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魏莹与田侯牟约①,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犀首闻而耻之曰②:“君为万乘之君也③,而以匹夫从仇④!衍请受甲二十万⑤,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⑥。忌也出走⑦,然后抶其背⑧,折其脊。”
季子闻而耻之曰⑨:“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⑩。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不可听也。”
华子闻而丑之曰(11):“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然则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12)。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13)。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14)?”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15),若存若亡乎(16)?”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17),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18)?”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19)。
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20),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21),犹有嗃也(22);吹剑首者(23),吷而已矣(24)。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注释】
①魏莹:即魏惠王。田侯:即齐威王。牟约:订立盟约。
②犀首:将军公孙衍。闻:听说。耻:认为可耻。
③万乘之君:大国的国君。万乘(shèng),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④匹夫从仇:用普通百姓的手段去报仇。
⑤衍:公孙衍自称。请:请求。受甲:统带部队。
⑥拔:攻占,攻克。
⑦忌:田忌。出走:逃跑。
⑧抶(chì):用鞭、杖或竹板之类的东西打。
⑨耻:认为可耻。
⑩胥靡:役使之人。
(11)丑:鄙夷。
(12)见:引见。
(13)逐北:追剿败兵,追赶打败的一方。旬有五日:十五天。旬,十日为一旬。反:同“返”,返回。
(14)意:意度,揣测,设想,认为。穷:尽头。
(15)反在通达之国:返身于人迹所至的狭小的生活范围。
(16)若存若亡: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17)于魏中有梁:在魏国中有一个大梁城。
(18)辩:同“辨”,区别。
(19)惝然若有亡:怅然若有所失。
(20)大人:了不起的人。
(21)管:竹管。
(22)嗃(xiāo):吹竹管声。
(23)吹剑首:吹着剑首的环孔。
(24)吷(xuè):如口吹物发出的小声音。
【译文】
魏惠王与齐威王订立盟约,而齐威王违背了盟约。魏王为此大怒,打算派人刺杀齐威王,将军公孙衍知道后认为这样做非常可耻,于是说:“您是大国的国君,却用普通百姓的手段去报仇!我愿统率二十万部队,替您攻打齐国,俘获齐国的百姓,牵走他们的牛马,使齐国的国君心急如焚热毒发于背心。然后我就攻占齐国的土地。齐国的大将田忌望风逃跑,于是我再鞭打他的背,折断他的脊骨。”
季子知道后又认为公孙衍的做法可耻,说:“建筑七八丈高的城墙,筑城已经七八丈高了,接着又把它毁掉,这是役使之人所苦的事。如今战争不起已经七年了,这是您王业的基础。公孙衍实在是挑起祸乱的人,不可听从他的主张。”
华子知道以后又鄙夷公孙衍和季子的做法,说:“极力主张讨伐齐国的人,是拨弄祸乱的人;极力劝说不要讨伐齐国的人,也是拨弄祸乱的人;评说讨伐齐国还是不讨伐齐国为拨弄祸乱之人的人,他本身就是拨弄祸乱的人。”魏王说:“既然如此,那究竟该怎么办呢?”华子说:“你还是求助于清虚淡漠、物我兼忘的大道罢!”
惠子知道了,引见戴晋人。戴晋人对魏王说:“有叫蜗牛的小动物,国君知道吗?”魏王说:“知道。”戴晋人说:“有个国家在蜗牛的左角,名字叫触氏,有个国家在蜗牛的右角,名字叫蛮氏,正相互为争夺土地而打仗,倒下的尸体不可胜数,追赶打败的一方花去整整十五天方才撤兵而回。”魏王说:“咦,那都是虚妄的言论吧?”戴晋人说:“让我为你证实这些话。你认为四方与上下有尽头吗?”魏王说“没有止境。”戴晋人说:“知道使自己的思想在无穷的境域里遨游,却又返身于人迹所至的狭小的生活范围,这狭小的生活范围处在无穷的境域里恐怕就像是若存若失一样吧?”魏王说:“是的。”戴晋人又说:“在这人迹所至的狭小范围内有一个魏国,在魏国中有一个大梁城,在大梁城里有你魏王。大王与那蛮氏相比,有区别吗?”魏王回答说:“没有。”戴晋人辞别而去,魏王心中不畅怅然若有所失。
戴晋人离开后惠子见魏惠王,魏王说:“戴晋人,真是个了不起的人,圣人不足以和他相提并论。”惠子说:“吹起竹管,就会有嘟嘟的响声;吹着剑首的环孔,只会有丝丝的声音罢了。尧与舜,都是人们所赞誉的圣人;在戴晋人面前称赞尧与舜,就好比那微弱的丝丝之声罢了。”
【寓意】
不要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延伸阅读】
蜗牛那么渺小,它的两只角上的国家,还要不停地征战。这不是很可笑吗?
的确很可笑,因为它们征战了半天,也得不到寸土之地,却使得自己精疲力尽,奄奄一息,实在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因小失大的人却不在少数。有人买椟还珠,有人饮鸩止渴,有人涸泽而渔,有人杀鸡取卵,有人削足适履,有人讳疾忌医……
所有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就是因小失大。所谓小,也就是眼前的,往往也是明显的、诱人的,并且是现实存在的,唾手可得是其特点,如果你急于得到并使用它,则前途蕴藏着危机;所谓大的,则相对较远,可以想象也可以预见,但模糊存在,甚至在得到前可能还要付出不少辛苦。因此,很多人往往舍大取小,因小失大。
因小失大是庸碌人的通病,他们本末倒置,大小不分,总是从直观正面入手,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做文章,只看到眼前的、暂时的狭隘利益上,而不顾及长远的打算。
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就发生了不少因小失大的事情。
刘备因为衣带诏之事败露遭到曹操的大举围攻,不得不向袁绍求救。袁绍的谋士田丰敏锐地意识到,这是袁绍击败曹操、扩充势力范围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向袁绍建议,趁曹操倾巢而出之际,突击他的后方,攻占许都,进而一举占有最有利的地位。不料,田丰的良策对于袁绍来说就好像是对牛弹琴。袁绍的一门心思都放在了患重病的小儿子身上,根本无心打理自己的事业,对田丰的建议更是当做了耳旁风。对于刘备的求助,也是轻描淡写地就拒绝了。
袁绍如此因小失大,为最终被实力逊于自己的曹操所消灭埋下了伏笔,后来在官渡之战中,袁绍被曹操击败,从此一蹶不振。
与袁绍相类,刘备最终也是败在了因小失大上。
关羽被东吴杀死后,刘备勃然大怒,完全忘记了自己已经身为帝王的身份,恢复了过去凭着江湖义气办事的草莽作风,铁了心要为关羽报仇,就连一向言听计从的诸葛亮的劝谏也不听了。他的冲动又助长了张飞的怒火,结果张飞也死于非命。刘备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东吴在大兵压境求和不得的情况下,被迫投靠了曹魏。
战争开始后,刘备节节胜利,渐渐冲昏了头脑,开始轻敌,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得全军覆没。刘备仓皇逃回,最后死于白帝城。这一场战役的失利,令蜀国元气大伤,数十年来开创的基业也受到了极大损毁,给托孤的诸葛亮留下了一个烂摊子。此后,蜀国苦苦支撑,苟延残喘,最后被魏国消灭。
为了结义之情,刘备失掉了一国江山,可以说,这是三国时期最典型的因小失大事件。
古今中外,因小失大的事情不胜枚举。
国王查理三世准备拼死一战了。里奇蒙德伯爵享利带领的军队正迎面扑来,这场战斗将决定谁统治英国。
战斗进行的当天早上,查理派了一个马夫去备好自己最喜欢的战马。“快点给它钉掌,”马夫对铁匠说,“国王希望骑着它打头阵。”“你得等等,”铁匠回答,“我前几天给国王全军的马都钉了掌,现在我得打点儿铁片来。”“我等不及了。”马夫不耐烦地叫道,“国王的敌人正在推进,我们必须在战场上迎击敌兵,有什么你就用什么吧!”
铁匠埋头干活,从一根铁条上弄下四个马掌,把它们砸平、整形,固定在马蹄上,然后开始钉钉子。钉了三个掌后,他发现没有钉子来钉第四个掌了。“我需要一两个钉子,”他说,“得需要点儿时间砸出两个。”“我告诉过你我等不及了,”马夫急切地说,“我听见军号,你能不能凑合?”“我能把马掌钉上,但是不能像其他几个那么结实。”“能不能挂住?”马夫问。“应该可以,”铁匠回答,“但我没把握。”“好吧,就这样,”马夫叫道,“快点,要不然国王会怪罪到咱俩头上的。”
两军交上了锋,查理国王冲锋陷阵,鞭策士兵迎战敌人。“冲啊!冲啊!”他喊着,率领部队冲向敌阵。远远地,他看见战场另一头自己的几个士兵退却了。如果别人看见他们这样,也会后退的,所以查理策马扬鞭冲向那个缺口,召唤士兵调转头战斗。
他还没走到一半,一只马掌掉了,战马跌翻在地,查理也被掀翻在地上。
国王还没有抓住缰绳,惊恐的马就跳起来逃走了。查理环顾四周,他的士兵们纷纷转身撤退,敌人的军队立即包围了上来。
他在空中挥舞宝剑,“马!”他喊道,“一匹马,我的国家倾覆就因为这一匹马。”
他没有马骑了,他的军队已经分崩离析,士兵自顾不暇。不一会儿,敌军俘获了查理,战斗结束了。
查理三世损失了一个偌大的国家都是因为少了一个马钉。因此,从那时起,人们开始纷纷流传: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个马掌;少了一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用中国的古语讲,即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现实生活中,因小失大的事情随时随处都在上演,比如,有的人家中失了火,他们为了钱财不被火烧掉,不顾生命危险去抢救那些财物,结果可能由此枉送了性命;有的人得了病,他们会因为心疼钱而导致病情恶化,等到病情加重,不得不治时,就会花去几十倍、几百倍的钱,甚至弄得倾家荡产,也不见得能把病治好,更甚者花了大钱还断送了性命;时下有人目光短浅,为了眼前的小利小惠,大量开发不可再生资源,大肆污染环境,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结构,为我们的后世子孙的生存埋下了不可饶恕的隐患,所以被人斥责为“吃子孙饭”……
相反,只有懂得以大局为重,适时舍弃一些小的东西,才不失为智者。
有只老虎不小心被猎人设下的机关卡住了腿,为了保住性命,在猎人到来之前,老虎痛下决心,咬断了自己的腿,踉跄逃走。
这只老虎应该算是一只聪明的老虎,关键时候,它能分清轻重大小,以一条腿的代价保住了性命。
一位勇敢的美国姑娘,在遇上歹徒,经过一番搏斗,在认为反抗无效,并有生命危险时,想起了相依为命的年迈妈妈的嘱咐,选择了屈从。
这位姑娘并非不知道贞操的重要,因为在反抗已无济于事的情况下,生命比贞操更宝贵。
因此,我们无论做什么,都必须分清大小,辨清轻重,抓住要害,千万别犯因小失大的错误。
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因小失大呢?
首先,人是最大的,是至高无上的,忽略了人的重要性,而把利益价值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实为舍本逐末,本末尽失;其他都是小,是次要的。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是智者的座右铭,因为他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并在时刻提醒人们分清大小主次。
其次,当两种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一定要保持冷静、理智的头脑,不要被情绪和小利小惠所左右,要本着以大局为重的宗旨去指导你的行动,才不至于因小失大。
人生大智慧:不要舍本逐末,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