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西方科技十二讲
20083200000001

第1章 前言

2006年有一件轰动世界科技界的事情:当年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全部由美国科学家包揽。这在诺贝尔的颁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共有三项,即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获得。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由此确证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正确性。马瑟1946年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79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斯穆特1945年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也由美国生物化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单独获得。他1947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市,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后获博士学位。他率先成功地将核糖核酸(RNA)的转录过程捕捉下来,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做出重要贡献。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还是由两位美国遗传学家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获得。安德鲁·菲尔1959年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1983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博士学位。克雷格·梅洛生于美国波士顿,1990年获得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他们两位因发现了核糖核酸的干扰技术而获奖。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世界科学界的最高奖。从当今世界的角度来看,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绝大部分是由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家获得的,可见他们的科技水平之高。

科学,它首先是科学工作者探究自然现象背后规律的一种特殊的活动,科学理论知识只是这种探究活动的成果。科学探究活动如要有效地进行,既需要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又需要科学理论、自然观念乃至一般哲学观点和社会价值取向为背景框架;既需要使用逻辑、数学等形式概念工具,又需要想象、抽象、灵感等创造性思维方法;既需要科学家们弘扬科学精神来维系,又需要科学家共同体内部进行社会调控来运作。自17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科学研究活动逐步职业化,从事这个职业的科学工作者成千上万,于是便逐步形成了“科学事业”这个社会子系统。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今天已经非常繁荣。美国今天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辈出,首先应归功于美国科学事业的繁荣。任何一个国家,科学理论的繁荣都有其科学事业繁荣的基础或背景。技术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工艺知识、技术期望、工具仪器设备、能源和材料去进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一个国家,技术发明的繁荣,都有其技术事业繁荣的基础或背景。

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提出要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世界科技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这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确立了一个具体而宏伟的目标。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较大,因而我国现在虽然是一个科学技术大国,但还不是科学技术强国。显然,在我们走向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必须借鉴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

这正是撰写本书的宗旨。所以本书主要不是向读者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理论和思想的发展,这不仅是因为这样的著作已经很多了,还因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理论和思想丝毫不比西方逊色,我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的具有世界意义的研究成果,就与中国传统数学思想的启示密切相关。就是说,仅仅考察西方科学理论和思想,并不能真正把握科技强国在西方崛起的原因。一个国家要成为科技强国,首要问题是在国家和省市层面上要制订和优化“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科研机构层面上推动科学院、大学和企业R&;D中心等的研究开发活动,进而才能在科技工作者层面上持续地激发他们研究开发的工作热情,从而才能在科技成果层面上形成科学理论的新发现,实现科学思想的新跨越,收获技术发明的社会经济效益。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书试图从历史、社会、经济、哲学和文化的多维度,着眼于探讨西方国家“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轨迹,阐明西方发达国家科学理论和技术发明层出不穷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对我国如何尽快跻身于科技强国之林有所启发。

全书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西方科学事业发展的社会制度化历程,包括第一、二、三讲; 第二部分主要是将科学技术嵌套在国家经济系统中,介绍西方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包括第六、七讲; 第三部分主要是介绍西方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政策、人才培养和科技共同体运行的机制,包括第五、八、十、十一、十二讲; 第四部分主要是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学科发展的特点,包括第四、九讲。

下面开讲。