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与护理
从外因方面考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居处要通风光亮,衣着要冷暖适中,谨防感冒,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附近组织疾病。
从内因方面考虑“平调阴阳”,保护和扶助正气,要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避免过食辛辣、坚硬、刺激之品,以免上火引发乳蛾。
多饮清凉润肺饮料,如荸荠、甘蔗水,或用玄参、生地、麦冬煎水服用。
患儿居室要通风,温度要适宜。
孩子患病后需卧床休息,少看电视,发热后要多饮水。
及时彻底地治愈本病,防止病情迁延或并发其他疾病。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少吃煎炸及烧烤、油腻之品。
夏季
夏季的保健夏季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大自然阳光充沛,热力充足,万物都借助这一自然趋势加速生长发育。一年四季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是养邵日的大好时机,尤其是体弱多病的儿童更应利用这一时期来养阳以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夏季的衣食住行夏季的衣食住行出汗多。中医理论认为:“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汗多易伤心之阴阳。”所以夏布料。儿童忌穿时下所谓流行的露脐装,以免脾胃受凉,引发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病变。
食
夏日炎炎,温度可达40℃,甚至更高,据说中午在阳光直射的马路中央测试到的地表温度可达50℃以上,所以夏天要多喝水。
夏季人体排汗多,易耗津伤阴,而水为阴,喝水可以直接养阴生津。
水要选择喝纯净的、天然的地下水,井水,矿泉水,要教育青少年尽量不喝雪碧、可乐,不吃雪糕、冰棍儿类的冷饮,多吃清暑利湿之品,如西瓜、绿豆、西瓜翠衣等。西瓜清凉去火为最佳选择,西瓜翠衣是西瓜的外皮,它是绝佳的清暑食品,凉拌或做汤均可。
尽量不吃隔夜饭菜,最好是做一顿吃一顿,不剩下。夏天还要多吃一些苦味的食品,如苦瓜、莲子心、苦丁菜等。
夏季湿热交蒸、淫雨霉潮之时,人体的脾胃气机受到阻遏,会出现疲乏困倦、头闷肢重,恶心出汗、大便溏稀、尿黄、苔白腻等症状,要多吃一些芳香避秽之品,如薄荷、生姜、薏米、佩兰、荷叶、竹叶、藿香、白扁豆、陈皮等醒脾之品,也可给儿童缝制一个避秽香包,用薄荷、藿香、佩兰缝于一个小布包内,佩带在身上。
住
夏季要早睡早起,勤开窗通风,中午为防暑热进入室内可关窗。要避免电风扇对人直吹,不要开着空调、风扇睡觉。夏天要督促儿童勤换衣服、勤洗澡。
冰箱要经常清洗、消毒,食物应用保鲜膜封好,如有剩余的饭菜或吃不完的西瓜要用保鲜膜封好后存入冰箱。厨房里生熟菜板要分开,不可混用,以免病菌增生。
此外,空调温度最好不低于23℃,室内外温差不能大于10℃。空调病表现为汗出不畅、头痛乏力、不思饮食、容易感冒。空调病的原因在于开空调时间过长,以致毛孔闭塞,汗出不利。
行
夏季心情要愉快、轻松,既不要过怒也不要过喜。在喜、怒、忧、思、悲、惊、恐“七情”中,心虽然和喜悦有直接关系,但不能过喜、过悲,否则容易伤心。
夏季时节暑、湿、热三气交蒸,容易使人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困,表现为精神不佳,整日躺在床上,茶饭不思,更没兴致参加任何社交活动,以沉默自居。
这就是“苦夏”现象。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动员孩子多去户外活动,多与人交往,或去旅游,或到公园赏景。
夏季常见病的防治中暑
中暑是由于夏季长时间地在烈日下曝晒或在高温下学习、游戏,一时暑热内闭,蒙蔽心窍而得的一种暑病。它的主要临床表现和特征是突然头昏身热,口渴多汗,闷烦泛恶,手足微凉,甚至突然摔倒,神昏抽搐。
临床表现
本病在烈日或高温下作业的成年人为多见,但儿童也可发生。炎热之夏,暑热亢盛,人身的阳气容易随汗液排泄,人身的阴津也因暑热而耗伤。孩子如果长时间在烈日下曝晒、游玩或外出旅行,经不住暑热的蒸灼就更容易耗伤津气而中暑。中医认为,暑为阳邪,为火为热,伤人最快,造成壮热口渴、汗出心烦,更为严重者可能化火化毒,中暑归心,猝然晕倒,抽搐而不能言语。
若儿童体质虚弱,脾胃功能薄弱,整日呆在室内,居屋闷热,空气潮湿,湿遏热r犬,体温不易发散,更容易中暑。暑湿秽浊交阻,郁遏气机;内阻清窍,蒙蔽清阳而身热头昏,四肢沉重,胸闷气短,神智模糊。所以有关湿热比干热环境更容易引起中暑的认识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临床实践中,暑热、暑湿之气常常互相:交感伤人,根据患儿的体质及受邪的深浅程度,常有轻重之分,一般来讲体质强壮者,多易出现暑热侵害阳明,内陷心包的实症;体质虚弱者则多见耗伤心气、胸闷气短的虚症。
预防及护理在高温下学习工作一定要注意休息,可多喝一些清凉饮料,如清茶、淡盐水饮料及糖盐水饮料。也可经常吃一些黄瓜、西瓜及绿豆汤等,这些食品均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除烦止渴的功效。
改善居住环境,住房要通风干燥。
在夏季儿童衣物应穿宽大一些的、通透性强的,颜色以浅色为宜。
外出要戴草帽、凉帽、遮阳帽,不要在烈日下游玩,如出现头昏、胸闷气短时应立刻到阴凉处休息。
清凉饮料可以用菊花、藿香、薄荷、甘草、滑石各等量放入有盖的瓷茶壶中,用沸水泡浸,待凉后即可饮用,每日配方一剂,可连续泡用几次之多,第二天再换新的配方继续泡服。
疰夏
疰夏又叫苦夏。为春夏之交所发生的一种季节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头痛、身体疲倦、脚底发软、饮食量减少、身体发热、心中烦躁:不安、体重减轻、日渐消瘦等。由于这种病每到夏季发病,秋天转凉爽后常能自行缓解症状乃至痊愈,故而有“春夏重,秋冬愈”之发病特点。
病因
古代医学家对疰夏早有认识,如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疰夏属阴虚,元气不足”,并进一步提出它的发病季节为春末夏初。明朝王肯堂认为疰夏是由于脾胃之气不足,感受夏季之暑气,热伤元气所致。
总之,有关本病的病因,古代医学家有的认为是阴虚,元气不足;有的认为是脾胃气虚;也有认为是肾气亏衰;还有的认为是因湿热内蕴,蕴久化热。但疾病都是在春末夏初之交而发,感受时令之气所致。
由于儿童肌肤娇嫩,脾胃功能薄弱,假如先天不足,后天失于调护,或者病后体虚,气血不足,再遇到夏令之时,日长暴暖,暑气蒸腾,脾胃受困,健康运转功能“失灵”,又容易导致脾胃虚弱而患病。
又如儿童平时体质较差,再感受暑气,夏季烈日炎炎,损伤肺肾之气也可发病。夏季暑热炎盛,暑邪伤人阳气,而暑邪往往又夹湿邪,暑湿内伏,耗伤人体的津气,导致肺胃受伤而得病。
预防及护理此病主要是由于儿童体质虚弱,感受暑气所致。因此一定要注意增强儿童体质,适当锻炼,以提高预防各种疾病的能力。
夏季天气炎热,住房要通风,并注意房间的卫生清洁。
调整饮食,生冷、油炸、油腻之品尽量少吃或不吃,以避免损伤脾胃。
夏季要适时知寒暖,冷时尤其是夜间,一定要护好孩子的腹部与腿部,以免感受风寒之邪。
孩子当精神愉快,不生气哭闹,家长要注意调护,小心呵护。
患病后的调养也十分重要,一定要将患儿安置在一个安静的环静中,静心休养,不可吵闹喧哗。
适当地给孩子增加营养,如吃一些瘦肉、牛奶、鸡蛋、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
可以饮用一些防暑饮料,如酸梅汤、西瓜汁、绿豆汤、薏米粥、藕汁、梨汁等。
暑邪感冒
本病是儿
童时期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之一。夏季由于天气炎热,大多数人喜欢开空调、开窗户睡觉,且室内外温差相当大,有人将室内空调降至18℃左右,而室外可能高达40℃以上,一般平均在32℃以上,故而夏季容易感受暑邪而发病,俗称“热伤风”。
儿童感冒特点。发病率高,特别是年幼体弱的儿童可经常反复发病。
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为主要表现,而发热又是最显著的症状。
风热症多于风寒症,常伴有咽痛的表现,即便有寒象,也是以寒包热郁者居多,临床上单纯风寒症较少。
患病后变化较快,容易化热入里,出现表里兼病,容易演变为咳嗽、肺炎、喘嗽等症。
病睛复杂,常常有挟痰、挟滞、抉晾等兼贝症。
病因
主要是由于外感风、寒、暑、湿等流行疫毒之邪所致。多发于气候突变、寒热失常之时,衣被增减失宜,或坐卧当风,或更衣脱帽,沐浴受风,皮毛之间猝然受邪,或时邪疫毒相传而发。
由于夏暑炎热季节,感受暑热之邪,易损伤人体正气而影响脾胃,产生内湿,出现脾胃运化功能失调的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临床表现
寒暑感冒:临床表现有发热不高、头晕恶心、怕冷无汗、鼻流清涕、倦怠、乏力、不想吃饭、全身不适、口渴不想饮水、唇舌淡红等症状。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一些症状呢?因为夏天暑热气温高,患儿喜凉怕暑热,造成阴寒之气侵袭肌表,所以发热不高、头晕恶心、怕冷无汗、不想吃饭、鼻塞流涕等。治以祛暑散寒,一般选用新加香薷饮(出自媪病条辩》,有祛暑解表、清热化湿之功效,是祛除暑湿的名方)加减治之。
暑热感冒:临床会出现精神困倦,发热蒸蒸汗出,口渴喜饮,头晕目眩或烦一闷喘咳,面目及唇舌红赤,舌苔黄白,脉洪大等症状。
以上症状的出现是由于酷暑当令,儿童常嬉戏于烈日之下,或坐在热地之上,感受于暑热而伤。治以清热解暑,可选用清暑益气汤加减治之。
预防及护理感冒的护理与预防比治疗工作更为重要,具体措施可分为护理预防和饮食服药预防。
暑热当令,要尽可能避免在烈日下学习、嬉戏,以防中暑,要在阴凉处或树下遮阳。
外出要注意防晒,避免阳光直射皮肤。
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寒受热。
晚上睡觉时尽量不开空调,避免对流风直吹。
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患病期间应多饮水,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并要注意开窗流通气体,加强清洁卫生护理,注意意病情变化。
在感冒流行期间,可每日坚持饮用绿豆汤或吃一些西瓜等清热解暑之品,也可服用藿香正气胶囊。清暑化浊,芳香化湿。
药物预防可用藿香10克,银花10~15克,连翘10~15克,贯众10~15克,煎水按年龄大小分服。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以蚊虫为主要传播媒介。感染的家畜、家禽及病毒血症期患者为传染源。临床以高热、头痛、呕吐、嗜睡、烦躁、昏迷、抽风,甚至常伴有呼吸障碍危象为主要特征。
病因
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以7、8、9三个月最多,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最高。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其病来势急骤,传变迅速,病情凶险,重症患儿可危及生命或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发病季节和疾病传变:过程,乙脑属于中医温病中的“暑温”的范畴。
现代医学已证实此病是由于乙脑病毒经蚊虫传播感染所致。中医学根据本病的发生季节,临床表现,认为本病是由于儿童正气虚弱感受暑邪疫毒所致。
夏季暑热炎盛,最易伤人,特别是儿童气血未充,脏腑未坚,发育并未成熟,不耐暑热的耗伤,阴液阳气易随汗而出,从而形成了发病的基础。儿童再被暑邪疫毒所侵,正气不能胜邪气时就会发病。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大约10~14天。
初热期:约3~4天。有发热、头痛、嗜睡、恶心、呕吐、惊厥、哭闹、心烦等症状。
急性期:病情稳定的第4~10天。
临床表现有高热、抽风、嗜睡、昏迷、浅反射消失、肌张力增强、四肢痉挛、脑膜刺激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循环衰竭。
恢复期:—般14天左右,多数病者进入恢复期。热退,神志逐渐清醒,部分患者可有低热、多汗、失语或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肢体瘫痪、癫痫及精神异常等表现。恢复期症状可持续至发病6个月。有一小部分病例于病程6个月后,仍遗留神经症状者称为后遗症。
今断要点
发病季节一般在7、8、9三个月之间。
发热是本病的主症之一。
抽搐是乙脑重症主症。发病早期即可见到患儿有抽搐表现。
神昏也是乙脑的重症主症。早期病轻时常出现嗜睡、神志模糊,中期或病情加重时,则会出现昏迷。
预防及护理由于本病发病急,传变快,在病程发展过程中常突然发生内闭外脱(中医病名)的危重征象。病重者由于长期高热、抽风、昏迷导致伤气耗阴,病久则气血营卫失调,筋脉失养,若日久不愈,则脏腑、经络难以恢复功能,延误成为终身病残的后遗症。
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采取各种方法灭蚊,灭孑孓。
易感儿,主要以1~10岁儿童为主,进行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
有条件的家庭及外出时,可随身携带蚊帐以防蚊虫叮咬而发生感染。
流行期间,尤为重要的7、8、9三个月内,可以使用中草药进行预防。常可用大青叶、板蓝根、银花、连翘、野菊花、蚤休、蒲公英等煎水服用。
参室内应保持凉爽,但室温不宜过低,在23℃~28℃即可,可以经常开窗通风透气。
密切观察,仔细护理病儿,注意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及瞳孔的变化。
要想方设法给予高热的患儿降温,如温水擦浴、冷敷等,防止惊厥。
参保持患儿口腔清洁,经常帮助其翻身,变换体位,防止褥疮,并经常清洁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