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门穿过宣化坊,即为面阔三间的大门。大门两边有“八”字形影壁,正间的门额上挂着“内乡县署”的匾额,东梢间前摆放着鸣冤鼓,是给告状人击鼓鸣冤、告状之用;西梢间前立着两块石碑,上刻“越诉笞五十”和“诬告加三等”,用以告诫告状之人既不能越级上诉,更不能诬告良善。按古代衙门规矩,这里通常有差役24小时在此守卫,可现在既见不到差役,更没有像南阳府衙的保安在守门。
大门楹柱上的对联日:
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
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
意思为:为官一任,要治理菊潭,造福一方,肩上的责任犹如一柱顶天一样沉重。要做好地方官,就应爱民如身,脚踏实地勤政为民,在本职位上干上十年八载。如今的为官之道何不也如此呢?
仪门走进大门,在百米青砖甬道的尽头是衙门的第一道礼仪之门,称仪门。此门并不经常开启让人出入,只有在重大庆典、礼仪活动、审理重大案件、新官上任、上级来巡视检查时才从此门进出。平常办事出入是从东侧的生门进出。而西侧紧锁的门只有在处决死刑犯拉出去行刑时才开启,被称为死门。
仪门楹柱上有对联日:
依宛镇连丹郧商圣故里;
接秦晋瞩荆襄郦邑菊源。
此联所说的是内乡的地理位置。东靠镇平与南阳,西接丹江与郧水,这里是商圣范蠡的故乡,北连陕西和山西两省,与荆州、襄阳相望,此地是郦县的故址、菊花的发源地。
大堂穿过仪门,即见到大堂,也称正堂。这里是古代知县审理大案、要案、举行重大典礼、迎接圣旨和上级官员的地方。大堂是县衙最主要的建筑,位于整个县衙建筑群的正中心。大堂采用的是一种“明三暗五”的建筑形式,即外看为三问开敞形式,实为五间厅房,左右各有一间暗房供知县官员们商议、休息之用。
大堂中央为知县审案的暖阁。暖阁为知县公堂,正面屏风绘有“海水朝日”图,图正上方高挂“明镜高悬”匾额,漆黑的“三尺法案”之上摆放有文房四宝、知县大印、发令签筒等审案所需之物。假如你想体验一下坐在暖阁中当知县的感觉,不妨花几块钱(一般2元/套)换件官服上堂坐坐,看看是昏官、贪官还是清官的模样。不过记住一定要穿正五品以上的官服,因内乡县地处要冲,历代县令的官阶都比一般县令的高,一般县令官阶通常为正七品,而内乡县令为正五品,与府衙同级,因此内乡县衙建筑规模也比一般的县衙大,与府衙同等。假如穿七品官服坐于公堂之上,“打假”。
特别要留意暖阁前地上的两块微凹陷的青石,那是明代的青石,是给诉讼双方过堂时所用。东边方形的青石是给原告跪审的,西边长方形的是给被告跪审的,这凹陷的青石见证了几百年的跪审制度,也诉说着公堂前的人生冷暖与悲欢。
三班六房大堂前东西两侧为三班六房的办公地。三班是指皂班、状班、快班。六房是指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东侧依次为吏、户、礼房,西侧为兵、刑、工房。这三班六房相当于现今的政府机关,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三班六房所职掌的事务为:
皂班:负责衙门内勤。
状班:为力差,主要负责衙门守卫、警卫责任。
快班:专门负责缉捕工作。
吏房:掌管县署内人事,以及乡绅、丁忧(为官者父母的丧事)、在外地做官等事。有点像现今的人事局的职能。
尸房:主要负责赋税、财政、户口、劝农等事。门楹上的对联是对其职责的最好概述和要求。
礼房:掌管科举、学校、礼仪、祭祀、节庆等事宜。
这礼房的职责可不小,关乎国计民生及未来人才的开发。
兵房:执掌兵事、民状、考试武举、驿传等工作,是保护一方和平的军事力量。
刑房:主要是从事定罪量刑、案件侦破、刑狱等方面的事务。相当于现今的执法机关。
工房:掌管城池、衙门、仓库、水利、道路等工程的营造及维修、维护。
这三班六房上到京城,可就是六部三院。那言简意赅的对联悬于门前,不但有画龙点睛之功妙,而且使整个建筑物充满生机,引人联想与深思。
屏门是大堂通往二堂的通道,也是二堂的屏障。屏门前有一小院,院内甬道两旁有衙役听差的小房间。屏门有一黑漆板门,板门后为格扇门。格扇门正对二堂,门额上悬书有“天理国法人情”的匾额。这六个字是知县办案的纲领。意思是:“顺应天理,执行国法,合乎人情”,是施政办案的要领。
值得一提的是,格扇门只允许县令及上级官员进出,其他人等经过屏门只能从两侧的走廊通过进入二堂院内,不能从格扇门进出。
琴治堂也就是二堂,因堂上匾额书“琴治堂”而得此名。二堂与大堂的结构相似,只是中间少了暧阁,是知县预审案件、与官员商议公务,以及大堂审案时小憩、静思的地方。其堂前有对联日:
法行无亲,令行无故,
赏疑唯重,罚疑唯轻。
意思是要求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不徇私情,公正执法,在重大疑难案件中,要重奖举报、出证使案件真相大白、水落石出之人,对证据不足、存有疑惑的案件要留有余地处理,以免冤枉好人。
二堂出二堂,继续北行,便到了三堂。满院青砖铺地的三堂是知县的内邸。其风格与布局和大堂、二堂迥然不同。这里是知县接待达官贵人、商议政事、休息的地方,有些涉及机密的案件,亦在三堂审理。
院内有一棵据说是清代种植的桂花树。枝繁叶茂遮住半个庭院,花开时节,满院幽香,沁人心肺,使庭院更显优雅、静谧。堂前有一长联,更让许多百姓、为官者称道。前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前任总理朱铬基对此联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阐述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前国务委员李铁映还亲书此联。此联日: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此联为清朝康熙年间知县高以永所撰写,几百年来倍受称颂。
花厅三堂左右为东西花厅,西花厅是知县属居住之宅院,东花厅为知县起居之宅院,宅院旁还有一小厨房专给知县开小灶用。
知县宅院的陈设简洁但不失高雅,清朝有名的大学士纪昀的笔墨不仅让堂中生色,而且颇有寓意。
砖雕游县衙不可只顾看布局、陈设,更要看屋顶的精美、生动砖雕。这屋顶梁脊上的垂兽,是古代官式建筑标志。不同的小兽代表不同的象征意义。如龙、凤象征吉祥;斗牛、押鱼象征镇火防灾。天马、海马象征皇家威德通天人海等等。小兽的数量与衙门的官品有关。因内乡县衙的官品与南阳知府的相同,都是正五品,故它们垂脊上的小兽数量相等。
鸣冤鼓的由来相传,汉高祖刘邦登基不久。其一侄子依仗皇势胡作非为。一日,这皇侄来到京城大街上游荡,见少女苏小娥貌美若仙,便上前调戏。刚直的小娥当众回敬了皇侄一记耳光,皇侄恼怒,夺过随从的齐眉棒就朝小娥砸下来。只听见“咣当”一声,举起的木棒断落在地,小娥安然无恙,原来是一好汉拔刀相助。蛮横惯的皇侄岂容人阻拦,逐命随从围打好汉,在混乱中,一随从失手错杀了皇侄。然其仗势栽赃于好汉。刘邦获悉皇侄被杀,下令将好汉捉拿,并定处死刑。
苏小娥得知恩人将被问斩、深感焦虑,决定智闻戒备森严的金銮殿。于是与妹妹各持一锣、一鼓来到金殿门前。突然猛敲锣鼓,高声喊冤,震耳的锣鼓频传,惊动了刘邦,下令拿击锣鼓之人上殿是问。小娥在殿上从容回答:“万岁,小娥不击锣鼓,咋能进森严金殿,咋能面君王,我的冤情又咋能申诉呢……万岁切莫屈杀好汉,小女子受冤事小,朝廷声誉事大啊!”接着便把事情经过及皇侄劣迹一一陈述。刘邦听后,觉得言之有理,于是亲审此案,查出真凶,释放了好汉,百姓无不赞颂汉高祖英名。
刘邦从小娥击鼓鸣冤这一举动得到启示,特下圣旨,命各级官署衙门大门前必须各置一钟一鼓,以便百姓告状,并规定:钟鼓一响,官必升堂,借此显示便民、德政。此后,这击鼓鸣冤之制度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直至清朝末期。
“明镜高悬”的由来古代衙门的公堂之上,常悬挂“明镜高悬”的匾额,目的在于标榜为官者公正无私,断案精详。溯其来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据汉代《西京杂记》记载,公元206年,刘邦灭秦,进入秦都咸阳宫,得一块宝镜,镜高五尺九寸,宽四尺,表里有明。
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胃肠五脏;人有疾病在身,则知病之所在;如宫人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此镜照宫人,胆张心动者杀之。因镜出自秦,故称之为“秦镜”。
因秦镜的奇特功能,故人们将那些明辨是非、断案公正的法官比喻为“秦镜”。后来,无论是清官、贪官,还是混官、糊涂官,为了标榜自己的“清正廉洁”、“公正廉明”,都于公堂之上悬挂“秦镜高悬”的匾额。以后逐渐演变成更为通俗的“明镜高悬”之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