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20087300000042

第42章 附录一(4)

孙中山先生上书李鸿章时,曾这样说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首相俾斯麦齐名。

近代史学家唐德刚(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同乡)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另外周恩来是一个,顾维钧是半个。)

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日本有个叫德富苏峰的写了一篇评论,他对于李鸿章的评论有独到的见解:

中国的名人李鸿章死了,东亚地区的政局,从此不免变得寂寞起来,不光是替清朝朝廷感到栋梁折断。

总的说来,说李鸿章人有多伟大,功业有多庞大,都不如说他福气命运过人。他早年科举中进士,点翰林,占了高雅清贵的名声;等到太平天国造反,成为曾国藩的幕僚,担任淮军的统帅,靠着戈登的力量平定江苏;等到他平灭捻军,实际上也是靠着曾国藩遗留下来的策略,成就了大功业;等到他担任直隶总督,遇到天津教案,正在被法国要挟,狼狈不堪的时候,却忽然爆发了普法战争,法、英、俄、美等国,都忙于西欧的战争大事之中,这桩教案便在不声不响之间消沉了。近25年里,他担任北洋大臣,在天津建立衙门,掌管中国的大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斡旋。这实际上是他的全盛时代。

当然,李鸿章的地位,李鸿章的势力,都不是靠着侥幸得来的。他在中国的文武百官中,的确有超凡的眼力,敏捷果断的政治手腕,的确不是普通官吏比得了的。他知道西方势力东侵的局势,了解外国的先进文明,想要利用这种文明来自强,这种眼光,即使是他的前辈曾国藩,恐怕也要比他差上一截,更不用说左宗棠、曾国荃这些人了。

他在天津训练淮军,用西式方法操练;创立北洋水师,在旅顺、威海、大沽设立要塞;开设轮船招商局,来方便沿海地区水上交通;又开办机器局,制造武器;开办开平煤矿;倡议修筑铁路。在军事、商业、工业等方面,没有一个地方不留心。这种方法是否属于他本人先不说,大权是否都在他手中先不说,他办理洋务是否有成效也先不说,然而究竟是谁引导清朝进步到今天的程度的?因此不能不首屈一指说:李鸿章。

世界上的人,只知道有李鸿章,不知道还有北京的朝廷。尽管北京的朝廷对于李鸿章,并不深深信赖。不但如此,而且还常用猜疑、嫉妒的眼光看待他,只是由于存在着外国压迫,排难解忧的事情除了李鸿章谁也办不到,因此不得不用他而已。而且各省的总督、巡抚,朝廷里的百官,与李鸿章不和的人,到处都是。因此即使在李鸿章事业最发展兴盛的时代,他在朝廷内部的势力,都是相当薄弱的,并不像他对外的时候有无限权力,无限光荣。

中日之战是李鸿章一生的命运转折点。他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蓄意发动战争?这一点不能确切地了解。但看早在事情即将决裂的时候,李鸿章忽然和俄国公使喀希尼协商,请俄国出兵干涉,来平息战争,说明他在一开始的时候派兵到朝鲜去,很可能是想要使用威胁手段,令日本不战而屈,这也是很难说的事情。大概是他自视甚高,对中国的实力估计过大,对对手的情形了解不够透彻,也不清楚东亚局势,计划出现失误,实在是不能替他隐瞒错误。简单地说,中日之战,实在是他平生最大的一次赌博。在这场赌博里他输了,把他一辈子的功劳、名声都输了个精光。

普通人遭受这样的挫折失败,就算不忧愤致死也差不多了。李鸿章以73岁高龄,在内遭受朝廷严酷的批评,对外还要勉励支撑残局,挺身而出去负责议和谈判,在不幸被刺客击伤的情况下,还能从容办事,最终不辱使命。后来亲自前往俄国,庆贺俄国皇帝加冕,出访欧美各国,就像前面的事情没有发生过一样,这正是他身上的长处。

李鸿章的晚年,萧条到了极点。他的前半生,对于英国相当亲近,他的后半生,最亲近的是俄国,因此英国认为李鸿章已经卖身给俄国政府了。他亲近俄国,是因为俄国可怕,还是因为俄国可以信赖?我不知道。总之,他认为俄国是东方最有势力的国家,因此宁可用关外的土地贿赂俄国,在俄国势力的保护之下,以求得短暂的安宁。这是他亲近俄国的最大原因。他所操办的《中俄密约》、《满洲条约》等事情,有人把他看成是秦桧一样的人物,是一个卖国贼。这个说法实在是太苛刻。他的这些行为,是利害得失的问题,不是正邪善恶的人性问题。

李鸿章自从退出总理衙门之后,在山东治理过黄河,在两广地区担任过商务大臣、两广总督,直到义和团乱起,才重新担任直隶总督,和庆亲王一起担任全权议和大臣。事情刚刚平息溘然长逝,这实在是悲惨的晚年,但不能说是耻辱的晚年。为什么?他的雄心壮志,到死也没有被消磨光。

如果让李鸿章在中日战争之前就去世,那么他作为19世纪的一位伟人,写世纪历史的人一定会大书特书李鸿章无疑。他相貌堂堂,善于辞令,敏锐机警,伸缩自如,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伟人。尽管如此,他的血管中,有没有一丝英雄血液呢?这一点我不敢断言。他没有格莱斯顿那种具有道义的高尚情怀,他不像俾斯麦有一种倔强的男子汉气概,他也不像康必达那样,拥有火一样的爱国热情,他不像西乡隆盛那样有推心置腹的至诚。他的见识、经历,也都没有能令我不由自主地感到佩服的。因此,他实在不是那种可以变成他人心中偶像的英雄人物。

不过,李鸿章的大手笔,还是令人惊叹。他是个中国人,一个伟大的中国人!!!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够做到处变不惊,不气不恼,他能忍受普通人所不能忍受的,无论遇到什么失望的事情,都能够像浮云掠过天空一样对待,尽管他的内心能没有烦恼,没有悔恨吗?但从他表面却看不出一丝痕迹。没见到铁血宰相俾斯麦吗?一旦在政治上失意下台,他胸中的愤怒火焰,简直就要剧烈喷出来。而李鸿章对于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就像不值得他去思考一样。他的容忍力之强,是值得我们尊敬崇拜却无法赶上的。

如果让他像诸葛亮那样做人,那么他绝对无法长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为什么呢?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中华帝国的衰亡史,就像剥笋皮,一天危似一天。和他同一时代的人物,已经基本全部去世。他的一生也以前半生光辉,后半生暗淡而终结。而他在看待这些的时候,从来都没有感到困扰。有人说,他是个没有脑子没心肝的人!就算是这样,那么天下人能做到他这样没脑子没心肝的又有几个?没脑子都可以做到这样的成绩,实在是可敬可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