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家书中反复告诫自己的子女,一定要一边种地,一边读书,以保持前辈的传统,千万不要沾染官场习气。他说:
“凡官宦人家的子弟,衣食起居都要与贫寒人家的子女相同,这样长大后才会有所作为。如果沾染上了一些好吃懒做的习气,就别指望他能有所出息了。我虽然是朝中命官,我所穿的衣服也只是三百块钱一件的。希望你们过日子能坚守勤俭之道,这也是惜福之道。”
他对自己的两个儿子纪泽和纪鸿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出门不许坐轿,不许指使仆人为自己做端茶倒水,打扫房间之类的事情。这些事情都必须一件一件自己去做,也要学会耕种。”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骄奢淫逸,才算抓到了根本!
曾国藩在去世的前几日,已经说不了话了,他指向桌案上的一卷纸。长子纪泽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份早已写好的遗书,纪泽含泪念道:
我做官三十多年,官位显赫,但是做学问一无所成,也没有很好的德行,我现在后悔莫及。我感觉自己不久将离开人世,特立下四条遗言给你们弟兄。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这四条是我几十年来的一点心得,希望你们能按照这个标准去做。把这四条作为家训流传给后代子孙,以使我们曾家长盛不衰。
曾国藩一生清廉做人、为官,受到后世子孙的好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始终有那么一些人因经受不住一时的诱惑,而“一失足成千古恨”。
其实,身居显赫官位,胆敢以身试法的贪官,绝不是东窗事发后一句“一失足成千古恨”就可以轻松搪塞过关的。分析这些人蜕化变质的轨迹,大多都是在第一次的诱惑面前没有经受得住考验。很多私欲膨胀而毁于贪欲的“人民公仆”在铁窗内回首自我毁灭的过程时,常常因“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而泪涕横流,痛不欲生。这的确值得人们深思。
宋代哲学家王廷相讲过这样一个寓言:有一个轿夫一天穿着新买的鞋子进城,他很小心地走路,生怕弄脏了新鞋子。后来一不小心,踩到臭水坑里去了。鞋子脏了之后,轿夫走路就再也不那么小心谨慎了,再也无所顾忌了。
其实,为官清廉就跟轿夫小心行路不弄脏鞋子是一样的道理。有些领导干部刚上任的时候还雄心壮志,信誓旦旦地要为老百姓办一些实事,可是一旦下水湿了第一脚后,便“久闻不知其臭”,甚至“破罐破摔”,在泥潭中越陷越深,以至不能自拔。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是足以令每一个有职有权者警醒的。
办事无私心,处理事件不偏心,以规章制度为准则,不徇私舞弊,这是廉洁的具体体现。
无欲则刚,只有廉洁才能秉公办事,秉公办事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与拥护。廉洁奉公才能够赢得民心。赢得民心也就巩固了自己的群众基础,基础坚固了,你的官也就能做得长久。“公生明,廉生威”是为殷鉴。对于做官的人而言,廉洁奉公是为官之道中极其重要的谋略。
以上所谈到的是为官清廉需要为官者自律,但是,人性都是有弱点的。有些人本质是想为老百姓做些实事,但身在官场,也有身不由己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又该怎么办呢?
谨防“湿第一脚”,除了各级干部从严自律、洁身自好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建立健全有力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唯有如此,才能使那些意志薄弱者抵挡得住“糖衣炮弹”的诱惑,做到率先垂范守清廉,廉洁奉公显本色。
精心培养接班人
一个人不可能做尽天下事。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为自己找一个接班人,适当地放权给年轻人,才能够保住公司发展的动力,才能使自己未竟的事业延续下去。
很多企业在创始人带领下,苦心经营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都遇到一个很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接班人”。
曾国藩很早就说过:“天下事一个人是做不尽的,要做大事情,第一个要想到的就是找替手,等到自己不能做事情或做其他事情的时候,这人能接替自己做下去。”因此,他在担任各项领导职务之时,并不恋栈,总是时刻不忘培养接班人,保证事业不会因为他的离开而终止。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曾国藩的接班人培养之道。
咸丰十一年,太平军在江浙战场上取得突破进展,危及清廷的财赋重地,更严重的是上海也面临被太平军占领的危险。因此,上至朝廷下到地方官员,都希望曾国藩发兵救援。曾国藩认识到这是扩大湘军势力的极好时机,可以抓住这个时机再编练一支军队。
由谁去上海担此重任时,曾国藩主要考虑了三点:一是湘军嫡系;二是要有能力胜任此项事情;三是对湘军、对自己都有大益处。
经过再三权衡,他举荐李鸿章担此大任。1862年2月28日,曾国藩与李鸿章谈了个通宵,嘱咐他先把兵练好,不要急于出战,吏治、洋务可以缓办。他告诫李鸿章“有军则有权”,要把军事放在首位。在曾国藩看来,只有练就精兵,学会作战,才能站稳脚跟飞黄腾达,否则将一事无成,甚至有掉脑袋的危险。他还看出李鸿章心高气盛、急躁、傲慢、任性,这些致命弱点如不改正后患无穷。因此曾国藩“以深沉二字”相劝,其他好友也纷纷提出忠告,李鸿章深受教益。
李鸿章到上海后,迅速组建了一支新的军队。但他处处以弱军自居,打定主意: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也不出兵,要保住自己的血本。
不久,慈禧就给李鸿章施加压力了,要求李鸿章带兵攻打太平军。但李鸿章一直抗旨不遵。清廷知道只有曾国藩能调动他,于是令曾国藩劝李鸿章出兵作战。李鸿章特向老师诉苦,曾国藩也不糊涂,坚决支持他按兵不动。待清廷令他劝李出兵的谕旨下发后,曾国藩又出一招,让李鸿章“勉为应允”,“会防不会剿”,即与外国势力共同防守上海,但不参加共同对抗太平军的会战。
因为曾、李都清楚,自己不能被人当枪使,把本钱送给别人花。李鸿章佩服老师的眼力,更坚定了不出兵的信念。
从此以后,李鸿章处处按照老师的意思办事,在上海六个多月,李鸿章写给曾国藩的信即有四十四封之多,事事请命、时时请命。他把曾国藩比作佛祖释迦牟尼,而自己只是附骥尾以成名。
李鸿章为了表示对老师曾国藩的感谢,每月仅接济安庆大营的银两就达四万之多,洋枪洋炮更不计其数,有一次仅子弹就送一百万发。
攻陷天京前后,曾国藩实际上是清军的前线总司令,且握有苏、浙、皖、赣四省军政大权。不过谁都知道,朝廷已经在忌其兵权过重,尽管表面很受恩宠,但曾国藩已经想好要找一个接班人,然后自己抽身。
后来裁湘留淮,就是曾国藩有意要重点培养李鸿章。李鸿章后来还很谦虚地说自己“师事近二十年,薪尽火传,筑室余为门生长”。
1860年11月,曾国藩坐在新建的署衙里总觉内心无比空旷、凄寒,随之也觉病情加重肝区阵阵疼痛,头晕目眩,两脚麻木,失眠,噩梦不断。他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想要交代点后事,于是赶紧写信给李鸿章。想到李鸿章,心里宽慰了很多,他庆幸自己有这么个可资接班的学生,这几年他的事业都由李鸿章接过去了。湘军裁撤了,李鸿章的淮军成了支持清朝的顶梁柱;自己没有完成的剿捻大业,李鸿章也替他完成了;“天津教案”也由海战妥善解决了。“青出于蓝胜于蓝”,学生胜于老师,曾国藩也很佩服李鸿章。他虽对李鸿章的过分热衷功名利禄有些看法,但也总是宽容。
李鸿章接到老师的信,尤其读到“此次晤谈后或将永诀,当以大事相托”时,深恐老师或有不测,若不能见上最后一面将成终生憾事,便从保定赶到了江宁。
当李鸿章问及他哪些人可作为以后培植的“种子”时,曾国藩思考良久,说:“海内第一号人物当属左宗棠。左宗棠雄才大略,待人耿直,廉洁自守。”李鸿章听了感到不解,因为曾、左七八年不通问讯,外人都说他们有矛盾,为何老师竟说他是第一号人物?曾国藩说:“左宗棠与我争的是国家大事,不是私情。左宗棠‘知人之明,谋国之忠’,正是他的长处。”他认为左宗棠之后当数彭玉麟。此人光明磊落,疾恶如仇,淡泊名利,重视情义,是天下的奇男子。然后是郭嵩焘,其人之才,天下难有其匹者,而且非书生之才,将来会有发展。再往下数如刘长佑心地端正,沈葆桢很有能力,但心地狭窄……
由于马上就要过年了,李鸿章不得不辞别老师回直隶。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病卒,李鸿章就秉承了他的事业,做了曾国藩的传人。李鸿章后来在搞洋务运动、办外交以及组建海军等方面都很有成就。
挑一个好的接班人,精心地培养,他就可以完成你未竟的事业,能够使你的思想得以延续。行军打仗如此,治国安邦如此,经商也是这样的道理。
但是某些公司的领导人总觉得舍我其谁,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仍然亲力亲为,大包大揽,不肯放权。其结果只会使公司中的年轻人得不到发展,从而使公司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