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20087300000009

第9章 成事度势之道(3)

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位上多年,李鸿章始终是近代学堂的积极创办者和支持者,大凡各类于洋务有补的专业学校,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海军学校)、天津武备学堂(陆军学校),都是他亲上奏折,并悉心维护的。从这些学校毕业出来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和近代职业军官,有不少成为后来的叱咤风云者,如段祺瑞、段芝贵、王士珍、冯国璋等人皆是,可知其影响之深远。

在李鸿章的幕府里也有很多人才是外派归来的留学生,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马氏三杰”中的马建忠。马建忠的哥哥马建勋在打太平天国的时候就在李鸿章的幕府,并将弟弟马建忠引荐给他。马家是天主教世家,精通外语。马建忠既是外语人才(后来不仅精通英、法文,还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那正是李鸿章所急需的,于是就让他去留学,进一步培养。1876年他被派赴法国留学,兼任驻法公使郭嵩焘的翻译,1879年获博士学位回国,是当时公派留学生中学位最高者。回来帮李鸿章办洋务,曾受命去印度和朝鲜处理外交事务,也管过轮船招商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著名的《马氏文通》就是他的著作,是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语法著作。

李鸿章不仅重视培养人才,也善于引进人才。1869年,因为江南制造局是传播近代科学技术的大本营,设立了翻译馆,引进了很多西方科技和工程技术人员,著名的西方翻译家和科学家伟烈亚力、傅兰雅、玛高温等都在其中任职,还有中国的著名数学家和科学家李善兰、华衡芳、徐寿等人,人才济济。在军事方面,李鸿章更是广泛引进人才。近代海军是西方技术的产物,它涉及许多领域的知识。由于海军有关航行、训练和部署调动都有高度的技术要求,建立海军远比陆军困难。李鸿章对此深为了解,常常劝勉海军将士学习西方技法,务求娴习精通。他鼓励他们“细心讲求,切实训练”,坚持实习,准备作战。每当新购兵船驶抵时,他就亲自前往码头察看,以期对船炮性质功能有所了解。

李鸿章保留一批外国军官协助教练,他要求管驾、轮机、司炉和水手都必须由熟手充当。李鸿章有系统地小心谨慎地着手海军建设。他不惜用费派遣数百名海军官兵前往英国和德国接受新购军舰,驾驶回华,以便使他们得以实地练习。

李鸿章深信海军学校极端重要。1866年设立的福州船政局便附设一所训练海军军官的学校。李鸿章在北洋舰队中利用了这所学校的许多毕业生。然而,福州船政学堂并不能满足新建舰队的需要。而且,北洋海军中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比例失衡,大多数人员是福州人。他于1880年在天津创立北洋水师学堂,训练北方学生。截至1894年中日战争时止,大约有300名海军学员是从天津水师学堂或北洋其他各校毕业的。在同一时期,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的有630人,为北方毕业生的一倍。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不仅继续在北洋舰队,而且也在南洋舰队供职。由于历史较久,人数较多,北洋海军军官中大多数仍为这些福建人。

海军学堂只是提供基本的一般训练。李鸿章坚持派遣海军学员出国留学,尤其是与航海有关的技术。从1877年至1890年,共有3批35名海军学员派送英国。有些送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有些送乌理治皇家炮术学校,其他的人派往英国海军实习。这些学生归国后在北洋海军中居于高级地位,并被委以重任。刘步蟾和林泰曾是其中的佼佼者。35名留英学生中,有89%(31名)来自福州船政学堂;其他4名来自天津水师学堂,但其中仍有一名是广东人。南方人显然成为北洋海军军官的主体。

除了购买船炮和安排海军人才培训外,李鸿章也十分注重遴选指挥军官。然而,由于中国的海军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被认为是需要专业训练的职业,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当时,许多福州船厂出身的学生曾出国学习,但是由于年纪较轻,经验缺乏,他们作为指挥军官还不符合条件。因此,李鸿章除指派淮军旧部丁汝昌充任提督外,别无选择。丁汝昌是一个英伟、忠厚、勇敢的军官,富于陆军经验,但缺乏海军方面必需的条件。李鸿章感到必须雇聘外国专家协助丁汝昌,由此造成了北洋舰队的一个根本问题。1879年,李鸿章指派3个英国人,船长葛雷森、哥嘉和章斯敦为北洋海军教习,以葛雷森为总教习。最后李鸿章以另一个英国人琅威理代替他们。琅威理毕业于皇家海军学院,曾任英国海军舰长。他是一个热情负责、阅历丰富,精通海军管理和作战的军官。他很自然地成为北洋舰队总查的首选人物,于1882年和1885年两度受聘担任这个职务,供职共计6年。在北洋水师建军初期,他在北洋水师的训练和组织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北洋海军在他的精心计划和指导下,取得重大进步,并且受到国内外的密切注意。

人才是成功之本。人才难得,奇才更难得。历史告诉我们,当国家重视人才,这个国家就会人才荟萃,国家制定的政策就会合乎民心和历史的发展,这个国家就会兴旺发达。处于乱世之中,能吞并八分,甚至一统天下;处于太平年间,则能国家富足、百姓安居乐业。一个人的成功同样如此。

6.要有敢于冒险的勇气

勇气,是一种难得的精神,更是走向成功的敲门砖;没有勇气,成功的入口永远在遥不可及的地方。你也许有长期吃苦的准备,有长途跋涉的毅力,但有时,缺乏的正是敢于冒险的勇气。

要做成一件大事,勇气必不可少;有勇气,就意味着有胆有识,这种胆识是对事业对前途对命运独特的见解和果敢的行动。要想获得最大的成就,就要有敢于冒险的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会害怕风险,因为他相信:风险与机遇并存。

1851年冬,洪秀全带领“拜上帝教”会众及广大乡民在广西金田发动起义,声称要建立有福同享、有田同分的“太平天国”。这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农民运动。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他们就由广西进入两湖地区,进而沿长江顺流而下,并于1853年在南京建立了“天国”政权。

当时,刚刚登上龙位一年的咸丰帝,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政治变乱,一筹莫展。清廷赖以依靠的八旗和绿营,面对安逸的生活,早已失去他们前辈的骁勇与善战,对于太平天国愈演愈烈的战事,他们毫不在意,但求自保,“文武以避贼为固然,士卒以逃死为长策”。就在此时,江南一带一些有钱有势的汉籍乡绅和大地主,唯恐自己的钱财被太平军掠夺,也为了保护自己的政治势力,于是利用自己在本地的政治势力和经济实力,自行组织乡民结为“团练”。一时间,他们协助清兵镇压太平军,屡建奇功,成了新兴的反抗太平军的力量。

1853年,当咸丰帝皇帝得知湖南溃败,武昌将破,自己的八旗和绿营是如此脆弱不堪一击的时候,一面用高官厚禄和严刑峻法来制止文官武将和绿营兵的溃逃,驱使他们继续为清王朝卖命;一面努力争取汉族地主豪绅的支持,动员他们凭藉自己在本乡本地的封建政治、经济和宗族势力,举办团练,配合清军镇压太平军。同时,他又在南北众多省份任命了一大批在籍官僚为督办团练大臣,并为此发出一份急切求救的诏文:江南江北在籍官吏,各尽其能,举办团练武装,对抗“逆匪”。

1853年2月24日从武汉顺江东下的太平军占领安徽省城安庆,杀死巡抚蒋文庆。是年3月,太平军大举进入安徽。还是2月下旬的一天早晨,李鸿章吃完饭在琉璃厂闲逛,偶遇一位安徽同乡。这位同乡告诉李鸿章,安徽的省城安庆已陷,抚台蒋文庆大人已然毙命,家乡很快就要被太平军全部占领。他劝李鸿章找找北京的乡中大官们想想办法。于是,李鸿章径直来到了吕贤基的家。

吕贤基,字鹤田,安徽旌德人,先时任职于翰林院,以编修转御史,旋任工部右侍郎,兼署刑部左侍郎。李鸿章为翰林院编修时,时常为吕氏捉刀为文。一见面,李鸿章就痛陈刚刚得到的全部情况,并建议吕贤基上书朝廷,请求清廷调派人马发兵救皖,夺回江淮战略要地。吕贤基认为李鸿章很有战略眼光,文笔也好,便让李鸿章代为执笔写奏折。

李鸿章熟悉家乡情势,他知道朝廷兵员有限,要想与太平军抗衡,只能依靠乡绅耆老在籍士绅兴办团练保卫乡土。李鸿章想起当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与英夷开战,就是发动乡绅耆老组织乡勇,兴办团练,协助官军抗击英夷。于是,李鸿章建议先在安徽、河南、山东三省设置剿捻钦差行辕,抽调一批在京的皖、豫、鲁籍官员,统一管辖当地团练,协助官军剿捻,以防捻寇与粤寇南北汇合,若有成效,再推广全国。李鸿章写完奏折,连夜差人送呈吕贤基,吕贤基读罢很满意,呈报皇上。

第二天,李鸿章又赶到吕家询问情况。出乎意料的是,当时尚不知皖抚蒋文庆已经毙命的咸丰帝,看中了吕贤基的方略,正好要派他出任安徽省团练大臣,统带团练;且已经诏谕吕贤基回乡,与皖抚蒋文庆等人负责办理团练防剿事宜。吕贤基深知此次回籍,艰险异常,性命难保。他“自知不返”,告别老母,悲痛欲绝。据说他“别母痛哭不能起”。无奈,吕贤基只好奏请朝廷让李鸿章和自己一起回籍,他以李鸿章籍隶安徽,熟悉乡情,奏请随营帮办一切。吕贤基对李鸿章直言说:你让我上奏是害我,皇上让我去安徽帮办团练;我也害你,我上奏请求你和我一同去安徽,于是李鸿章与吕贤基一同回到安徽。不过,说到底,吕贤基之所以选中李鸿章,还是因为他知晓李鸿章有才华,可以助一臂之力。朝廷很快应准吕贤基的请求。未久,李鸿章即跟随吕贤基回到家乡,开始了戎马生涯。

李鸿章是个书生,原本对团练之类的武事不感兴趣。可是皇命在身,别无选择。当时安徽外有建都南京的太平天国的威逼,内有风起云涌的以捻党为主体的群众反抗斗争。当李鸿章回到庐州时,这片土地已是满目疮痍,庐州失守,安徽巡抚被杀,李鸿章的家乡磨店也被太平军占领。抵达庐州的李鸿章,面对这样的局面,内心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

回到安徽之后,李鸿章首先面对的是安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官宦之间的倾轧和争斗,让一直在墨香书册和学问堆里浸泡多年的李鸿章有了很多新的体会和教训。更让李鸿章苦恼的是,组织团练指挥战役,这都是些从未曾接触过的新事。他虽然血气方刚,有意大显身手,力挽狂澜,但怎奈自己无权、无兵、无饷,又系儒生从戎,对军事一窍不通,因而展望前途,忧心仲忡。虽然古代有不少投笔从戎成为一代名将的先例,但是李鸿章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会成为这样一个“以儒生而起家军旅”的典范。

李鸿章也深知,依大清国目前的局势,自己要想回到京城的庙堂中去,首先必须消除内患,让国家安定。想通了这一点,李鸿章毅然决定弃笔从戎,开始了他的团练生涯。他很快组织了一支千余人的民团队伍,并且在巢湖一带首战告捷,这一次胜利据说还是清军在皖的首场胜仗。为此,李鸿章受到了朝廷的蓝翎赏赐,官位从七品升至六品。

机会常常有,结伴而来的风险其实并不可怕。就看你有没有勇气去抓住机遇。敢冒风险的人才有最大的机会赢得成功。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个成功者会不经过风险的考验。因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去冒风险,又怎能把握住人生的关键呢。

7.抓住机会,不要错过

美国人有一句俗谚:“通往失败的路上处处是错失了的机会。”事实上,坐待幸运从前门进来的人,往往忽略了从后窗进入的机会。

英国著名小说家艾略特曾经写道:“生命巨流中的黄金时刻稍纵即逝,除了砂砾之外我们别无所见:天使前来探访,我们却当面不识,失之交臂。”

人的一生中机遇不断出现,重要的是把握它。无心的人往往让机遇从他身边悄悄地溜走,还有许多人看到了机遇却没有能力抓住。电影大帝高德温曾经说:“我想所谓运气,就是能察觉机会所在并能及时掌握。人人都有时运不济的时候,但人人都有机会。败而不馁,掌握机会,就能成功。”

1853年3月,太平天国攻克金陵,并更名天京,定都于此。清廷震惊,命周围各省在籍大臣举办团练,配合绿营军(清朝中央的正规军)与太平军作战。翰林院编修李鸿章奉命随同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回安徽办理团练。但此时,已在长沙举办本省团练的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抓住当时紧张局势,编练成湘军与太平军作战。湘军在军事上步步得势,人数在不断增加,逐渐成为各地主武装中最强大的一支。在皖乡,李鸿章因与太平军作战功绩卓著而受到朝廷封赏,也因此为众人所忌,“无所就,乃弃去”,于1858年投身曾国藩的幕府,成为湘军的一员。咸丰十年(1860)闰三月,清政府赖以抵御太平军、屏障苏沪的江南大营被攻破,钦差大臣和春战败而亡,绿营军主力瓦解。于是,羽翼已丰的湘军便成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军唯一可以依靠的主要力量。曾国藩被授两江总督和钦差大臣,总揽军权,湘军得以迅速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