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棒喝中国:品味当代禅师王绍璠
2013600000011

第11章 偏见比无知更可怕

王绍璠

有一个很有道理的说法:德才兼备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的是“废品”,有才无德的是“毒品”。

类比一下,偏见-尤其是那些对社会有重大影响力的偏见-很可能就是危害社会的“毒品”,远比无知从而没有任何作为的“废品”危害要大。

比如现在的中国经济学界,有一种得到许多人认同的观点,就是认为企业的主要目的就是赢得利润。有些著名的经济学家,经济理论一套一套,非常能唬住人,但是其大前提概括起来却是“企业把赚钱作为首要目标是天经地义”。这种偏见流布的结果,就是部分企业界的唯利是图,所以就有无处不在的假冒伪劣,就有房价的无止境攀升,就有各种各样只顾赚钱不顾社会效益的行为。而这种偏见的流毒,渗透到整个社会,于是就有笑贫不笑娼、笑廉不笑贪的怪现象,而许多人都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整个社会价值观就是这样被颠倒了。实际上呢?企业在社会上立足,其功能除了创造经济效益,更要创造社会效益才对。我们却在偏见的带领下,积非成是了。

在青少年教育上,现在一些大城市里的学校和父母,都让孩子从小参加各种培训班,一些唯利是图的培训机构也鼓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在假日和周末都不得休息,晚上也要学到很晚,睡眠时间都得不到保证。孩子们要承受的种种负担,都是为了保证学习成绩。教育上这种偏见的结果是,孩子往往被扼杀了天性,失去了快乐。这些孩子长大了,有多少活力和创造力,是个大问号。笔者记得反倒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上学的时候,学生学习没有现在那么多压力,玩得也相对比较开心,笔者很多同学尽管当时成绩一般,但是走上社会之后,反倒很有闯劲和开拓精神,取得的成就比那些只知道学习的书呆子要好得多。他们由于“无知”,没有唯分数是图,反倒在很大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性情去发展了自己的能力,至少他们的创造力没有被一味追求分数所摧残。

又比如很多学佛的人,带着很多对佛教的偏见并且执著其中,把自己的人生弄得很紧张。本来学佛是要让人更智慧、把人做好,结果恰恰相反。有不少人认为,吃荤吃素是判断是否认真学佛的关键。一个朋友说,她老婆学佛之后,由于不敢吃荤,家里就不做饭了,搞得家不像个家。其实佛陀当初根本就没有规定一定要吃素。又比如有的学佛者,带着很深的宗教迷信的情绪,认为学佛一定要得到种种神通,等等偏见不一而足,却不知道佛教根本是要证得智慧,得到解脱。王老师作为禅师,对佛教内的种种偏见,批判得就很激烈,比如批评很多人不学佛还好,学佛后“屁都不敢放,路也不敢走”。的确,偏见一旦深入内心,积非成是,其杀伤力是很大的,远不如无知的好。如果一个人根本没有学佛,只是按照世俗做人做事,反倒没有那么多的枷锁,没有那么多的小鼻子、小眼睛,起码把一个普通人做好了,也不错。

比如有很多人认为,只要是西方的制度,那就是高明的。美国的自由金融制度一度成为楷模,但是金融危机的结果证明并非如此。又有很多人认为,只要是西方来的科技,那就一定是权威的。于是很多中国人执著地认为,得了高血压就一定要按照西医的观点,终身服药。其实,如果调整生活方式,有好的中医大夫指导调理,也许高血压能够调理好,而不需要终身服药。

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各种杀伤力很强的偏见。比如,认为西方民主制度是“万能药”。于是在那些国情并不符合的国家也生硬引进西方民主制度,于是就出现了肯尼亚的选举暴力以及海地的政治乱局。又比如偏执地认为,应该无限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应该无限创造消费需求等。这种种偏见的结果,是环境被污染,是人们陷入物质的漩涡不可自拔,是资源面临匮乏,由此国家之间的明争暗斗越来越激烈,世界局势更加紧张而不是走向和谐。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虽然这里孔子不是倡导要让百姓真的无知,但是他很清楚,如果老百姓脑中各种乱七八糟的知识太杂,各种欲望太多,只会让整个社会越来越混乱,结果是老百姓们自己也找不到北了,越发不知道“幸福在哪里”了,就走进老子所谓“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的痴迷了。还不如放弃过多的技巧、机心,享受一种天然洒脱。

(郑汉根)

当今世界,流行着许多偏见。偏见之所以会成为偏见,就是因为一些人的思维出了问题,他们把片面的认识当成真理了。这样的认识,比没有认识更可怕。我们来罗列一下,对比一下:

偏见:美国先进,西方高明。

无知:不知道西方,也不知道美国。

偏见:中国文化是落后的。

无知:不知道中国文化。

偏见: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

无知:不知道儒家,也不知道中国文化。

偏见:中国穷了几千年了,就是因为中国文化。

无知:不知道中国历史,也不知道中国是不是一直就穷。

偏见:中国人需要重建信仰。

无知:不知道中国人的精神状态究竟是怎样的。

偏见:“文革”对于中国文化没有影响。

无知:不知道“文化大革命”是怎么一回事。

偏见:电视台播放的一定是真理。

无知:电视台播放这个究竟是什么意思?

偏见:西方发达、成功、文明,我们必须向西方看齐,与世界接轨。

无知:西方在干什么?我们要干什么?

偏见:北大、清华,专家、权威,他们讲的就是真理。

无知: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听专家的?我们到底要什么?

偏见:快速发展、快速致富、快速成功。

无知:为什么要发展?为什么要致富?为什么要成功?

偏见:要么有钱、要么有名、要么有权,才算成功。

无知:什么是真正的成功?

偏见:改革开放伟大,最近三十年伟大,前三十年贫穷。

无知:前三十年,中国在干什么?

……

还可以罗列出更多更长的对子。我们不妨冷静地比较一下,究竟哪一个更可怕一些。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人类认识中的这一误区。他说:“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永远是有限的。以有限的认识,去概括无限的世界,本来就是没有智慧的。至于那些自以为已经认识到世界“真理”的人,更是愚不可及、荒诞可笑和疲惫不堪的。一旦有了绝对的认识,人的思维就不可能真正认识那个“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宇宙大道了。

人类因为对于宇宙万事万物的“无知”,所以需要去学习、去认识,然而,一旦学习了、认识了,就容易把这些当成绝对的东西。一旦把认识绝对化,就成了“偏见”,就远离了大道。用禅宗的话,叫“才出狼窝,又入虎口”。如果说“无知”是狼窝的话,认识会让你“出狼窝”,可是一旦我们停留在所谓的“认识”上,把它绝对化为偏见或真理,我们就“入了虎口”,比“狼窝”还可怕。这是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我们可以认识道,但不能停驻,一旦停驻,就不是常道了。我们可以去认识,但不能停留在所谓的认识上,一旦停留,就不是真正的认识了。其实,人类最大的无知,不是无知,而是自以为是的那些“已知”。因为“无知”,人类会永不停歇地探索;因为“已知”,人类反而会停止探索的脚步,而实际上这个所谓的“已知”,也是极不可靠的。

我们因为“无知”,所以不得不学习、认识,而一旦认识了,又容易产生偏见,甚至一定产生偏见,那我们该怎么办?禅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方法:放下、归零。放下偏见、放下执著,重新归零,重新回到“无知”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永葆思维的清明,不被偏见所惑。如果说“学习认识”是“为学日益”的话,那么“放下归零”就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如此就完成了一个“无知-认识-偏见-放下-无知”的循环,只有不断地循环认识,我们才不至于沦为“偏见”或“真理”的奴隶,才能真正有智慧认识宇宙世界的实相。而这种认识不是语言文字所能描述的,必须是感而遂通、天人合一的,是不可道的,是不可名的。是什么呢?我们必须自己去参。任何人代替不了,任何字面上的认识代替不了。

当我们认识了这一点后,就该时时提醒自己,应该像孔子一样“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应该像《金刚经》里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偏见”是“有住生心”,是对实相的歪曲理解,会遮蔽我们的智慧,让我们变得愚不可及。

这个世界,还是多些无知,少些偏见,可能更加和谐。

(黄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