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系统(或是缺乏系统的)弱点和危险在于(只要涉及国家税收)为勒索、非法收税和各种形式的官方掠夺提供机会。可以说没有税收是按法律规定的征收并且完全上缴给国库的。人民付的钱比实际应该付的要多,皇帝收到的比实际应该得到的要少。
在中国,一两纯白银组成一个货币单位,铜钱和纸币是通行的辅助货币。在对外贸易发达地区,墨西哥银圆的使用也非常可观。但是它们的价值是由重量来衡量的。银圆进口到中国后不久就被投入熔炉,重新进行冶炼,咸丰时代的银票
再铸造成银锭。墨西哥银圆在重量和成色上都为世界树立了标准。但在中国各地,它遭遇如此的命运与许多原因有关。
中国商人在辨别本国银锭的质地方面有一双非常犀利的眼睛。中国商人习惯依靠符号和纹路等辨别本国的银锭,但是墨西哥银圆没有这些特征。因此中国人总有模模糊糊、半信半疑的心理,老觉得墨西哥银圆是由一定比例的合金铸造而成的。他们倾向于将它们还原为自己熟悉的简单原始的形式。这样他们只要扫一眼银锭,就能判断出它们的真正价值。中国政府从来不接受、支付或者承认除了银锭之外的其他形式的货币。
贸易首先在中国的南方口岸展开,西班牙和墨西哥银圆就是从这些地区进入中国的。原本这些银圆的进入是为了向当地人证明外国货币本身的可靠性。但是各种努力最后的结果都是相同的,或早或晚,它们都要被重新冶炼铸造。中国本地的票号和票号家们都要用印章在经手的每一块银锭表面打上自家的印记,以此来作为足额兑换的担保。这样一家接一家的商号都会把自己的名字打在银圆表面。在这个过程中,银圆变得奇形怪状,千疮百孔,难以辨认。它们显然不能再以面值流通了,但还可以凭借重量流通一段时间,最后难免被投入熔炉。
几年前,一位著名的美国妇女来中国广东游览,凭借银票要求当地的票号给她兑换500块墨西哥银圆,以作为购物之需。但是票号老板建议她不必要携带现金,而是在每一户购物商家那里留购物证明,最后统一从票号里扣除开销。但是女士拒绝了他的建议,还是选择了携带现金购物。老板按照她的要求扛来了一麻袋银圆,倒在女士面前让她检查是否合数实值。那堆银圆就像是一堆废铜烂铁。其中没有一块能够看出是整块的银圆,实际价值也只能按照实际的重量来计算。但是这些几乎是广东能够找到的“最干净的墨西哥银圆”了。
曾经在近代中国普遍使用的墨西哥鹰洋
中国中央政府有一套自己的银锭质量标准,只接受成色为98%纯银的货币。它被叫做“库平银”。政府按照这一标准来决定收入与支出。但是这一套标准对于民间的交易流通没有任何约束。政府也没有制定法律来规范每两银锭的重量与纯度。因此在这两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中国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为了防止个人在银子的质量和重量上做手脚,北京逐渐形成了五种不同的白银价值标准。第一种叫做“二两银”,也就是98两银子可以当做100两银子来使用,反过来说它比真实的重量少了2%。这是五种标准中最轻的一种。接着是“商业银”和“官银”,再就是已经提到的“库平银”。最后一种是现代改良的结果,已经使用了将近30年,用于海关进出口货物的征收与支付。由于一些原因,这一标准在质量上的要求比库平银还要严格。
京城和其他地区所通行的银子标准也是不同的。即使是其他两个地区之间也没有统一的银两流通标准。除了官府的库平银标准外,全国不存在统一的衡量、使用银子的标准。标准的缺乏对于商业贸易的正常运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造成了不确定性。票号老板和长期与银两打交道的人对各个城市之间的银两标准都非常熟悉,都容忍了这一现象的长期存在。
很多事实表明,在中国习俗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规则。人们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如果双方没有事先达成协议的话,一些种类的买卖总是固定用某种标准的银子作为交易手段。比如在北京,房屋租赁可以用最轻成色的银子来支付,而对商家的赊欠要用商业银来支付,同样其他的账目往来则必须使用更重的标准来交易。这样的规则从何而来,谁也说不清楚。习俗并没有强迫一个人不可以在交易中要求获得最重标准的银子,但社会的惯例和道德最终会迫使他让步。经过漫长的争论和说服后,最后要求的一方都会慷慨地降低要求,接受通行的银价标准。大家高着嗓门,喊了老长一段时间。但是中国有句老话,“尝试总不会有害处”。人们还是在心里相信这句话。
政府对银锭的熔解铸造不加干涉。这个过程完全掌握在私人和票号的手中。银锭一般被铸造成椭圆形,看起来像是中国人穿的鞋子。因此外国人将它们称为“鞋银”。一般的平均大小和重量是50两一块银锭,但有时候也会铸造得小一点。这些银锭在日常买卖中要被切割成一块块碎银,满足小额交易的需要。每块银锭都烙印着铸造者的标志和表明银子纯度的特殊记号。那些享有盛誉的商家用自己的信誉来保证这些标记的真实。上文已经提到过,中国的商人能够根据每块银锭的铸造方式准确地判断出它们的纯度和质量。
铸造银锭的模子是用石棉做的。铸造的时候,先将熔化的银水倒进模子里猛烈地摇晃,等银水冷却了之后再倒出来。这样铸造的“鞋银”在两边和底部上有一些细小的纹路和针眼一样的小孔。这些纹路和小孔是判断银锭纯度的重要根据。纹路越多,小孔越密集,说明这块银锭的质量越高。
在中国做买卖,不管大小,最重要的事情是双方讨论好使用哪种标准的银子来作为交易的手段。一次,我去处理一名美国公民在华被殴事件。结果中国的主管官员要向我们公使馆赔款几百两白银,作为对该名美国公民的补偿。之前,我们双方签订了正式的协议,规定所有的赔款要用政府的库平银来交付。中国人准时将银子送到了使馆。它们被认真地包裹起来,贴着官府的封条,注明每包银子都是50两。
我知道一些中国官员非常狡猾,有着商人般获利免灾的特性。所以我亲自找来一杆标准的秤,随便选了一包银子打开仔细秤里面的银子。我发现送来的银子成色很次,只有47两,最多只能算是三等品。于是,我又打开了第二包、第三包,结果都是一样。我告诉送银子来的中国衙役,立刻将所有银子原封不动地带回去,告诉他们的主管官员,如果一小时之内不能按照之前的协议支付库平银,那么公使馆就不承认之前双方的协议,将这一事件上报给中央的大臣们。我的口信非常有用。结果转眼间,我就又收到了几百两银子,这一回重量充足,质量好得甚至超过了协议中的规定。
那天下午,我去参加这名主管官员的宴会。他出门迎接我,并且爽朗开心地大笑说:“今天上午,我想用不足量的低品质银子来欺骗你,因为我觉得你是一名外国人,不会知道其中的区别。但是我发现你在这方面了解得比我还多。”接着,他又告诉我,作为一个大玩笑,他准备了两份银子,一份是按照协议的要求足质足量的,另一份就是我看到的次品。如果我没有识破,那就混过去了;但是他也准备好将合格的那份送过去,以履行协议。
中国的钱币是在模子里制造的,而不是机器制造。钱币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中国的远古蛮荒之时。第一枚有据可查的钱币制造于公元前2300年,那时候还是地球上的洪水泛滥之时。最大最长的“刀钱”,形状很奇怪。它大约在长城已经修建的时候,或约公元前221年开始使用刀钱是战国时期山东诸侯使用的钱币,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刀钱就退出流通了--译者。。圆形钱的铸造和流通时间大约与以色列大卫王在耶路撒冷统治的时间相当,其形状和现在流通的铜钱相同。唯一不同的是,现在的铜钱表面有说明铸造朝代和在位皇帝的凸出的文字。中国人将之称为“制钱”英文原文为“current coin of the realm”--译者。。
中国的知识分子十分喜欢收藏古钱币。货真价实的古钱币往往身价不菲。年代不超过三四百年的钱币在中国根本就不被看做古钱币。所以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些古老的铜钱现在还串在绳子上流通。如果外国人在中国发现在美洲被发现前半个世纪就已经铸造的钱币现在还在人们手头流通,这一点都不奇怪。
理论上,中国的钱币是纯铜制作成的圆板,直径大约有075英寸,中央是一个方形孔,用来串联。每枚铜板的重量大约是几千毫克,价值相当于一两标准白银的千分之一。北京和每个省份的省城都建造有造币厂,全部处于中央户部的监督之下铸造钱币。对于伪造、私造铜钱有严格的防范处罚措施。造币厂的工人不论白天黑夜都必须待在厂内。如果有特殊情况,在采取了严格的安全措施后才允许离开。政府规定,任何私人制造的铜钱必须要与政府铸造的铜钱保持相同的质量、重量,实际价值必须相同。后一条规定就使得私造、伪造铜钱利润微薄,或者根本就无利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