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我们配做父母吗?
20135000000016

第16章 生命的关怀(4)

就是这个雷锋叔叔,他是怎么教导我们来着?“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的同时,还要“对待敌人像秋风扫落叶般无情”!海燕,我相信,在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的脑海里,“日本人”很难是“同志”

的近义词。这样一来,按照雷锋叔叔的教导,一想起日本人曾狂杀了我30万南京同胞人证物证俱在还死不认帐,一想起日本人被咱以君子之心免除了巨额战争赔款后不仅不知恩图报反倒变本加厉,至少是我,就真的恨不能对日本人秋风扫落叶了。所以,当日本同屋对我不无轻蔑地说出我的好心不是我的保险时,海燕,你就该能想像,我心头是一种什么滋味了,阶级仇、民族恨也立时被勾了出来,挡都挡不住,夸张一点而地说,俺就差抡起一把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了!

可是,海燕,事情过去后,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点儿变态。

我去日本的时候,曾去他们的皇宫参观,怎么就这么巧,那天正赶上是天皇的生日,宫里宫外挤满了手持太阳旗赶来祝寿的日本国民。我本来有一种冲动,想在人群里高喊一声“打倒日本军国主义”,可阳台上出现的却是一个面慈目善的花甲老人,旁边还站着端庄温淑的皇后老太太,虽然我明知道,这就是那个拒不为其父辈悍然发动的战争而道歉的日本天皇了,可我终不忍心无礼。

要说,我日本同屋的一家人总是轻手轻脚点头哈腰的,看上去也是恭良之人,至少比他们的天皇要无辜得多,却莫名其妙地成了我为自己的先辈同胞泄愤报仇的对象,这能说得上光明正大吗?

其实,我事后也惴惴,可就是做的时候搂不住火。

海燕,我前面谈到了自由,也说过了尊重,细想想,这些人皆向往的东西,正是以宽容为前提的,特别是当他人的选择跟你的利益有所冲突的时候。这,我也是吃一堑长一智才渐渐明白的。

如果所谓的宽容包含有两层意思:对他人虚怀若谷的包容以及“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宽恕谅解,我的感想是,相比之下,后者也许还要容易些,因为它至少能给宽容者一种大人不记小人过的心理优势。宽容难,最难在包容,在敌我分明的阶级斗争已成过眼云烟,我们也由词失去了消除异己的心理屏障之后,如何不以自己的标准强加干人,如何像西谚说的“Live and let to live(自己活也让人活)”,这不能不说是现代化对我们生存智慧的又一挑战。海燕,在用各种竞争技能武装飞飞他们的同时,让我们也教会他们宽容吧,否则,独生子女的个性可能会使他们更难容人并见容于人了。

但是,我还要补充一句的是,宽容并不意味着放弃不宽容,而这,并不仅仅适用于对日本人的大是大非上。这里需要提个醒的是,尽管我们中国文化里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于相处的智慧,更有“己之所欲,勿强干人”的关于宽容的道理,但同时也有“明哲保身”的生存之道世代相传,而在我看来,这种貌似宽容但本质上无异于慢性自杀的活命哲学最当警惕。想想看,在今天,我们的生活越现代化、国际化,我们就越来越相互依存在一个共有的环境里,而任何一个人对它任何形式的破坏,都将毫无疑问地威胁到所有人的生存空间,好了,如果对这种破坏,我们都以宽容的名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听之任之的结果就是“保身”了吗?恰恰相反,真能使我们“保身”的也许恰恰是不宽容。这个道理,乍听起来似乎有些虚渺,其实却很简单,举个例子说,假如你坚信抽烟有害并对之深恶痛绝,可当你坐在飞机上,却发现周围有人旁若无人地在喷云吐雾,这时候,除了跳飞机,你是根本没有可能明哲保身的。而我们共有的生存环境,若往小了想,跟一个全封闭的机舱又有什么不同呢?其实,法律的设立就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只不过,比起日常生活中考验我们宽容度的那些小是小非,它所不宽容的都是更加威胁人类共同利益的大罪大恶罢了。

这个话题,本来打算就写到这儿,可最近国内出了两件事,叫我忍不住要再饶舌上几句。一件事是,曾有海外学子对一个有当代“克莱登”之嫌的海归穷追猛打,终是揭出些其成功背后的一些不光明,而事过不久,不知是不是受到了这件事的启发,还是其百万年薪太木秀于林,一位回国受聘的哈佛博士也遭到了媒体的关注,着实动用了一些诘问的手段来证实他学历的真实性,但最后却是不了了之。海燕,这种对造假的警惕以及对招摇撞骗的不依不饶,是绝对应该视为我们社会的进步的,但它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无论是宽容还是不宽容,对其尺度的把握,除了取决于一个人对道义信念的坚持程度,它还一定是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作前提的。像对海外学历的查证,查证者至少是要先了解海外的学位颁发是怎么一回事,才可能查他个水落石出,否则,若只是按我们自己的逻辑去想像外面的事情,就很难避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至少也会落得个“夏虫不可与言凉”的贻笑大方。

这就好比,在咱国内,看病都是去医院,但无论是在美国加拿大还是英国澳大利亚,如果你看病回来,跟人家说,“我上了趟医院”,就极可能把人家吓一跳,以为你出了什么意外,因为在这些国家里,除非是急诊,平常看病都不是去医院,而是去医生的诊所。

同样的例子,是前一阵子,不知为什么,一些媒体突然对姜文发起难来,说是他到日本时“参拜”过靖国神社,这样劈头盖脸的不宽容,就显出记者的无知来了,不知道即便是咱们一听就本能生厌的靖国神社,在日本本土那里也不过像个寺庙一般,去过参观和点香参拜原本就是两码子事。再说了,姜导演怎么就会一边拍着抗日题材的《鬼子来了》,一边又冒天下之大不韪地去拜祭战犯的亡灵呢?这逻辑上也说不通呀。所以,我总怀疑,这么幼稚的弄巧成拙,是不是只是炒作之一种,好在,这一回,公众们倒没有怎么跟风,显然成熟了许多。

海燕,你看,无原则的宽容好比纵恶,而无知的不宽容却会伤及无辜。看来,要学习宽容,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是吗?

也难怪,海伦?凯勒说,“宽容是教育的最好成果”。

人文格言

Tolerance and celebration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s the fire that fuels lasting love宽容以及对个体差异的欢呼是助然不熄之爱的火种。

——Tom Hannah

人文新闻

无辜女子被一对情人残忍杀害只因其籍贯是河南2003年04月03日北京晚报本报讯(通讯员邵华)记者今天上午从丰台警方获悉,4月1日,共同杀害一名河南籍女子的一对婚外情人王宏鑫、王国俊被丰台警方抓获。出人意料的是,嫌犯供认,他们杀人的动机竟然是这名年仅20岁的女子籍贯和王宏鑫的妻子一样都是河南人,而引发了他们的仇恨。

4.分享SHARlNG

分享是权利也是义务在我的MBA班上,有为数不少的中国同学。人一多,又没有语言的障碍,不仅叽叽喳喳地热闹,就连飞短流长也多了起来。我听得最多的,是讲一个女生的“小家子气”,比如她知道有个洗车便宜的地方,但任别人怎么问,她都是含糊其辞守口如瓶。听一个住她楼下的同学讲,有一次考试前夜,她忽然发现有一张老师课上发的习题答案找不见了,就上楼去找这个“小家子气”,想复印一下她的,可没想到,尽管她已经看到了那张纸就平摊在“小家子气”

的书桌上,“小家子气”还是一口咬定那答案她用过后早扔了。我们这个女生讲起来的时候,气鼓鼓地说:“早知道她这样,那次她找我借计算器的时候,我就应该说我也扔了。”我替她分析说这种在学习上的“小家子气”,其实是国内常见的“三好学生综合症”,可她仍奇怪:“怎么都这把年纪了,还这样?”

无独有偶,班上还有一个男生,是从盛产天之骄子的国内某名牌大学出来的,不仅进取心胜入一筹,努力起来也是不同凡响。因为我们的教学基本上是案例为主,我们不仅要在课上讨论时发言,课下还要写出自己的分析报告,而这些都是记入最后成绩的。我们这个天之骄子就亲自挑选了中国同学中他认为的顶尖人马组成强强联合,认真备战每一个案例。其实群策群力的团队精神,正是每个商学院所提倡和鼓励的,但问题出在,这个天之骄子组建的小组,据说,不仅对外自称“梦之队”,而且开会讨论时必保持行踪诡秘,未入选者是近不得前探出什么秘笈的。大概是非议太多,没过多久,“梦之队”也就虎头蛇尾不了了之了,只成了大家偶尔提起的一个笑谈。

尽管我敢肯定班上的中国同学肯定都是当过三好学生的,这两个同学到底还是属于个别现象,大多数同学还是肯分享的。比如,到做作业的时候,经常能听到这个问那个“怎么样,咱分享分享?”

或者干脆就是“哥们儿,把你的给我传过来”。有一门课布置案例作业时,不知为什么,老师要我们在一本案例书里自己任选两个来做,结果好了,写第一个的时候,大伙儿还都费了些力气,等到写第二篇,有聪明又敢于钻政策漏洞的,根本也不劳神费力地自己写了,找同学以物易物,拿几份别人写过的一拼凑,便轻松完工,还都得个高分。

尽管人多,上课的时候,却很少有中国同学主动发言。有不会讲的,不敢讲的,不爱讲的,也有不屑讲的,学院方面发现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把大多数中国同学一个个找去谈话。我也是其中一个。我不得不跟教授解释,或者说诡辩也不为过,我娓娓道来地告诉他,我们中国同学不只是有语言的障碍,而且,我们的中国文化讲究的是沉默是金,我们受的传统教育教给我们的是位微言轻,再说,我们在国内上学的时候都是只听不讲的,否则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教授对我列出的每条理由都点头,可表示理解之后,他却告诉我说,上课发言是一种分享,分享别人的观点是你的权利,而让别人分享你的观点是你的义务。这,我还是头一回听说,虽出乎我的意料,但想了想后,我也点了点头。

海燕:

一说到分享,我就想起大学时的一个笑话。你还记得吧,每学期开学的最初几天里,都是咱们品尝祖国各地土特产的节日。

我的宿舍里有个四川来的同学,她每次都会带回来她家自制的腊肠,一时吃不了,她就把它们都挂在吊窗帘的铁丝上,有一次楼长进屋查卫生,一眼看到了,厉声问:“这挂的是谁的肠儿?”我们的四川同学只好呐呐地承认:“是我的肠儿。”巴望能因此法不责众。果然,楼长被逗乐了。过后,这段“我的肠儿”的故事就一直为我们津津乐道。

不知道如今的大学宿舍里,还有没有像这样的快乐?现在的学生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了,总听说他们“太独了”,你的我的分得很清,他们从家带回了好吃的,还会自自然然地想到要大家分享吗?海燕,你有教育独生女儿的经验,在分享的问题上,你应该比我更有发言权,飞飞怎么样?独吗?

我之所以会这么猜测,是因为有一次,我跟一个中学生聊天,聊到我上高中时的一件往事:一个同学写的作文经语文老师推荐,被一张报纸发表了,她因此得到了10元钱的稿费。对于当时的几乎任何一个高中生,10元钱都不仅是一笔小财,而且还可能是人生中的第一笔劳动所得,我们都为她高兴,结果,庆祝的方式就是,十几个同学跑到附近一家饭馆,满满坐了一大桌,每人吃了三两个水煎包。店家原还以为来了大生意,忙活了半天,最后却只进账10元——我们同学的全部稿酬。我给那个女孩讲这个故事,原本是想强化一下她的分享意识,没想到,她却十分地不以为然,说,你们那是打着分享快乐的名义,分享人家的稿酬,要是我,我才不当那冤大头呢,要吃一顿也行,就AA制。

海燕,我们通常以为,因为我们大都是跟兄弟姐妹一起长大的,比起现在的孩子们,我们更懂得分享。其实,细想想,也未必。

跟你家一样,我家也是姐妹三个。不知你的父母怎样,我的父母因为手心手背都是肉的缘故吧,格外注意给我们姐妹灌输“分享”的概念,不仅他们买东西时总是一式三份不偏不倚,而且我们姐仨不管谁有了什么好东西,父母一定会吩咐我们分给其他姐妹的。所以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总是和我的大妹穿一样的衣服,而小妹再小也是得到和我们一样多的压岁钱。记得有一次,邻居家一对长大成人的姐妹因为争一件什么东西吵得不可开交,我的母亲就对我们姐妹地说:“你们以后谁也不准这个样子,不然的话,我把你们通通赶出去,一个都不留。”她说话时面色凝重的样子,叫我们都很紧张,所以至今仍记得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