒品看人品,“杯中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把酒论人生,小事见精神。这才是最高境界的酒品、滔文化。在酒店餐桌,常常看到“一杯清,二杯明,三杯糊”,“半斤下肚,南京上海到芜湖,东南西北搞不清”;“感情深,一口吞,感情浅,添一添”,人的感情完全溶于一杯酒,可能吗?这种酒文化就得要提炼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