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官道曾国藩
20085700000032

第32章 治国先治家,家为“治”之始(3)

作为一个父亲,曾国藩对袁秉帧的行为也很气愤,虽然凭当时他的实力和威望,绝对有能力让女儿改嫁或是干脆住回娘家来,可是他没有这么做,曾国藩忍了。曾国藩认为,家丑不可外扬,既然自己的女儿已经嫁到了袁家,那她就生是袁家的人,死也是袁家的鬼。所以,即便袁秉帧再不成器,他还是劝纪静不要老往娘家跑。这样也就导致后来曾纪静不堪忍受婚后的不幸,29岁抑郁而死,英年早逝。这显然是一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例。

而其他三个女儿也不比大女儿幸运多少。二女儿曾纪耀远嫁法国,女婿陈远济幼时虽然聪明,长大后却变得平庸,也毫无上进心,两人感情并不和睦,曾纪耀总是郁郁寡欢,最终38岁抑郁而亡。三女儿纪琛嫁给罗允吉,而他是个典型的花花公子,不务正业,其母又刁悍刻薄,所以纪琛一年到头总想住娘家,而且最后年纪轻轻成了寡妇。四女儿纪纯,嫁给了郭崇焘的儿子郭刚基,虽然郭刚基人品学问都还可以,但是他体质羸弱,21岁就病死了,留下两个很小的儿子,纪纯也成了寡妇。

曾国藩晚年曾为四个女儿的婚事,内疚深重,愧疚不已。或许这些女儿们的不幸和早逝,让曾国藩太心痛了,所以才决定把小女儿嫁给了一个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平民百姓,最终,小女儿过得也算幸福。

有人说,死爱面子活受罪。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女儿受了委屈,哭哭啼啼回娘家,本来是没有什么。然而,当时对曾国藩来说,选择“家丑不可外扬”是很必要的,面子是小,影响是大。

曾国藩身居清廷要职,宾客幕僚众多,执掌三军,素以治民有方、治军有效著称。那个年代,人们也是很八卦的,曾国藩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会万众瞩目,让这些“家丑”外扬,让旁人都知道自己家后院起火,以后如何立威服众?

即便时至今日,高层管理者也要注意,因为关系到人心向背、舆论走向,所以慎重对待自己的“家丑”,家丑不可外扬,否则影响形象。

富过三代,得于家教

家教乃教育之本,缺之者必有后患。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侯门多荡子”、“从来纨绔少伟男”等。为什么呢?和家教有关。曾国藩的后代之所以人才辈出,关键就是其家教。

纵观古今,凡官宦之家,大多好景不长,因其子孙逐渐骄奢淫逸,盛不过三代,便门第没落,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唯独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曾国藩这位封建社会货真价实的“高干”,不管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其家庭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家风,后代也各有建树。绵延至今第八代孙,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

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是著名外交家,一个是著名数学家;孙辈中曾广钧23岁即中进士,是翰林院中年纪最轻的,其他的也都从政从军,善始善终;曾孙辈则多是学者,各有专长。可以这样说,曾家数代无一废人,未出一个纨绔子弟。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

可以这样说,曾氏家族之所以如此人才辈出,是与曾国藩良好的家风、严谨的家教和丰富的家庭藏书密不可分的。

曾国藩常这样说:“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逸,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意思是说,官宦之家有的时候一代就终结了,原因就在于子女不成器。子女在骄奢淫逸的环境之下是不可能立大志的,开始是骄逸继而就是流荡然后就是败家。一个官宦之家能够延续一两代真的是很少很少的。所以曾国藩觉得孩子不能够重蹈那些官宦之家的覆辙。应该由勤俭入手教育孩子懂得如何生活,这才是最好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直到今天还给我们以非常重要的启示。

曾国藩纵观历史,深知“富不过三代”的道理,在他看来,要教育孩子立足社会,并让这个家庭能够代代相传下去,关键是靠两个字:勤与俭。

曾国藩对于这两个字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一个家能否保持兴盛发达,其中最关键也是最简单的道理,就是要学会勤俭过日子。富的时候不骄傲,贫的时候不气馁,由俭来打理自己的生活,勤既可以健壮自己的身体,同时又使劳作变成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件事情,永葆勤和俭,一个家族才会永续地发展下去。

因此,曾国藩不仅在穿着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而且在日常饮食上也有严格的要求,并且告诫子女:饭菜不能过份丰盛,衣服不能过份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曾国藩的小女儿晚年留下一个年谱,这个年谱记载了家人的一些生活琐事,其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曾国藩小女儿只有十几岁时,随母亲来到两江总督府。小女儿入总督府总要穿得体面一些,光鲜一点,所以上面穿了一件蓝色的小夹袄,下边穿了一条缀青边的黄绸裤,就这条黄绸裤其实也不是她的,而是她的长嫂,也就是曾纪泽过世的妻子留给她的。然而,曾国藩觉得这条裤子的青色花边显得太繁复、太华贵了,就指责她不应该穿这样的裤子,让她赶快换掉。小女儿赶紧回到房间换了一条没花边的绿裤子。由此可见,曾国藩是见不得繁复,见不得孩子身上带有太富贵的东西的。

曾国藩在那个时代算数一数二的大人物了,而这样一个大人物,儿女穿得华美一些,吃得丰盛一些,完全在情理之中,但他对于孩子的规定似乎让人感觉不近人情。但如果细细去理解的话,曾国藩显然远比我们现在的溺爱式、呵护式的家长要高明得多。

他以勤俭入手教育孩子不要骄淫不要奢侈,这更为理性,是理性地爱孩子。

反观现在,很多家长一味地骄纵、惯养着孩子,让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知道打游戏、比吃穿,没有能力去应对社会的种种变故,无疑最终是害孩子。而曾国藩是教会孩子如何去面对人生的最根本的也是最直接的方法。

曾国藩的家书中,我们还看到,他会让自己的子女去干些在常人眼中只有下人才做的拾柴捡粪之类的事情。因为他认为“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所以,他对自己的长子曾纪泽有这样的要求:每天早晨天未明就要起,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情是去洒扫庭院,然后坐下来练字一千,而第一个要写的字呢?就是“俭”。

此外,曾国藩对孩子提出,读书未必是为了做官,读书在于明理。而且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这在当时是非常开明和有远见的。

而曾纪泽居然在32岁的时候学英文。这个远见这个卓识,应该说既有他认识到的,也有他父亲告诉他的,这说明曾国藩在这一时期对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刻了。作为中国人,秉持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应该的,但是当国门被人强迫打开之后,你不去了解这些国家的情况,你如何能够在世界之林立足呢?

长子曾纪泽后来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曾纪泽当时选择的路,在现在看来没有什么,在当时人来看绝对是另类和旁门左道。那个时代,一般人根本想不到去接触西方文化,更不要说去学说洋文了,但有远见卓识的曾国藩,鼓励和支持他潜心研究西学。曾纪泽曾经用英文撰写了一篇文章叫作《中国先睡后醒论》,发表在伦敦的《亚洲季刊》上。1881年2月24日,曾纪泽以外交官的身份代表清政府在彼得堡同沙俄谈判并且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城,这是清末外交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胜利,也是日益腐败的清王朝里唯一的一次外交胜利。

次子曾纪鸿则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他喜爱自然科学,精通天文、地理,最精代数,还计算出一百位的圆周率。他自学成才,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传世。不过,很可惜的是,曾纪鸿英年早逝,仅33岁。

纵观曾国藩一生,他生长于一个勤俭孝友的大家庭,他自结婚后,生有子女,虽任侍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位高权重,但他的家庭生活,仍然和青少年时期当农民一样,克勤克俭,戒骄戒躁,从未丝毫骄奢,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之又少的,是许多人都不能办到的。正因为他言传身教,为后代树立了榜样,所以,其家书家训能够代代相传。

曾国藩的家书家训,其子孙后代不仅认真学了,而且均一一落实在行动上。曾家勤俭谦恕,孝敬父母,兄友弟恭,上下齐心,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从未出现过不团结的现象。而有相关研究表明,与曾国藩同时代的其他中兴将帅家庭,大多从儿女那一辈起便不努力,到子孙辈、曾孙辈,更是“侯门多荡子”:嫖赌抽大烟、游手好闲几乎成为通病,以至于到最后潦倒沦落,将祖宗曾经荣耀一时的脸面丢光,儿孙贤肖的家庭实在不多。因此,曾国藩严谨的家风,为乡亲和世人称道,也给现在的家庭教育带来了启示。

我们都知道,父母能留给自己孩子的无非有两种,即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是物质方面的,就是孩子能够见得到的房子、金钱等一些富贵的东西,但这些东西都是身外之物,随时都可能失去,并非是能让孩子受益一生的东西。只有无形资产才是精神财产,才能真正使其收益。所以,应该向曾国藩学习,教给他如何生活、如何立足于社会的这样一些理念和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