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实,孩子天生就是有情感的,父母应该教育他们将情感中的真、善、美发扬光大,而不是被知识教育所淹没。
在对孩子所有的教育中,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人生中许多精彩的故事、伟大的行为都来自于情感。情感教育是道德情操形成的真正基础,是理智的动力,是人生的一种巨大力量。培养孩子爱的情感,唤醒孩子身上沉睡的巨大爱的潜能,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良好的情感教育能造成孩子超乎常人的毅力、耐心,并在不同的领域做出杰出的成就。拥有宽容、忍耐、可贵爱心的孩子总能克服各种障碍,最终走上人生的成功之路。
善恶教育,情感教育第一步
孩子因为年龄小,社会经验比较少,所以容易上当受骗,我们要用心去教孩子,孩子现在小,所以只教简单的、容易懂的就可以了。虽然有的道理孩子不懂,但是你和他说了,在他的心里就会有一个印象,如果遇到事情的时候,也许能用得上。让孩子明白了善恶,也就是让孩子学会了明辨大是大非,这是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第一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孩子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辨别是非善恶呢?
1.以扬善避恶的传统美德,教育孩子
我们的祖国是文化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国人民除具有勤劳、勇敢、热爱祖国的传统美德外,扬善避恶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古代文化遗产中,记载扬善避恶的真实的故事流传至今的,为数不少。
如《唐国史补》上就记载着《刘颇偿瓮直》的故事:在狭窄险要的山路上,一辆满载陶制瓮头的车子被冰雪封冻住了,挡住了几千辆车马前进的道路。天气寒冷,天色又将晚,大家焦虑不安,可又不知怎么办才好。
就在这十分紧急的时候,刘颇拿出自己的钱,将一车子值七八千铜钱的瓮头买下,然后让仆人将全部瓮头推到山崖下去。装瓮的车被拉动了,山路山几千辆被挡住的车畅通无阻了。刘颇为大家做了好事,被人们称颂,所以记载下来,流传至今。古代颂扬好人好事的尚且不少,何况今天呢?我们应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扬善。古代“避恶”的故事流传的就更多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人人皆知。孟母这样做,就是为了避恶,不让孟子学坏。《世说新语》中记载了《管宁割席》的故事: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发现土里有一片黄金,管宁照样挥锄,视黄金如瓦片和石头,华歆拾起黄金看看,又把它扔掉了。两个人同桌读书,一个乘轿的大官从门前经过,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门观看。管宁就割分坐席,分开座位,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孩子在父母的说教下,从小就会树立善恶观念,别小看这简单的关于“好人、坏人”的教育,这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
2.“放”与“导”结合,提高孩于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我们要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教育方式不是“封闭”,而是“开放”。如让孩子看电视、电影,广泛阅读文艺作品,还要让孩子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等。在“放”的同时,家长要从下面几方面积极引导:孩子看了电影、电视,家长要和他们平等交谈讨论,启发和帮助孩子分析电视、电影的思想性,正确认识电视、电影的主题,引导孩子学习正面人物的好品德;对反面人物要指出其思想品质和行为方式的危害,使孩子对其产生憎恶感。经常这样,孩子就会从电视、电影中提高自己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孩子看课外书,家长也要关心孩子读的是什么课外书。有些武打、言情小说,因孩子年龄小,应劝说孩子不要看,晓之以理,但不要简单生硬地下禁令。对有些经典作品,要适当给孩予以辅导,让孩子了解写作背景,抓住其精神实质,而不要错误理解内容,不要断章取义。
有一个堕落成杀人犯的青年,在他的日记里摘录了这样一段所谓的警句:“倘使你有什么真情,必须像宝贝一样藏起来,永远别给人家猜到,要不就完啦,你不但做不成刽子手,反过来要给人家开刀了。”这句话,出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名著《高老头》。那个青年没有很好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说这句话和这话句的真正涵义,却盲目抄下当成自己的“座右铭”,结果成了他犯罪的思想渊源之一。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对孩子的善恶教育进行指导,有多么重要。
3.以英雄人物为榜样,激发爱憎情感
在孩子的心目中以英雄人物为揩摸,树立榜样,是最生动、最实在的教育手段之一。我们生活在一个英雄人物辈出的时代,为了革命事业,国家利益,为了和坏人坏事作斗争而献出生命的英雄不计其数。
少年英雄赖宁,为抢救国家森林资源而壮烈牺牲在烈火之中。因为他懂得抢救国家财产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有着一颗挚爱祖国的、美好的、善良的心灵。赖宁牺牲后,全国少年儿童掀起了学习赖宁的热潮。无锡的青年英雄钱劲松也是千万个英雄中的一个。1990年5月12日凌晨,无锡无线电工业学校的钱劲松同学在追捕一个潜入学校抢劫流窜犯时,面对持刀凶犯,挺身而出,进行搏斗,学校财产得到了保护,同学生命得到了安全,钱劲松却献出了自己的年轻生命。钱劲松用他短暂的生命,美丽的心灵谱写了一曲真善美的赞歌。家长要用这样感人的英雄事迹,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要孩子学英雄,首先就要学习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鲜明,学习他们在善与恶的斗争中意志坚定。家长经常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学习这些英雄人物,孩子就会以英雄为榜样,学习英雄的高尚品格,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激发自己的爱憎感情。
4.与学校加强联系,切实做到有的放矢
孩子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孩子的长处和短处在学校表现得较充分,老师对孩子了解比较全面,因此加强家长和老师的联系,切实了解自己的孩子,有的放矢地配合老师教育孩子,是提高孩子是非善恶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孩子道德行为的形成,关键是对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认识、辨别。孩子有了这方面的辨别能力,他们的良好道德品质的行成就有了基础。家长们应把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放在首位,请记住但丁的话:“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走进孩子的世界,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一位社会学家曾经说过:“真诚待人,宽宏大量,是健康人格的必备素质,也是处理好人际关系、沟通彼此心灵的重要条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9币,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培养孩子的理解与宽容,首先要从家长自身做起,家长应改正种种不良习惯,为孩子作出表率,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个豁达大度、宽宏大量的形象。
同时,还特别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让孩子幼小、纯洁的心灵自然地建立起一种“人格优势”。
家长们要通过自身实践和多方位的引导,让孩子们真正领会理解与宽容的深刻含义,让孩子们真正认识到,“豁达的人心胸宽广,有如海洋,纳百川,竞干帆,是有大浪激荡时,绝无忧郁低泣状。”豁达的人是站在生活的制高点,一览众山小;又是处在生活的最深处,风雨平常事。
有些父母对孩子总像是上级对下级那样独断,只强调他们自己的观点与尊严而不顾及孩子的想法。父母从来都是对的,而孩子从来都是错的,这样做,不仅得不到孩子的认同,还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和对抗。父母只有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才能实现和孩子的良好沟通,从而能够更有效地纠正孩子的不听话行为。
其实,父母和孩子的交往,应该是平等和民主的,而不是独断的,在教育过程中父母要尊重孩子,孩子与父母一样,他们的尊严也应该受到尊重,而尊重孩子,父母首先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下面是王丽萍女士的家教经历。
王丽萍的女儿小艳放学回家后,抱怨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她大声斥责,王丽萍听后把腰一叉,用质问的口气说:“你干什么坏事了?”小艳瞪起眼,很生气地说:“我什么也没干。”“不会吧,老师不会无缘无故地斥责学生。”小艳重重地坐在椅子上,一副不开心的样子盯着妈妈。
王丽萍继续责问:“那么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小艳很倔强地说:“什么也不做。”如果这样再问下去,母女之间一定会对立起来,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此时,王丽萍改变了她的态度,用一种友好的语调说:“我肯定你当时觉得很尴尬,因为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斥责你。”小艳有些怀疑地抬头看了妈妈一眼,王丽萍接着说:“我记得我上四年级时,同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其实我只是在算术考试时站起来借了一支铅笔,老师就让我下不了台,我感到十分尴尬,也很气愤。”
小艳露出轻松的样子,很感兴趣了:“真的?我也只是在上课时要求借一支铅笔,我真的觉得为这么简单的事,老师教训我,不公平。”“是这样。
但你能不能想出办法,今后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呢?”“我可以多准备一支铅笔,那就不用打断老师讲课而向别人去借。”“这个主意不错。”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是良好沟通的前提,因为不信任会使亲子关系中出现抵触和逆反,从而直接导致孩子不听话行为的产生,因此,作为合格的父母,必须要学会站到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必须要尽最大的努力去获得孩子的信任。
在亲子沟通时,父母往往要求孩子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想问题,希望孩子能够听自己的话,但是,父母们为什么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呢?
如果父母与孩子都能够互相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那么,沟通就容易多了。但是,在具体操作上,需要父母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父母不要总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丰子恺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次,他问4岁的华瞻最喜欢什么样的事,华瞻坦然地回答:“逃难。”
大人无论如何不会把逃难当成一种愉快的经历,可是,在孩子的心上中,逃难却成了“爸爸,妈妈,宝妹……大家坐着汽车,还能看到大轮船”。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原来,他所见的是逃难的另一方面。
难怪丰子恺先生后来说:“我在世智尘劳的实际生活中,也应该懂得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丰子恺的意思就是,我们成年人也应该天真纯朴地接受自然。
的确,儿童的眼光和成人的眼光确实不同,成人多习惯于用实用和势利的眼光看待事物,只有涉世未深的孩子才会用审美的态度和一颗童心去感知世界,如果父母理解孩子,就只有不带成见地去观察和表现大自然,去用心体会孩子眼中的一切,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
其次,让孩子有一定的选择权。
父母要将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给孩子选择自己行为和作决定的机会,父母如有不同意见,应该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讨论。要允许孩子有新的想法、新思维、新做法,父母不能接受的,不一定是错误的。
事实上,作为父母不一定要求孩子一定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尤其是孩子的事情。孩子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生活圈,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当然,父母也要学会向孩子表达自己的要求,希望孩子也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
最后,满足孩子“被肯定”的心理需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满足孩子“被肯定”的心理需要。孩子正常的心理需要如果总被否定,会导致孩子想不通,孩子就会用父母不赞成的方式来发泄他的不满。而相反,有些孩子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无法获得父母的认可,因此故意抱着敌对的情绪,但是,当父母出乎意料地肯定了他时,孩子却会显得不好意思,反而会故意来迎合父母,努力按父母的要求去做,让父母感到高兴。
总之,父母爱孩子,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孩子着想就要走进孩子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孩子心中的好父母,才能真正对孩子好。
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了这样一条规律:人最关心的是自己。比如一个人拿起一张有他在内的团体照,他最先看到的肯定是他自己。别人听你说话也是一样,首先也希望你的话语中能找到他,并以关心的程度来决定他对你关心的程度。可惜并不是每个人都注意到这一点。他们的谈话总是以自己为内容,老是我怎样做的,我怎么想的,我过去怎样,我现在,我将来……而把对方忘记得一干二净,好像对方只是一部录音机。
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情绪,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秘密,通过面部表情、言谈举止和行为变化就能判断对方在思考什么。但这只是表面的理解,倘要更深地体会对方的心理,则要求观察者本人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即正直、诚恳和与人为善,这是理解别人和让别人理解的前提。学会理解别人很重要,会理解他人,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这个人就会变得宽容。
所以,家长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会理解他人,而不是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