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我自己,快马将捷报给小明王送去,他给什么官,就做什么官。”朱元璋自嘲地说。
“元帅,我有一言不知能否在这里讲一讲?”南京著名豪绅吴提举上前说。
“可以说,请讲。”朱元璋回答。
“我看元帅已成大业,拥兵十余万,今又占应天府,完全可以与其他各路义军相衡,不再臣服在小明王之下,而是与他们平起平坐称王。”
“是啊,我们恳请朱元帅称王?”
“我们恳请朱元帅称王。”
……
南京几个豪绅,还有朱元璋麾下一些文臣武将都齐声说。
朱元璋看看冯国胜,又看看李善长,三人会心一笑。
称王,已经是朱元璋非常渴望的事情,可是,在与冯国胜、李善长商议之后,朱元璋也感到自己现在不能称王。因为如今张士诚在东面称王,徐寿辉在西南称王,刘福通与韩林儿在北面称王,至于其他兵力极弱者,称王的还有几家。论实力而言,朱元帅完全可以称王,可一旦称王,就要遭到更多人的攻击。这样一来,就会使自己处于外有元兵,内有义军攻击的困境之中,实不利于发展实力,争取人心。
如今的朱元璋,虽然还很年轻,却已经非常清楚:在这种腥风血雨的年代里,实力比任何荣誉都重要得多。这么想清楚了,年青的统帅决心舍虚名而求实力。正因为这样,朱元璋与李善长、冯国胜才笑得这样会心。为了说服众人,朱元璋示意李善长给诸位文臣武将解释一下。
李善长点点头,徐徐开口,为朱元璋分析了时局及应对之策,他说:
“元朝制度,严格祟上,严密而又偏急地由上而下控制,而下层的基础又不属于他们。因此,一遇天灾人祸,最下层便猛烈相左,整个制度便崩溃瓦解。而今各路义军,力量发展之所以如此迅速,原因就在元朝统治基础的不牢靠,可他们发展起来之后,这些义军却不明白这些道理,在自己力量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御国的时候,便忙着称霸封王,结果相互争战,必然往下坡路走。而我们正可趁此良机,不慕虚荣,从近而远,从小而大,迅速扫荡周边元军,占领周边城镇,发展实力,扩大势力范围,争取民心,待到力量足以御国之时,帝王之位,不封自来也。”
朱元璋是个聪明透顶的人,经冯国胜、李善长一点即通,这时,他不但从心里同意他的看法,而且有了自己更深的想法:
他发觉自己现在正处在韩林儿,张士诚、徐寿辉这三股力量之间,这三股力量中随便那一股都可以与元军力量匹敌。他们现都称了王,各自都在与元军激战,无力他顾。如果自己能利用这一有利形势,打着韩林儿的旗号,消灭周围一些与大部队隔绝、孤立、分散的元军及其他反对我们的地方军队,一年之内,就可以拿下应天周围的镇江、长兴、常州、宁国、江阳等地,待北方的仗打得差不多时,自己的力量就可以强大起来,就可以与所有力量抗衡,就可能避免为他人所灭的命运。因此,他不能要虚荣的名号,他需要实力。
朱元璋这么想着,由不得微微地笑了。
64、
常遇春一直在看着朱元璋,不知道他为什么会笑,听了李善长的一番话,他觉得虽然有道理,但还是认为朱元璋太受委倔,于是站出来说:
“元帅可以暂时不去要什么王的名号,但还是得有个封号,就一个南京平章,太委倔元帅。”
冯国胜听了,想了想,也很赞同。南京古称吴国,不如就建议朱元璋称吴国公。想到这里,冯国胜说:“常将军的话很有道理,依元帅现在的实力、声誉,封王早以足矣,只是不愿太露锋芒,为众矢之的。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先晋封为公,作一个过渡。这南京,古有吴国之称,元帅不妨暂称吴国公。大家看看是否可行?”冯国胜说到这里,掉过头去,征询地望着李善长。
“好!吴国公,我认为好得很。只不知元帅意下如何?”说着,李善长目光留在朱元璋身上。众人的目光,也都转向朱元璋。
“既然如此,”朱元璋便笑嘻嘻地说:“那就叫吴国公罢。”
这是1356年春季。北面的刘福通为分散元军对其宋政权都城的压力,扩大战果,开始分兵出击,遣李武、崔德,经潼关入陕西,遣毛贵进兵山东;东面的张士诚则挥师南下,首先占领江苏的南通,接着渡江入福山港,占领常熟、平江,并将平江称为隆平府,迁来高邮政权,任命阴阳先生李行素为丞相,张士德为平章;西面的徐寿辉也忙着将天完政权迁都汉阳,攻元太平,以倪文俊为丞相,分兵四处出击,势力已扩展到湖南、浙江、安徽等地,结果在围攻军事重镇安庆时受挫……
面对三路称王称帝之师,朱元璋一点也不以为然,有半点不平的感觉,当然谈不上要与谁去一争高下了。此刻,朱元璋心里非常清楚,无论是王也好,帝也罢,这些个显赫的声誉,都得靠实力来支撑,若不其然,终归会闹出笑话来,比那戏台上下了妆的大王、皇帝,要可怜千百姓。于是,他亲率东路十万大军,往东进攻镇江,他要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地扩展地盘,增加自己的实力。镇江东南的常州,当时为张士诚占据。闻言朱元璋取了南京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往镇江奔来,张士诚急了。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元朝残留着的这些城镇,一个个让朱元璋占去。在他的眼里,这些城镇在元军败走以后,应该是归他所有的。这么想着,张士诚忙派兵从西北往镇江进发。
此时镇江的守军,为元朝大将定定。他见朱元璋率十万兵西来,张士诚率十四万南来,知道守城无望。为保存实力,他不等西、南两路军来,便带了全部将士,弃城北去。朱元璋大军先行了一步,已经开进镇江城,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才来到镇江城下。看到城上刚刚挂起姓朱的战旗,不由又气又恼。气恼之下,亲率大军攻城。
徐达急往吴国公府禀告:
“现张士德率兵十二万兵临城下,意欲攻城,如之奈何?”
朱元璋与李善长正在商议战事,听到徐达禀报,便问李善长:
“如何处之?”
“江浙富遮之地,尽在张士诚之下。”李善长说:“欲与诸路军争雄,必夺之方可立足。与张士诚之战,事在必行。如今我夺元人之地,他来攻我,正是好事。国公不妨修书一封,愿与之修好、和睦相处,再作定夺。”
“我们本要夺张士诚之地,原无借口,如今他来攻我,正好击之再击,参议官何出修书与之修好之言。”朱元璋问。
“张士诚如今节节胜利,踌躇满志,且兵多将广,根本不会把国公你放在眼里。”李善长说:“而今修书,根本不能修好,只是更骄其心,更狂其形,到时方可惨败其军。”
朱元璋听到这里,恍然大悟,即让人拿来纸笔,书写道:
“隆平王兵多将勇,所向无敌,不久将可称雄天下,如今我朱元璋托隆平王之福占了镇江,能与隆平王东西相邻,实在荣幸,希望我们能互相支持,互不寻衅,实是莫大荣幸……”
信书毕,朱元璋唤来吴良,刚要吩咐,李善长阻止说:
“请国公择门前最粗猛卫兵去最好。”
朱元璋似乎有些明白,便不多言,让吴良留在身边,使门前一粗猛卫士前去送信。
成功的领导者最知道以礼待人,并知道如何激发他们的热情,他的高明之处就是成功地让所有的人都为他和他所进行的事业去努力。
65、
朱元璋派出卫兵,知其不能生还,忙与李善长、冯国胜商议拒敌之事。不多一会,便听人来报,张士德杀了那卫兵,已重兵将镇江团团围住。此时的朱元璋,对于如何打退张士德,已经胸有成竹,为了稳妥起见,他还是非常诚恳地来征求徐达的意见,问道:“情况如此,将军以为该如何处之?”
徐达听了回答说:“如此不仁不义之师,再多十二万,又何促惧哉?只是待他再骄两日,到时一鼓作气,定可歼于城下。”
“将军所言极是。兵书有言,骄兵必败。”
朱元璋夸赞了徐达,下令紧闭城门,蓄精养锐,再骄他两日。到第三日时,朱元璋下令大开城门,全军出击。
盐贩子出身的张士诚,自泰州起兵后,势力不断扩大,特别是高邮一战,大败元军,此后势力更是发展迅速。江浙一带富遮繁华,胸无大志的张士诚占了平江,便一味地追求享乐,身边妻妾上百,陪玩、陪吃的人无数。因为一直以来顺风顺水,他不知道这是因为元朝太过腐败,已经自己行将灭亡自己,还认为是他张士诚的力量强大无比。这样一来,他自然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而朱元璋,对待张士诚又是“请和信”,又是紧闭城门,张士诚便更加认为朱元璋胆怯、不堪一击。几日攻城不下,张士诚并没有半点警惕,更没有担心。只是烦闷得很,便令妻妾们跳天魔舞,来给他解闷。这天魔舞比较邪门,跳舞的女人身上,只能着些许的装饰物,跟全裸没有多大的区别。张士诚有这怪僻,喜欢欣赏女人的侗体,特别是让许多赤身裸体的女人站在一起比较,他看着非常惬意。在淫淫的乐声中,衣着十分裸露的妻妾,――从他面前跳过,张士诚睁大色迷迷的眼睛,注意地观看着她们同一的部位,有谁能撩动他的芳心,他便抱过来亲一亲……正谎诞得无以言说时,有人来报:朱元璋军队杀过来了!
真是气势磅礴,徐达领着憋足了气,养足了锐的十万大军掩杀过来,张士诚的军队还来不急明白是怎么回事,就死伤惨重,溃败东南逃去。
人们都说打了胜仗的将军都会一样的高兴,朱元璋这时却非常冷静,连攻克南京后的那点喜悦也荡然无存,看着张士诚的如此不堪一击,他想到了原来张士诚的勇猛顽强。他清楚,自己往后要打的仗还有很多,稍有不慎,便有被打败的危险,实在不该有半点懈怠之心,而是要花大精力去考虑如何打赢下一仗。他把这些想法一一道出,讲给文臣武将们听,使得大家都有了危机感,朱元璋趁势鼓励大家对下一仗提出看法,于是他的议事厅里又热闹起来。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北面的扬州,东南面的常州、江阴,西南面的铜陵、池州,直到歙县都可以去打。”李善长率先发言。
国胜听了问他:“参议的意思,我们只有分兵出击?”
“暂时分兵,三面出击,可以夺得更多地盘。”李善长回答。
朱元璋征求常遇春的意见。
“我看分兵应该可以……”常遇春刚开口,见徐达要说,便打住话头“只是具体如何,还并不想得很明白,想听听大家的看法。”说完以目示徐达。
徐达望着常遇春,说:“我知道常将军已想得很清楚,要听听我的看法,我就大胆地说出来。我认为现在各路诸候,包括元朝,不是相猜相持相争,就是内部争权争利,这对我们是个天赐良机,趁此分兵进击,可以迅速扩大地盘。”
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征求了李善长、冯国胜的意见,立即下令李文忠元帅去北方小打小闹;徐元帅亲自出马西南方向趁胜出击;常元帅向东南大举进攻。令毕高兴地说:
“你们就各带本部兵马去罢,我与参议官暂回南京,听候各位元帅的佳音。”
66、
张士诚做梦也没想到,他的军队,打元军时一直所向披靡,遇上朱元璋的部队,竟是这么不堪一击。在徐达与常遇春强大的攻势下,自己只落得个弃城而逃。
军士们拥着妻妾成群的张士诚,一路担心受怕地逃到常州。立足还未稳,又闻徐达杀将过来。丞相李行素进言道:
“常州无险可凭,如今敌军士气太盛,隆平王还是往江阴去为好。”
张士诚听了,点点头说:“丞相所言极是,本王就先暂去江阴。”说到这儿,他将目光转到他的弟弟张士德身上,说:
“朱元璋也就那么几万兵,前日不过是趁我大意,侥幸得胜。我走之后,你一定要振作,好好守住常州。”
“大哥放心,小弟一定会尽全力。常州一定会坚如盘石。”张士德咬着牙,点头说道。
“有你这句话,大哥我就放心了。”张士诚拍拍小弟的肩膀,说完便率领妻妾,仓皇逃往江阴。张士德送他的大哥到城外,望着一路远去的尘烟,心里很不是滋味。
到江阴时,已经深夜,张士诚心烦体倦,什么话也不想说,赶走江阴县知府,在知府的床上倒头就睡。醒来时,睁眼看到胡美人那张娇美的脸。他久久地注视着这张脸,想起了自己起义不久攻占平江的情形:
他亲自率领四千勇士,趁夜翻过平江北门城墙,与守城元军激战,他不知杀了多少人,杀进了脱寅的府坻。这时,他的军队已攻破城门,一些将士都来到他身边,他率领他们一直向前杀去,在一间豪华的卧室里,他看到从垂落的帘子里露出来的一双玉腿,将士们把她拽出来,知道是脱寅的小妾,举起了刀……他看见了这张妖美的脸……他喝住了他们,带着她到了军营。那时,他打得漂亮,平江总兵脱寅被乱军杀死,副总兵哈散代投河自杀,接着他一连攻下昆山、嘉定、祟明、松江等地。可是,这一次却输得这么惨,输在一个后起的小字辈手里。
“朱元璋,我一定要杀了你!”隆平王咬牙切齿地说,惊醒了甜睡中的胡美人。
“陛下,臣妾怕!”
“别怕!”张士诚抱紧她:“有我在,没什么可怕的。”
然而,朱元璋实在太可怕了,张士德争不了气,他根本守不了常州,他的近十万人马在徐达的趁胜追击下,不堪一击。在与徐达常州城下的第一次交战后,张士德便丢下上万具尸体,带着残兵败将南逃,他不敢随张士诚往江阴,来到了常熟。张士德知道这里也不可能守住,但还是咬着牙再次硬挺下来。传令下去:坚守常熟,有临阵退缩者,杀!
徐达一面派人往镇江报捷,一面在常州整军歇息。徐达深谙用兵之道,更明白朱元璋要趁机迅速扩大队伍的道理。
“凡用兵之法,……全军为上,破军次之。”他提起孙子这话,对沐英说:“我们这回要使张士德全军降服,这才是上策。”
徐达主意以定,便开始拟定全降张士德的计划。
这徐达是朱元璋儿时伙伴,比朱元璋小四岁,投军不到一年,已经显示出其过人的军事才能。这以后,跟随朱元璋,屡统大军,南征北战,功劳卓著,在所有武将之上,是开国武将之首,被封为信国公。后还军北平,戌守边防,朱元璋尊他为明帝国的“万里长城”。
可惜徐达,刚刚五十出头时,朱元璋疑其权大威胁朝庭,赐一碗鹅肉吃,全身溃烂,惨然死去。这是后话。
67、
朱元璋接到西南徐达的捷报,非常高兴。这个徐达,真是个军事天才,到部队来并没有多久,就能独统三军,指挥战事,无往而不利。想到这里不由问李善长:
“可否命徐达元帅趁胜前进,速克常熟,挥师南下江阴,消灭张士诚?”
李善长听了,说:“南下江阴一事,还是缓一些为好。这张士诚虽然平庸腐朽,但毕竟经营有年,且地富民众,而今兵多粮足,要速灭他,恐是不易。只可稳步推进,食其生力,充我实力,方为上策。否则,逼之甚急,必降元无疑。”
朱元璋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表示同意李善长的看法,然后又问:“我们,要不要将这意见转告徐达。”
李善长虽与徐达相处不久,几战下来,却已深知他是个有勇有谋的帅才,于是说:
“我看无须此举。徐达常州留步,更是要稳步推进,食其生力的意思,不然,常熟早已属于国公了。”
朱元璋听了,微笑着点点头,说:“徐达如今算得上个战略家了。”
“名副其实的战略家。”李善长说:“徐达之所以能如鱼得水,英雄有用武之地,还有懒于国公你这个伯乐的眼力。”
“哪里,哪里,主要还是他自己的努力。”朱元璋得意地笑着说。稍停了一会又问:“不知李文忠现在是否已经拿下扬州?”
“单是一座扬州城,李文忠恐怕早已夺得。只是扬州北有高邮,西有六合。若攻扬州,西北都会前来增援,要拿下扬州,也就不那么容易。”
“这么说来,李文忠拿不下扬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