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棒喝中国:品味当代禅师王绍璠
2013600000015

第15章 中国人应该向西方学什么?

王绍璠

这个问题问得好。现在许多人已经不问这个问题了,他们已经盲目地、囫囵吞枣地、全盘照抄地、亦步亦趋地向西方人学习了。西方文明成了他们的标准,成了他们的理想。然而,学来学去,怎么看也学得不像,不像美国,也不像欧洲,学得东不东、西不西,西方的东东没有学到,自己的东东又忘却了,我们竟然上演了一部现代版的、超级规模的“邯郸学步”。我们甚至不会走了,只得爬行回家。

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什么?这个问题是一个学习者必须要问的问题,如果他不是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的话。早在百年前,就有“全盘西化”论者,给国人指出了一个向西方学习的路径。他们认为,中国人首先应该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而要学好科学技术,必须先学习他们的管理;而要学好他们的管理,必须先学习他们的文化;而要学好他们的文化,必须先学习他们的哲学;而要学好他们的哲学,必须先学习他们的宗教;而要学好他们的宗教,必须从骨子里信仰上帝……总之,中国只有全盘西化,全国人民信仰基督教,才能真正学好西方,否则,永远都学得不像。

全盘西化论,在理论上听起来,似乎是严密和正确的,但在实践中是不可能的。因为全盘西化论者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中国人身上拥有的是中国基因,而中国基因是不同于西方人基因的。所以,我们从骨子里是不会真正信仰上帝的,因而也学不好他们的宗教,因而也学不好他们的哲学,因而也学不好他们的文化,因而也学不好他们的管理,因而也学不好他们的科学技术。值得反思的是:我们为什么要跟他们学?他们有什么东西真正值得我们学习呢?我们能学好什么呢?

西方的宗教文明,与我们先民的智慧文明相比,即使不是落后的,至少也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喜欢吃夹生牛肉,我们喜欢吃熟猪肉,为什么一定要跟他们学?西方的哲学,与中国的思想相比,明显地低很多层次。就像一座“通天塔”,西方哲学的境界如果在一万层的话,中国思想的境界可以说在十万层以上,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我们可以非常自信地认同这一点。我们放着高超的思想不学习,为什么要学习低俗的哲学?西方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相比,就像“肯德基”的鸡腿与“满汉全席”相比,一个简单单一,一个丰富多彩,我们有必要学习这种文化吗?西方的管理,与中国的治理相比,就像西医与中医相比。西医离开了设备,对于人体就一无所知,更不要说看病了;而中医依靠一根银针,甚至什么也不要,只靠“望闻问切”就能看病治病。高低比较一目了然,我们为什么弃高就低?西方的科学技术,是最让我们垂涎三尺的成就,这个总可以学习吧?而这一点,中国人从来就是学得很快、很好的,我们自古以来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也是世界领先的,近代虽然落后了,但是,我们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速度,可以说是非常快的。表现在“两弹一星”的研发上,表现在中国人在世界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表现在中国孩子在奥林匹克物理、数学、化学竞赛中,表现在五六十年代中国工业化推进的进程……如果不是在其他方面出了问题,我们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就还将更大。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向西方学习什么?

笔者作上述分析,并不是说不应该向西方学习,而是想引导读者思考:我们究竟应该向西方学什么?在这方面,日本人为我们做了一个榜样。

当美国的黑船第一次光临日本海港的时候,日本人就开始有了忧患意识,从原来的“和魂汉才”,逐步转向“和魂洋才”,开启了明治维新时代,主动向西方学习。而我们的大清朝还在趾高气扬、闭关锁国。

当中国与日本同时派员去欧洲学习的时候,日本人审时度势,向欧洲更多学习的是人文社会科学;而中国人急功近利,大多数人学习的是炮科与技术等。俾斯麦看到这个差别后感叹:将来日本人一定比中国人厉害。

当一些中国人提倡“造船不如租船,租船不如买船”的外向型经济,并且乐于从西方进口大型成套设备的时候,日本人更多地以内生型经济为主,致力于自主创新,夯实基础,并且无所不用其极地向西方购买专利技术。

当一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最终迷失自我、失魂落魄的时候,日本人永远保留着一颗“大和民族”之魂。

中国人应该向西方学什么?首先必须问自己:我是谁?我要什么?我要去哪里?我缺什么?我有哪些矛盾?我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的哪些问题可以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向西方学习解决?西方的办法适合我吗……离开了这个“我”这个学习的主体,我们向西方学什么?!

其次,要寻找西方文明成就的根源在哪里。西方文明就算如同一批人所认为的那样,是所谓“先进的”,那么,我们也有必要研究一下:这个文明成果的原因究竟为何?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个“因”,并且学习这个“因”,才有可能结出相应的“果”来。是科技吗?是管理吗?是文化吗?是哲学吗?是宗教吗?还是其他?

第三,要区分西方文明的精华和糟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什么是精华?凡是有利于解决问题、有助于达成自己目标的,可以称之为精华。反之,凡是无利于解决问题、无助于达成自己目标的,不妨称之为糟粕。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对西方的文明、文化“照单全收”呢?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有所学、有所不学”呢?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向西方说“不”呢?

第四,对比西方,我们更应该检讨自己。正如王老师所言,也许“不是西方人高明,而是我们自身窝囊”。对比西方,我们丢掉了什么?我们丢掉了精神,丢掉了智慧,丢掉了诚信,丢掉了心灵的开放,丢掉了“心”。中国产的宝马和德国产的宝马,差别在哪里?我们落后在哪里?在专利技术吗?在管理流程吗?在质量控制吗?笔者以为,差别不在这里,而在于中国人的“心”丢了。

总之,中国人应该向西方学什么?我们不能为了学而学,我们必须先找回自己的“心”,知道自己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西方乃至世界一切国家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否则都是“邯郸学步”,最后的结果会很惨、很惨!

(黄东涛)

究竟该不该学习西方?如果要学,又该如何学习?这些问题,老实说,至今许多人并没有弄清楚。

笔者认为,近代中国对西方在科技等具体层面的学习,只是“术”的层面;当代西方对我们的最大借鉴,是能让我们反省当前自身的文化缺失,从而回归中国文化的精蕴。

笔者几年前在美国和欧洲工作期间,圣诞夜的时候会去教堂。整个弥撒下来两个小时,所有的信徒按照程序、规规矩矩地完成弥撒。没有人有心神开小差的情况。有一次笔者跟几个刚从国内来的朋友去参加圣诞弥撒,这几个人不到一个小时就耐不住寂寞了。笔者当时一个想法就是,整个欧美的圣诞夜,民众们多数都能够这么规规矩矩、平心静气地把弥撒做下来,这本身就是很值得肯定的一件事。这就是欧美社会秩序较好的一个缩影。欧美人能够有至少是表面上的礼让,能有所谓的绅士风度,能够用心生产出精致的产品,都与在教堂里的这种心态有关。当然不仅仅是在圣诞夜。就像王老师所说的,欧美人六天做坏事,第七天到教堂。但就是这么一天在教堂里,有一段静心下来的时间,对人生、对整个社会就是一种净化,一种回归。就是这么一点,就看得出当代中国社会与欧美的差异来了。想想看我们现在过春节的时候,有多少人能够花时间用心地、专注地去体会一下过年的美好习俗呢?在中秋的时候,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赏赏月呢?有的只是在喧闹嘈杂中打牌、吃喝这些了。

这也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西方近代发展得好,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发挥了其文明传统中的好的东西,而扬弃了坏的东西。好的东西,就是基督教文明精神中的专一、投入、精益求精的精神;坏东西,就是宗教专制、政治专制等。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宗教专制和政治专制进行了清理,而保留了基督教文明中相对好的东西,从而带来了近代西方的创造和发展。

当然,说西方发展得好,说西方发挥了其文明传统中的好东西,不是说西方文化就十分完美。其实西方文化一点也不完美,对立思维、斗争思维、局部思维等这些西方思维,正在对世界造成各种危机。这里只是说,如果我们认为西方现代的发展有其可称道之处的话,原因正是发挥了其文化中的好的东西。

由此可见,西方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不是告诉我们要全盘拷贝西方-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模仿西方文明,正如西方人不可能从根本上引进中国文化-而是告诉我们:中国要前进,首先必须要让自身的优秀文化得到弘扬。喧嚣躁动、马马虎虎、自私自利……不是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

我们首先必须做到自知和自信。一个自知自信的人,才可能知道如何学习别人,充实自己。一个没有自知自信的人,只是听信别人,结果一定是如墙头草,无所适从。比如中国当代的管理界,就被一波一波的西方思想所左右,成了墙头草。看中国的现代艺术,也难以看到感动人心的作品,也是因为我们的艺术工作者太缺乏中国文化的底蕴,太以欧美艺术为标准了。

中国近代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注定会成为空喊。因为由于近代中国文化的衰落,我们已根本不知道中学之“体”是什么,又如何谈得上去“用”西学呢?

而一个真正对自身文化自知、自信的民族,是完全可以拿西学来“用”的。在充分回归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可以对西方可取的地方进行“术”的层面的借鉴。当代在科技等硬件领域对西方的借鉴,就是这种。日本人近代就是这样做的。“和魂西才”不正是自知自信(和魂)和西学为用(西才)的结合吗?日本人并没有从灵魂深处学习欧美的文化,他们没有也无法移植基督教文化。而我们也无法从文化根基上移植西方的文化。

乃至我们近代很多核心的科技发展,也并非是用西方现成的技术。西方人还没有那么慷慨。中国的原子弹、神舟飞船,都是在自己的努力下制造出来的。这也更加说明,有着优秀文化基因的中国人,有钻劲,敢挑战,懂合作,能专一,能够办成事。

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让中国文化的优秀精神得到弘扬!这是我们前进的路灯,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实际上,中国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乃至“中国速度”让世界侧目,根本还是要归因到中国文化的一点皮毛发生了作用,比如像勤劳、勇敢、愿意借鉴这样的中国精神。而如果中华民族的所有优秀精神都得到展现,那么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诸如用心的精神,自律的精神,照顾别人的精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细精神等,如果这些精神都展现出来,那中国的面貌,该是什么样子!

从根本上来说,中国文化的基因中,具备了让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全部内涵。说到这里可能就有人反驳,诸如中国人缺乏精细思维,没有“数目字管理”,中国文化抑制了科技发展等。这些观点是不对的。中国人只是近代丢失了精细精神,而成为了“差不多”先生。实际上,中国文化是宏观和微观水乳结合的文化。中医的辨证施治,易经的洁净精微,都是这种文化的表现。在中国文化优秀精神得到较充分展现的时代,比如宋代,就有灿烂的科学创造。四大发明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或得到更新的发展,医药学、天文、地理、数学等各个领域,都有重大开拓,宋代整个科技发展水平在当时世界上遥遥领先。

从根本上来说,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圆融。西方文化倡导对立,中国文化倡导和谐和天下大同;西方文化不会长远思考,只顾发展而想不到结果会造成污染,而中国文化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从源头慎终追远。如果中国文化得到弘扬,不仅对中国,对世界也是福音。

(郑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