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我们配做父母吗?
20135000000001

第1章 序

孟繁华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我们配做父母吗?”——这绝非一个危言耸听的问题。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甚至是惨案,在我们的社会中并不少见。这都与父母的失职有关。这意味着,做父母是有资格问题的,只要你是家长就必须思考本书所提及的问题。在目前大兴功利之风的环境里,你作为家长是否也随波逐流地做了急功近利的教育?你的孩子会被引导成什么样的孩子呢?会不会在成长过程中因自身的修养M题而发生不测?这就是本书深入探讨的问题:孩子的人文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孩子一生幸福的保障。

去年,发生在清华大学某个学生身上的“硫酸泼熊案”,让人不能不对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的缺陷感到忧虑。据说在我国高学历的人群中普遍存在着忧郁情绪;而发生在美国硅谷的华裔灭门血案以及大学生、留学生中的自杀现象,甚至杀人现象等很多“非人文”的做法,都说明了在他们身上存在着“人文缺陷”。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这些存在着入文缺陷的大学生、留学生中,有很多是出类拔萃、学业优秀的尖子。

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优等生”中存在着这些“高智低情”的“跛子”呢?

它与我们的教育缺陷有关,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家教存在着人文教育严重缺失的问题。

我们的父母需要面对和反省这些问题!

现在,追求成功似乎已经成了大众的普遍心态。“实用主义”的泛滥,往往会对家庭教育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一说到教育,我们的父母们马上就想到了“素质”,总以为让孩子学了琴棋书画,就具备完备的“素质”了;以为让孩子考上所好的学校,就是“成才”了。于是,他们只是一味地强调子女的“素质”和“成才”。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自然会影响会到他们的教育方式。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据《新快报》的消息,广州小学生流行的口头禅是:“活着真累、没意思。”广州市穗港澳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广州市竟有1.9%的青少年有过自杀未遂行为。社会和家长对孩子的压力可想而知!然而,又有多少家长能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呢?!

其实,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人文素质尤为重要,因为它关涉个人品质的建立和完善。《我们配做父母吗?》给我们提供的视野表明,人文素质教育关注我们的生命、青春、爱情、环境、情感、梦想等等。要全面地铸造孩子的品格,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人文素质的教育实不可少。这是我们的家长们应该警醒的。

本书作者曾莉是一名海归学子,她在我国以及西方著名的高等院校中接受了较为系统的正规教育(中学时还就读于著名的南开中学),由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的碰撞而引起的心灵震撼,促使她结合自己受教育的经历,反省我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说明了入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全书从三个方面——生命的自觉、生命的关怀、思维换代——谈人文问题,应该说,作者所倡导的人文理念是健康的,她所提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目前,在现有的讨论素质教育的图书中,基本还没有以“人文素质”

命名的,即便有少量涉及的,但往往缺乏一条明确的概念主线,而且对造成人文素质缺陷的原因也缺乏挖掘。本书除了提供给我们一条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主线之外,对人文素质缺陷的原因的挖掘和对人文素质理念的充满激情的探讨,给广大父母亲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不注重对子女们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不配为人父母。教育是“经国之大业”,而家教又是教育的基本前提,我们岂能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