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曾国藩的做人之道
20084200000015

第15章 为人铺路之道(2)

曾国藩在去北京参加考试的途中认识了“少有志节”的刘蓉,又通过刘蓉认识了正在长沙参加乡试的郭嵩焘,于是三人“欣然联欢为昆弟交”。

在北京,经由郭嵩焘的引见,曾国藩又结识了江忠源。后来,曾国藩对郭嵩焘说:“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当时,大家都不相信。但刘蓉称赞江忠源,“交友有信,与士卒同甘苦,临阵常居人先,死生患难,实可仗倚”。在与曾国藩的交往中,江忠源以有血性、有胆有识,被引为益友。曾国藩称赞他“儒文侠武”。日后江忠源果真成为湘军的主要干将,1854年,兵败庐州,投水自杀。

罗泽南与曾国藩是同县人。他家境十分贫寒,但很好学,“夜无油炷灯,则把卷读月下,倦即露宿达旦”。他的道德学问,在当时无人能比。他对程朱理学很有研究,标榜自己为宋儒。他年轻的时候,连遭不幸,丧母、丧兄嫂相伴而来,继而长子、次子、三子连丧,他的妻子连哭三子之丧后,双目失明。罗泽南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反而更加刻苦地学习,“益自刻厉,不忧门庭多故,而忧所学不能拔俗而人圣;不忧无术以资生,而忧无术以济天下”。正是因为这一点,曾国藩对他十分敬重。常在书信中表示敬慕之意,称他为家乡的颜渊。罗泽南后以儒生的身份带兵征战,立勋名于天下。咸丰六年,在武昌战役中中弹身亡。

1840年,曾国藩病在果子巷万顺客店中,病情严重,卧床不起,幸遇欧阳兆熊,在他的精心护理下,曾国藩才捡回一命。从此,二人成为好朋友。欧阳兆熊为人仗义、耿直,但遗憾的是关于他的生卒,没有史料记载。

曾国藩所结交的这些好朋友,对他的人生及事业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有给他出谋划策者,有赏识提拔者,有危难之时两肋插刀者。这些人逐步把曾国藩扶上了成功的顶点。因此,曾国藩比别人更深刻地体会到:“择友为人生第一要义。”

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其实不然。交了很多坏的朋友,你的路也就会越走越窄,只有交了好的朋友,你的路才会越走越宽。好的朋友就像是一杯甘醇的美酒,越品越有味。

尽可能挽救“单挑者”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很多人就会聚到一起。在实现这个共同目标的过程中,也许有人思想开小差,想散伙单干,这就需要组织者或领导者要尽可能地挽救这个“单挑者”。

曾国藩在事业未成,场面还没有做大的时候,坚决反对自己的属下自立门户,独立发展。他认为拳头只有攒起来力量才大,松开了,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了。于是,他对于那些想独立单干的“单挑者”总是竭力挽救。

曾国藩在事业开创初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为此他自杀过多次,都是李元度形影不离,精心照顾他。后来,曾国藩兵败靖港时,清廷革了曾国藩的职,又是李元度冒死上奏,为曾国藩申请了“专奏权”,从此接通了同最高层的联系,日子才好过起来。为此,曾国藩曾发誓“三不忘”。

咸丰七年,曾国藩在给李元度的信中写道:

足下当靖港败后,宛转护持,入则欢愉相对,出则雪涕鸣愤,一不忘也;九江败后,特立一军,初意专在护卫水师,保全根本,二不忘也;樟树败后,鄙人部下别无陆军,赖台端支持东路,隐然巨镇,力撑绝续之交,以待楚援之至,三不忘也。

由这一点可见两人关系的不一般。

但是,曾、李之间的亲密关系最后还是瓦解了,其主要原因是李元度想拉队伍自己干。

1858年1月,李元度因功升任道员。同年2月,浙江军情紧急,湖北巡抚胡林翼上《密陈浙江紧要军情请调员防剿疏》,于是李元度奉命带着部队进入浙江剿匪,受浙江巡抚王有龄统辖,这是湘系势力渗透入浙的开始。王有龄授李元度为浙江温处道道员。

王有龄与曾国藩有很深的过节,这次之所以授予李元度温处道道员,目的是笼络李元度,达到分化湘军的目的。

李元度入浙之后,就把自己所带领的平江勇3000士兵交浙江提督饶廷选统率,自己回湖南另行招募平江勇。其实这一切都是王有龄安排好的,目的就是为了分化湘军,但李元度浑然不觉。王有龄的小把戏瞒不过曾国藩,为此,曾国藩责怪李元度不该轻易就把自己手中的3000士兵给饶廷选统率,曾国藩与王有龄、李元度之间的矛盾为此而激化了。

1860年5月,曾国藩继何桂清总督两江后,立即把李元度调到了皖南任道员。这一招对王有龄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其实曾国藩这么做也是有意把李元度重新收到自己的门下。

李元度在湖南又招募了3000兵士,在到祁门不到十日,曾国藩就命他率领平江勇进驻湘军与太平军争夺的战略要地徽州。在徽州,李元度与太平军的侍王李世贤打了几场激战,但终因寡不敌众,没坚持几天,李元度就败下阵来,逃到了曾国藩祁门大营。曾国藩对此十分气愤,要上疏弹劾,幸亏有李鸿章、陈鼐两位的劝阻,曾国藩才删改了措辞中严厉的话。曾国藩在上疏中说:李元度“甫经到徽,竟不能支持数日以待援师,实堪痛惜”。为此,李元度被革职。但就在这个时候,王有龄乘虚而入,派人跟踪李元度,又百般笼络,企图再次把李元度拉过去。

从常理来分析,曾国藩与李元度曾有“三不忘”,但如今曾国藩为报王有龄的私仇而弹劾他,这一点可以说是曾国藩忘恩负义。李元度想到离开曾国藩,自己单干。

对于王有龄的用意,胡林翼是看得很清楚的,因此他以好友的姿态给李元度写了一封信,说:“我很清楚你最近心里愤愤不平,你新招募的3000兵士都还没有好好训练就被曾帅调到徽州作战,吃败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是曾帅的失误,与兄没有关系。曾帅参劾你,太过分。我很敬重你,是因为你爱惜人才,疾恶如仇,忠诚之心可嘉,但你不善于识人,这一点,兄应当有所警惕。近来听说王有龄拉拢你,派人从祁门到江西,像苏秦、张仪一样地游说你,兄为什么不拒绝呢?难道你真的动心了?我们虽然是文人,但也要有志气,有志向,就是死,也要死得其所。如果一失足投错了人,这就是千古之罪。为人处世无远虑,必陷危机,一朝失足,就会像臭虫一样臭名昭著。王有龄不安好心,你不可以与他一起共事,兄难道不知道吗?你如果依附于他,我认为不可取。兄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弟很希望与你能联手共事。相互帮助,这也是曾帅的意思。”

1861年1月,王有龄上奏朝廷请调李元度去浙江,“诏如所请”。李元度再一次回到了湖南招募兵勇,取名“安越军”,并在湘北、鄂南、江西等地抗拒太平军。胡林翼为了争取李元度,团结湘系,与官文合衔上奏李元度功绩。曾国藩奉命赏还按察使衔,加布政使衔,但李元度去心已决,想独立发展,而没有回到曾国藩的身边。

曾国藩对李元度离开自己单打独斗,继续分裂湘系越想越气,便于2月22日,在挽救李元度无望的情况下,再次参劾李元度,清廷遂将李元度革职遣戍。

李元度是曾国藩的患难之交,也有救命之恩。但曾国藩却几次弹劾李元度,对此,曾国藩也时常感到内疚,觉得很对不起他。他对曾国荃等说:

“李元度的事情,你劝我劝得极是,这都是我的过错……我平生交的朋友当中,负人的很少,唯有对不起李元度。我多次参劾他,也是希望他能回心,不受王有龄所惑啊。”

现实中,如果一帮人合作做生意,在事业刚有点起色的时候,突然有合伙人提出散伙单干,这是很不利于事业发展的,就有可能使大家共同的事业功亏一篑。团结合伙人,挽救那些想单打独斗的人是很有必要的。

不可“吃独食”,而要联手做事

成就大事,单靠自己,往往显得力量太单薄;光依赖别人,也会显得自己太无能。聪明人是在最恰当的时候,抓住机遇,靠别人助一臂之力,以实现自己成功的梦想。

曾国藩他不是一个圣人,光靠他一个人的能力他也做不成一件大事。所以他最忌讳“吃独食”,他认为联手做事,才能做成人生大局;一个“助”字,关系到谋取胜局的快慢。

在曾国藩看来,官场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利益的冲突,总不免暗使诡计,心生忮心。这也是同僚最难相处的地方。

但曾国藩能在官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且能成就一番事业,这又有什么诀窍呢?其实曾国藩也没什么诀窍,只不过他善于找人联手做事,他所找的这个人就是胡林翼。

曾国藩在去世的前一年,曾和心腹幕僚赵烈文有过一次长谈,其中谈到了成功之道:湘军之所以能战胜太平军主要是因为湘军将帅很团结,但维护湘军将帅团结的第一人是胡林翼,而且胡林翼这个人是对湘军的发展壮大贡献最多的一个人。

胡林翼出道的时候官位比曾国藩要低得多,但他是湘系将帅中第一个掌握实权的人,就连曾国藩费尽心机也没有得到的巡抚之位,胡林翼却很快就得到了。这充分说明了胡林翼是一个很有实力很有手腕的人。

胡林翼与官文关系密切,手中掌握着大量的钱粮,这些胡林翼都贡献给了湘军。

尤为可贵的是,胡林翼很谦逊,他早取得巡抚之权,但却甘居曾国藩之后,事事推曾国藩为第一,多次上奏为曾国藩请命,并通过官文为曾国藩谋得了四川总督一职。

胡林翼很有军事指挥才能,很有战略眼光。曾国藩在和胡林翼探讨东征大计的时候曾经说:

我们湘军起兵差不多有五年了,转战南北,也取得了很大的战功,但队伍也越来越散,东一支,西一群,不能成大势,且顾得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其薄弱处往往为敌军所乘。此后如果能把湘军力量合在一起,并谋皖北、皖南,或许能开创一个新局面。古人说得好,“兵聚而气易固,将聚而兴稍浓”。这才是东征大局的一大关键。

对于曾国藩的东征大计,胡林翼深表赞同但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战略思想,对曾国藩有很大影响。

用兵之道,全军为上,得地次之。今日战功,破敌为大,复城镇为下。古人围城必四面无敌,又兵法谓“十则圈之”。如果我军困于一隅,贼必以弱者居守,而旁软横扰,乘我于不及之地,此危道也。

曾国藩对于胡林翼的意见全盘予以采纳。

于是二人对安庆会战的兵力部署又进行了多次的调整,终于使湘军所编制的一张巨网,撒向了安庆。尽管后来还有许多波折,但大事趋成,胜局已定。

所以后来当湘军攻占安庆,而胡林翼在武昌病得很严重的时候,曾国藩不但送去珍贵的药材,还想方设法对胡林翼在自己落难时为维系湘军所作出的贡献进行报答。

湘军攻占安庆后,曾国藩特意上折为胡林翼请功:

湘军围攻安庆,已逾两年,其谋始于胡林翼一人赞画决策,商议于臣及官文,并遍告各统领。前后布置规模,谋剿援贼,皆胡林翼所定。

胡林翼在武昌得知湘军攻占安庆取得胜利的消息,轻轻地张了张嘴唇,微微地笑了笑。此时他已经病得快不行了。

9月30日,也就是赏赐胡林翼太子太保衔的第二天,胡林翼在武昌度过了他五十岁生命的最后时刻,魂归西天。

在得知胡林翼去世的消息之后,曾国藩几乎不能自持,也想跟着去。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下几句心中积之已久的话,表达对亡友的缅怀之情:

对待国家是一片忠心,对待朋友是一片赤诚之心,苦心维护湘军将领的内部团结,有此三心者,天下还有谁?

中国古代历来有“相友可知人”之说,说的是只要看看与你结交的人,就能看出你的为人了。观与曾国藩交往甚密的胡林翼等同僚之辈,都是一些有勇有谋的天下英才,曾国藩与这样的人联手做事,成功也是必然的。

“吃独食”者都有褊狭之心,害怕别人与自己抢夺利益,故不能与别人联手做事,而曾国藩不同,主张“合众之力”取天下。这也是他能名垂青史的一大原因。

放人一马,等于减少一个对立面

在人际交往中,得理不饶人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有些人一旦觉得自己有道理,就会揪住别人的缺点,穷追猛打。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自己多一个“敌人”。其实又何必呢,该饶人处且饶人,放人一马,也就给自己留了一条路。

长期以来,曾国藩遇事总给对方留一点余地,不苦苦相逼,因此留下了较好的口碑。

1862年,湘军主力集中于南京一带,准备与太平军打最后一仗。但南京多年处于战火之中,民不聊生,满目疮痍。史书上记载这里饥民成群,“常竟日不见烟火,不逢行人”。是啊,战乱之地,哪还能容人在这里种地。不要说无钱购粮,即使有钱也买不到粮。但是聚集在这里的曾国荃、鲍超的湘军主力部队就达7万余人,每天最少也要吃10万斤粮食,哪里去弄!没有办法,曾国荃每天只发四成的粮食,士兵只能煮粥度日。为了解决缺粮的问题,曾氏兄弟不断向四处呼吁供给湘军粮食,说再这样下去,湘军都要饿死了!

曾国荃向李鸿章借粮,李鸿章的淮军也没有多少粮食,只能将发霉的大米运来一些。曾国荃见状大骂李鸿章不仁义,下令将发霉的大米退还给李鸿章。幕僚立即劝他:“粮食不可还,有米总比无米强,退回粮食就会跟李鸿章闹翻。还是算了吧。”

在这件事情上,曾国藩放了李鸿章一马,没有跟他深究。后来李鸿章为了感念曾国藩的大度,对曾国藩多有帮助。

粮食供应困难,南京城下的湘军开始四处抢劫。城内的百姓及太平军也没有粮食吃了,正在军饷问题闹得很紧张的时候,曾国藩与沈葆桢又闹了很大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