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研究的南非科学家索利亚专门研究了南非特产——一大白鲨的皮肤内构,发现含有大量的胶原质,全部呈现片状,彼此以较小的不同角度错开后排在一起,大白鲨全身都穿着这种胶原“网衣”,尤其覆盖在重点部位,如背鳍和尾鳍,胶原质还格外厚一些。这与狭鳍龙如出一辙。“我们发现大白鲨身上胶原层的强度,即使不如骨骼,至少也能说相差无几。”索利亚说,“海豚的鳍也覆盖了一层胶原,不过纤维的排列比较随机一些。与两者不同的是,金枪鱼的鳍是靠骨化的棘支撑。”
古生物学家早就从鱼龙的体形猜测它们是游泳高手,但是直到现在都不清楚到底是什么使鱼龙的鳍保持坚硬,通过对现代动物的观察,人们推测应该是胶原质,这次的新发现终于证实了这一点。胶原质是一种性能良好的天然固化物,所以对这个新发现可以说是意料之中,但是如果想到这种早在两亿年前的生灵就已经在使用它了,这仍然不愧是一个奇迹。
除了这前三雄之外,早侏罗纪还出现过一种奇特的鱼龙一真鼻龙类。这类鱼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古怪的鱼龙:它们的上颌变得很长,像利刃一样向前凸出,和今天的箭鱼如出一辙。
神剑鱼龙便是一种早期真鼻龙,当古生物学家第一眼看见它那细长的上颌时,便立即决定以传说中亚瑟王那把至高无上的神剑——王者之剑(古塞尔特语中“断钢”之意)来为其命名。这个名字真是一语双关,既形象地比喻了它的特征,又暗喻神剑鱼龙的发现就仿如亚瑟王从顽石中拔出神剑一样举世震惊。
神剑鱼龙全长7米,随它之后出现的真鼻龙(又译作正犀龙、真角龙)则更加巨大。如果仔细观察这种鱼龙,你会发现它有着大大的眼睛,宽大的前鳍,上喙又尖又长,没有牙齿,而下喙仅仅为上喙的1/4,却长满牙齿。古生物学家推测,大眼睛表明它拥有良好的视力,适合深海活动,大前鳍则表明它行动缓慢,所以它的觅食方式应该是:在海洋的底部,慢慢地游动,利用上喙挑起泥沙,赶出猎物,再用下喙衔起吞下。
但是,中侏罗纪对于鱼龙类来说是一段悲惨的时光,离片齿龙、狭鳍龙、真鼻龙都无一例外地灭绝了。不但如此,在接下来的1000万年里居然几乎找不到任何鱼龙类存在过的证据,似是无形的黑手把它们从地球上抹去了一般,这是鱼龙类由胜转衰的一个转折点,此后,鱼龙再无法继续三叠纪的辉煌。而恰恰是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上龙、滑齿龙等海洋新霸王,究竟是鱼龙类的没落刺激了上龙类的大发展,还是上龙类的崛起导致了鱼龙类的衰亡,又或者另有缘由,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直到晚侏罗纪,地球生命大舞台才有新的鱼龙登场,那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大眼鱼龙了。它们成群结队地生活在古老的特提斯海和北海之间的海域。
这片海域的南端是一大片陆表海(又称边缘海或陆缘海,它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弧与大洋或邻海相隔,但直接受到洋流、潮汐传播的影响,水深一般在几百米,沉积物物源基本由大陆河流供给),星罗棋布地分布着数以千计的小岛。从天空俯视,可以看到绿色的小岛被灰白色的珊瑚礁所环绕,岛与岛之间是湛蓝的海洋。偶尔地,一些较大岛屿上的河流蜿蜒入海,在蔚蓝的海水中留下三角形的冲积扇(一个快速流动的河流突然变缓变平坦时所形成的扇状沉积物,通常发生在峡谷通往平原的出口)。几百万年以来,这片海域曾经一直是干旱的平原,有些地方是起伏的高地。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平原被淹没,没有被淹没的高地形成大小不一的岛屿,并与大陆分割开来。在南方,一块大陆架延伸到了特提斯海的深水中,形成一系列的岛屿,即维德里次西岛链。
陆表海通常是保存海洋生物遗骸的理想场所。这里的海洋底部水体停滞缺氧,布满松软的淤泥,任何在这里死亡的生物都有较大的机会被沉积物迅速掩埋,从而有可能变成化石。晚侏罗纪的时候,从伦敦经英吉利海峡到比利时一线是一座大的岛屿,这座岛屿海岸线附近的海水中充满了生命,海底是厚厚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后来形成了今天的牛津黏土层,这套地层就像带子一样围绕在英伦三岛的周围。
大眼鱼龙是晚侏罗纪极为常见的鱼龙类,产于欧洲和阿根廷,包括幼年和成年个体。
大眼鱼龙成年体体长4~5米,头骨长1米,属于中型鱼龙。它是拥有最大眼睛的脊椎动物之一,因此可以在光线暗淡的环境中追捕乌贼,比如在夜间和深海,特大的眼睛可以帮助它们发现猎物,这是对深海生活的特殊适应。大眼鱼龙看上去非常漂亮,有着金枪鱼般的流线型体形,尾巴呈半月形,强壮而有力,背鳍圆润,一点儿也不会增加阻力。当其他的海生爬行动物依靠桨状的四肢追逐猎物时,它已进化出类似鲨鱼和海豚那样的身体结构。大眼鱼龙通过摆动尾巴获得向前的动力,依靠这种方式,它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中生代的海洋中畅游。不过,晚侏罗纪已经不是鱼龙类最为辉煌的时代,它们正面临着其他海生爬行动物强有力的竞争。尽管如此,它们仍然是成功的物种,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古生物学家一直在寻找肚子里有胚胎的鱼龙化石。这些年来,将近有100件这样的标本被发掘出来,这些难得的化石都产自同一个地区——霍斯马登。
在多数大眼鱼龙的标本中,腹部都保留有1~4条胚胎化石,最多的达到12条。
长期以来这些标本一直被视为大眼鱼龙同类相食的证据,这种理论似乎比其他解释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学者们还无法相信海生爬行动物在那么早的时候就进化出了活产的繁殖方式。但是,所有小大眼鱼龙的化石都是在雌性大眼鱼龙的下腹部位置发现的,而不是在胃的地方。并且这些小大眼鱼龙的化石都十分完整,外形规整,不像被消化后的食物那样骨骼七零八落。古生物学家目前一致同意大眼鱼龙是活产的动物,他们甚至找到了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大眼鱼龙化石,在这些标本上,小大眼鱼龙的一半位于母亲的体内,另一半已经从产道滑出了体外。
通过这些记录在石头中的生产过程,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惨景……
母亲在临产的时候死去了,小大眼鱼龙的后半身已经滑出了母亲的体外,它离生命的边缘只有一步之遥时,却永远地留在了那个世界。通过来自霍斯马登的化石我们知道,小大眼鱼龙是尾部先出生的,这和现在的鲸是一样的。
由于大量的成年体和幼体化石在霍斯马登被发现,可以推断这里当年是繁育场。鱼龙们世代相传,年复一年地到这里来繁殖它们的下一代,通过庞大的数量弥补后代在肉食动物口中的损失。
我们并不知道是什么使鱼龙类放弃了卵生的繁殖方式,但这可以解释它们如何获取了鱼一般的流线型外观。因为不再需要爬上陆地去产卵,就有条件将体形和四肢完全改造,以最大限度地适应游泳生活的需要。
让我们重构一下大眼鱼龙生产的场景……
在明亮的海域,一只雌性大眼鱼龙突然减慢游速,然后逐渐停了下来。它的身体一阵痉挛,腹部收缩,准备让里面的小鱼龙出来。小鱼龙已经有点等不及了,它在母亲的腹中躁动不安。雌鱼龙慢慢地拍动前肢,浮到水面上换一口气,然后保持静止,小鱼龙就在这时降生了:雌鱼龙突然一阵抽搐,一团红云从下腹部喷射而出,随后是一一条弯曲的小尾巴。过了一会儿,雌鱼龙再次剧烈抽搐,然后下潜回到珊瑚礁里。在这期间,它身后的海水被染红了,一条新生的小鱼龙来到了这个世界。小鱼龙出生的时候是按由尾至头的顺序出来的,这主要是防止小鱼龙头先出来会溺水而亡。这条小鱼龙离开母体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陕浮到水面上去吸一口气。虽然它还柔弱无力,但是它的母亲已经不再与它有任何关系了,雌性大眼鱼龙不仅不会照顾它们们的孩子,相反很可能不久就加入捕食幼年大眼鱼龙的行列。
和成年大眼鱼龙不同,幼年大眼鱼龙的嘴里长满牙齿。为了捕捉高速运动的鱼和乌贼,成年大眼鱼龙舍弃了全部牙齿以减轻长嘴的重量和减小阻力。但是陆表海的珊瑚礁为小鱼龙提供的食物远远不只这两样,这里可吃的东西非常多,因此在上下颌上保留一些短牙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