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全书
20086900000023

第23章 处世(2)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会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延伸阅读】

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子路是以勇气著称的。孔子多次说,子路“勇贤于丘”,“好勇过我”,甚至说:“如果我的主张不能推行,我就乘木筏到海外去,闯一番事业,能跟随我的,大概就是子路吧。”

但同时,孔子也一再告诫子路要“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就是说,要成就大事业,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还要把握一个“怯”字。“怯”是什么?就是胆小。难道孔子认为胆小比勇敢更可取,更能成事吗?

是的,孔子就是这样认为的。这一点,在这里就可以看出。子路很有自知之明,他说:“老师,如果派你打仗,你带哪一个?”孔子听了子路的话笑了,“像你这种脾气,要打仗绝不带你,像发了疯似的,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站在河边就想跳过去,这样有勇无谋怎么行?看起来蛮英勇,死了都不后悔,这种做法枉去送死,也是死不足惜的。”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两条重要的做事准则,一是“临事而惧”,一是“好谋而成”。先说“临事而惧”。

惧,就是恐惧,胆小,就是做事要有所顾忌,不能任意妄为。其实,恐惧是一种心理反应,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遇到危险,面对自己尚不了解的情况,不是贸然行事,而是心存恐惧,小心应对,这是谨慎的表现,是聪明人的做法,可以避免无谓的牺牲和损失,这就是“惧而多思”。

一位老板打算雇用一名私人司机,有三个人来应聘。老板出了道考题:“如果汽车开近了悬崖,你们能够在多远距离刹住车?”

一位司机答:“我可以在距悬崖十公分处刹住车。”

第二位司机回答:“我可以在五公分处刹住车。”

第三位司机回答:“我将在距悬崖尽可能远的地方刹住车。”

假如你是那位老板,你会雇用哪一位?

古人有句话:无知者无畏。就这句话来讲,如果“无畏”是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的,那么这种“无畏”不过是鲁莽行事,蛮干傻干,只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比如你做投资、买股票或办公司,你无所畏惧,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一点儿也不恐惧,你就很可能血本无归,一败涂地。

当然,孔子讲“临事而惧”,并不是一味怕事,而是一事当前,首先要采取谨慎的态度,考虑可不可行,是否行得通。如果可行,还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种种困难,怎么解决困难,并做好周密的部署。而事情一旦开始做了,就要“往最好处努力”,这时,也不能徒逞勇力,智取是最好的。这就是孔子说的“好谋而成”。

“好谋”,就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而这往往是以弱胜强、以小搏大者的法宝。孔子不赞成那种赤手空拳与老虎死拼硬斗的“勇”,他曾经称赞过卞庄的“勇”。

卞庄曾战胜过老虎,而且是两只。他是怎么战胜的呢?卞庄看见两只老虎正在吃一头牛,便拿着剑,想冲上去杀了老虎。但旁边有个人给他支招:“两只虎正在吃牛,见好吃的必然相争,急则必撕咬,撕咬的后果就是两败俱伤。这时你再下手刺杀老虎,肯定是一举两得。”卞庄依计行事,坐山观虎斗,果然,小虎死,大虎伤。卞庄毫不费力就刺死了伤虎,两虎俱得。卞庄以智刺虎,成就了他勇士的美名。但如果他一开始就贸然去与二虎搏斗,也许早就喂了老虎了。

从司机、卞庄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好谋以成”的力量,我们还看到了“好谋以成”的产生,离不开“临事而惧”的慎重。只有慎重小心,权衡利弊,才能不鲁莽行事,才能靠智慧,而不是单靠蛮勇取胜。孔子提倡的是一种沉静之勇,明智之勇。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孔子曾多次告诫子路“勇力抚世,守之以怯”,但子路并未真正领会孔子的话。孔子曾预言子路将因逞勇而“不得其死”,果然不幸而言中:子路后来在卫国任职,遇上卫国宫廷内乱。孔子的另一弟子高柴也在卫国做官,他不做无谓牺牲,设法脱身而逃。而子路却不顾敌众我寡,恃勇与乱兵搏斗,最后被剁成了肉酱,让孔子大为伤心。

子路的悲剧很值得我们深思。

第五节不怨天不尤人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①人。下学②而上达③,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①尤:责怪,埋怨。

②下学:学下。学习普通平常的知识。

③上达:达上。透彻地了解高明、深奥的道理。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那老师您如何对待这种情况呢?”孔子说:“不怨恨上天,不责怪别人,通过学习普通、平常的知识而透彻地了解高深的道理。还有老天爷了解我呢!”

【延伸阅读】

孔子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一心要以仁义之道来整治家国天下,实现天下的长治久安。为此他曾经广泛游历诸国,希望有君主能够采纳他的思想主张,行礼治,尽仁道,明伦常。可是当时诸侯之间连年攻战,人人自危,奸谋权术横行,勇力军法并重。各个诸侯急功近利,都欲图自保或者称霸天下,孔子的一整套根治社会弊端的慢功夫自然难以见用于世。孔子周游了一大圈之后,最终还是一无所获,怀才不遇,没有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甚至不断遭到别人的讥讽和嘲弄。所以孔子才会发出世上没有懂他的人的感叹。

而孔子之所以不同于常人就在于他虽然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却能够通达事理,用他的话讲就是“不怨天,不尤人”。事情做得不顺利既不埋怨老天爷,也不迁怒旁人,这是需要相当的修养功夫才能做到的。

很多人在做事不顺找原因的时候,往往会有三种方式:一是迁怒旁人,俗话讲就是找一只替罪羊,这就是“尤人”;二是自责于己,否定自己的做法,不再坚持既有的原则;三就是当找不到原因,又想不通时,干脆把一切过错都推给老天爷,这就是怨天了。

孔子的做法不同于以上三者。他虽然一生遭遇挫折,抱负难以实现,但是并不灰心丧气,也不轻易否定自己,而是博学深思以考人情事理,知人生之应当,而后向上通达于天命。也就是说,孔子是明了时势有顺逆,人生际遇有畅达与隐曲,不可一味强求这个道理的。他认为,人应该为人之应当所为,既无须苟全易节,也不应怨天尤人。如此一来,便与天道运行相契合,无所不通了。这才是智者达人所为。所以孔子感叹只有老天才是他的知音,这表明孔子对人生遭遇进退的理解已经与天道自然运行相贯通了,故而他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是无怨无悔。

孔子的这种人生境界,对于现代人摆脱事业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和困惑很有启发。现代人遇到问题时习惯于在抱怨中来平衡自己的心理,“怨天尤人”已经是很正常的了,因此往往以无休止的争吵和感情的相互伤害来结束,甚至于干脆进入无端的发泄状态。所以体会孔子这种通达的人生观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你也许会从中受到启发。

发完工资后,小张拿着那可怜的工资袋很沮丧地对小李说:“每个月都这么点钱,真待不下去了。我痛恨这家公司,我决定跳槽。”

小李建议道:“我非常赞成你这么做,你一定要给公司一点颜色看看。让他们知道你的离去对公司是一种损失。不过你现在离开,我觉得还不是时候。”

“为什么呢?”

小李说:“因为你现在辞职离开公司,公司并没有因此而受到损失。如果你现在努力为公司拉一批客户,成为公司独当一面的人物,在领导很重视你的情况下,然后带着这些客户突然离开公司,公司才会受到重大损失。你也就达到报复公司的目的了。”

小张觉得小李说得非常在理,于是努力工作,每天起早贪黑,为公司拉了很多的客户,销售业绩直线上升。

再见面时,小李对小张说:“你现在完全可以带着客户离开公司了。”

小张淡然笑道:“老总跟我长谈过,准备升我做总经理助理,我不打算辞职了。”

所以,怨天尤人有百害而无一益。只要有真才实学,终究是会发出光彩的。

下面这个故事,也很让人感慨。

齐瓦勃出生在美国乡村,父母的收入很微薄,因此齐瓦勃只受过很短的学校教育。18岁时,齐瓦勃来到钢铁大王卡内基所属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每天都干着薪水很低,且又脏又累的活。当其他人在抱怨薪水太低而消极怠工的时候,齐瓦勃却默默地积累工作经验,并自学建筑知识。

一天晚上,同伴们又聚在一起喝酒,齐瓦勃却躲在角落里看书。那天恰巧公司经理到员工宿舍办点事情,经理看了看齐瓦勃手中的书,又翻了翻他的笔记本,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第二天,公司经理把齐瓦勃叫到办公室,问:“你看那些书有什么用?”

齐瓦勃说:“我想我们公司并不缺少廉价的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对吗?”

经理点了点头。不久,齐瓦勃就被升任为技师。

那些整天混日子的员工见到齐瓦勃升职了就讽刺他、挖苦他甚至说他是傻瓜,“为老板这么卖力他能给你多少回报?!”齐瓦勃回答说:“我不光是在为老板工作,更不单纯为了赚钱,我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工作,为自己的远大前途而工作。我不想永远做一个爱抱怨的廉价打工者。因此,我必须先在工作中提升自己。我要使自己工作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所得的薪水,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重用,才能获得机遇!”

抱着这样的信念,齐瓦勃坚定地一步步走到了总工程师的职位上。25岁那年,齐瓦勃被任命为这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

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是自己,最大的动力是自强不息。能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使自己的知识、能力不断提升而胜任重担。反之,怨天者,天不助;尤人者,人益疏。不责于己反苛求于人,必将事事无成。

想有所作为的人们,请不要再把时间和精力徒劳无益地耗费在怨天尤人上,放眼未来,机会在向我们招手,只有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才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第六节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原文】

子绝①四:毋②意③,毋必④,毋固⑤,毋我⑥。

【注释】

①绝:无之尽者,没有。

②毋:《史记》作“无”,没有。

③意:私意,自己的想法,猜测。

④必:期必,一定要得到的结果。

⑤固:执滞,坚持己见。

⑥我:私己,自私。

【译文】

孔子没有四种心:没有只顾自己的想法;没有一定要得到的结果;没有坚持己见;没有自私,不求一己之利。

【延伸阅读】

人生处世需要克服的四种心理问题——凭空臆测,绝对肯定,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这四种问题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孔子竟然可以绝对不犯,真令人敬而仰之。

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如果不能及时地认识并克服这几个问题,那么落得孤家寡人、山穷水尽的下场就是自然的了,甚至因此而身败名裂、身首异处也不足为奇。总的说来,这四种心理都是人生境界不通达的表现,都没有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彼此的理解与尊重,从而陷入相互间的隔阂乃至发生冲突。

凭空臆测,也叫任意猜疑,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多疑病。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是此一类的代表人物,人皆称之“一代奸雄”。他经常犯“多疑”的毛病,曾经因为多疑杀过朋友,杀过同事,杀过下属。

曹操刺杀董卓没有成功,就连夜化妆逃跑,当跑到中牟县的时候就被抓住了。公堂上,曹用言语打动县令陈宫,陈宫连官也不做了,就跟他一起跑路。逃到成皋,忽然遇到曹操父亲的一位老朋友吕伯奢,盛邀曹、陈至庄中款待。曹操听到了磨刀的声音,以为吕伯奢要杀他,便杀死吕氏全家,焚庄逃走。

我们熟知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即出自此事。

我们常讲谣言害死人,一点不错。谣言一方面是别有用心的人捏造出来,用来害人的,另一方面还来自于自己对他人的随意猜测和误解。如果你对手下很信任,从不怀疑,那么别人说什么谣言也不重要,反而能坚定你用人的信心;但如果你本身就摇摆不定,对人持怀疑之心,那么谣言的出现必会妨碍你作出正确的判断。

另有一些人做事死板教条,不通权变。做事有规律可循当然好,但不是所有的规律都能够适用于全世界。有句话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瞬息万变、百般流转的大千世界,如果还是死板教条一根筋,不通权变,不懂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的话,那必然陷入生存困境之中,处处碰壁。

赵括和马谡都是头脑很聪明的人,能把先人传下的兵法阵式背个滚瓜烂熟,但是行动上却都是教条主义者,不懂得灵活运用,依势而治。结果一个是长平战败,几十万将士被俘坑杀;一个是失守街亭,毁了西蜀,自己也弄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

我们经常说:“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不死心”。有的人,即使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有一天,东郭先生派了三个弟子到襄阳去。当东郭先生送他们到路口时,说道:“从这儿往南走,全是畅通的大道,你们沿着这条道路走就对了,别走岔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