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士①闻道,勤②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③道若纇(lèi)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⑤;质⑥真若渝⑦;大方无隅⑧;大器晚成;大音希⑨声;大象无形;道隐⑩无名。夫唯道,善贷(11)且成。
【注释】
①士:古代男子的美称。
②勤:积极努力。全句是说上士仅仅能行道,不能发扬道。
③夷:平坦。
④纇:不平坦。
⑤偷:通“输”,怠惰,懦弱。
⑥质:信实,纯。
⑦渝,变污。
⑧隅:边角。
⑨希:同稀,稀少,没有。
⑩隐:幽隐不见。
(11)贷:施与,产生。
【译文】
资质优秀的人闻“道”后,会勤恳地去实行;资质良好的人闻“道”后,会觉得若有若无;资质一般的人闻“道”后,会一笑了之。不笑,“道”就谈不上“道”了。因此有这样的格言:明白的“道”看起来好像很隐晦,前进的“道”看起来好像在倒退,平坦的“道”看起来好像很坎坷。最高的“德”好像低下,最洁白的东西好像污浊,宽广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像懦弱,纯真的东西好像虚伪。最方正的东西好像没有棱角,最有才能的人成就得晚,最大的声音反而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体。“道”是隐晦而又不可名状的。只有“道”才善于产生一切,而且还善于成就一切。
【延伸阅读】
老子之所以反复宣扬“道”,评述“道”的伟大、无所不包,是因为他深知“道”不是为一般人能一下子就理解的。著名《老子》研究家王弼谈到“道”之玄妙时说:“在象则为大象,而大象无形;在音则为大音,而大音希声。物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故隐而无名也。”“道”就是这样玄玄乎乎,难以捉摸。
“道”既然善于成就一切,就不会亏待万物。虽然,有的东西大,有的东西小;有的东西美,有的东西丑——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所以明代叶子奇所撰《草木子》说:“造化无全功,巧其音者拙其羽,丰其实者暗其花。”面对造化的遗憾,应该根据每一事物的特点,长则用其所长,短则用其所短。只有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世界才会更美丽。
明代吕苒所著《泾野子》一书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翁有五个儿子,老大木头木脑,老二聪明机灵,老三双目失明,老四弯腰曲背,老五一腿残瘸。知子莫如父,当父亲的对儿子们的生计作了妥善的安排:让木头木脑的大儿子种田,面朝黄土背朝天;让聪明机灵的二儿子经商,精打细算不吃亏;让双目失明的三儿子算命,占卜算卦走江湖;让弯腰曲背的四儿子搓绳,驼背干得蛮像样;让一腿残瘸的五儿子织布,稳坐织机不费力。老父死后,五个儿子都能安身立命,一生不愁衣食。
每个人都有缺点、都有弱处,残疾人的生理缺陷是明显的,而其心理也许比常人更脆弱得多。然而,这位当父亲的很高明,善于扬长避短,能将缺陷化为长处。比如,大儿子呆板,就不会见异思迁,能够踏踏实实种好田;五儿子腿瘸,就不会东走西跑,在织布机前坐得住,也肯动脑筋织好布。反之,如果让呆板的老大去经商,让精明的老二去搓绳,让瞎眼的老三去织布,让驼背的老四去种田,让瘸腿的老五去算命,便会一事无成,各人抱憾终身。
一个人的优点也好,缺点也好,其实都是一种特点。健康人和残疾人,都同样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行事。比如保尔·柯察金、张海迪,不是人们共认的英雄吗?不要为自己的缺陷烦恼,能将它变为长处,那就能做出令人难以想象的业绩。
“道”虽然善于成就一切,但只有掌握“道”的人才能获得成就。“道”是公平的、宽容的,对谁都一样。适者有为——这是“道”对万物的告诫,包括人。
【原文】
道①生一②,一生二③,二生三④,三生万物。万物负⑤阴⑥而抱⑦阳⑧,冲气⑨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交之。“强梁⑩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
①道:宇宙的本原。
②一:原始的统一体,指混沌之气。
③二:由混沌之气分出的阴阳两气,指天、地。
④三:阴阳两气相交会和形成的冲气。
⑤负:在背后。
⑥阴:阴气。
⑦抱:拥抱,在胸前。
⑧阳:阳气。
⑨冲气:阴阳两气相互交冲而形成的一种状态,即和气。
⑩强梁:叠韵联绵字,强力,横行霸道。
【译文】
“道”产生混沌之气,由混沌之气分为阴阳两气,由阴阳两气结合产生冲气,由阴气、阳气、冲气共同产生万物。宇宙万物都包含有阴气和阳气,它们在相互冲动中形成统一。人们所厌恶的是孤、寡、不谷,但王公们却以此自称。所以说,事物有时减损它,反而会增益;有时增益它,反而会减损。别人所教给我的,我也照样去教给人家。横行霸道的不会有好结果,我将把它当作敬诫的依据。
【延伸阅读】
老子一直在探索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万物是如何产生的,他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就是“道”。而“道”产生天地万物,也有规律可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一”,即“道”自生,所谓“自本自根,自生自成”;“一”生“二”,即“道”分化为阴阳二气;“二”生“三”,即阴阳两气统一为冲虚之气;“三”生万物,即阴气,阳气、冲气三者产生了万物。因此,宇宙万物都包含阴阳的对立,在冲虚之中求得统一。
“道”是万物的本源,《老子》已作了详尽的论述,老子说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那么像音乐这样一门艺术,是不是也产生于“道”呢?
是的,从本质上说,音乐也产生于“道”。当然,音乐的具体演奏及发生、发展,是由人来操作的;但美妙的乐声,来源于自然之声——亦即‘道’。这一点,古人早有论述。
《吕氏春秋》有这样一段话:
……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为阴阳。萌芽如震,凝沫以形;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
别看这段话似乎很深奥,其实却是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阐述了自然的声音与音乐的关系,认为美好的音乐是中和阴阳所产生的。这不就是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吗?当然,仅仅模仿自然的声音,还不能成为音乐。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一定要人去加工、创造。所以,《吕氏春秋》还有下列一番描述:
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解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谿之谷,以生空窍厚钧均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乐,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有倕作为鼙、鼓、钟、磐,吹笙、管、埙、箎、鞀、椎、钟。帝喾乃令人拤,或鼓鼙,击钟磐,吹笙,展管箎;因令凤鸟天翟舞之……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鞈冥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舜立,命延乃拌瞽叟之所为瑟,益之八弦,以为二十三弦之瑟。帝舜乃令质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禹立,勤劳天下……于是命皋陶作为《夏龠》《九成》,以昭其功。殷汤即位……率六州以讨桀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宁,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歌《晨露》……
这段记述,将音乐的社会功能推到极致。音乐不仅与其他艺术休戚相关,而且对人们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乃至社会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而音乐的来源都是自然之音:黄帝时伶伦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颛顼时飞龙效八风之音,制作了《承云》;唐尧时质效山林、溪谷之音,谱写了令百兽起舞的歌谣……这些记载虽将音乐罩上神秘的面纱,但对它的源头却揭示得一览无遗。
音乐和万物一样,也是产生于“道”、仿效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