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好的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20136500000004

第4章 怎样提高孩子的说话能力(3)

(1)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教 有些孩子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生理心理的因素。体弱多病,动作迟缓,外貌体态上有缺陷等先天不足的因素,常常会使孩子在生活中受到冷落,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感到心理压抑,逐渐形成一种自卑感,在人多时不敢露面,更谈不上当众讲话了。

二是情绪因素。有的孩子并无生理缺陷,但其神经类型造成他郁郁寡欢。

三是家庭因素。家长专制、粗暴、冷淡、歧视甚至打骂孩子,孩子就会孤僻。

对于心理原因造成的不敢当众讲话的孩子,家长应在情感方面给予他加倍的关心与爱护,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赞扬,特别注意在众人面前列举他们的优点,并给他讲一讲有关保尔、吴运铎、张海迪等人物的故事,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孩子感到大家都很关心他、爱护他,这样孩子在众人面前也就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望和要求了。

对于情绪因素造成不敢当众讲话的孩子,家长应鼓励他积极参加各类活动,鼓励孩子有问题和有自己的见解后勇于说出来,让他们在各方面的才能受到锻炼。

对于纯属环境因素造成不敢当众讲话的孩子,矫治的办法是首先亲近孩子、与孩子建立感情,切忌对孩子管制多、批评多、禁令多,即使是孩子有了错误,也要弄清楚,然后再决定批评的方式方法。

(2)教给孩子克服恐惧的方法

有的孩子看见面前站着那么多人,感到紧张极了,甚至浑身打颤,手脚冰凉,脑子里一片空白。这说明,孩子缺少说话的勇气。以下是教孩子克服恐惧的几个方法。

一是呼吸调节法。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倪萍在自传散文集《日子》里面提到,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厅后面有一条很长的过道,这个过道里平时没有人,在主持直播节目尤其是大型综艺节目之前,她会感到紧张,就提前一小时来到过道里,做做深呼吸,记记台词,这样心情就放松一些,走出过道就能自信的出现在舞台上,节目也能行云流水般主持下来,偶尔有几次,因为舞台调度的安排,在上场前她不能去过道,上场后就慌乱了好一阵才能平静下来,因此,他和这个过道有了很深的感情,在自传里还专门写了一片深情的文章。可见,当众讲话前进行呼吸调节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准备阶段,孩子站立、站稳,双肩下垂,闭上双眼,以后,慢慢地呼出来,深深地吸进去,慢慢地呼出来……重复练习,持续数分钟。

二是自我暗示法。在说话前,自己暗示“我会行的”,“我会讲好的”“即使失败了,也没有什么,重要的是参与”,“谁谁答错了,看他也没什么,我也不用怕了”。

三是目光接触法。说话时,目光在会场上流动,不真正与某人的目光接触,而是采用目光虚视,即扫视会场,与把目光停留在具体目标上。

四是主动交流法。主动与周围的人交流,语气恢复到正常说话的状态,不拿腔拿调,不时用提问法请听众参与。这样,心情就会放松,也会引起共鸣。

(3)减轻孩子当众讲话的障碍

有的孩子不敢当从讲话,一是害怕讲错,二是害怕受人讥笑,三是害怕被人抓住不放。对这些顾虑,家长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一是允许孩子说错。如果孩子在课堂答问、与老师谈话、与家长交流时说走了嘴,家长和老师都不要嗔怪,不要讽刺挖苦,要求伙伴之间也不要以此取笑。

二是允许孩子补充。如果孩子突然想到一些原先没认识到的问题,觉得有感而发,那就允许孩子补充发言。

三是允许孩子修正。对孩子讲错的话,如果发现有漏洞或有毛病,可以让他修正自己的话。

四是允许孩子质疑。允许孩子对家长的话蔌教师讲授的任何问题进行质疑问难,双方展开辩论。

五是允许孩子保留。如果孩子对家长或教师的见解持不同意见,那就允许孩子保留,直至想通为止,这期间,家长要多予他发表意见的机会。

(4)鼓励孩子抓住当众讲话的机会

孩子爱上了说话,会为自己争取更多当众讲话的机会。有的孩子对某些事物常有极为出色的点子和想法,却很少被采用和重视,原因就在于无法适时、准确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主动争取上台说话的机会。现实中,孩子有很多上台说话的机会:

一是课堂上主动出击。上课多举手回答问题,这是从上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反复提出的要求。这也是孩子最容易遇到、最容易把握的机会,请好好珍惜。每当孩子举起手臂,同时扬起了自信的旗帜,这面旗帜无声地向老师宣布:我可以回答得很好,我有勇气。所以,孩子尽量多举手回答问题,信心的旗帜便会一直不落。为了让孩子回答得更好,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和孩子一道预习,来个“模拟课堂”,让孩子有了充分的准备。到了课堂上,孩子自然会积极地争取回答问题的机会,而且态度自然,答得出色。

二是做讨论会上的焦点。告诉孩子,在讨论会中,你甘心永远只是跟在别人的观点后面点头吗?要表达你的独到见解或者反对意见,那么请你站起来,大大方方地说出你的观点,成为让人瞩目的焦点。

三是上台演讲和发言。告诉孩子,要尝试在上百甚至上千的听众面前讲话,让他们都注意你,演讲和发言就是机会。这不但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一旦孩子真正做到了,就是一个智勇双全的“说话者”。

四是争取做伙伴的“代言人”。如果孩子有不错的“群众”基础,身边的人有什么事情都很乐意求助于孩子,那么请孩子好好珍惜这个机会。成为小伙伴公认的“代表”,就意味着孩子有了更多到台前说话的机会。当然,把说好的责任也更重了。

丰富的知识是孩子说话的素材

一个口才好的孩子,必须是知识丰富的孩子。有知识的孩子,说的话也就有理有据,吸引听众,令人信服;如果孩子肚皮空空,说的话自然也就是不着边际的大话、空话,毫无意义,也不是真正会说话。

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把孩子打扮得像玩偶,在服饰上为孩子操心,却不注意给孩子以适当的知识教育,错误地认为那是上小学以后的事,这是很遗憾的。事实上,父母若注意采取恰当的方式,指导孩子学习,丰富孩子的知识,对培养孩子的口才及健康成长,好处是很多的。

一个“滔滔不绝”的人,必然具有联想力。而具有很强的联想力的孩子,一定是知识丰富的孩子。人们在进行思维时,会调动头脑中的知识储存,头脑中储存的知识越多,其联想和想象就越丰富,越开阔,越深刻;反之,知识越贫乏,其联想和想象就越狭窄和肤浅,有时甚至完全失真。比如说,看到“天”,他会想到“大”;看到“秋”。他会想到“秘”;听到“宇宙”,他会问:“是下雨的‘雨’吗?”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这种联想和比较的双重作用下,孩子对事物的表象、知识等,记忆得非常深刻牢固。

一个善于讲话的孩子,必然是头脑灵活的孩子。而学习知识可以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使孩子的脑子变得更灵活。脑子是愈用愈灵活,不用就呆滞。有许多研究材料证明:孩子的脑在三岁时重量已达成人的三分之二,三至六、七岁这一阶段,是脑的迅速发展时期,如适当地给以丰富多采的刺激,对孩子脑的发育将是十分有利的。

从小丰富孩子的知识,可以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有许多基本粗浅的知识并不需要通过专门的学习活动来传授,而是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与游戏中,注意引导孩子去观察、比较与思考就能获得。如有关周围生活与事物的基本常识,最简单的数概念等。这些基本知识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却是必需的。

此外,从小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可以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学习的兴趣,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对孩子以后入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1)在日常生活中丰富孩子的知识

一个满腹经纶的人,可能不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但一个口才出众的人,必然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从小丰富孩子的各类知识,对培养孩子的口才,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都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家长要多带孩子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和人文景观可以陶冶孩子的性情和情操。让孩子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游戏、玩耍,看绿草如茵、蓝天如湛,观长河落日、青山绿水。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活中使孩子积累更多、更丰富的知识,为孩子进行丰富的联想想象搭好宽泛的平台。

其次,从日活生活中丰富孩子的生活知识。每个人都是从无知到有知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孩子获得知识的最好途径。从早到晚,我们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一年四季,我们要经历春夏秋冬,这其中,就有许多浅显、简单的知识,可以让孩子去获得。通过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以及云、雾、雨、雪等让孩子了解一些自然知识;通过一日三餐,告诉孩子食物的来源、生长过程以及对人体的作用,告诉孩子人为什么有时会生病,这样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养成不挑食、讲卫生的好习惯;通过日常生活用具和家里、家外的实物,让孩子认知数的概念和数的变化;通过让孩子触摸一些没有危险性的日常用具,告诉他用具的作用,同时反过来,也可以问孩子这些用具的形状能不能改变,还可以让孩子触摸玩具、工艺品等,这些触摸活动会让孩子获得真实性,积累经验,获得智慧;通过让孩子用积木搭房屋、桥梁,整理自己的玩具、用品,剪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提供材料,让他画出美丽的图画,用纸折出形态各异的动物,还可以让他拍拍球,下下棋等。所有这些运动,都是在帮助孩子学会思考、判断、想象和创造,而且,还能从中体会和经历成功与满足,建立起自主和自信,也极大的丰富了孩子的智慧。

再次,家长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善于表达的嘴巴。把欣赏到的、感受到的及时表述给孩子。孩子在目睹的同时耳闻你的所见所想所感,这不但可以丰富加深孩子对多彩世界的认识,培养孩子敏锐、细致的观察力,还能加强亲子沟通,优化亲子关系,两全其美,何乐不为呢?

(2)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

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也有利于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十分重要。观察力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随机应变能力,而即兴发挥、因人而异的口语交际能力,都与随机应变的能力有关。父母应该在这方面为他多提供一些学习环境。经常给孩子唱歌、念童话、讲故事、听音乐,给他看色彩丰富有童趣的图画和造型优美的玩具等。等孩子稍大一点后,要教他认识一些常见的动植物,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公园和动物园,培养他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和兴趣,以此增长他的知识和提高他的求知欲望。

音乐是促进人大脑发育的良好素材,可以丰富孩子的想像力。所以,多让孩子听听优美的音乐,不只是对开发他的智力有帮助,而且有益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发育。多听音乐也是丰富孩子感性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而且是知觉感应的高级的状态。孩子从2岁起,就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这种能力逐步提高。注意培养观察力是发展孩子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对于孩子认识事物的特征,找出事物间的联系与规律,对于提高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同样一幅描绘春天景色的图画,有的孩子观察得很细致,不但能写出图画上有哪些人物和景物,而且能描述出人物的神态和景物的特征,并把人物与景物的联系以及自己的心情融为一体。这说明这个孩子观察力是比较强的。怎样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呢?下面几个问题值得父母们关注。

一是多加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对于新奇的事物总想弄清“为什么”。让孩子多观察各种事物,增强感性知识是提高观察力的基础。孩子稍有所得。便予以表扬,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他的观察能力,也可激发他观察事物的兴趣。

二是让孩子带着疑问观察事物。家长要给孩子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内容和要求,让他带着疑问去观察,这种有意识的引导观察活动,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因为,孩子注意力一般不集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在观察中往往不全面、不深入。如果在观察前父母先提出让他注意感兴趣的问题,并要求他讲述出来或描绘出来,这样他可能就会比较细致全面观察事物了。比如,在公园里,父母和孩子一起欣赏花,父母就借机问孩子:“孩子,你能讲一讲这花的颜色、形状和叶子的特点吗?这种花与别的花有什么不同吗?”这种有比较的提问,能引起他对物体观察的重视,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学会了观察方法,也相应地提高了观察能力。

三是帮助孩子加深理解。孩子在观察中,由于所学到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只能观察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所以,父母在他观察时要给他必要的讲解,帮助他从中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在观察一座古代建筑,对孩子来说他只看到这是一座与其他房子有所不同的房子,这就是他所看到的外形特点。那么,父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给他讲解这座建筑的历史、典故、传说、建筑史上的意义等等。尽管孩子并不能完全听得懂,但通过父母的讲解,他会对此建筑有了深刻的印象,以此提高他的观察能力,促进他的求知欲望。

四是在观察中要充分调动孩子多种感觉器官的活动。比如观察梨子,不但要让他们用眼看,还可以用鼻子嗅,用手摸,用嘴尝。这样,可以提高观察的深度和对整体性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