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优等生学习法
20091700000013

第13章 学习习惯篇:好习惯让孩子的学习事半功倍(7)

3.端正孩子的书写态度

有些孩子不好好写字,是因为他们有轻视写字的想法。他们认为学习的重点是在掌握知识,以备将来高考。如果孩子是这种态度,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书写工整漂亮的目的不单是巩固所学的知识,写得一手好字可以让人受益终身。有的孩子认为时间花在练习写好字上,有可能影响正常的学习时间。其实,有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写好字对学习只有促进,没有负面的影响。比如2007年江苏省高考理科状元汪天一,不但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清华大学的青睐,他的书法作品也给招生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汪天一从小就爱好书法、乒乓球,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还有的孩子认为,现在电脑已经普及了,将来在工作中大多是用电脑处理文字,所以写的字是好是坏并不重要。如果孩子有这种想法,父母就要多向孩子做思想工作,告诉孩子无论科学发达到什么程度,在生活中,很多方面还是少不了写字,字写得好,有益无害。

4.让孩子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

汉字是由点画交织而成的。要将繁简不一、长短各异的点画和偏旁合成文字,使之既象形又美观,就必须讲求位置和先后的顺序,这样才能使上笔和下笔气势连贯,左边和右旁避就得宜,做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纵横交错,顾盼生姿。这就是说,写字要讲究笔顺。

有的孩子写的字虽然是正确的,但是歪歪斜斜,这是因为“笔顺”不对。“笔顺”不对有不少害处:第一是容易写错别字。由于“笔顺”不对,容易多一划或者少一划,形成错别字;第二是影响全字的间架结构布局。例如“王”字,先写下面的“一”,再向上写就很不顺当,全字的平衡也不易把握。如果笔画多的话,写出来的字就很难看。

汉字书写的笔顺规则常见的有七条: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里头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很多孩子进入小学后,自认为会写很多汉字,但写起来倒插笔画的现象非常严重。如果写字就像画画,随意涂抹,以后纠正起来非常费劲,孩子因此会付出很大精力,而且效果很差。因此父母一定要从开始就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习惯。

5.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姿势

如果孩子的书写姿势有问题,一定要及时进行纠正,这样既可以保证孩子的视力,也可以保证孩子脊柱的弯曲度。

正确的书写姿势包括三个方面:

正确的坐姿。父母可以让孩子通过简单的儿歌来记忆书写的正确姿势,并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即“眼睛离桌面一尺远,胸离桌子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正确的执笔方法。三指捏紧笔,小指向上抵。笔杆靠虎口,手臂靠桌面。即:笔杆放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3个指梢之间,手指尖应距笔尖约3厘米,笔杆呈50°~60°斜依在虎口上部,掌心虚圆,像握着一个小鸡蛋似的,不松不紧,要使笔便于灵活运用。家长应一边示范,一边利用《五指歌》帮助孩子记忆:“老一老二不打架,老二喜欢弓着背。老三抵在笔杆后,老四老五抱成团”。

正确的运笔方法。不少孩子写字时手腕严重内收,造成字体歪斜,笔画呆板。矫正这一现象的关键在于指导孩子运笔时手腕自然伸展、放松,使手腕和手指能协调发力。可以要孩子练习写“永”字,掌握八种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做到身正、笔正、字正,笔画均匀、有力。

6.为孩子提供合适的书写工具

目前,常用的书写工具是铅笔、钢笔、圆珠笔等。铅笔的好坏是孩子能否写好字的基本条件,小孩子以使用铅笔为主,应该选用普通规范、笔芯软硬适度的HB型木质铅笔,不要选择不规则形状或造型特异的铅笔。对于一年级小孩子,要准备5~6支削好的铅笔,而且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帮孩子把铅笔削好,同时也应教会孩子使用转笔刀。

父母还应提醒孩子对橡皮的选择不要一味追求样式,要以实用性为首要标准。好看的橡皮不仅擦不干净,还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但是为了整洁,还是要培养孩子少用橡皮。

曾有人调查,在书写技能训练中,儿童用钢笔写字比用圆珠笔写字更有利于视觉——手部协调作用的增进,使得书写过程机体的全身紧张程度降低,其效应差3.4倍。与此同时,可观察到在用钢笔书写的儿童中,视觉潜在能力比较稳定,视敏度增长幅度较之用圆珠笔书写要大。

用钢笔书写可使字体笔画具有强弱的节律交替,有效地促进手掌指部肌肉的发育和协调动作的形成。所以,不仅幼儿应避免用圆珠笔,而且正在为书法奠定基础的小孩子也应尽量不使用圆珠笔写字。

养成科学用脑的习惯

学习一定要用脑,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怎样科学地用脑,是每个孩子和家长都要面对的问题。大脑与其他事物一样,有它自身的活动规律,只有按照已经了解的用脑规律,科学地进行学习,才能一方面提高学习效率,一方面保证大脑的健康发展。

有些家长对用脑有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脑是天生的,用与不用一个样;二是多用脑会伤身体,会早衰。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脑确是天生的,但用与不用却大不一样。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剥夺感觉”的实验:在保证受试者饮食、排泄与睡眠的条件下,封闭其对外界的视、听、触等感觉,与世隔绝3天后,就会出现记忆力减退、智力水平下降;如果再持续3天,人的思维过程与情绪状态都要出现极度紊乱。这说明,人脑必须不断接受外界环境的各种良好刺激,进行思维活动,才能保证正常运行。如果不用脑,就会使大脑衰退。大量事实证明,脑子只会越用越灵。

多用脑会把脑用坏了,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有研究报告指出,一个人的大脑有150亿个神经细胞。如果这些细胞全部得到利用,可以储存4600万亿个信息量,相当于全世界图书馆藏的7.7亿册书的6倍。人脑只被利用或开发了10%,还有相当大的部分未被利用。大脑具有足够的潜力,一辈子不懈地学习,也不可能把脑装满、把脑用坏。人脑经常科学地使用,只会逐渐地发达起来,越用越灵。工作、学习用脑多的人,智力通常比懒惰者高50%,而经常不学习不思考、整日无所事事的人,智力的衰退就比较快,到了老年容易出现反应迟钝,甚至导致老年性痴呆。

有些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正因为他们从小时起就注意用脑,勤于思考,到年老时,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90岁还写出伟大的剧本,大诗人歌德的《浮士德》是在82岁的高龄时完成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在1967年95岁高龄之际完成了自传的写作。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百岁老人马寅初,70岁才开始学俄文,后来可以读懂俄文版书籍,等等。如果这些人小时候思想懒惰,决不可能在晚年作出如此巨大的成就。因此,家长要改变对用脑的错误看法,教育孩子要多用脑、善用脑。

用脑一定要科学。很多孩子在学习中出现了学习疲劳现象,即:大脑反应迟钝,头麻木或疼痛,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情绪沮丧或烦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主要是学习压力大,学业负担重,学习方法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归根结底,是不按照用脑的规律学习,不科学用脑的结果。这不但使学习效率下降,严重时还导致很多心理疾病的发生,影响孩子学习的正常进行。因此,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科学用脑的习惯。

优等生是这样科学用脑的

理科状元周尧被老师评价为五好孩子——吃好、睡好、心情好、身体好、学习好。

周尧表现一直很优秀,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还是班上的语文课代表,工作也非常积极、出色。周尧还很谦虚,和师生相处得都很好。平时他很注重体育锻炼,喜欢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运动,课余生活也很丰富,生活自理能力强,是个全面发展的孩子。

在学习上,他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思考,有不服输的精神。“在学习中,他提出的问题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英语老师说,周尧是真正理解了一门语言课,也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在老师的印象中,周尧学习上肯下功夫,加上老师的指点,可谓举一反三,学习效率很高。

周尧从不请家教。“学校学习已经很紧张,课堂教学、备考辅导,老师们都是经过反复思考精心安排的,我们只要跟着老师的进度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有序地落实好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就足够了”。在很多孩子为各类文化培训、学科补习所累时,周尧有着不同的学习经历。高中3年,他没有请过家教,也没有请老师单独开“小灶”,但特别注重课堂、自习的学习效率,善于自主探究。老师们说,他是劳逸结合的典范。

对于很多孩子和家长热衷参加的奥林匹克等竞赛,周尧也持很理性的态度。他说,初中、高中也参加过一些学科竞赛,但没有太当回事儿。有一次参加英语竞赛似乎获得了一项比较重要的奖励,但记不清具体是什么奖了。

周尧是住校生,对学校有规律的起居生活非常满意。他一直模范遵守作息时间。早上,他很少提前起床,但也从不迟到;午饭后总是抓紧时间午睡;晚上回寝室,总能在熄灯前洗漱完毕按时上床休息,从不挑灯夜战恶补学习。

闲暇时,周尧也上网聊天、玩游戏,但用他自己的话说,虽然网络世界很精彩,自己却有较强的自制能力,没有被迷住,没有让家长、老师为此操心。

“我们经常一起打球,最后一个月的高考复习冲刺阶段,还经常在篮球场碰见他。”学校高三年级的老师说自己和周尧是球友,笑言周尧的篮球虽然打得不是很好,投篮姿势也不够标准,但经常活跃在学校球场。

实用锦囊

1.要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

现代生理学、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绪的参与下进行的。在良好的心境下学习,会思路开阔、思想活跃、考虑问题全面、解决问题敏捷、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处于兴奋激活状态、利于知识的吸收、消化和强化。

良好的学习情绪能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孩子学习时精神过度紧张、忧郁、焦躁,会引起脑细胞能量的过度消耗,使学习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活动被抑制,导致效率下降。如果处于愉快、积极的学习状态,在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作用下,血管扩张,血糖含量上升,新陈代谢加强,神经细胞兴奋性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大脑的工作效率。

父母要教孩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应该暂时将烦恼放下,去做些喜欢做的事,如运动、看电影、听音乐等,以转移注意力。也可通过合理发泄,如向朋友倾诉,也可以大声歌唱、高声朗读、甚至大哭一场,让不良情绪及时宣泄。当学习时间久了,可以动手做些其他事,只要动手,增加手的运动,就可以调节、刺激大脑。

要善于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来调节情绪,如假装高兴。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一个人老是想象自己进入某种情境,感受某种情绪,结果这种情绪就真的会到来。

要学会自我激励。在烦恼的时候,可以多想愉快的事情,学会用微笑来激励自己,当然要从内心里笑。最好的办法是把不良情绪升华,即把受挫折的不良情绪引向崇高的境界。如歌德在失恋后,把失恋的情绪能量升华到文学写作中,写出了名篇《少年维特之烦恼》。

2.利用生物规律,把握黄金用脑时间

20世纪初,心理学家发现了生物三节律,即23天的“体力定律”,28天的“情绪定律”,33天的“智力定律”。一生中生物三节律不会变化,也不受后天影响。三种节律都有自己的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日。高潮期内体力充沛、情绪高昂、思维敏捷;临界日里易患疾病、容易冲动、易出差错;低潮期里身体易疲劳、情绪低落、反应迟钝、记忆力差。

父母要注意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生物大节律,还要注意掌握一天中体力、情绪、智力变化的小周期,经常指导孩子去进行调节,时间长了,孩子就能养成习惯而自觉地进行调节。

要抓住最佳用脑时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物钟,因此不同的人有各自的最佳用脑时间。心理学上认为,人类最佳用脑时间可分三类:一是“百灵鸟”型,善于在早晨用脑;二是“猫头鹰”型,善于在晚上用脑;三是“混合型”型,这些人两者均可,大多数人属于这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