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好的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20136500000013

第13章 怎样给孩子良好的语言环境(2)

●制造融洽的谈话气氛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良好的亲情关系,是进行思想交流的良好基础。有些父母平时和孩子思想交流很少,发生了问题之后就严厉训斥孩子,久而久之,感情距离渐渐拉大,或者在孩子不顺自己的心时,大发牌气,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感情关系陷于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交谈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为此,与孩子交谈,首先要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说句笑话,讲点令人高兴的事情,拉近了感情距离,效果就会好得多。

●改变语言模式

自古以来,家长教育孩子的语言,似乎已经成了某种模式。当孩子在婴儿的时候,家长用娇惯的语言对待孩子,结果使孩子养成了很多对付大人的坏习惯,如哭闹、操纵大人、拒绝饮食等。当孩子会走了的时候,家长又用限制性的语言管束孩子,命令他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动,结果孩子的某些发明创造天性被大人扼杀。当孩子上了学,有了学习任务,需要得高分时,家长的语言又变化了。家长每天和孩子沟通的语言似乎都是那些一成不变的话,而且这些话又都是非常不科学的,对孩子的心灵健康损害也是很大的。同时这些句子也不起正面作用。比如:“你怎么这么笨?真是不可救药啊”。这是侮辱和漫骂。“不好好做作业,我就告诉你老师,让他收拾你”。这是威胁和恐吓。“你怎么还不做作业?”这是命令和谴责。“你看人家的孩子,学习不用大人操心,你总是要大人管,一点也不自觉”。这是贬低和批评。“像你这样不会有出息”。这是挖苦和戏弄。“你要是妈的好孩子就好好背诵课文”。这是对孩子的情感敲诈。“你好好学习,我给你买李宁服”。这是收买和贿赂孩子。“你要想看电视,就把这张卷子做了”。这是和孩子讨价还价。如此等等,几乎成了家长教育孩子的口头禅,一成不变。所以,这些对待孩子的说话形式必须改变。

●锻炼孩子的生理机能

家长平时应经常与孩子进行语言沟通与交流,经常指挥孩子去做事。在与孩子沟通或指挥他做事时,家长应口齿清楚,并引导孩子看些剧情片,用以锻炼他的听觉注意、听觉记忆、听觉理解能力;有意识地带孩子做些翻筋斗、滑梯、荡秋千等游戏,让孩子全身肌肉张力逐渐强壮、有助于孩子发音器官的正确发育;家长还可带领孩子玩伸舌头、扮鬼脸、吹幼儿口琴、学发汽笛声等游戏,练习唇与舌的灵活性。

●加强孩子的词语储备量

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孩子会发音,却不会运用词语,家长说,把桌上的闹钟拿过来,可孩子却显得极为茫然,不知该做些什么。当家长说,把玩具狗狗送回去时,他却立即就听懂了。这是因为孩子的词语储备量不够,也就是要做菜,材料却不足。因此,家长应该从小就教孩子每样东西、动作的称呼,让他尽最大可能掌握词汇,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的语言发展得到保证。

●选择有用的谈话方法

孩子的性格各有不同,这就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谈话方法。通常的方法有以以下向种:一是直叙法。即孩子直接向父母谈论一个问题,父母直接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态度,其特点是快捷,但只适合于性格比较外向的孩子。二是间接法。即向孩子讲一个小故事,说一条成语,引用一个事例,谈几句诗词,或谈电影、小说等,引起孩子谈话的兴趣,然后顺势引导到谈话的主题上来。在谈话的人员问题上,采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可以父亲或母亲与孩子单独谈,也可以三人一起谈,还可以请孩子信任的亲戚谈。

●加强听说话的训练

幼儿学说话是从听说话开始的,对于幼儿来说要随时提供听说话的环境。最简单的方法是随时说着你正在做的事,如:你在洗衣服,可对孩子说:“妈妈给爸爸洗衣服。”你在看书,可以说:“妈妈在看书,宝宝长大了也要看书。”

还可以说孩子正在做的事,如孩子在吃苹果,你说:“宝宝在吃苹果,好吃吗?”孩子在玩玩具,你可以说:“宝宝在玩积木,真乖。”这种语言环境的作用在于开拓儿童的“听~说系统”。

孩子与成人交往时,在最初自发发音的基础上和视、听、触的过程中,通过生活活动和游戏,就会模仿成人的语调和语调,也就是学会了说话。在训练孩子听话能力的时候,父母可适时选用较慢、重复的话语对孩子说话,有助于孩子理解和模仿父母的话语,这对幼儿初期的语言发展很有好处。

父母说话时务必做到发音准确、清楚,因为孩子从小养成的语言习惯和发音特点,以后是很难改正的,要让他们从小就规范化地使用语言,为将来的口语表达奠定基础。

(2)和孩子交流的注意事项

和孩子交流,不是对孩子训话,而是重在思想交流。孩子常常渴望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希望父母重视和理解自己。家长应该主动地引导孩子说出他的内心话,听了孩子的话后,应及时反馈,使孩子觉得父母的关切。具体说来,谈话要达到以下要求:

●用词方面的要求

同孩子谈话,用词具体、形象、通俗,清楚地表达期望与要求。切忌用词抽象、笼统、华而不实。很多时候,家长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明明才给孩子说得清清楚楚,孩子却“明知故犯”。在家长气恼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责任可能就在你自己身上?笼统、抽象的用词,会给年幼孩子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所以,换一种形象、具体的说法是必要的。例如,要求孩子“爱护图书”,不如换成“我希望你能做到不折书,不撕书,不在书上乱写乱画。”

●语气方面的要求

同孩子谈话的语气要肯定和直接了当,切忌语气委婉、目的不明。使用不同的语气,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疑问句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和空间,孩子通常会作出符合自己意愿的选择。而陈述句则不给孩子选择的余地,并能让孩子明白他们需要履行的责任。所以,家长在说话之前,应该明确自己是要询问还是要求。如果是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最好使用陈述句,如果是询问孩子是否愿意做某件事,才用疑问句。运用成人间的婉转迂回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是不妥的。

●内容方面的要求

同孩子谈话,要直奔主题、简单明了,切忌话中有话。例如,家长经常这样训诫孩子:“我告诉你多少次了!”但是,你是否认真想过,年幼的孩子能从这句常用语中听出什么呢?成年人自然懂得这是一种强调语气的问句,间接地表达了说话者的失望和生气,并不寻求答案。面年龄小的孩子却往往不懂得事情的发生频率与严重性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能理解这话中之话。并且,这样的问句通常把孩子的主意力转移到了对“多少次”的询问上,从而弱化了说话人所想表达的真正本意。因此,当教育对象是低龄孩子时,应该直接了当地说:“你不要……”

●态度方面的要求

同孩子谈话,要坚持原则,语言积极,而不要“威逼利诱”。例如,孩子犯了错误,气愤的家长说:“我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或者:“把你送给捡垃圾的!”这种语言并不能真正、有效地制止孩子正在进行的不当行为,相反,会使孩子因为感到恐惧和害怕,或者产生逆反心理,而加倍地宣泄情感,放肆行为,比如哭闹等。经常性的威胁甚至会危害儿童的心理健康。另外,一味妥协又会助长儿童讨价还价的习惯。所以说,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坚持原则,适时合理地约束和制止孩子的不妥行为,耐心地讲道理,才能规范孩子的行为举止,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谈话方式的要求

同孩子谈话,要循序渐进、耐心仔细。切忌一厢情愿,高估孩子的记忆容量和接收信息的能力。研究表明,对不到5岁的孩子来说,一次接收并记住一个以上的指导信息是有困难的。换句话说,一次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导信息,只会主观超越儿童有限的记忆范围,影响儿童的理解能力。所以,要使儿童能够执行并完成某样指定的任务,必须要让他们明白我们要他们做什么。而要让儿童明白,就必须分层次、按步骤地耐心指导和引导儿童。例如,要求孩子“去拿纸杯种花”,可以这样分开说:“现在你去水池边拿一个小纸杯。”等孩子拿到纸杯之后,接着说:“现在,到门口的蓝桶里盛大半杯黑土。”等盛好了黑土,再接着说:“现在,到我这里来领一粒种子。”

从小培强亲子对话

所谓“亲子对话”,主要是依据每个孩子的个性来培养他的说话能力。与孩子的对话应当从幼儿期开始,通过亲子对话,营造良好的会话环境,刺激孩子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

(1)倾听孩子的每一次心声

一般来说,爱说话的孩子因为好问而在想法上比较深入,也比较有自信、有个性。其实孩子们所说的话都有其原因及理由的,所以父母必须去了解孩子说话的原因。孩子说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有问题发生,需要大人的帮忙;二是想把自己“所听、所见、所闻”的感受用声音去表达;三是想感受与妈妈(亲人)的交流联系。因此,倾听是一种认同孩子的反应,能使孩子感受到充分自我表现的感觉而信心倍增。

父母的倾听会使孩子产生以下变化,一是贴近孩子,近距离地听孩子说话,对孩子来说会有各方面意想不到的学习能力出现;二是使孩子变得容易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三是让孩子产生自信;四是使孩子的表达变得明朗;五是使孩子的个性变得比较圆融;六是孩子因为自己的感受、说话获得重视变得更有耐性、有安全感;七是使孩子的烦恼能尽快消除;八是很早就能开始说比较长的句子和灵活运用不同的生词,对将来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也有帮助。

然而,据有关资料显示:85%以上父母多次或曾经误解过自己的孩子。交流不畅,导致家长、孩子人心隔肚皮。家长苦口婆心也好,温言软语也好,霹雳震怒也好,统统成了对牛弹琴。究其原因,没有好好倾听孩子的心声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家长也许非常关心孩子,对孩子的诉求会尽力满足。但那只是对孩子物质层面的满足,对孩子内心世界的需求,家长未心注意得到。对于孩子的心声,有的家长听到一半就不耐烦地打断;有的家长根本就不屑于听孩子说下去;有的家长把孩子的话当成没道理的瞎说予以否定;有的家长心不在焉,根本没听进孩子的话。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全凭家长想当然。这种情况下对孩子的教育,完全是主观盲目的,不但对孩子的成长起不到半点积极作用,反而更增加了孩子的痛苦,引起更强烈的逆反与抗拒。

孩子是稚嫩的,因而也是脆弱的。由于年龄与能力的关系,对自己的一些心理需求,他们表达得不是很清晰,需要家长将心比心地体会;有些事情,孩子当时也未必想得那么明白,需要家长包容;有些话,孩子不敢表述或说反话,需要家长设身处地替孩子着想;有些情绪,孩子根本没有表达,而是通过沉默、逃避、哭泣、发火、暴怒等反常行为曲折表现出来,更需要我们的家长放低姿态,抑制冲动,联系前后情形综合考虑,弄清孩子的真实心理。如果不耐烦或简单粗暴,就会彻底失去了解情况,正确处理的机会。

(2)通过亲子对话刺激孩子的语言能力

孩子是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来开始学习说话的。只要孩子开始喃喃自语,发出简单的声音时,就是开始进行“亲子对话”的好时机,按照孩子的不同月龄有不同的刺激法。

●0~1岁

孩子出生后发出的第一个声音,便是“哭”;等3、4个月大时,开始会发出“咿咿啊啊”等单音;到了8个月大后就开始喃喃自语,甚至发出一些单字。父母要与孩子目光交流,随时随地与孩子说话。

一是注视孩子的眼睛和孩子说话。妈妈和孩子的第一阶段沟通方式就是“眼光交流”,孩子们通过看见妈妈的说话与表情来奠定对“说话方式”的认识。

二是与孩子接触的任何时候都要与孩子说话。每一次的声音交流都会让孩子的听觉变敏锐,不管是换尿布、喂奶或洗澡时,都要随时随地保持与孩子说话的习惯。

三是回应孩子的牙牙自语。只要妈妈经常回应,孩子也会开始学着表现自己的感觉,而且情绪也会更明显易懂,在与孩子应答时最好边说边抚摸孩子,更能强化亲子的交流。

四是从日常生活的声音中学习。周围不需要太过安静,生活中出现的吸尘器的声音、水龙头的流水声、洗碗洗衣的声音等,都可以让孩子感受接触更广,边做家务边和孩子说话,也是一种良好的亲子互动方式。

五是练习以身体律动来控制发声。即使简单地发出“咿啊”的声音,孩子也得用尽全身的力气来发声,可以训练孩子配合身体的律动发短音或长音,也可用拍手摇摆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发音的不同。

六是鼓励孩子表现自己。跟孩子玩手帕游戏或鼓励孩子把两手伸直说“抱抱”,或找玩具等,让孩子表现自己,这对于日后勇于自我表达的说话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七是与妈妈“视线一致”的体验。孩子总是好奇妈妈在做什么、说什么,因此,不妨让孩子跟妈妈往同样的方向去寻找目标,让孩子自己亲眼、亲耳确认妈妈口中说的与看到的是相同的事物,可培养孩子的辨识联想能力。

八是善用孩子喜欢模仿的特性。孩子通常喜欢模仿大人做动作,最简单的就是挥挥手说“再见”等,利用这种爱模仿的特性,趁机教孩子各种配合手势的单字,并反复的练习,这样孩子马上就记住了。

●1~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