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期患儿应卧床休息,一般需3~6周,重症患儿需更长一段时间。这样可以减轻心脏负担,减少心肌耗氧量。慢性期可以适当增加活动量。
患病期间应多饮水,给予富含营养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少量多餐,加强清洁卫生护理。
要注意避免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以免加重病隋或使已恢复的疾病复发,并随时注意患儿的病情变化,以免延误病情。
急性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儿童常见的免疫反应性肾小球疾病,以水肿、血尿、蛋白尿和高血压为其主要临床症状。大多发生于感染后,尤其是发生于溶血性链球菌菌株感染后,故又被称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本病发病率居泌尿系统疾病住院患儿的首位,秋冬二二季为发病高峰期。发病年龄以3~8岁为高峰,多见于学龄儿童,2岁以下少见,男女性别比约为2:1,感染途径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其次为皮肤感染,大多预后良好。
临床表现
发病前有前驱感染,呼吸道感染前驱期为1~2周,皮肤感染前驱期为2~3周。
水肿表现为下行性,病初晨起时双眼睑水肿,渐及下肢或遍及全身,多数为非凹陷性,重者可有!少量胸腔积液或腹水,肿时尿量少,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部分患儿会出现头晕头痛等轻中度高血压表现。
在发病1~2周内,儿童肾炎的重症病例可有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和急性肾功能不全等严重表现。
尿常规可见蛋白、红细胞或少许白细胞。
或者见有血沉增快、补体c3降低、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增高等。
诊断标准
发病前1~3周有链球菌感染史,如感冒、扁桃体炎、丹痧或脓疮等病史。
典型病例的症状和体征为血尿、浮肿、高血压,严重病例可短期内出现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脑病。
实验室检查
◆可见有关阳性结果,如尿常规检查见有血尿、蛋白尿。
◆血常规检查见轻度贫血,白细胞正常或升高。
◆肾功能检查:在急性期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肌酐清除率多减低,血尿素氮轻至中度升高。
◆抗链“O”滴定度升高。
◆血沉增快。
外治疗法
敷脐加灸法:无尿者可用葱管捣烂后加入少量麝香,做成饼状,盖于脐上,加艾条点灸。并且可以口服蟋蟀粉0.5~l克,1日3次。
也可用治疗水肿的外洗方外洗。
消肿饼贴敷脐部法:用车前子、大蒜瓣、大田螺等量混合捣烂,捏成小饼,贴于患儿脐部,以胶布固定,每日换1次。适用于面目、全身肿者。
消肿方:丝瓜皮、冬瓜皮、玉米须各30克,共捣烂外敷于脐部,上盖塑料膜,胶布固定,每日1次。用于急性期水肿。
沐裕方:羌活、苍术、麻黄、柴古月、赧、荆芥、防风、牛蒡子、忍冬藤、葱白各20克,加水煮,冷至40℃即可沭浴,汗出即可,每日1次。
单方、验方益母草60~100克,水煎,每日1剂,分服,用于本病瘀血明显者。
玉米须100克,水煎,每日1剂,分服,具有利水消肿之功效。
黄芪50克,水煎代茶,每日饮用,或用黄芪煲粥喝。
小叶石苇30克,水煎,每日1剂,分服。
白花蛇舌草、白茅根、车前草、珍珠草、玉米须各15~30克,水煎,每日1剂,分眼。
中成药
肾炎清热片:功效为疏风解热、宣肺利水。适用于急性肾炎初期或慢f生肾炎急性发作。
肾炎四味片:具有消肿利尿、消蛋白、改善肾功能等功效,适用于急、慢I生肾炎。
知柏地黄丸:具有滋养肾阴、清热凉血之功效,适用于本病的恢复期、阴虚血尿等症。
参苓白术散:具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效,适用于本病的肺脾气虚者。
杞菊地黄丸:具有滋补肝肾、清脑明目之功效,适用于肾炎恢复期、肝肾阴虚之症。
食疗方
药膳方:防风15克,葱白连须2根,粳米100克,先煎防风,葱白取汁去渣,粳米按常规方法煮成粥,粥将熟时,加入药汁,熬成稀粥服食。可用于风水初起,兼风寒表症。
鲤鱼红小豆汤:鲜鲤鱼250克,红小豆50克,炖汤,分服。用于肿势渐退、湿热未清的患儿。
预防及护理急性肾炎的预防调护及康复非常重要,如治疗及时得当,一般病例急性期症状持续4~10天后尿量增加、水肿减退、血尿素氮及肌酐恢复正常;少数患儿高血压和轻度氮质血症可于尿量正常后再持续2周。
肉眼血尿一般不超过1周,但镜下血尿可持续1~2个月或更长,而且恢复期内因劳累或间发感染可能再次血尿加重。
本病预后很好,急性期处理得当,已很少死亡,绝大多数患儿都可痊愈、恢复健康,发展为慢性肾炎很少见。
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避免着凉,以防感冒等呼吸道感染。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以防感染。
积极治疗各种感染,以防诱发本病。
药物预防:防治链球菌感染是本病最根本的预防。一旦发生扁桃体炎、丹痧、脓疱病及皮肤疮疖时要积极治疗,感染后2~3周应定期检查尿常规。
合理休息:急性期要卧床休息2周以上,待水肿消失、血压正常、肉眼血尿消失,可下床轻微活动或到户外散步。血沉接近正常可恢复上学,但应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尿常规恢复正常3个月后可逐渐恢复体力活动。
饮食方面:水肿期间,水、盐、蛋白质均要适当控制,可给高糖或脂肪类食物,待水肿消失后及血压正常,再逐渐由低盐、低蛋白过渡到普通饮食。
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它是由病毒所致的呼吸道传染病,常形成世界性流行为其特征。
发病年龄
儿童及青少年患此病者最多。4~5个月以下的婴儿极少受到感染。
流行季节
大都于冬末春初流行,冬季流行时病情会比较严重。
传染途径
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内含有大量病毒,可以借助飞沫直接传染给他人,或者由飞沫污染用具、手或衣被,从而散布病毒,发生间接传染。
流行性感冒病毒一般在空气中只能存活30分钟左右。因此,流感的传播以直接传播为主,患病最初2~3日内传染性最强。
病因
中医认为,此病属于风温病的范畴,是一种时,感冒,或称之为“时气病”,这就是指四时之中,另有一种流行的“疠气”或是“疫毒”
之邪,故而称之。
病因认为是由于气候暴寒暴热,感受非节之气,病邪由口鼻而入,郁积在肺胃二经,外达肌表,滞留经络,故而表现为肺胃及全身症状,目发病大多急骤。
症型
风温侵袭肺卫。以表热症为主,属于轻伤风。
肺卫与阳明胃经气分合而为病,乃风温与疫毒合邪为病,发病急骤,传变迅速。
风温与疫毒之邪,逆传心肝两经,而忽然出现神昏惊厥等严重症候。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为数小时至2天。
起病急骤,有高热、畏寒、头痛、背痛、四肢疼痛、疲乏等症。不久就会出现咽痛、干咳、结膜充血,有时不太明显。
儿童常有腹痛、腹胀、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偶见皮疹及鼻衄。
体温大都在38℃~41℃之间波动,有时发生惊厥。如果没有并发症,3~4日后热渐退,症状也随之减轻,但体力衰弱者持续时间较长。
有一小部分,特别是2岁以下儿童,可能发展演变为肺炎,病情就会比较严重。
血象:白细胞总数大都减少,平均每立方毫米4000左右,中性粒细胞减少显著,淋巴细胞则相对增加。有时大单核细胞可增加。
发病最初几日间大多有这种特殊血象,往往持续10~15天。并发肺炎时,白细胞总数可能大幅度降低,可以减至1000~2000。血沉一般正常。冷凝试验大多为阴性。
单方、验方。银花15克,连翘15克,牛蒡子10克,桔梗10克,薄荷5克,黄芩lO克,鱼腥草15克等煎服,功效为辛凉解表、宣肺化痰。用于治疗风温侵袭肺卫症。
19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黄芩10克,芦根30克,山栀6克等煎服,功效为清生津,用于治疗阳明经热症。
大蒜三瓣,生姜5克,白菜根25克,防风15克,葱白3个,水煎服,分2次服用。
贯众50克,薄荷15克。先将贯众温水慢煎20分钟,后加人薄荷,水煎服,分2次服用。
板蓝根50克,蒲公英50克,羌活25克,水煎,日服3次。主治流感、高烧不退、怕冷、咽喉肿痛、浑身痛。
鸭跖草100克,银花25克,连翘25克,水煎,分服。主治流感、高热持续不退。
葛根30克,大青叶30克,绿豆50克,水煎,分2次服用。主治流感、高热。
大青叶50克,板蓝根30克,水煎,分服。主治流感早期症状。
中成药
银翘解毒丸(片):功效清凉解毒,宣肺止咳。主治流感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症。
羚翘解毒丸(片):功效清温驱疫,解热散风。主治流感发热、头痛、咳嗽等。
羚翘消毒丸:功效散热清风,发表解毒。主治流感憎寒壮热、四肢酸懒、头晕咳嗽、咽喉肿痛、两腮红肿。
清宫丸:功效清热解毒。主治流感、风热头痛、咽喉干痛。
黄石感冒片:功效清热解毒,止咳化痰。
主治流感、咽喉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
安宫牛黄丸:功效清热解毒,开窍安神。
至宝丹:功效清热解毒,化浊开窍。
紫雪丹:功效清心开窍,镇惊安神。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被称为“温病三宝”,主治神昏谵语,邪陷心包之热闭,属清心开窍。当同温与疫毒之邪逆传心肝两经。
而忽然出现神昏晾厥等严重症候时,我们可以选用这三种成药。
其中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丹次之,前者有犀角、黄芩、黄连、山栀,侧重于清热凉营;后者犀角、羚羊每同用,侧重于清热镇痉;至宝丹的芳香药物较预防及护理儿童“肺常不足”,卫外不固,在冬春季节,一定要注意气候冷暖变化,随时增减衣被。
平时要注意加强锻炼,增加户外活动,以提高抗病能力。
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少去或不去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者,防止交叉感染。
发热的患儿最易耗伤体内的津液,除了要多饮水外,还应适当补充果汁,以生津止渴。
可以用食醋熏蒸室内,食醋5毫升/立方米空间,加水1~5倍,置容器内加热,熏至全部气化为止,每日1次,连续5天。
患儿在饮食方面,要以富于营养而容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一切坚硬生冷、不易消化的东西不宜食,特别是过燥、过冷及肥甘、厚味之品,尤其鲜虾蟹等应禁食,以免吃后加重病情,不利于康复。
患儿要按时检测体温,按时服药,随时观察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救治。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是以野鼠为主要传染源,经螨传播,由病毒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本病发病季节多在秋冬之间(10~12月),儿童发病率约占3%~5%,患者大多为青少年。
本病为爆发出或散发l生流行。
本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肾损害为主要特征。中医无“出血热”的病名,根据本病的流行季节和发病特点,当属温热病之“温疫”、“温毒发斑”等的范畴。
近代医学于1913年开始有关于本病的记载,之后世界上很多国家报告出现本病,各地根据发生的地点、国家或病毒种类来命名,如:远东出血热、阿根廷出血热、登革出血热、二道岗热、虎林热、远东出血性肾病肾炎等。
有的根据传播途径将出血热分为四类:蚊媒性出血热、蜱媒生出血热、动物源性出血热和传播途径未明确的出血热。1942年开始统一命名为流行性出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