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们每天的生活节律,也应该符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那么,一天的四季是如何划分的呢?
一天的冬季:晚9点到凌晨3点
一天的春季:凌晨3点到上午9点
一天的夏季:上午9点到下午3点
一天的秋季:下午3点到晚上9点
我们每天都要随着这四个阶段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休息和工作时间,与日月星辰的变化相和谐,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身心达到最佳状态,特别是睡觉和起床的时间。
我们可以将晚上9点看作“立冬”,从此时开始了一天之中的冬天。而冬天是万物蛰伏冬眠的时间,此时大自然万籁俱静。所以,从晚上9点到凌晨3点,是睡眠的最佳时间段,这段时间的睡眠是其他任何时间所无法替代的。如果到了晚上9点,天地万物都睡了,我们还在兴致勃勃地工作、娱乐、健身,就同自然节律相违背了,必定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一般来说,到点不睡觉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睡不着。我们已经知道,下午3点到晚上9点,是一天之中的秋天,根据秋收的法则,在这段时间人就要开始进入收敛的状态,也就由动向静转变。许多晚上睡不着的人,就是因为这时没有开始收敛阳气,或者说没有平静心情,到了傍晚还依然处于兴奋状态,那么到了晚上9点入冬时,阳气肯定还在外面浮着,自然躁动不安、难以入睡。
另一种是不愿意睡,因为有太多“重要的”事情要做。说到底还是不懂得养护生命之道,如果知道睡眠的时间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忽略它的,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比生命健康更重要的事情,实在不多。
同样,起床的时间也应当顺应自然节律。凌晨3点到6点是一天中的春天。天地万物在这段时间开始苏醒了,人体在大自然的感应下也开始苏醒。
如果到6点还没有醒来,人在起床后就可能感到精神不足。有人可能觉得奇怪,多睡一会儿,精神应该更好才是,怎么反倒会不足呢?我们都知道,晚上睡得太晚,会耗散过多阳气,时间长了会导致身体能量不足,损害健康。
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早上起得过晚,也会封杀阳气,使阳气生发不起来,同样会使人精力不足。因此,早起可以使人充满生机、精力充沛,这一点却常为人们所忽视。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子、午睡眠。子午之时,正是阴阳交接之时,也是阴阳由盛及衰之时,此时人体阴阳最不平衡,所以必须注意养护。现在许多人都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以为只要睡够八个小时就行了,至于什么时间睡并不重要,事实却并非如此。
子时,指夜里23点至1点。子时是阳气发动、万物生发之时,人体生命的气机,每天也是从子时开始生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到了晚上9—10点钟时,人常感到困倦,但是熬到晚上11~12点时,人又精神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在子时,大自然的生机开始勃发,人的生机也随之开始旺盛,所以人会感到精神。在子时,人体可以借助天地之气的转换,完成自身气机的调整,所以子时是滋养生机最重要的时刻,这就是为什么最好在晚上ll点以前睡觉。子时相当于每年的冬季,睡眠就相当于冬眠,而冬藏就是为了养生机。
午时,指上午11~13点,午时阴气开始生发、阳气开始收敛,这也是一天中阴阳最不平衡之时,所以此时人大多感到疲倦困顿。一般来说,每天早上5—7时(卯时)、下午17~19时(酉时),是人体阴阳比较平衡的时候,也是人的精力比较充沛的时候。所以,道家认为子、午、卯、酉四个时辰,是打坐的最佳时间。而在这四个时辰中,子时意义最为重大,因为那是生命原动力生发之时。如果能在子时安定住自己的身心,不生一点杂念,就可以培养人的生机,使人的生命充满活力。
一年四季的养生大法
春季养生大法:生
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春天的三个月,是自然界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季节,此时的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我们人也像自然界的树一样,春天树要发芽了,它所有的营养开始从根部向枝干调动,它的力量是从内部向外走。人也是一样,春天,人的气血也开始从内脏向四肢调动。为了与自然界相适应,在这个季节,应该使精神轻松愉快,以助长体内的生机,万万不可过分劳累或情绪抑郁恼怒。在生活起居上,应该晚睡早起,衣着宽松,闲庭信步。春天是肝的主季,肝气最旺,最脆弱的部位也是肝,所以春天是养肝的季节,如果不注意养生,也是最容易发生肝病的季节。
夏季养生大法:长
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
夏季的三个月,是天气与地气上下交合,万物成熟结果的阶段。到了夏天,树叶非常繁茂了,因为所有的营养已经从根部调动起来,集中到枝叶上去。人也是一样,这时所有的气血都已经调动到外面去了,所以内脏里是空虚的。我们夏天容易闹肚子,原因不完全是细菌和病毒,而是因为人的阳气都跑到外面去了,这时里面就变得空虚薄弱了,正所谓:“至虚之处必是致病之所。”
人在这段时间里,容易产生精神上的厌倦。所以在夏季要保持精神积极向上,情绪外向,才能使身体的气机通畅,宣泄自如,以适应夏长的自然特性。在生活起居上,应该晚睡早起,中午最好休息一下。夏季人体阳气外浮,而内部阴气暗伏,所以不宜吃太凉的饮食。夏季是心的主季,心气最旺,最脆弱的部位也是心,如果不注意养生,也是最容易发生心病的季节。
秋季养生大法:收
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秋季的三个月,万物已经成熟,自然景象平定收敛。秋风一起,人的气血开始从外面向内里收,此时人体阳气也随之内敛。这时人的精神情绪、生活起居也应该随之相应变化,都要顺应“秋收”这一养生原则。所以,精神要内敛,情绪要安宁,不可过度耗散精力,以避免阳气外泄。生活起居上,应该早睡早起,以避免秋天寒凉肃杀之气的伤害。秋季的花木凋零、萧条凄凉之感,很容易引起忧郁情绪。曹雪芹就有“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的动人诗句。秋天是肺的主季,最脆弱的部位是肺。如果不注意养生,也是最容易发生肺病的季节。林黛玉每到秋天就感时伤悲,肺病就更加重些。
冬季养生大法:藏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早起,必待日光,……
祛寒就温,无泄皮肤……
冬天的三个月,阳气潜藏,阴气极盛,大地冰冻寒冷。人也是一样,到了冬天,人的气血都藏到里面了,而外面的阳气则不足,所以很容易患感冒。在这个季节,人应当注意保护阳气,养精蓄锐,不宜剧烈运动出汗。生活起居上,最好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出来再活动。精神情绪不宜过度宣泄,以收敛内藏为宜,以顺应冬藏的特性。冬天是肾的主季,最脆弱的部位是肾。如果不注意养生,也是最容易发生肾病的季节。
黄帝养生秘法二:和喜怒而安居处
(精神保持清静安宁状态)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医学家就发现了不良隋绪对健康的危害。道家很早就提出“忧郁生疾,疾困乃死”。而《黄帝内经》更是明确指出:“七情致病,内伤脏腑,外伤气血。”其中“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黄帝内经》认为,这七种情绪的失控,是导致疾病的内因,而来自外部环境的风、寒、暑、湿、燥、火是导致疾病的外因。
毫无疑问,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人生的喜怒哀乐,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一般情况下,这些都属于正常的情绪反应,不会使人生病,但如果这些情绪过于剧烈、持久,就会引起人体气机的紊乱,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身心疾病。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也就是说,每一种过激的情绪,都会对人体气机造成特有的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内部脏腑的功能失常。具体到某一种情绪和人体五脏之间的关系,《黄帝内经》有着非常明确的认识,那就是“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这些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大怒伤肝
发怒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情绪,经常发怒的人,容易出现烦躁不安、头昏目眩、口苦耳鸣等症状,甚至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疾病。
大喜伤心
一般情况下,喜乐可以使人气血流通、肌肉放松、有益健康,但是过度欢喜则会使心气散乱、神不守舍、嬉笑不休。《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年老中举,由于欢喜过度,精神失常的故事,就是典型的大喜伤心。上海也曾有人因做股票,突然大发横财,高兴过度而忘乎所以,最后被送进精神病院。
思虑伤脾
思虑过度,能使人郁闷不舒、消化不良、精神疲惫、衰弱无力,失眠健忘,甚至诱发胃溃疡、癌症、抑郁症、糖尿病等疾病。
悲忧伤肺
忧伤和悲痛会伤及肺脏,导致一些肺脏的病变,出现胸闷、气短、咳血等症状。《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最后就是死于肺病。
惊恐伤肾
过度惊恐能使人的肾气不固、惶惶不安、心无所主,出现耳鸣、耳聋、头晕、阳痿等症状,甚至可致人死亡。在生活中,因惊恐而死的情况并不少见。
因此,《黄帝内经》将“和喜怒而安居处”作为养生的第二大原则,是非常有深意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情绪要平和,精神要安定。最有价值的是,《黄帝内经》不仅说明了情绪如何引起疾病,而且还告诉我们如何利用情绪来治疗疾病,并提出了“以情制情”的治疗原则。就是要求医生在治病时,善于用语言激发患者的某种情绪,以此来抵消原有的、导致疾病的过激情绪,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它提出了著名的治疗原则:“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它们非常通俗易懂、简单实用,即使没有受过医学教育的人,也可以利用它们来治疗自己,或帮助家人和朋友。
医案一
中国古代名医张子和,经常利用心理疗法治疗疾病。有一位妇女,家境非常富有,但是由于思虑过度,已经失眠了两年多,特请名医张子和来诊病。为了激怒这位妇女,张子和故意多要诊治费,在她家饮酒作乐,最后没开药方就走了,结果这位妇女非常愤怒,大为发泄了一阵,出了一身的汗,当天夜里就不失眠了。这就是利用愤怒情绪来治疗思虑过度。
医案二
明朝有个农家子弟,自幼勤奋好学,考中了进士,在家务农的父亲高兴得逢人便说。久而久之,已经不能自主,总是大笑不止,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儿子不得已只能请御医帮助诊治,御医思考良久之后,说:“病可以治,不过有失敬之处,还请多加原谅。”随后派人到家乡报丧,对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这位父亲听到噩耗后,顿时哭得死去活来,由于悲痛过度,狂笑症状竟然止住了。就这样,历时十年之久的狂笑病痊愈了。
医案三
据《徐洄溪医案》记载:清朝一名新中的状元,因欢喜过度,狂笑不止,便到名医徐洄溪那里求治,徐大夫询问病情后说:“你这病已无法医治了,再过七天一定会死的。”这位新中状元听完惊恐万分。结果七天后这位状元不但没死,反而痊愈了。于是便嘲笑起徐洄溪来,这时随从拿出徐大夫留下的一封信,状元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徐洄溪正是采用了“恐胜喜”的治疗方法。
人的精神可以影响肉体,这一看法也被现代身心医学所证实。研究发现,许多病人在患病之前,往往都经历过情绪上的某种压力,持续的紧张和焦虑可以造成心血管机能的紊乱,诱发高血压和心脏病等等。因此,中国古代医家始终将情绪调节看作是养生防病之本。《黄帝内经》对此也有精练的概括:“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这里“恬淡虚无”
指的是一种精神安宁、清心寡欲的人生境界;“真气从之”指的是生机勃勃的身体状态;“精神内守”指的是达到这种身心状态的方法;“病安从来”
指的是健康长寿的结局。可见,中国古代的先哲们,早就认识到,只有从容驾驭自身情绪,才能保障身心的健康,尽享自然天年。
有人可能要说,在今天这样躁动不安、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人们能做到恬淡虚无吗?其实,恬淡虚无并非让人超凡脱俗、归隐山林、不食人间烟火,它指的是精神上的一种超脱、自在、安宁的状态,也就是说,最好只用你的头脑和双手来处理生活中的繁杂事务,而不要让你的心深陷其中。简单地说,就是动脑、动手,不动心;遇事镇定自如、冷静对待;事后不要将之放在心上,自寻苦恼;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
黄帝养生秘法三:节阴阳而调刚柔
(采取节制适度的生活方式)
阴阳,原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特别是在《易传》中,阴阳概念得到了全面系统的发挥。易传的“易”字本身就是由“日”字和“月”字组成,日就是太阳,月就是月亮,说明它是研究天地日月变化的学问,这中间当然也包括人。
那么,什么是阴阳呢?太阳为阳,月亮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夏天为阳,冬天为阴;白日为阳,夜晚为阴;温热为阳,寒冷为阴;南方为阳,北方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刚为阳,柔为阴;动为阳,静为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