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辽宁民间文化
20104600000031

第31章 庙会:佛是一担水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2012年9月29日,中国首届(沈阳)庙会文化节暨老北市文化园开园、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启动仪式在和平区北市地区锡伯家庙举行。辽宁各地庙会内容都很丰富多彩,如辽阳的广佑寺民俗庙会,有精彩的二人转表演;沈阳的皇寺庙会去年首日的客流量突破了20万人次,市民不但可以逛庙会,还可以品尝各种风味小吃。海城的文化活动丰富是海城庙会的一大亮点。每到庙会,蜚声海内外的海城高跷秧歌、惟妙惟肖的辽南皮影戏、欢快泼辣的东北二人转以及热情奔放的海城喇叭戏都能够吸引很多游人。像锦州的古塔庙会,丹东的元宝山庙会等都值得一看。在乡间,庙会更是热闹非凡。

辽西老家有座凌烟寺。寺小,近年香火日盛。老家那个村子小,一年有两大热闹。一是过年,从腊月到正月稀稀拉拉的鞭炮声不断。一是庙会,虽只有三天,却盛况空前。方圆几十里的善男信女都要来的,还要请“落子戏”。适时,庙宇里香烟萦绕,诵经声不断。庙外搭一戏台子,人头攒动,不下千人。

每年庙会,老父都要给我捎信。我抽空携妻带子回家。坐车回去,多是中午,都是老父在家,母亲信佛,这三天忙得很,不着家的。家里大事小情,喂猪喂鸭老父全揽。

我不信奉佛教,也不爱看“落子戏”但我喜欢看热闹。毕竟是家乡的大事,应该重视的。携了妻儿,也好让她们感受一下故乡的风俗风貌。不要让儿子到了我这般年纪,忘了故土忘了祖宗。

中午寺里是要管饭的。米是辽西的高粱米,籽粒饱满。都是善男信女捐来的。几个人在一坡坎下,搭了露天锅灶。大锅大如碾盘,一锅下四五十斤米,加火,用锹大小的木铲翻搅,到了火候,锅底扬几锹土压住火,一锅高粱米饭焖成。细闻,一股豆子香。是辽西的红豇豆,放在高粱米干饭里喷鼻香。

老父见了城里的儿媳,很拘谨。想在家做饭,大热的天做点面条凑合一下。我不允,父亲也干脆,说:我也上寺去,水该喝干了吧。

父亲和我、儿子和妻,四个人爬一梁,过一沟到岭上才是凌烟寺,父亲走得慢,一担水,有七八十斤重做儿子的不忍,几次抢。几次又被老父抢回,老父说:背着我大孙子。儿子五岁,尚小。当爷爷的不忍让一个人跑。

还是被我抢过了扁担。水桶晃悠,扁担成一张弓,始觉是七八十斤,后逐渐吃力,如千斤在肩,汗如雨下,父亲又强要过扁担,仍走得慢。见有汗却不见喘。晃晃悠悠唠几句乡里的嘎咕事。

到了凌烟寺,早有一群人等在寺前古松下。古松下有两只空水桶,斜躺在地上。做饭该是有水的,可做饭的大师傅不让喝,拉水要雇车,钱由谁来来掏?寺旁有头脑的小贩,有矿泉水卖,价钱很贵,三两元买瓶水,老家人不认。

一群孩子喊:老李头又挑水来了,老父把水桶放下,孩子蜂拥而上,也夹杂几个渴急的大人。孩子不懂事,舀了一瓢拉拉一半,剩一口撒欢的倒掉。

老父在旁皱几下眉,骂几句王八羔子之类的话。没骂几句,两只水桶都剩下半桶,老父擦着汗捡起松下那两只斜躺的空桶。欲转身时嘱咐:高粱米吃不惯,回家下面条。说完,过一沟爬一梁,往家赶。脚步仍很慢,跟担着水一样。

戏正唱得酣,经声诵得正虔诚。五岁稚儿突然发问:什么是佛。

我答:佛是一担水。

老父那时的身影已在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