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的10大真相
20132100000014

第14章 领导力(5)

IBM在文化建设上下了不少苦功,相对联想处于文化强势。弱势文化整合强势文化,绝少成功的先例。柳传志说:联想和IBM两个公司有相同的比如“以人为本”这样的根文化,比较容易磨合。这话说得过于自信了。

根据“联想裁员风波”传递出来的信息判断,联想的“以人为本”是很不彻底的。而且,柳传志把文化磨合想得太简单。宏基的创始人施振荣是华人IT企业进行全球化的先行者,吃过不少苦头,进行过多次不成功的跨国并购。作为过来人,他并不看好这次收购,认为文化冲突在所难免。

问题之二是人事整合。

柳传志当年无法整合杨元庆和郭为,最后只好因人设事,把联想分拆成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两家公司。现在,IBM的沃德将和杨元庆合作,一为CEO,一为董事长。

柳传志仍将作为执行董事和第一大股东联想控股的总裁掌握全局。柳传志有把握让这两个人合得来吗?如果合不来怎么办?总不能再拆分成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两家公司吧。

问题之三是管理整合。

联想的管理在中国是一流的,但是肯定无法和IBM实现无缝对接,问题是缝有多大。我的判断是不小。

其实,柳传志早就发现他在管理上的“话语体系”和西方不同。他参加哈佛商学院对联想的案例讨论后很郁闷,因为发现讨论者关注联想的角度和他很不一样。后来他去美国管理学会的年会演讲,据说反响和预期之间也有很大落差。中英文的翻译易,思维方式的翻译难。

上面三个问题,其实柳传志都想到过,只是他自己在说服自己是可以解决的。重大决策的背后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数据和分析上的支持,二是决策者的直觉和判断,三是当时的形势。在这起收购中,高盛和麦肯锡提供了数据和分析的支持,不过这是次要的,关键是柳传志下了决心,加上联想觉得没有其他选择:多元化已经失败了,不全球化怎么办?

从情感上看,我希望联想全球化成功;从理智上讲,柳传志大概玩不转。

黄宏生PK张瑞敏

美国《商业周刊》杂志报道杨元庆,说他“十几岁时就开始写诗”,不过没有说他当初的理想是否是当作家。杨元庆想不想当作家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很多经理人想过当作家。

被称为“台湾半导体之父”的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儿时的梦想是当作家,但是“作家梦在高中毕业前就被父亲淡淡的一句‘会饿肚子的’而打消”。张忠谋的父亲没有想到,一句话,自己成了台湾半导体之祖父。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1979年考大学时想当作家,第一志愿报的是中文系。在山东大学当教授的舅舅知道后,跟他说靠写字不一定能吃上饭,于是改学了经济。中粮集团全称是“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宁高宁终于不负舅舅的期望,现在不仅吃饭不愁,吃油也不用愁了。

从加拿大海归的商人王辉耀回忆说:“当时在国内考虑的是应该去做文学方面的事情,当时想当诗人,想当作家什么的,当时巴金、鲁迅、郭沫若都是我崇拜的偶像。”

王辉耀和宁高宁同时代,他尽管没有泼冷水的舅舅和父亲,但是大学毕业分配到了外经贸部,常在经贸的河边走,打湿了自己的文学鞋,从此改在商场中搏流击水了。

还有创维的创始人黄宏生。当年我和同事一起采访他,他正意气风发,身份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还没有遇到香港那起官司。同事大概是根据以前的某篇报道,问他:在农场工作的时候,理想是不是当拖拉机手?

黄宏生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说其实他想当个作家。当时我想,作家是人人都可以想当的?在黄宏生的书架上,放着一本《杰克·韦尔奇自传》和好几本《从优秀到卓越),也没有什么文学书。

创维还没有来得及从优秀到卓越,黄宏生就从董事长成为阶下囚。不久前读到一封狱中的黄宏生写给创维同事的信,我大吃两惊。一惊是黄宏生确实文采很好,显然对写作下过工夫;二惊是文章传递出来的那股坚忍不拔之气,让我相信:黄宏生只是入狱了,不是失败了,一定可以东山再起。

信的开头就文采飞扬,意境高远:“中秋的夜晚,一轮明月在浩瀚的星空中光耀夺目。我们创维的同仁,是否有联想到精美的月饼盒上印有‘嫦娥奔月’的梦境神话已经鱼跃到人类现实的生活中?你是否留意,就在2006年的9月,美国企业的女富豪花了2000万美元,乘太空船上宇宙旅行?”

他用第三人称谈论自己的境遇:“他在参与创维500亿元新里程的目标征程中,不幸遭暗箭强射落马,被迫到十八层的地狱长征。那深处的空间有限,但他的心中却扬起自由的风帆;那里的生活没有日新月异的精彩,却有他平静求知的精神富足;他领悟到人生有前进的一面,却也有回首的一面……”

黄宏生入狱,有外因,也有内因。他在这里只谈外因,但我相信他在心中除了“扬起自由的风帆”,肯定也在自我反省,只是不告诉你罢了。

一些伟大的人物,从古罗马的恺撒到麦克阿瑟和戴高乐,都喜欢在写作中用第三人称谈论自己。戴高乐解释说:用第三人称有时是为了文采的需要,但是“更重要的理由是,我发现,有一个名叫戴高乐的人,他生存在别人的心坎里,确实是一个脱离了我的另一个人物。”

黄宏生在这里用第三人称,有文采的需要,但是更重要的理由,可能是他感觉自己心中的黄宏生,跟现在身陷铁窗的这个人,是不同的两个人。其实,伟大的人物,往往在经受挫折之后重新崛起,而且比以前更为伟大,戴高乐就是如此。

海尔某副总裁,曾经无限仰慕地跟我说张瑞敏的文采真好,如果他写自传的话会如何如何……张瑞敏有见识,写得不错,但是似乎不如柳传志有感情;柳传志写得也不错,但是似乎不如任正非又有感情又有见识。但是如果比赛文采,还是黄宏生单项第一。当然,比文章不是单比文采的。

而企业家比赛,就更不比文采了。在商业的竞技场上,到目前为止,张瑞敏和柳传志、任正非的角逐还未结束,但是都领先黄宏生。

平静求知的精神富足;他领悟到人生有前进的一面,却也有回首的一面……”

黄宏生入狱,有外因,也有内因。他在这里只谈外因,但我相信他在心中除了“扬起自由的风帆”,肯定也在自我反省,只是不告诉你罢了。

一些伟大的人物,从古罗马的恺撒到麦克阿瑟和戴高乐,都喜欢在写作中用第三人称谈论自己。戴高乐解释说:用第三人称有时是为了文采的需要,但是“更重要的理由是,我发现,有一个名叫戴高乐的人,他生存在别人的心坎里,确实是一个脱离了我的另一个人物。”

黄宏生在这里用第三人称,有文采的需要,但是更重要的理由,可能是他感觉自己心中的黄宏生,跟现在身陷铁窗的这个人,是不同的两个人。其实,伟大的人物,往往在经受挫折之后重新崛起,而且比以前更为伟大,戴高乐就是如此。

海尔某副总裁,曾经无限仰慕地跟我说张瑞敏的文采真好,如果他写自传的话会如何如何……张瑞敏有见识,写得不错,但是似乎不如柳传志有感情;柳传志写得也不错,但是似乎不如任正非又有感情又有见识。但是如果比赛文采,还是黄宏生单项第一。当然,比文章不是单比文采的。

而企业家比赛,就更不比文采了。在商业的竞技场上,到目前为止,张瑞敏和柳传志、任正非的角逐还未结束,但是都领先黄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