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融通达,方能利人利己
达观者,人中之龙,行于世,泽人泽己。
做事圆融通达,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能力。它能让你在不得罪人,自己又获益的情况下,将事情办得比较圆满。因此,觉得诸事不顺的人,一定要“修练”此种智慧。
年轻时的曾国藩心胸并不宽容豁达,睚眦之仇必报;也非老练沉稳之人,稍有成功便沾沾自喜;心气浮躁,爱夸夸其谈,常想以口舌之利胜人一筹……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六月,37岁的曾国藩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他喜出望外,马上给祖父写了一封信:“我由六品升至二品,超越四级,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事。”同一天,给叔父母写信说:“我时常害怕祖宗会庇佑我一个人,让我一人把官都做尽。”第二天,又给在家的三个弟弟写信,不无自负地说:“在湖南,37岁就能做二品官的,除了我,再没有其他人。”字里行间,很容易感受到他内心的喜悦与激动。
然而,曾国藩的自负傲物所换取的结果是什么呢?从咸丰二年开始,曾国藩就长期在从二品衔上徘徊不前,不仅品衔没有上去,而且连实际职权也没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客寄虚悬”。
直到咸丰十年四月,才又授予他署理两江总署,“虚悬”才变成“落地”。从咸丰二年算起,前后经历九个年头。这就是曾氏的“九载虚悬”。
曾国藩性格上的不足,日后都被他在修身养性的功课中以坚韧的毅力一一克服,变得圆融通达,成为后人所熟悉的曾国藩。
曾国藩读史无数,发现唐朝名将郭子仪明明战功不如李光弼,可大多数史书中对其评价却在李之上,这个问题引起过曾国藩的思考。后来明白后,曾国藩就开始仰慕郭子仪,对其钦佩不已。
曾国藩为何仰慕郭子仪呢?从下面的故事里,或许就能得出答案。
郭子仪是历史上罕见的以寿终的功臣,他历经四朝,活了85岁。德宗即位后,甚至仿照周武王尊称姜子牙为“师尚父”,赐号郭子仪为“尚父”;郭子仪弥留时,德宗派儿子舒王李谊代表他亲自前往省问,他的一生可谓“宠遇冠于人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郭子仪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不非之。”
这所有的一切,古往今来多少文臣武将欲求其一而不可得,为什么郭子仪却都囊括了,为什么破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个一代名将韩信被害前曾仰天啸说的千古不变的定律?郭子仪圆融通达,以自己的方式小心地将主子的怀疑安然消解,因此他能够做到功高而主不疑,而且能安安稳稳美滋滋地寿终正寝。
其次,郭子仪深谙为臣之道,知道明哲保身,懂得如何未雨绸缪,更能够圆融通达,审时度势静观风起云涌,又谦逊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纵观郭子仪的一生,并非没有经过大风大浪,但他总“化险为夷”,这并不都是幸运,而是他个人的智慧。
《打金枝》的故事家喻户晓,说的是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之子郭暧为妻。有一次小两口吵嘴,郭暧见妻子摆出公主的架子,愤懑不平的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仗着你父亲是天子吗?告诉你吧,你父皇的江山是我父亲打败了安禄山才保全下来的,我父亲因为瞧不起皇帝的宝座,才没当这个皇帝!”
(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嫌天子不作。)升平公主听到郭暧出此狂语,气得立即回宫禀报皇上。后来郭子仪把郭暧捆绑起来到宫中面见皇上,请皇上治罪,唐代宗也规劝女儿,最后小两口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然而,真正的史实要比后来演义的戏剧更惊心动魄。郭暧说的那句话“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嫌天子不作!”虽是气愤中所言,但确实是大逆不道,因为这句话赤裸裸地道出了真相,郭暧这样想,说明别人也会这样想。任何一个皇帝,心胸再开阔也断不可能容忍有人公开地对皇位进行威胁。所以郭子仪知道这事后,吓坏了,他深知这里的利害冲突,于是他曲中见直、迂而能返,故意演一出苦肉计给皇帝看,“尚父拘暧,自诣朝堂待罪”。
最终,唐代宗深入明察,又看到郭子仪绑着郭暧宫中认罪,知道郭子仪无意谋反,知道这件事只是“家事”还未上升为“国事”的地步,而且以后坐稳江山还得指靠着郭子仪,所以也愿意把这件事变成一出喜剧了结。因此,唐代宗不动声色劝女儿说:“你是个孩子,有许多事你还不懂。你丈夫说的都是实情。天下是你公公郭子仪保全下来的。如果你公公想当皇帝,早就当上了,天下就不是咱们李家的了。”并且仍旧和颜悦色,反而安慰郭子仪说:“小两口吵嘴,话说的过了点,咱们当老人的不要认真了,不是有句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吗?装作没听见就行了。”
一点也没有怪罪的意思。
郭子仪敏感的政治觉悟,以及圆融通达的做法,才会使得其大难来临之际保持冷静和沉着,才能不动声色间化险为夷。倘若他并没有施展苦肉计,反而替自己儿子撑腰,后果不堪设想。
郭子仪晚年告老还乡后,在家养老时,经常有达官贵族前来拜访,姬妾从来不用回避。然而,一次唐德宗的宠臣卢杞前来拜访时,郭子仪却赶紧让众姬妾退下,自己也正襟危坐,接待这位“鬼貌蓝色”的当朝大臣。卢杞走后,家人询问原因,郭子仪说道:“卢杞此人,相貌丑陋,心地险恶,如果姬妾见到他,肯定忍不住会笑出声来,卢杞心胸狭窄,必然怀恨在心,将来他大权在握,追忆前嫌,我郭家就要大祸临头了。”后来卢杞当上宰相,正如郭子仪预料的一样,“小忤己,不致死地不止”,把之前得罪过他的人都处置了,唯独没有找郭子仪家的麻烦,这也应验了之前郭子仪的预言和判断,一场大祸被郭子仪消弭得不着痕迹。
实际生活中,有些事情一味按照固有的思路对待并非能很好解决,这时候需要圆融才能将事情办好。
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几名学生出外讲学。孔子一行人来到一个村庄,他们在一片树荫下休息,正准备吃点儿干粮、喝点儿水,不料,孔子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去吃了人家的麦苗。
一个农夫上前抓住马嚼子,将马扣下了。
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能言善辩。他企图凭着自己不凡的口才,自告奋勇地上前去说服那个农夫,争取和解。不过,他说话文绉绉,满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将大道理讲了一串又一串,尽管费尽口舌,可农夫就是听不进去,执意不还他们的马。
就在这时,有一位刚刚跟随孔子不久的新学生,论学识、才干远不如子贡。当他看到子贡与农夫僵持不下的情景时,便对孔子说:“老师,请让我去试试看。”于是他走到农夫面前,笑着对农夫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再说了,说不定哪天你的牛也会吃掉我的庄稼哩,你说是不是?咱们该彼此谅解才是。”
农夫听他这样说,觉得很在理,责怪的意思也就消失了,于是将马还给了孔子。
为人处世只有方圆有度,在圆中归真,做到千变万化,才可圆融通达,才能利人利己。
颂亦有道,勿扯虎皮
颂之于歌,有过之而无不及,然动人者鲜矣,是为无道之颂。
人们都喜欢得到别人的奉承和夸赞,以及各种各样的高帽子。然而就如同糖衣炮弹一样,虽然很有诱惑性,但这些对为官之人都是很危险的,因而,不要戴高帽子,也不要去扯虎皮当大旗。
做官之人,不容易,因为总是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诱惑之所以称之为诱惑,就在于,这些诱惑契合了自己某些隐隐的期望,这当中,有“名”,也有“利”。如果受到诱惑,就红了眼,一味地冒险蛮干,只会使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远。能够根据自己的实力,稳打稳干才是明智之举。
曾国藩,处于清王朝由盛世走向没落、衰败的转折时期,此时内忧外患接踵而来,交相煎迫。用现在人的话来说,正是“乱世出英雄”的好时机,更何况曾国藩手中掌握三十万湘军。很多人不明白,为何曾国藩不效仿赵匡胤,酒醒之后,“稀里糊涂”也有黄袍加身?
据说,曾国藩一生中,曾经有数次被人劝说做皇帝。但是曾国藩都没有造反,为什么呢?梁启超先生曾有一句话来评价曾国藩:“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这句话,十分精辟。
同治三年(1864年)的六月,曾国藩面临一生的重大选择。
此时,湘军克南京,曾国藩旗下拥兵三十万,已占中国半壁江山。而且这支湘军是曾国藩一手培育的,“兵为将有”,乃湘军一大特色。所谓湘军,其实就是曾国藩的“子弟兵”,营中军官都是曾国藩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乡、门生等担纲。此外,曾国藩已统帅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四省巡抚、提督以下文武官员皆归曾国藩节制。曾国藩从一个艰苦立学的农家子弟到京城高官,其被提拔之快,在满清历代都不多见,也就是说,此时的曾国藩已成为满清以来汉族官僚持权最大的官员,而且有相当的实力,足以“功高震主”了。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以及幕僚彭玉麟、赵烈文等人,还有著名的研究“帝王之学”的学者王闿运等,都竭力劝进。有的说“王侯无种,帝王有真”;有的说“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有人更直接,直截了当地说:“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其实,说这话的人,当然是有原因的。
早在咸丰帝临死之时,其有遗言,说“克复金陵者王”。可是,在慈禧太后管束下的年幼的同治帝,并没有兑现承诺,只给了曾国藩一个“一等毅勇侯”,更过份的是,同治帝还下诏,要求曾国藩和各级将领从速办理军费报销,催命一般要求从速复命。显然,朝廷的一系列举措无异于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因此,军中愤愤不平之人大有人在,曾国荃、彭玉麟等人便秘密活动,力劝曾国藩不如反了,坐了天下。他们还约集30余名高级将领深夜请见,要曾国藩“速做决断”。而曾国藩写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以表心志。
曾国藩不造反,是他头脑清醒、老到、谨慎的表现,曾国藩审时度势,觉得“皇帝”这顶高帽虽然光彩诱人,但还是不戴的好,就算要戴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与其冒险做一件没有把握的事,还不如主动释疑,还可以保全身名。因此,功成名就的曾国藩,此时毅然选择了急流勇退。
当代的唐浩明从客观原因分析,认为假如曾国藩真的造反了,不利的因素有四个,不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所以说,当初曾国藩的决定是很明智的。
于是,曾国藩进南京之后,立即办了三件事:一是盖贡院,提拔江南人士;二是建造南京旗兵营房,请八旗兵南来驻防;三是裁撤数万湘军。经过如此自削兵权、自去利权、斩杀羽翼,以释清廷之疑,终于换回朝廷的信任,同时也换得了曾家后代的平安。
为官者不易,即使自己洁身自好,身居高位后,总会有一些人主动凑上来,奉承、给你戴高帽子。
2009年,首都国际机场原董事长李培英,因贪污8250万元、受贿2661万元(合计1.0911亿元)被判处死刑。李培英被捕后,忏悔地说过一句话:“当了一把手之后,感觉没有自己干不成的事,也没有自己办不了的事,上上下下关系也都比较通,这个时候开始飘飘然了。”
因为总有一些拍马溜须之辈在身边,给你戴高帽子,不断奉承你,让你不知不觉中“飘飘然”,最后让你陷入万丈深渊。
所以,谨记,不戴高帽子,不去扯虎皮,“不在其位,不谋其职”,明哲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