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扬州虽然难于攻克,但是,国公如今已深得民心。古今征战,从来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国公天下都一定会夺得,何况一个扬州。而且国公的元帅李文忠与扬州守将张明鉴相比,更是天上比地下。所以,依臣看来,扬州之克,已成定数,只不过迟早一日罢了。”
“如此这般,我可以高枕无忧了!”朱元璋哈哈地笑起来。
“现在,最艰难的还有西南大军。”李善长面带忧虑的说。
朱元璋听了,大吃一惊。常遇春是他的常胜将军,从来还没打过败仗,连个小小铜陵还能阻挡得了他?朱元璋有些不信,问道:“常遇春之取铜陵,能攻不下来?”
李善长解释说:“常元帅取铜陵,并非难事。只是南方的陈友谅太阴毒。他原是倪文俊属下,倪文俊杀徐寿辉未成来投他,反被他所杀邀功徐寿辉。前不久他攻占了军事重镇安庆,等于守住了东大门,随之又乘胜连克龙兴、瑞州、邵武、吉安、抚州、建冒、直至赣州、长汀等,实在是势不可挡,枭雄一个。如今徐寿辉已被他控制,常元帅如取了铜陵,陈友谅必夺池州,切断我南下发展之途径。”
看来常遇春遇到了最强大的敌人?朱元璋沉思了一会,他决定亲自西南而下,去与常遇春汇合,夺下铜陵。李善长听罢,非常赞同。
朱元璋又问:“镇江交给谁治理,更为合适?”李长善略为思考,建议说:
“高邮人,汪广洋,国公以为如何?”
汪广洋原是一个文人,诗文很好,后来被朱元璋尊为“五经”师的宋濂,很是推崇汪广洋的诗文。不过,朱元璋这时并不了解汪广洋,只知其是个书生。但因相信李善长,就点头答应下来。
从此,汪广洋一直跟随朱元璋,由于他能文能武,功劳卓著,后两度出任右丞相,地位比明朝很有名气的功臣刘伯温还高。在文臣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李善长。可叹到了晚年,因牵连胡惟庸案,在流放途中被朱元璋赐死。这是后话。
68、
朱元璋接受了李善长的建议,令汪广洋留守、治理镇江。自己让李善长相随,带着大队人马,往南进发,回到南京。他挂念西南战事,本来想到南京稍作修整,再与李善长南下,可一回南京,便感到要处理的事太多。
汤和虽然忠心耿耿,也勤奋努力,可有不少事情,是他没法做的。如今的朱元璋已拥有安徽大部及江苏部分地盘,这么庞大的区域如何治理,如何巩固,如何成为牢固不可破的根据地,实在是有关他的今后发展,甚至有关他的生死存亡。一个小和尚,转眼成了统帅千军万马的元帅,如今又成了一方诸侯。天下大乱,皇帝虽还没有僵死,却是自顾不及。若大的天下,只好由这些拥有实力的诸侯,各霸一方,统治百姓。朱元璋知道,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好自己的辖地,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先将这占领的地方管理好了,统治好了,他才可能有一个安定的后方,才可以有后备力量的支持。朱元璋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不敢有半点马虎。
可是,他需要人,需要非常能干的人来帮他做好这项工作。在这之前,他就是单纯的打仗,攻城掠地,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他需要将军,需要指挥作战的军事统帅,需要运筹帷幄的战略专家。这些人,他已经有了不少,在朱元璋看来,他们都很有天才。现如今,一方面,他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战争上面,另方面,他也需要把精力放在对于越来越大的属地的制理上。而对于这后面一件事情,他自己还不怎么内行。上天如果眷顾我朱元璋,就给我一些人!朱元璋在心中祈祷,他睁大眼睛,四处寻找。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又找来了当时的名儒朱升。
朱升时为池州学正,博闻广学,善思深虑,被当时学者称为枫林先生,著有枫林集十卷留传于世。
朱元璋知道朱升为当时大儒,能请来朱升,非常高兴,毕恭毕敬地征询治国齐家平天下之道。朱升见朱元璋礼遇堪佳,大为感动,于是开口,侃侃而谈。最后,给朱元璋提出三条战略方针: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完了朱升解释说:“当今之计,国公首要的是必须巩固后方,要达此目的,就必须发展生产,增强物资供给。要能如此,则需不急称王,以免树大招风,成众矢之的。其次,战争靠军队去打仗,军队需给养才能生存,所以,发展生产,既可安定民心,又可巩固军心……
朱元璋见朱升与自己的见解相同,又有高出的地方,不由非常高兴,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他隆重地接待朱升,要留他在南京做官。奈何朱升看多元朝腐败,很是厌恶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更为主要的是,朱升阅历丰富,知识广博,一生阅人无数。与朱元璋一番交谈,见他虽然待人诚恳,也算豁达大度。但骨子里深藏不平,很是自私残忍,不可与人终身善处。于是婉言谢绝,对朱元璋说:
“老朽陋习甚多,出点主意还行,做官则定是做不得的。”朱元璋苦苦挽留,朱升还是不能答应。最后见他态度诚恳,并不是应酬之言,便给他推荐好友康茂才,自己还是坚持走了。待到朱元璋功成名就之后,果然为一己私利,一点个人可鄙的想法,不惜加害功臣,使得与他一同打天下的臣子,十有八九无辜受戮,惨死在他的屠刀之下。晚年的朱升,住在远离南京的休宁老家,临终时,写了一首诗:“留心垂半世,藏体付千年。海内风尘息,城南灯火偏。亲朋何用哭,含笑赴黄泉。”表达了自己对生死的乐观态度。这是后话。
朱升走后不久,一个中年人来见朱元璋。这个人身材瘦长,眉粗眼大,踔历沉着,朱元璋请他就屯田之事谈谈高见。他毫不推辞,开口说道:
“如今群雄角逐,强兵者存,弱兵者亡。要得强兵,除举义外,就数足粮为最先。吴国公此时便思屯田,实是远见卓识之举。要不了几年,粮食满仓,军需不乏,境内百姓不受夺粮之苦,军民齐心,雄霸天下唾手可得。”
果然是物以类聚,这朱升所荐之人,也真有些见识。朱元璋在心里说,示意康茂才继续说下去。
“屯田需有两个条件:一是有田土可屯,二是有劳力去屯。”康茂才接着说:“如今连年战乱,地主农民死亡流散,大量土地荒芜,无人经营;而吴国公仁义之师,天下皆知,涌流而入吴国公势力范围的流民甚多,如将其组织起来,再选出些征战有碍的战士,可组成一支庞大的屯田队伍。然后拔出荒地,定下生产任务,制定奖罚方案,到时,定可如愿似偿,增强他日战胜群雄的经济实力。”
朱元璋听罢,不住点头,待康茂才的话讲完,便笑着命康茂才为营田使,专门负责兴修水利和屯田等项农业生产的工作。
69、
安排好屯田的事,朱元璋如释重负,大为舒畅,其他一些事情,他让汤和与李善长商量办好,自己便回国公府。多日不见,朱元璋已是非常想念夫人,也想看一看儿子朱标,他该是又长大了些吧。这么想着,朱元璋脚步放快了许多。
马秀英早听说朱元璋回到南京,她也知道他有许多事情要处理好了才能回来,于是便耐心地在屋里等着。她看着丈夫的事业一天天做大,一天天走向那辉煌的成功之巅,又是兴奋又有些担心。她看到丈夫还是一心一意地爱她,感到满足。她的聪明使她已经不止一次地看见丈夫那双对郭丽渴望的眼睛,她的心曾是那样的烦乱不安,但她的聪明也告诉她该怎样来处理这件事情。
作为聪明透顶的女人,她看得非常明白:丈夫是一个男人,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的男人,成功会刺激他的欲望,会让他去寻求新鲜的美味来满足他那廓大的心。他对我是真心的,但如果我阻止他去取得他的需要,我只能失去他的真心相待,他最近起用的一批批地主豪绅,有谁不是三妻四妾?罢罢罢,看来我只有如此。马秀英拿定主意,作了安排。朱元璋回来,抱紧了马秀英,他体内涌动着激情,真恨不得将夫人挤进自己的体内。
“去,看看我们的儿子。”马秀英说。朱元璋点点头。马秀英唤小红抱着朱标。这小子,一张红朴朴的脸,见人就眯眯地笑,仿佛他也知道他父亲的成功,知道他将是明皇朝的第一个太子。
“嘿,看他得意的样子。”朱元璋逗逗他的脸说。
没想到小朱标竟哇哇地大哭起来,怎么哄也无济于事。马秀英担心吵了丈夫,只好唤小红将朱标抱走。
剩下夫妻二人时,朱元璋上前轻轻地拥抱着马秀英,从那漫不经心的拥抱中,马秀英感到有些失望。她又想起了朱元璋看郭丽时那渴望的眼神,心里有些发痛,却只好强忍着,底声说:
“我要送你样礼物。”
“什么礼物?”
“你如果急,现在就跟我去看。”
“不急,不急。”朱元璋轻轻搂着马秀英:“会是什么礼物呢?”他在心里问自己。
马秀英似乎看透他的心思,起身拉着他的手说:
“走吧,我这就带你去看。”
朱元璋跟着马秀英,来到间别致的闺房。一位身着新婚红装的姑娘坐在床缘上,屋里的阵设豪华不已,床上的用品,更是玉帛锦缎,只可惜姑娘头上盖了头盖,一时不知是谁。
“你这是……”
“给你也找个妃子。”马秀英尽量轻松地说。
“你这是……”
“她是你最喜欢的郭丽……”
听到郭丽这两个字,朱元璋眼睛一亮。
郭丽是郭子兴的小女儿,美丽芳洁,端庄贤淑。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就将其母女接来与自己同住,但都是夫人安排照顾的,自己军务繁忙,很少与之接触,偶尔看到一回,便不免愣上一阵子。“如果秀英有如此模样,该是十全十美。”这想法也只是偶尔冒出。基于对马秀英的倾爱,基于战事繁忙,他还是很少想起这个女人,可如今……
“你为什么?”他望着马秀英,似乎不明白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你喜欢。”
“我喜欢的,你就去做?”
马秀英点点头:“我活着,就要让你得到你喜欢的。”
“夫人!”他不顾那床上的姑娘做如何想法,扑上去,紧紧地搂住马秀英:
“夫人,感谢你,我一辈子都会对你好。”
“我知道。”马秀英说:“你去休息罢,我也要去休息了。”
马秀英推开朱元璋,走出门去。来到洒满月光的庭院里,久久地凝视着那在白云里急急穿行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