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官道曾国藩
20085700000019

第19章 结交士林,也要因人而异(2)

一次,李鸿章向曾国藩推荐了三个年轻人。正值曾国藩不在家,等他回来的时候,家人立刻迎了上来,低声告诉他说李鸿章推荐的人已经等在庭院里了。曾国藩并不着急,而是示意家人退下,自己悄悄走过去看那三个人在做些什么。只见其中一人认真地观察着自己房屋内的摆设,似乎要将它们一一记在心里;第二个人却是老老实实地站在院子里,一副要睡着的样子。再看第三个人,发现他正仰着头看天上的浮云,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很快,曾国藩召见了这三个年轻人。交谈中,曾国藩发现,不停打量自己客厅摆设的那个年轻人和自己谈话最投机,因为他最能说出自己的喜好。相形之下,另外两个人的口才就不是那么出众了。不过,那个抬头看云的年轻人往往能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意见。

过了不久,曾国藩对这三个人做了人事上的安排:第一个年轻人在庭院里等待的时候,便用心打量大厅的摆设,刚才交谈的时候,明显看得出来善于投人所好,由此可见,善于钻营,有才无德,不足托付大事;第二个年轻人谨小慎微,沉稳有余,魄力不足,只能做一个听差的;最后一个年轻人,在庭院里等待了那么长的时间,却不焦不躁,有着大将所必须的从容风度,而且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是少有的人才。而他就是后来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可见,不管是与人相处,还是在某种场合用人,最主要的是看到别人的长处,懂得去欣赏,而不是挑刺,因为世界上人无完人,一味挑刺的话,何时能挑到头啊!

曾国藩很欣赏一个人的品德与见识。他曾明确地说过,“德”和“才”之间,“德”是主,“才”是次。“德”好比水之源头,有德才不至于让“才”枯竭。曾国藩遵循“当其时,当其事”的用人原则。他说过,如果“当其时,当其事”,庸才也能成神才。

他手下曾有一个人,没有别的什么才能,就是会写字,每天可以写50000字,而且还整齐醒目,于是就把他招到帐下,给他每个月发工资30两银子,这在当时可是高薪。于是,其他干将就很不服,说那人只不过是个誊抄员。曾国藩却说,没有什么不公平的,我今天很需要这个人才。因为我每天有很多的公文,尤其是给朝廷发的奏折,就是要字写得非常好的人来写,而且要写得快,这你们是知道的。既然他有这个本事,在我这里就是人才,就值得发30两银子。这件事被传出去后,众幕僚很是佩服,都纷纷效仿。

有人会问,曾国藩是怎么做到善于识人的?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他真正的爱人才,而不是只把他们当工具使。我们从曾国藩的书信随笔中可见他在提到人的时候,90%以上都是赞扬人,说人的长处。即便私密性的文字,比如说日记,也是这样,这就从根本上体现了他对人的长处是发自内心的欣赏。这就好比当年的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他因为欣赏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便四处打听小说的作者,小说的作者由于得到前辈的肯定与欣赏,受到了极大激励,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去,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坛巨擘。这个人就是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而屠格涅夫也因此而得到了比之前更多的来自读者与民众的敬佩与喜爱。可见,欣赏别人是对己对人都好的事情。一个人只有在成全别人的同时才能成全自己。

生活中有很多人不是看不到别人的美,而是不愿意说出口,不愿意让对方知道,觉得没有意义,甚至是献媚。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告诉对方他的优点,并不是献媚,除非这优点是他不具备的。如果他具备这种优点,为什么不说出来呢?只有说出来,才会让他觉得你是懂他的人,他才会与你深交,不然你怎么让他与你深交?怎么同别人进一步合作?怎么把自己的事业做大?怎么得到下属与同事的支持?还要升官吗?

其实,只要在欣赏的同时避免戴高帽就可以了。这样,说话的人舒服,听话的人也舒服,岂不是两全其美!

华盛顿儿时十分调皮,用斧子砍倒了自己院里的一棵小树苗。

不过,马上向父亲认了错。为此,父亲没有批评他,因为他更懂得欣赏。他看到了儿子的诚实,与它相比,犯的那点错误是多么微不足道。我们不能说华盛顿因此而当上了总统,但不可否认,这一定给他的成长带来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生活中常常是由于我们自身的狭隘而阻挡了发现美的道路,这个时候,就只有通过欣赏来为其清障。生活是一面实实在在的镜子,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事物,它就呈现美丽,反之则呈现丑陋。做官之人,不可不铭记于心啊!

盛气凌人者最愚蠢

居官之人,气宜缓,不宜盛,盛者,待凋之物也。

很多为官者以为,不怒自威或盛气凌人是最好的风貌。其实不然,与其气势压倒对方,不如智力上胜过对方。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当你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这种缺点时,会怎么办?你是抓住缺点不放呢?还是用自己的优点来战胜这缺点呢?成功的人都知道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战术,这是做人做事最基本的战略问题,你能把握得住吗?

如果你的战略是错的,最后到达的地方也将是错的。

人们都说,斗气是愚蠢的。抓着缺点不放就是在斗气。那个人永远都不会服你,这是斗气的结果。聪明人化干戈为玉帛,你有这种能力吗?

曾国藩刚到湖南练兵准备创办他的湘军时,常常为绿营军所不容。绿营兵的头子鲍起豹总是找借口闹事,然后将稍有犯错的湘兵拉出来斩首。曾国藩看着气愤,然而又无话可说,因为自己的军队还不算是国家的正规军。所以,便一直找机会要报复。果然有一天机会来了,然而他犹豫了,心想:这样冤冤相报何时了?

与其斗气,倒不如斗智。所以,硬是将自己积郁已久的火气压了下去。把全部心思用在了怎样打造一支天下第一的军队上,并在日记中写道:打掉牙往肚子里吞!就这样,几年过去了,湘军的名声大振,以至于皇帝三番五次下诏令其帮助剿灭太平天国的军队。而再看此时的绿营军,已经是“昨日黄花”了,接连几次都被太平军打得溃不成军。那霸气十足的鲍起豹也变成了“老鼠”,处处回避曾国藩,真是可笑至极。所以说,斗气只是一时的,终究成不了大事,甚至还会引来杀身之祸,而只有斗智才能保你一世,才能让你在官场上稳稳当当地走过去。

曾国藩的这种做法值得每个人学习。斗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有那点精力,不如多动动脑筋,把问题想得透彻一点,从不同的角度或立场上看看,就会平息心中之气。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有事多想想自己的不是,即便委屈了一点儿,也成长了一步,不像斗气只会伤身子。

诸葛亮三气周瑜已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其中一气周瑜是指智取南郡:诸葛亮和周瑜约定,先由周瑜去取南郡,如果他攻不下,就由诸葛亮去取。南郡的守将是曹操大将曹仁。周瑜发丧装死费尽心机刚要攻下南郡时,诸葛亮却将计就计趁他不防备派赵云攻下南郡,此时周瑜中曹仁毒箭,曹仁骂阵加之取南郡,周瑜怒火攻心,吐血病倒。二气周瑜:周瑜想用美人计将刘备困在东吴以乱刘备心志,待刘备部内乱时趁机剿灭,不料想,被诸葛亮发觉,他用计策顺利将刘备、孙尚香接回江夏,周瑜用计不成,还因此得罪了吴国太,让吴王孙权也左右为难,脸面无存,这就是著名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吐血摔于马下。

三气周瑜:周瑜夺回荆州,借托辞说回汉中,借道荆州,途经荆州时趁刘备无防备一举攻下荆州,这就是著名的“借途灭虢”之计,此计又被诸葛亮识破,诸葛亮用计大败周瑜,本可生擒周瑜,但是出于孙刘联盟以抗曹操的考虑,放走周瑜并归还战利品遣回战俘,周瑜损兵折将,口吐鲜血,愤懑而死。周瑜之死可以说成就了刘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孙权的实力,自此刘备继续强占荆州,为以后攻取西川汉中以图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