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20087300000041

第41章 附录一(3)

1901年11月7日,这位大清重臣已处在油尽灯枯之际,他“久经患难,今当垂暮,复遭此变,忧郁成疾,已乖常度”。站在他床头逼迫他签字的俄国公使走了之后,身边的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李鸿章的眼睛又睁开了,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身边的人再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李鸿章“目乃瞑”,享年78岁。

附:李鸿章年表

1801年,李鸿章之父李文安生。

1821年,李瀚章生。

1823年,李鸿章生。

1825年,李鹤章生。

1829年,李蕴章生。

1833年,李凤章生。

1834年,李文安乡试中举。

1835年,李昭庆生。

1838年,李文安与曾国藩同年中进士。

1844年,李鸿章乡试中举。

1847年,李鸿章中进士。

1851年,李鸿章任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

1853年,李鸿章受命回乡办理团练,剿杀太平军;李鹤章随兄从军。年底,李文安也奉命回乡募勇防剿太平军。

1855年,李文安卒于合肥军次,年55岁。李昭庆的长子李经方生,后过继给李鸿章嗣子。

1858年,太平军再次攻占庐州,焚毁了李鸿章祖宅。李鸿章赴江西,入曾国藩幕僚。

1861年,李鸿章原配夫人周氏卒于江西。李鸿章奉命组建淮军。

1862年,李鸿章率淮军赴沪作战,与华尔洋枪队共剿太平军。12月,被清廷授江苏巡抚。

1863年,淮军攻克苏州,李鸿章设计杀掉八降王,被授太子少保,并赏穿黄马褂。

1864年,曾国藩军攻克南京,标志着历时13年的太平天国运动结束。清廷封李鸿章为一等伯爵,赏戴双眼花翎。是年,李经述生。

1865年,李鸿章出任两江总督。奏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此为清朝最大的军工企业,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始。

1866年,曾瓜李代——李鸿章替代曾国藩受命钦差大臣,专办剿捻事宜。

1867年,朝廷调李鸿章出任湖广总督,仍在军中办理剿捻。调李瀚章为江苏巡抚,代理湖广总督。

1868年,捻军被镇压。李鸿章被赏加太子太保,并以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

1870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成为洋务派首领。

1871年,李鸿章、曾国藩联名致函总署,奏请选派聪颖子弟赴美留学,此为中国官派留学生之始。

1872年,李鸿章创办著名企业轮船招商局。李昭庆卒于天津。

1874年,李鸿章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大力举办近代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

1875年,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李瀚章出任四川总督。

1879年,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抵天津,访晤李鸿章。

1880年,李鹤章卒于合肥。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翰林院编修梁鼎芬以李鸿章有“六可杀”之罪,要求弹劾李鸿章,朝廷认为其莠言乱政,将其革职。

188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中日天津条约》,与法使签订《中法新约》10款。

1886年,李蕴章卒于合肥。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立。

1890年,李凤章卒于芜湖。

1892年,李鸿章70寿辰,慈禧、光绪赐以厚礼。李鸿章继配夫人赵氏病卒于天津。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中日海军黄海大战,北洋舰队大败于大东沟。

1895年,李鸿章率李经方、罗丰禄、马建忠、伍廷芳等人赴日议和,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1896年,李鸿章奉命出使俄、德、英、法、美等各国,李经方、李经述、罗丰禄等随行。

1897年,李鸿章赋闲京师,在总署行走,居贤良寺。

1898年,李鸿章奉命勘查山东黄河工程。

1899年,李瀚章卒于合肥。年底,李鸿章任两广总督。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年初,李鸿章离京赴广州接任两广总督。6月,北京局面逐渐失控,清廷命李鸿章火速进京收拾局面;7月,清廷重新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10月抵京,与奕劻一起,与列强谈判。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1月17日,李鸿章在北京贤良寺吐血而卒。

身后哀荣

李鸿章有一首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另付一遗疏:奏为臣病垂危,自知不起,口占遗疏,仰求圣鉴事。窃臣体气素健,向能耐劳,服官四十余年,未尝因病请假。前在马关受伤,流血过久,遂成眩晕。去夏冒暑北上,复患泄泻,元气大伤。入都后又以事机不顺,朝夕焦思,往往彻夜不眠,胃纳日减,触发旧疾时作时止。迭蒙圣慈垂询,特赏假期,慰谕周详,感激涕零。和约幸得竣事,俄约仍无定期,上贻宵旰之忧,是臣未终心事。每一念及,忧灼五中。本月十九夜,忽喀血碗余,数日之间,遂至沉笃,群医束手,知难久延。谨口占遗疏,烦臣子经述恭校写成,固封以俟。伏念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瞑。现值京师初复,銮辂未归,和议新成,东事尚棘,根本至计,处处可虞。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更患难,定能一心效力,翼赞讦谟。臣在九泉,庶无遗憾。至臣子孙,皆受国厚恩,唯有勖其守身读书,勉图报效。属纩在即,瞻望无时,长辞圣明,无任依恋之至。谨叩谢天恩,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

他死后,慈禧与光绪“哭失声”,慈禧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后世评价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对这位清末重臣也逐渐评价多元化。

正面的,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以“义和团叛乱挟持清廷”为外交借口,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清史稿·李鸿章传》评价说:“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李鸿章热衷官场,亦深得朝廷倚重,历数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梁启超《李鸿章传》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