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辽宁民间文化
20104600000024

第24章 端午节:打捞父爱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端午节前夕,老父就往城里捎信,问我过节回乡下老家吗。我说回,老父在家很振奋,要母亲赶紧泡上大黄米,等我们三口回来一起包粽子吃。

老家包的粽子选用的不是糯米,是辽西特产的大黄米。辽西地处丘陵山地,土地贫瘠,却能生长漫山遍野的粘糜子。粘糜子加工出来的米金黄饱满,我们都叫它大黄米。出门这么多年了,每年的端午节都要在外地过。虽然也能吃上粽子,可每次吃着糯米包的粽子,总是没有食欲。妻子说,好吃不好吃,全是一种心情。

我知道我的根在哪里,老家的一草一木在我眼睛里都是亲切的。那金黄的粽子里,包裹的是我不尽的思乡情愫。老父给我捎信来,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千里奔波,携妻带子,目的是吃一回大黄米包的粽子,是不是有点太不值得了?我想,吃粽子其实只是个托辞,要年幼的孩子感受故乡的风土人情才是最终的目的。孩子生活在都市,身上少的是质朴,如果不抓紧“教育”的话,恐怕到了我这般年龄,早已经忘了故土忘了祖宗。

因为临时有事,回家的日程还是推迟了。

那些日子,老父坐卧不安。几次打电话给我,催促我快些动身。老父这个人,最讲究认真。你若开始就说不回来了,他就彻底断了念想。就怕办事拖泥带水,老父身体硬朗,年轻的时候是标准的东北大汉,可偏偏生就了一副柔肠,哪个孩子都放不下,惦念着怕有什么闪失。开始还有埋怨的因素掺杂在话语里,后来老父的语气就变了。在电话里跟我商量:“老五,说实话吧,是孩子闹毛病了吧?别瞒着我。”孩子在电话里脆生生地叫爷爷,老父这才放了心。

端午节过后,还是回到乡下了。老父老早就等候在村口,非要背着大孙子进村不可。我向老父表达了歉意,遗憾的是错过了吃粽子的机会。我对老父说,还是买台电冰箱吧,夏天可以放粽子。老父得意地笑,说不用那玩意,挺费电的,咱家有天然的冰箱呢。

老父带着儿子去了院外的井台。我家老井深达二十米,打水要摇辘轳,很吃力。弟兄们一商量,在井里安了水泵,吃水只需要一按电闸。可老父不同意撤掉辘轳,坚持每天用辘轳摇水。老井在老父的眼里还有另外的用途,那就是储存食品,做天然的冰箱。

爷孙俩合力从井里摇上来一只竹筐,里面是整齐码放的粽子。那是给我准备的粽子,这些天老父最关心的就是这些粽子坏没坏。老父剥开一只粽子,还好时间不算长,粽子没有变质。老父欢欣鼓舞,要母亲给我们三口热粽子。粽子沾红糖就着煮鸡蛋,那是我吃过最香甜的一顿饭了。

老父转了一圈,仔细查了粽子后,嘴里“咦”了一声,然后直奔井台。趴井台瞅半天。张望无果,着急地跟我说:“明明是给你留了十五个粽子的,怎么少了两个?”母亲说:“让孩子们吃了呗。”老父说:“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井这么深,我天天往上提拎看时老费劲了,孩子多大的劲,能把筐拎上来了?再说,孩子们吃够了,没有稀罕的啊。”

母亲冲我使眼色,母亲知道老父的脾气。老父一根筋,认准的事情十头老牛也拉不回来。

老父果然开始了“打捞”工作。他用最原始的工具——竹筐一次又一次伸到井下去寻找那两只丢失的粽子。老父判断,是竹筐歪了,粽子掉进了井里。那怎么能行呢,那是给孩子留的,一定得捞回来。粮食是金贵的,扔了可不行。

我说还是下井去找找看吧,离水面近容易看到目标。老父很高兴,认为我说的方法可行。我在腰间拴了绳子,慢慢向井下移动。

好奇的儿子从井口问我:“爸爸,你捞月亮呢?”妻子紧张地嘱咐我注意安全,母亲不住地埋怨老父多事。

我的勇气徒然倍增,我要去黝黑的井底打捞那两只调皮的粽子;还有一份东西,只有我知道,那是一份深沉的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