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西方科技十二讲
20083200000051

第51章 一体两翼:科学普及与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3)

2.4我们的社会几乎不存在与科学或技术无关的事务,即使是像失业这样的公共问题也一样。反过来看,那些看起来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或技术的问题在本质上也有着重要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含义。这些事务中明显的例子包括放射性废料的处置、环境污染、水供给的氟化、百日咳的预防、处方药物以及系安全带的规则等等。同样,在一些以技术为基础的政策领域里,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也具有支配作用,比如试管授精、在制造以及服务业中引入新技术、军事采购、海洋救助、土地征用或者渔业限量捕捞。甚至像大城市管辖权的重新调整都涉及科学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其中存在的一些技术服务。

2.5因此,科学和技术应该是公共政策中重点考虑的问题。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1)决策人员及其顾问以及(2)他们最终对其负责的公众,对于各种科学技术问题的理解程度,概括而言,取决于他们对于科学方法的应用范围和限制是否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公共政策的质量也取决于科学共同体向公众解释这些方面的意愿和能力。特别应该重视的是,国会议员们应当比现在更好地理解科学,并懂得这与其履行职责的相关性。科学共同体也需要比现在做得更多,以协助实现这一点。在我们看来,全面提高公众理解科学的水平,可以明显地改善公众决策的质量。这种改善不在于人们从此就可以做出“正确的”(right)的决策,而是在于根据对科学的恰当理解所做出的决定往往比缺乏这些理解时所做出的决定要好。

2.6政府更好地理解科学,以及政府文职部门更高的办事水平,应当也能导致更加明智的科学政策。举例来说,政府需要认识到基础研究、战略研究以及应用研究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这三个阶段的相对时间尺度和不确定性,了解一些特殊因子(如设备的完善将影响到研究开销等),政府还要了解资助高等教育部门科研的系统动力学过程。

2.7在民主国家中,公众舆论对决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个体公民和决策者认识并理解公共事务的科学方面,是十分重要的。相互竞争的利益集团总是会对诸如酸雨、核能、试管授精或者动物实验等等有争议的问题,各执其词,个体公民需要了解这些问题的事实背景,要能够对利益集团所展示之证据的质量做出判别。对特定议题之科学方面的广泛理解,不会自动使人们在最佳答案上达成共识,但是它至少会引导人们做出更明智的,因而也是更好的决策。

2.8理解科学对个体公民的私人生活同样重要。个人的决定,比如说饮食、吸烟、接种疫苗、普检计划(screeningprogrammes)或者居家与工作中的安全问题,都需要人们对背后的科学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对科学本性和科学成就更加深切的体认和了解将有助于公民抵制伪科学的信息。无知的公众很容易受到诸如节食、代用医疗(alternative medicine,即另类医学)等误导性观念的侵扰。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好处之一是,他们去伪存真的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

2.9在我们这样一个充满了发明创造、以技术为基础的社会中,科学与技术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公民对基本科学的无知,将妨碍他们对生活中用到的许多工具与服务的理解。相反,对它们之运作与功用的基本理解将使我们的世界变成一个更加有趣并且更少威胁性的地方。

要求每一个人对从汽车到圆珠笔或者电视机等所有事物的功能机理都了解,显然既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但是那些从来就没有兴趣去搞明白事物如何运作的人,和那些缺乏基本的知识去追求这种探求的人,在现代世界中终究处于劣势。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要求。

2.10无论是众多的公共政策事务,还是我们个人生活中的日常事务,理解风险(risks)和不确定性(uncertainty)的本性,都是理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电站、医疗普检计划、座椅安全带以及高速公路限速,都涉及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等诸多因素在内的一种风险平衡问题。一部分公众似乎希望工业生产过程或者核电厂的运行没有风险,但是“零风险”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只能争取风险与其代价的平衡。注射百日咳疫苗所导致的1:100000的畸形比率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然而那些由于遗传原因已知冒了风险的父母,通常愿意接受1:10的风险生出畸形儿。在一个民主社会中,在许多方面为了扮演好公民角色,或者为了采取一项将对自己的个人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建议时,理解风险并且更一般地理解数字的解释(即统计学),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再次强调,更好地理解科学,会导致更加明智的公共决策和私人决策。

2.11诸如宇宙学、进化论等方面的重要科学成就,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反思人类自身的方式。它们本身就是我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一个人即使不是演奏者,更不用说是作曲家,也同样可以欣赏音乐一样,即使他不是从事科研的科学家,亦可以体验新的科学发现带来的激动和启示。就像剧院拥有自己的观众一样,科学在皇家研究院和诸如《视野》

与《明天的世界》这样的电视节目中,也拥有自己的“观众”。如果缺乏对科学的理解,个人将不能体验当代人类思想的丰富性。实际上,无论公众理解科学的益处会是什么,科学对我们文化的内在贡献表明,将这样的理解传授给大众是科学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2.12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像我们社会中其他组分一样,有其自己的文化。最有才智的科学家们的奋斗目标通常是,致力于持续增加科学知识体系的总量。这一科研目的在科学训练的早期阶段,比如大学或者更早的时期,就被灌输给学生。结果,科学家趋向于逃避在政界、政府文职部门或者工业界担任高级行政职务的责任,因为那样有可能使他们脱离活跃的研究前沿。

因此,科学家经常沉浸在研发工作中,这样一来以金钱收入衡量的回报和对社会的整体影响就会相对较小,但好处是他们可以仍然当实干的科学家。可以确信,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国家很少有人,哪怕只受过初级的科学训练的人,去政界、政府文职部门和工业界从事高层管理工作。结果,这又进一步加重了公众理解科学水平低下的局面。虽然,改变科学共同体的文化是困难的,我们也不想那样做,但是我们必须保证,那些身居显赫职位的人、那些还没有接受过基本科学教育的人,无论如何要对科学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达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在各个水平上拓展和加强科学教育。

.这几段文字对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分析,既通俗,又准确,而且还很全面。公众甚至国家公务员也并不是都认识到了这些的,所以不断地呼吁很有必要。

.发达国家科普工作的第二个特色,是科学普及工作的目标已从单纯的普及科技知识,发展为全面提高每一个公民的科学素质。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工作目标一般来说主要是单纯地普及科技知识,在此之后则出现了变化,发展为全面提高每一个公民的科学素质。

这种理念上的变化与英国《公众理解科学》报告有关。该报告率先提出,公民的科学素质不只是科技知识,对公民的科普工作也不能只局限于科技知识的普及,而应有如下多个方面:

(1)在广阔的教育背景下,开发科学思考的方法——观察、寻找模式、说明、实验、交流和运用;

(2)通过直接参加科学活动,获得一系列动脑和动手的技能;

(3)通过系统学习,了解和理解被称为“科学”的知识体系;

(4)理解先进的技术社会的本性,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科学对文化遗产已经做出贡献以及未来可能做出的贡献。

所有这些目标都有助于公民在私人事务、工作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牵涉科学之时,为其理解科学提供一种基础。

紧接着,美国科学促进会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也研制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这是一份关于如何在美国普及科学、数学和技术基础知识的研究报告,报告对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作出了广义定义:科学文化素质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许多方面,这些方面包括:熟悉自然界,尊重自然界的同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理解科学的一些基础概念和原理;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应该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

以上这种关于科学素质的新理念对世界各国包括我们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发达国家科普工作的第三个特色,是在科普工作的方法上已从单向的介绍,发展为双向的互动式参与。

传统的科普方法是科技工作者向公众作演讲报告或实验演示,这种普及是科技工作者单向的介绍,公众被动地接受。为了更好地提高普及科学的效果,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英国的科技社团开始采用交流与互动式参与的方式进行科学普及,这样,公众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学习了。例如,在布里斯托尔市创办的“通向科学之旅”活动、在诺丁汉和纽卡斯尔市率先创办的“科学咖啡馆”论坛,采取的是公众与专家对话、讨论甚至辩论的形式;布里斯托尔市率先创办的“动手做”

科学中心和北爱尔兰率先创办的“科学商店”,更是强调公众的亲自参与,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和学习科技知识。

在学校正规的科学教育中,也有类似的情况,由以前教师传授式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发展为传授式与探究式并举的教学方式。所谓探究式教学方式,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做科学来学习未知的知识。教师在学生所处的每一探究阶段,在研究某一要素或方法时,特别是在学生对探究无所适从时,应及时提供指导、帮助和鼓励。教师不应包办代替式地指导,而是在充分计划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资源,当好向导。教师选择课题,介绍单元和课程目标,设立情景,引导学生探究的路径和提供背景知识框架。教师及时地鼓励学生提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验证自己的问题和想法,鼓励学生们开展讨论。这样便可以降低原本是自主探究中的曲折和难度,让学生多、快、好、省地达到通过做科学来学习未知的知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