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要有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
孩子的教育是从父母营造的家庭环境开始的,孩子的各种能力,包括说话能力也是从与家庭成员的接触中逐渐得以提高的。在婴儿阶段,孩子通过与家人,特别是父母的接触,不断学习理解他人的意思,并与他人沟通。可以说,父母所创造的家庭环境的好坏,决定了孩子的前程。
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父母就应营造出崇尚读书、充满爱的家庭环境,这是教育孩子的首要条件。夫妻间的相互对白,似乎与孩子的教育无关,却是给孩子上的第一课。刚出生的孩子,大脑是一片空白,在每天生活的刺激下,大脑逐渐把外界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智力。良好的夫妻会话,将大大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孩子到了幼儿期,就要进一步培养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都具有强烈的学习和表达的欲望,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说话也是一种快乐的事。如果能够满足其正常的欲望,就能够培养出优秀孩子。反之,放任这种欲望不管,孩子对周围的环境就会渐渐丧失兴趣,丧失希望,而觉得无聊,变成一个对于任何事情都不关心的孩子。
(1)孩子需要怎样的语言发展环境
语言是一个交流工具,所以只有在交流中才可能发展得好。做父母的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修养,所谓美好的语言就是要多用正面的、积极的、文明的语言,用对孩子激励的、使他们上进的语言,这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培养,更是优秀人格的培养。
首先,父母要善于用丰富的语言对孩子说话,比如描绘与孩子在一起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触摸到的、所感受到的一切,以此来拓展孩子的词汇量,词汇是孩子自我表达的基础。父母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其实孩子的耳朵可灵了,他比您想象的要会听得多。
曾有心理学家从事实验研究,证明新生儿就有惊人的语音辨别能力。实验以住院产妇及其新生婴儿为对象,从喂奶开始,即让母亲们亲自动手,每天4次,每次婴儿在母亲怀内待1小时。喂奶的同时,母亲们对婴儿讲述同样的故事,并进行录音。3天之后(母子接触12小时),改由护士喂奶,并交替播放母亲们的录音带。结果发现,婴儿们每听到自己母亲的声音,吃奶的动作就会变得激动有力。这说明初生3天的婴儿,在语言理解上已经开始具备辨别的能力。
另外,还有人以3~7个月的婴儿为对象,观察婴儿对父母的语言辨别能力。让婴儿的父母面对婴儿并排而坐,在两人之间放置一台录音机,预先分别录好了父母说话的声音。播放录音的时候,父母均不做声,而且面无表情,以防父母当时的表情对语言辨别提供线索。结果发现当出现母亲声音时,婴儿会将头转向母亲;反之,出现父亲声音时,婴儿会转头注视父亲。这两项实验都说明,婴儿初生不久就具有了语言理解能力,在咿呀学语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语言行为,并且借语言来积极地建立亲子关系。所以您大可不必担心自己在对牛弹琴,只要您愿意对孩子说话,孩子是个非常好的倾听者。当他的发音器官、词汇等做好了准备,他的语言运用能力定会让您吃惊的。
其次,父母要给孩子留出说的机会,也就是父母要善于听与鼓励。当孩子想要一个东西,想表达一种意愿的时候,父母要鼓励孩子说出来,多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孩子只要一个眼神或只要一个小小的动作,父母就代劳了——“是不是要喝水?”“是不是不想玩了?”……结果孩子都懒得说了。
在孩子的词汇还不够丰富、语法还不够准确的时候,孩子的表达有他的局限,这时候的父母不要做“批评家”,而要做“艺术家”。要善于听到孩子的进步,然后再加上一些点缀。比如,“妈妈,鱼!”“是啊,多漂亮的金鱼啊!它们游得好开心啊!”……
第三,要注意孩子周围的语言环境不要过于复杂,比如爸爸普通话,妈妈上海话,奶奶宁波话,保姆安徽话。孩子能听懂各人的话,但对于还处在学话阶段的孩子,模仿着说就有困难了,所以往往这种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正常,在语言表达上却落后了。
最后,要给孩子一个美好的语言环境。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很多种表示方法,语言不仅是运用词汇的能力,也反映了一个人的表达习惯,甚至个性特点。如果父母总是使用消极的词汇,如“笨”、“不行”、“不好”、“不能”等,则孩子出现这类词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久而久之就可能成为一种人格特点。比如总是说“不行”的孩子,在行为上也会更多地退缩;总是说“讨厌”的孩子,在待人接物时也更多地表现出缺乏合作性。记得一位年轻的妈妈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她与丈夫在一起经常开玩笑,说“你是坏蛋!…‘你才是坏蛋!”之类的话,结果有一天她那才1岁多一点的孩子突然冒出了“坏蛋”,可把她吓了一跳,立刻意识到虽然1岁内的宝宝不太会说话,但却非常留意周围人的话,尤其是反复出现的那些话。
(2)学习犹太人的经验
我们知道,犹太民族是个很聪明的民族,为了解释在口才和智力取向的活动中犹太人的优势之谜,人们提出了无数的理论。其中,美国一位作家在书中写道:“犹太人家庭是学问受到高度评价的地方,在这个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就是这一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
犹太人为什么智商高、口才好?许多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首先是犹太人善于营造爱书的氛围。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有书本。说是在夜深人静时,死人会出来看书的。当然这种做法有一种象征的意义:生命有结束的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而被禁止。犹太人不禁书,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
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在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办有借书证的就有100万。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谜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由于历史上的犹太人不断地遭受迫害,财产被抢夺,房屋被烧毁,人民遭驱逐、屠杀,因此,追求知识成为犹太人的一种防卫机制。
犹太人一心追求知识,并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知识作为谋生的手段。人们发现,犹太母亲的就业率大大低于其他民族,她们留在家里照看孩子,确保孩子上大学。而当时同为移民的意大利人对美国的教育疑虑重重,他们把孩子当作田里工作的好帮手,认为教育是一种人力剥夺。由于看不到孩子上学的重要性,其结果是:逃学多、辍学早、成绩差、少年犯罪率高。而犹太儿童则因为学习成绩好、听话和总的行为良好,被老师所喜爱。
在其他民族将王侯、贵族、军人或商人的地位放在学者之上的时期,犹太人却认为学者比国王大。犹太人历来尊崇学者,教师和有智慧的人享有很高的声望。在古代犹太社会里,凡是被称为“他尔米特.赫里姆”,即精通犹太法典者,都不必纳税,因为大家认为他们已经付出了很多的心力,对这个社会有着莫大的贡献,所以不但不必纳税,而且还要以整个社会的力量去帮助他们。有一条犹太格言是这么说的:“即使变卖一切家当,使女儿能嫁给学者也是值得的;为娶学者的女儿为妻,纵然付出所有的财产也在所不惜。”
在犹太社会里,教师甚至比父亲还要重要。假如父亲和教师双双入狱,而且仅能救出其中一个人的话,孩子就会决定救出教师,因为在犹太社会里传授知识的教师非常重要。
以后,当学者的声望从宗教学问转向市俗学问上时,大学里的学位特别是高学位就成了犹太学生追求的目标。对每个犹太家庭来说,没有比家庭中有一个或几个博士更为荣耀的了。因此,在犹太人中产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学科领域的代表人物、以及各类专业人才,其人数之多,占人口比例之高,是其他民族望尘莫及的。
犹太人不仅非常重视知识,而且更加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
他们还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思考是由怀疑和答案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发问和答案一样重要。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犹太人家庭特别注意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一直受到成人的教诲和指导。孩子们可以同成人谈话和讨论问题,偶尔成人还会和孩子们缠个没完,意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中去。无疑,犹太人出名的口才和智力测试中的高分同这一点是不无关系的。
(3)走出家庭语言的误区
家庭教育通常是靠语言来完成的,家长的语言最有影响力和渗透力。但是,不少家长却并不了解这一点。
孩子们在家每天所听到的,父母常讲的词语中,由“不”组成的否定词为最多,如“不许”、“不要”、“不能”、“不行”……有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写了一篇名叫“不许妈妈”的作文,里面罗列了妈妈讲的很多很多“不许”:“不许淘气”、“不许玩沙子”、“不许淘气”、“不许晚回来”、“不许去同学家”、“不许看电视”……这种由一连串“不许”组成的教育,家长像警察似的,不断向孩子亮起红灯。可是,准许干什么,家长又没亮绿灯。于是孩子只有不断地犯规,不断地受指责。
“应该”、“必须”是家长们常用的词,这是表达主观愿望,主观想象的词。家长强调的只是自己的主观愿望,完全忽视了孩子的客观存在,用一种强硬的态度让孩子进入某种规定的位置,并按家长的设计修剪孩子。其结果,孩子常常陷入了不知所措之中,极大地影响了孩子思维的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几乎是不停地去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并及时拉出来进行教育,以为只有把孩子的缺点说出来才能使孩子获得帮助和改变,基于这样一种教育思想,我们的家长对孩子使用各种挑剔的语言时毫不犹豫,决不心软。其中最常用的有“太笨”、“不行”、“太差劲”等等,这些消极的词,完全是一种“负信息”,强化了孩子的弱点,最终是让孩子心以否定的态度对待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
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营养,爱的语言多了,一定会结出“爱”的果子;恶的语言多了,会结出“恶”的果子。肯定的话语,是孩子成长的正信息;否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负信息。
家庭亮起的“红灯”,使孩子觉得很累很烦,使他们觉得整天生活在噪音中,父母每天用不变的腔调、老调牙的语言和一连串的否定词、限制词、挑剔词进行说教,令孩子们感到生活索然无味。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走出家庭语言的误区,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使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给孩子创设好的交流氛围
静静已经4岁了,做什么事情都心不在焉,家长和她说话,有时她好像听进去了,有时,却仿佛根本没听到。最让家长感到头疼的是,静静不喜欢说话,经常沉默着。就算是说话,也表达得不是很清晰。她的性格非常文静,经常一个人坐在那里,看着玩具娃娃。见她这个样子,静静妈也不敢带她出门,怕她走失,也不敢让她和别的小朋友玩,怕她受欺负。觉得这孩子是内秀,就因材施教,让她学习认字、读书。可是,静静学会识字后,变得更加文静了。
有一次,静静妈无意中看到这样一则教育资讯:孩子越长大,想法越多,也就更加需要语言沟通,如果孩子有了语言障碍,那么,就会影响到孩子人格方面的成长,容易形成害羞、畏缩、不敢探索他人世界的个性,甚至影响孩子的心理,造成心理上的扭曲……静静妈这才急了。
的确,一个人事业的成功,绝大多数靠的是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而好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主要凭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国内外大量研究也表明:语言能力是人类智力结果中最主要的3种基础能力之一,对人类其他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怎样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
一般而言,孩子的语言像其父母,但语言环境对儿童语言的发展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懂得教育方法的父母总是会为孩子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精神环境,使孩子生活在浓浓的爱的氛围中,这样孩子才会乐于与你交往,并接受你的语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